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的8次课程改革
教研部唐水明整理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对于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正在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课程改革的历程主要是:
第一次:建国后,新中国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二次: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主要学习苏联经验,基本上是参照苏联大纲的模式。

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次:1963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品德课、生产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工作都作了统一安排,该计划一直沿用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第五次: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强调教学要为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打好基础;提出教材编写原则:精选基础知识,加强“双基”训练,注重智力培养。

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第六次: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简政放权,分级管理的改革探索,1988年,颁发《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包括六三制和五四制两种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同时对小学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基本能力、良好习惯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改革了课程结构,调
整了各学科比例,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成为当时编写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依据。

第七次:1992--1998年。

1993年,中共中央颁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

1994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发[1994]39号。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

在此期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教学计划改
为课程计划。

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结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还留有地方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多次改革,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经验,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并逐步走进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打破了过于集中的格局。

当然缺点也非常明显: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负担过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方式单一化,缺乏体现最新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有效评价方法与策略等。

第八次:始于1999年。

1999年,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在1996年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强化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并在必修课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在选修课中加大了地方和学校的作用。

2001年,颁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中国教育进入又一个新纪元。

小结:
1、五十年代特别是解放初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大众教育和工农教育。

2.60年代至90年代,重新回到具有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

3.第八次课程改革出现新的动向:素质教育为基本取向的课程改革。

规模最大的2次:学习苏联教育学,形成新中国教育模式。

最近一次:概念重建(从教育思想和课程范式转型的角度说,是第二次——钟启泉:要进行“新一轮强有力的概念重建运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