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迪厄再生产理论对不同社会阶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的启示

合集下载

布迪厄的高等教育观哲学分析——社会关系再生产

布迪厄的高等教育观哲学分析——社会关系再生产

关系再生产的最隐 蔽标 准 , 因为虽 然 有各种 形式 的考 试 , 但
是高等教育机构选拔 学生 的真 正标 准还 是他们 所具 有 的各
种资本 的数量和结构 ; 高等教育场域 的 目的是培 养各 阶级 的
惯 习。
曾经在私立教学机 构中受过 良好 的文理综 合教育 , 有着 丰富
的文化资本 、 经济资 本或 社会 资本 ; 普通 大学 招生 的学 生 而 大都出身于社会 的 中下 层 , 们一 般都在 普通 中学 上学 , 他 接 受的都是 比较现代 的专 业 , 文化 资本 、 济资本 和社会 资 在 经 本 方面都相对 比较 匮乏 。 布迪厄分 析 了 15 9 9年 到 1 7 9 2年法 国高 等教育 的扩 招
系 ” 。可 见 惯 习 是 一 种 性 情 倾 向 , “ 在 性 的 内在 化 ” ” 是 外 ,
1 场域 。场域是在某一个社会 空间中 , . 由特定 行动者 的 相互关系网络所 表现的各 种社会力量 和因素的综合 体 J l 。 场域可看做是在各种位置之 间存在着 的一个客观关 系网络 , 场域 中所有对象的行 为都要 参照场 域才能 理解 。有两 个 因
他把权力场域看 做是 一个元场域 , 而教育场域 、 学术场域 、 艺
术场域是一些分化的 、 自主 化 的 小 场 域 , 到 权 力 场 域 的制 受
者惯习都有最适合其增 值发 展的场域 , 一旦 出 了这个场域 的
界 限, 资本 和惯 习的效力就会大大减弱 。惯 习和资本也是联
系在 一 起 的 , 为惯 习 和 资 本 的 基 础 都 是 社 会 出 身 , 定 的 因 一
约, 同时也对权力场域有反作用 。
2 资本 。布迪厄将 资本化 分为 三种 : . 经济 资本 、 化资 文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金融3班许乐20101810326摘要: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焦点,对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特别是如今的中国教育的公平性正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研究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促进作用阻碍作用阶级导语:时至今日,中国的教育问题似乎成了人们的焦点。

然而为何会有这么多人持续的关注教育并致力于改善教育现状?教育或则教育的公平对社会分层、对社会流动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下文将对此进行论述。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愈加复杂,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越来越多,分层标准的多元化改变了传统社会认知下的“世袭身份”,这表现在社会成员的地位、收入、权利等社会资源的占有被更多因素所牵制,教育问题是其中一个分支。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消极观点,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社会理论》一书中指出:教育是阶级再生产的机制。

并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们说明,隐藏在传授知识等众多正面功能背后,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在生产社会不平等并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现代社会中阶级再生产的一种重要机制。

因为正是通过这种教育机构,家庭背景的差异甚至对同语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异,被转化成学校考试成绩的差别。

这样,教育就不断地将社会中已有的阶级结构复制出来。

布迪厄的阶级再生产理论强调了教育对于阶级结构的维护和复制的作用。

第二种积极观点,教育是社会文明传递的主要载体,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在其实现的过程中,教育无疑担负着重大的社会功能,所以人们认为后天教育是导致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社会流动起着积极作用。

另外,学习是人一生中的社会和个人经历,它会改变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实现人格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多方面塑造。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研究基于教育系统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并着重从教育系统的视角进行分析。

布迪厄是一位法国社会学家,他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理解社会不平等和文化传承机制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然后重点分析该理论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和影响,最后探讨该理论对于现代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强调文化资本在社会不平等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化过程传递的非物质财富,包括知识、技能、习惯和价值观等。

这种文化资本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平等的分布,优势阶层通过文化资本的传递来维持其社会地位,而弱势阶层则因为缺乏文化资本而难以改变其命运。

