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

晚清: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
中西贯通,认识到中风是因年老
体衰,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充
犯脑。
范围
急性 脑血管病
缺血类短脑暂血性栓脑形缺成血发作 脑栓塞
出血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病 象
•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 偏身麻木。
• 次症: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 抽搐,痰多,呃逆。
急性期:治标祛邪 中经络:平肝熄风,清热涤痰,活血
通络、通腑泻热。
中脏腑:闭证 ── 醒神开窍,涤 痰、熄风、通腑。
脱证 ── 扶正固脱、 救阴回阳。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 益气活血,滋养肝肾, 育阴熄风。
三、分证论治 (一)中经络 1、肝阳暴亢
主症:四大主症+肝火症脉
治法:平肝泻火通络 方药:天麻勾藤饮
兼症:头痛、呕吐、
烦躁、抽搐、痰多、 呃逆、二便失禁或 不通。
【病因病机】
气血亏虚→瘀阻脑脉
积损正衰
(年老气虚)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烦劳过度→阳气升张→阳化风动
火血瘀→横窜经络→中
五志化火→心火暴盛
情志过极
相上互→蒙蔽清窍→风
肝阳骤亢→肝风暴动
饮食不节
煽逆结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热动风
病机: 虚(肝肾阴虚、气虚)
• 1.神昏 初起即可见。轻者:神思恍惚,迷蒙,昏睡。 重者:昏迷或昏愦。
• 2.半身不遂 轻者仅见肢体力弱或活动不利,重者完 全瘫痪。
• 3.口舌歪斜 多与半身不遂共见,伸舌时歪向 瘫痪侧肢体,常伴流涎。
【证候特征】
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麻木。
昏、瘫、喎、謇、麻
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临床多见
肝风、痰浊、瘀血、腑实证。
恢复期、后遗症期以本虚为主, 临床多见气虚、气阴两虚、 肝肾阴虚证。亦可见 虚实 夹杂证。
2. 察神
观察神志 观察瞳仁
神清——辨中经络,病位浅,病情轻度。 神昧——辨中腑, 病位较深,病情中度。 神昏——辨中脏,病位深,病情重度。
3、辨顺逆
中脏腑
厥证
痫病
同点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异点
昏迷时间一 般较长,伴 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 半身不遂。
昏迷时间较 短,醒后如 常人。
醒后如常人 ,发作时有 抽、叫、涎, 有反复发作 病史。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五大主证)
2、发病特点: 病发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3、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老年尤多。 5、头颅CT、MRI、脑脊液、眼底
检查。
正常眼底
视神经乳头水肿
【鉴别诊断】
1、中风(中经络)与口僻的鉴别。
中枢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
周周围周瘫围性围性面性面瘫面瘫
2、中风(中脏腑)与厥证、痫病的鉴别
3、“唐宋”年代是对病因重新 认识的分水岭
唐宋以前:认为“正虚邪中”以 外风立论。
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 金元:刘河间:“心火暴甚”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王 履:“真中风”、“类中 风”
明代:张景岳:“内伤积损”
李中梓:“闭证、脱证”
清代:叶天士:“肝阳化风”
王清任:“气虚血瘀”创
( 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怀牛膝、龟版、 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麦芽、茵陈篙 甘草 )
(二)中脏腑
1、风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肝风肝火症(肢痉、项强、口噤、抽搐) 治法:清肝熄风,醒神开窍 方药:①天麻勾藤饮 合大承气汤 ② 安宫牛黄丸
2、痰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痰热症(鼻鼾痰鸣,项背身热,烦躁,便秘)
脱证 元气衰败:五大主症+五脏败绝症候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加味《校注妇人良方》
( 人参、熟附子、生姜、大枣。)
后遗症
1 、半身不遂
主症:偏瘫,肢软,肢麻,口舌喎斜, 兼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2 、语言不利
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症:口舌喎斜、流涎,偏瘫,肢麻

中经络

中脏腑
若神志昏愦,双侧瞳仁大小不等,项强 或抽 搐 ,吐血,呃逆频频, 为病势逆转。
4、辨闭脱:
闭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
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
昏、瘫、痉(噤)、闭。
脱证:目合口开、
鼻鼾息微、手撒肢软、 二便自遗、汗出肢冷、 脉微细欲绝。
愦、瘫、软、开、遗
闭证
脱证
二、治疗原则
( 生大黄、芒硝、栝蒌、胆南星 )
4、气虚血瘀
主症:四大主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 黄芪、赤芍、川芎、 桃仁、红花、地龙、归尾 )
5、阴虚风动
主症:四大主症+肝肾阴虚症脉 (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腰酸腿软)
治法:滋养肝肾,潜阳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风病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风(肝风) 气(气逆) 血(血瘀)
病性:本虚标实证,上盛下虚证。 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诊 断】
1、临床表现: (1)中经络:
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四大主证)
(2)中脏腑:
神识昏蒙、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 身不遂、偏身麻木。
《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 杜仲、黄芩 、 桅子、益母草、 朱茯神、 夜交藤。
2、风痰阻络
主症:四大主症+痰瘀症脉 治法: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化痰通络汤
( 法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 天竺黄、天麻、香附、丹参、 酒大黄。)
3、痰热腑实
主症:四大主症+腑实症脉 (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痰阻舌窍症脉)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医学心悟》
(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竭、 南星、羌活、木香、甘草。)
【现代研究进展】 1、对中风病因病机的研究。 2、对中风辩证论治的研究。
(1)通腑泻下法治疗急性期中风。 (2)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
病案Fra Baidu bibliotek
钟某,男,68岁,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近年来常感头晕。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 ①安宫牛黄丸
②羚羊角汤《通俗伤寒论》
( 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 白芍、竹茹、川贝、茯神、甘草。)
3、痰湿蒙蔽心神
阴闭:五大主症+痰湿症(面白唇暗,静卧
不烦,肢软,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①苏合香丸
②涤痰汤《济生方》
( 法半夏、陈皮、茯苓、胆南星、竹茹、 人参、石菖蒲、 枳实、甘草、生姜。)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 双下肢痿软无力 多见,发病缓慢, 病程长。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期辨证: (1)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2)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 1个月至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昨晚因事与人争吵后,突然仆倒,不知 人事,面色潮红、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呼 吸气粗、口臭身热、躁动不安、两手握固、 大便七天未解,右侧肢体偏瘫,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而数。
请回答:诊断: 辩证: 治法: 方药: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 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 素 问 . 生 气 通 天 论 》“ 阳 气 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2、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脉证并治》 首创中风的病名 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 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 入于腑, 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 言,口吐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