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 传统节日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重点】

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图片:你知道这些节日吗?每个节日,人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

2.相关链接:

节日源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识字写字

1.出示会认字,引导学生识记、观察字形、读一读,并组词;

2.练一练,巩固学生字音的识记情况;

3.认识多音字,掌握不同读音所对应的不同含义;

4.练一练,巩固学生多音字的识记情况;

5.检查识字情况:摘苹果;

6.理解词语:试着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不做重点,了解即可);

7.出示会写字,引导读一读,并组词、造句;

8.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特殊笔顺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及书写的要点,指导学生书写;教师范写部分重点字形;

街:左中右三个部分要写紧凑,注意穿插避让,左、中高,右边低。右边第一横和中部第一横起笔一样高。

敬:右边首笔撇的收笔,末笔捺的起笔在田字格的中心,末笔捺要写舒展。

热:上下宽度一致。上部“丸”笔顺为撇、横斜钩、点。四点底宽而扁,第一点与另外三点与另外三点的方向不同。四个点间距均匀,高度一致。

闹:先外后内,“门”的点在左上格,“市”的点、竖均在竖中线上。

9.练一练,巩固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能够正确书写。

四、指导朗读

1.自由读一读;

2.同桌互读;

3.小组内读一读,评一评。

4.教师对重点语句作指导:

(1)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的无比高兴的的心情。

(2)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3)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初读课文后,我感受到了每个节日的风俗民情。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复习导入:用摘苹果的方法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二、品读释疑

1.随文讲解,理解文意:

(1)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介绍了哪些传统节日?(串珠问题1)

本文介绍了7 个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

(2)这些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核心问题)

团圆、喜庆、吉祥和希望。

(3)哪些句子是描写这些传统节日的特有风俗的?(串珠问题2)

①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人欢笑”写出过春节时,人们的心里很高兴。

重读“欢笑”,要读出人们过春节的无比高兴的的心情。

②说一说:本句介绍了春节的哪些典型习俗?你知道春节的习俗,除了这些习俗外还有什么?

本句话介绍了春节的习俗“贴窗花,放鞭炮”。春节习俗还有:包饺子、拜年、给压岁钱,还有贴春联。

③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a. 以热情、愉悦的语气朗读描写人们过元宵节的句子,重读“看花灯、人如潮”等词语。

b. 写出了元宵节人们到大街小巷看花灯的习俗。

c.“大街小巷人如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街上的热闹场景,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又散去。

④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雨纷纷”是环境描写,写出了一种凄风苦雨的天气,也代表人们的哀伤的心

情。

重读“雨纷纷、祭扫”等词语,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⑤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a.这句话是对端午节人们的活动描写。“赛龙舟”是南方人们的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

以热情、稍微紧张的语气读本段,读出人们过端午的热闹景象。

b.运用:选一选:端午节的习俗有( BCD )

A. 放鞭炮

B. 赛龙舟

C. 插艾叶

D. 吃粽子

⑥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a.这句话写了七月七的民俗活动和相关传说。“乞巧”是中国传统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妇女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他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b.要读出对“牛郎织女”相会的喜悦之情。

c.这里讲到一个怎样的美丽传说?

“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是个美丽传说,更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d.积累:写出几个和《牛郎织女》类似的民间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

⑦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吃月饼”、“赏月”是人们在这一天要做的事。

要读出一家人团圆的热闹、祥和气氛。

⑧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a.踏秋赏菊登高”是该节日的主要民俗活动。

b.要读出对对老人的尊敬之情。

c.为什么说“重阳节,要敬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