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转变
B转变
M转变
高温 A1 K或F
中温 BS 铁素体
低温 MS
A晶界
B上在晶Baidu Nhomakorabea B下大多在晶内






完全
视转变温度定
α+Fe3C
α+Fe3C(ε)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有 基本上无
无 不完全
α′
5
7.2 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亚结构
由于BF和碳化物的形态与分布情况多变,使B显 微组织呈现为多种形态。据此,通常将B分为:
B转变的不完全:一方面,B总是优先在A中贫碳区 形成,随着B转变量的增加,碳不断向A中扩散而使 得未转变A中的碳浓度越来越高,从而增加A的化学 稳定性而使B转变难于进行;另一方面,贝氏体的比 容比A大,产生一定的机械稳定化作用,也不利于B 转变的继续进行。
随转变温度升高,转变的不完全程度增大:温度越高,
形成温度:随形成温度的降低,α相变薄,渗碳 体更小,且更密集。
⑷ 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
F的惯习面为{111}γ,位向关系接近于K-S关系;
亚结构为位错,位错密度较高,能形成缠结。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1
㈢ 下贝氏体 ⑴ 形成温度范围
一般在350℃~Ms之间的低温区。
⑵ 组织形态 与上贝氏体一样,下贝氏 体也是一种两相组织,由 α相与碳化物组成。
条之间为富碳的A。F板
条较宽、间距较大,随转
变温度下降,F板条变窄、
间距缩小。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7
在F板条之间的富碳 A,在随后的冷却过 程中可能转变为P、 B、M或保持不变。 所以说无碳化物贝氏 体不能单独存在。
⑶ 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
无碳贝氏体形成时也具有浮凸效应,其铁素体的
惯习面为{111}γ,位向关系为K-S关系;
A与B之间的自由能差减小,从而使得转变的驱动力
减小;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碳原子的扩散而形成柯氏
气团,从而增强未转变A的热稳定性。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4
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主要特征
内容 温度范围 转变上限温度 领先相
形核部位
转变时点阵切变 碳原子的扩散 铁及合金原子的扩散 等温转变完全性 转变产物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7
㈥ 柱状贝氏体 一般存在于高碳碳素钢或高碳中合金钢中 当温度处于下贝氏体形成温度范围时出现
F呈放射状,碳化物分布在F内部;
形成时不产生表面浮凸。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8
㈦ 低碳低合金钢中的BⅠ、BⅡ、BⅢ
日本的大森在研究低碳低合金高强钢时发现,在某 些钢中的贝氏体可以明显地分为三类,分别把这三 类B称为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贝氏体,并用BⅠ、 BⅡ、BⅢ分别表示。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2
α相的立体形态,呈片 状或透镜片状,在光学 显微镜下呈针状,与片 M相似。形核部位大多 在A晶界上,也有相当 数量位于A晶内。
碳化物为Cem或ε-碳化物,碳化物呈细片状或颗粒 状,排列成行,约以55°~60°角度与B下的长轴 相交,并且仅分布在F片内部。
钢的化学成份、A晶粒度和均匀化程度,对B下的组
无碳化物贝氏体
粒状贝氏体
上贝氏体、下贝氏

上贝氏体
体最常见,粒状贝
氏 体
反常贝氏体
氏体次之,其余的
下贝氏体
较为少见。
柱状贝氏体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6
㈠ 无碳化物贝氏体
⑴ 形成温度范围 在B转变的最高温度范围内形成。
⑵ 组织形态
是一种单相组织,由大致
平行的F板条组成,F板条
自A晶界形成,成束地向
一侧晶粒内长大,在F板
械混合物 ⑶ B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过程 ⑷ B转变过程中只有碳原子的扩散 ⑸ B转变也能产生表面浮凸:M是N形,B为V形 ⑹ B中铁素体具有一定的惯习面,并与母相A之间
保持一定的晶体学位向关系(分歧重大)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3
⑺ B转变的不完全性:一般不能进行到底;通常随转 变温度的升高,转变的不完全程度增大
往相交呈“∧”形。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4
㈣ 粒状贝氏体 主要存在于低、中碳合金钢中,以一定的速度连续 冷却获得,如正火、热轧后的空冷、焊缝的热影响 区等,后来的研究发现等温也可以形成。
⑴ 形成温度范围 稍高于B上的形成温度
⑵ 组织形态 其组织是由F和 富碳的A组成。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5
F呈块状(由F针片组成); 富碳的A呈条状,在F基体 上呈不连续分布。
第七章 贝氏体转变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
为纪念美国著名冶 金 学 家 Bain , 中 温 转变被命名为贝氏 体转变,转变所得 产物则被称为贝氏 体。
英 文 Bainite , 用 B 表示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2
7.1 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
⑴ B转变有一个温度范围 ⑵ B转变产物是由α相与碳化物组成的非层片状机
BⅠ约在600~500℃之间形成,无碳化物析出;
9
成束的大致平行的α相板条,自A晶粒晶界的一侧 或两侧向A晶粒内部长大,粒状或条状渗碳体(有时 还有残余A)分布于α相板条之间,整体呈羽毛状。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0
⑶ 影响B上组织形态的因素 碳含量:随碳含量的增加,B上中的α相板条更多、 更薄,渗碳体的形态由粒状、链球状转变为短杆 状,渗碳体数量增多,不但分布于α相之间,而 且可能分布于各α相内部。
织形态影响较小。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3
⑶ 晶体学特征及亚结构
B下中α相的惯习面比较复杂, 有人测得为{110}γ,有人测得 为{254}γ及{569}γ;
B下中α相与A之间的位向关系 为K-S关系;
亚结构:为位错,无孪晶;
B下形成时也会产生表面浮凸
现象,但形状与B上不同。B上
中浮凸大致平行,而B下中往
F的C%很低,接近平衡状态, 而A的C%却很高。
富碳A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 可能发生三种不同的转变:
部分或全部分解为F和碳化物;
可能部分转变为孪晶片状M, 形成“M-Aˊ”组织;
可能全部保留下来成为残余A。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16
㈤ 反常贝氏体
可存在于过共析钢中 形 成 温 度 在 350℃ 稍 上 呈现F夹在两片渗碳体 中间的组织形态
亚结构:铁素体内有一定数量的位错。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8
㈡ 上贝氏体
⑴ 形成温度范围
在B转变区的较高温度范围内形成,对于中、高碳 钢约在350~550℃范围内形成,所以上贝氏体也 称高温贝氏体。
⑵ 组织形态
上贝氏体是一种两相
组织,是由条状α相
与粒状和条状碳化物
组成的非层片状机械
混合物。
热处理原理之贝氏体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