底层写作的概念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底层写作”
显然,认为底层写作是底层者写底层事的观点会把“底层写作”的概念缩小化
或范围窄化,从当前的文学现状来看,可以找出这样的“底层写作”的作品数
量会很少,“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就很难起到相应的社会效应和得到一
定的文学地位。
另一方面,作为底层本身的沉默,需要代言人,很多时候,他们更需要被
表述。我们想到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斯皮瓦格在1988年对底层民众发出的忧愤
的洁问—“属下能说话吗”,依据斯皮瓦格的分析,底层最大的悲哀是他的“失语”,在主流话语霸权之下,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最底端的底层很难具备
表达自身的能力,需要代言人,这个使命必然落在掌握话语权利的知识分子手中。为底层代言,底层写作成了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义务,知
识分子写底层生活,必然滑向为底层代言的路径上去。在“学术资源争夺战”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吴亮和南帆都以晦涩的语言大声疾呼:“不能再自缚于我们
编织的底层话语之网中,必须让底层自身出场”。①在当今社会,这可以做到吗? 当底层可以自己出场时,他具有了话语权,他就不再是“属下能说话吗?”中
的沉默者了,在身份上他还是不是属于底层就必须打个问号。所以,“底层写作”知识分子的在场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底层写作他者化不可避免。“底层写作”的显在问题就是知识分子如何更好地去表现底层,关注底层,如何在精神
层面上融入底层。在精神上和被代言者达到共享,在视角上是平视,而不是俯视,并进而发现底层生活的价值所在、意义所在,这是一个需要作家深思,评论家
深讨的论题。
所以,笔者认为从客体对象考虑,认为只要是写底层的任何人和事、把笔
触伸向底层的,就可以被认定为“底层写作”的观念应该是合理而中肯的。
“底层写作”,关乎写作主体的不只是写作者的介入姿态问题,更重要的是
表现底层怎样的生活状态,“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叙事方式,它不仅仅只是依靠
表现多灾多难、苦难深重的底层民众去吸引读者,写作者应该在表现底层苦难
的基础上,挖掘底层者的苦难根源和所蕴含的多重意义,在文学层面上,用文
学固有的审美去表现底层,并通过文学本身的艺术魅力去吸引读者。纵观中国
文学史,对底层的表现是个一直存在的文学叙事形式,“底层写作”作为一个集
体共享的概念,只是当代一批知识分子在一种人文关怀情结驱使下把底层关注
加以细化讨论和将这种写作方式道德化的结果。事实上,反映底层民众困苦生
①南帆,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J].上海: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
2“底层写作”的概念界定
当我们对底层有个清晰地把握后,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底层”的认识
来探讨“底层写作”。在《文学该如何关注底层》中,评论家王晓华对“底层写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他指出“纯逻辑的语境中,底层文学可以展开为: (1)指向底层的文学;(2)为了底层的文学;(3)底层自身的文学”。事实上,
王晓华的观点可以有效针对当前的学术界对于“底层写作”的两种分歧:一种
是从写作主体出发,认为底层写作纯粹只能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的写作,是处
于底层的人叙述底层中的人和事,是底层自身的文学,只有像《中国打工诗选》这样的作品才可以算是纯正的“底层写作”;另一种观点从客体对象考虑,认为
只要是写底层的任何人和事、把笔触伸向底层的,就可以被定义为底层写作,
是为了底层的文学,这个层面上也包含了指向底层的文学这一内涵。
事实上,在当前的文学语境下,将“底层写作”的定义本质化是困难的,
它注定是一个模糊的可以充分遐想的概念,当我们要对归属于“底层写作”的
作品进行讨论分析时,为使论说有力,我们必须选取一种观点而去否定另一观点,“底层写作”被预设的遭遇就不可避免。因为这样,笔者认为,判断一种写作的标准,仅仅依据作者的身份去认定是欠妥的,就如一个在身份上是底层的
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科幻小说,然道,我们也要把这些科幻作品称为底层文学,认为其在进行的是底层写作吗?这样的判断明显是行不通的。确定“底层
写作”应该是而且只能是以所表现的客观对象为依据。在两种观点的取舍间。
第l章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底层写作”
活的作品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国的文学家们一直关注的的基本母题和伟
大传统,从先秦《诗经》中的《硕鼠》、《七月》到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别》,以至“五四”期的“为人生”小说和乡土小说都表现出对社会底层的极大关注,社会底层其实从来不曾淡出过我们文学艺术表现的视域,指向底层的文学表述
始终不曾停止、中断过。所以,当前热烈讨论的“底层写作”作为一种写作方式,一个在新世纪主要针对苦难叙事而出现的文学术语,我们是否只能把它放
在当前来讨论,认为只是从2004年“底层写作”热,或者是从1995年蔡翔发
表的《底层》一文开始,对于以前的指向底层的文学作品要撇开这一研究范畴呢?答案是否定的,“底层写作”在中国是个一直存在的文学形式,它不仅仅只
存在于当前,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底层者,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底层关注。这样的说法,这样的研究才可以拓展“底层写作”的涵盖面和伸张度,使“底
层写作”作为当前的一个热点文学话题可以在文学史的范围内加以探讨。所以,本论文对韩少功的“底层写作”的研究就贯穿了韩少功的整个创作生涯,不仅
涉及韩少功在新世纪像《山南水北》这样指向底层的作品,也指向了他创作初
期以及寻根时期那些以底层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并把它们都归于“底层写作”,以此展开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