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考研政治论述题背诵--马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考研政治论述题背诵--马原

12意识的作用

作用:能动作用

表现:1.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

2.意识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作用

理论作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实践作用: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和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

21对立统一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5.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6.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矛盾分析法,他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相互依存(没有上就没有下)

-相互贯通(上下可以转换)

概念: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激烈程度)-对抗性

-非对抗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不是时而时而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就没有同

一,斗争寓于同一之中,同样的,没有同一也就没有斗争。

相互区别—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继承;相互转化。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1.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

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

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

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

方向。

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长,造成事物

的量变。2.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地位和性质发生变化,

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法论;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逆向思考;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概念: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阶段,特点不同。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

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关系: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特殊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互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5.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原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6.矛盾分析法(方法论总结)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继承;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逆向思考;和谐不是无差别的一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28实践决定认识(物质-意识)

原因: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目的。(根本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决定认识的因素—实践(决定性);间接经验(重要因素);生理因素(重要因素);……

30认识的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概念: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对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具体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概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对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辩证关系:区别—对象;形式;特点。

联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方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如果割裂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两种错误:1.夸大理性认识—教条主

义、唯理论。2.夸大感性认识—经验主义、经验论。

条件: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系于实践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