在教育系统中,布迪厄的理论揭示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不平等再生产中的关键作用。

学校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还传递着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通过教育系统的选拔和分层机制,优势阶层的文化资本得以传承和扩大,而弱势阶层则面临着文化剥夺和社会边缘化的风险。

本文将从教育系统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学校教育如何成为文化资本传递的重要场所,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来打破文化不平等的再生产机制。

本文还将反思现代教育体系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公正方面的挑战和机遇,以期为未来教育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主要围绕“文化资本”“习性”和“场域”三个核心概念展开,深入剖析了教育系统如何成为文化再生产的场所。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和社会环境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总和,这些资本在个体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习性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它决定了个体如何理解和应对世界。

而场域则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网络,这些关系和网络对个体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论文

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论文

基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论文引言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文化研究方法论。

该理论主要关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通过再生产机制得以维持和延续。

本文将简要介绍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分析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变迁的意义。

1.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概念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概念:1.1 文化再生产文化再生产是指社会中的文化差异如何通过各种机制在代际间得以传递和延续的过程。

布迪厄认为,文化再生产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和传递,而是通过教育、家庭、媒体等机构和活动的参与,不断重塑和再创造文化。

1.2 符号权力符号权力是指文化再生产过程中,由特定符号、象征和意义所构成的权力结构。

布迪厄认为,符号权力不仅存在于正式的权力机构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实践中。

通过符号权力的运作,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得以维持和再生产。

1.3 境界论境界论是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社会中处于不同境界的个体、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布迪厄认为,境界是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标志,不同境界的人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2. 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应用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教育研究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教育机会分配、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育实践中的符号权力运作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对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作用,并寻找改变再生产机制的可能途径。

2.2 媒体研究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于媒体研究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媒体对于特定符号和意义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可以揭示媒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作用。

2.3 社会变迁研究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变迁研究。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

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本文概述《文化资本与教育场域:布迪厄教育思想述评》一文,旨在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讨和评述。

布迪厄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在多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教育领域尤为突出。

本文首先概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教育场域的独特视角,进而分析了这一理论在教育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揭示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文章还评述了布迪厄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及其局限性,旨在为深化对布迪厄教育思想的理解,以及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提供理论支持。

二、布迪厄教育思想概述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社会学家和文化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源于其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文化资本、场域和惯习等概念的深入分析。

在布尔迪厄看来,教育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和文化再生产的过程。

布尔迪厄强调文化资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文化资本是指个体或群体通过教育和文化实践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些资本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布尔迪厄进一步将文化资本划分为三种形式: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指的是个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客观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文化产品,如书籍、艺术品等;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则是指通过制度化的教育体制获得的学历和资格等。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中,场域是一个关键概念。

他认为,场域是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规则构成的空间,这些规则和关系影响着场域内个体的行为和思维。

在教育领域,布尔迪厄认为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场域,学校中的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都受到场域内规则的影响。

这些规则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不平等关系,因此教育场域中的不平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布尔迪厄还提出了惯习的概念。

论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论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论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对教育不平等的影响作者:付洁琴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20期摘要:近几年教育不平等现象逐渐显现,在教育公平背后是什么因素导致这样的状况,通过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的分析,从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对教育不平等现象的解读,使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关键词: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一、现象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各大高校扩招比例越来越大,从1977年大学录取率的4.8%到09年的62%。

[1]这说明的一个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在教育公平的背后也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有教授在访谈中就说到:比方说,你在城市,我在农村,或者你在重点学校,我在一般学校,教学设施、师资水平不一样,家庭收入不一样,这都是目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而这一现象引发的种种问题逐渐显现,贫富不均、教育资源不一样,所表现出来的矛盾也在逐渐增加,这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通过这一现象,从布迪厄再生产的角度出发,揭示隐藏在教育公平背后的不平等。

二、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1.文化再生产的概念再生产一词是马克思学派在经济上所使用的一词,指不断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而社会学家布迪厄将再生产一词引入教育当中,他提出了文化再生产一词,是最早提出文化再生产概念的人,他强调文化过程对于维护现存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有助于维护一个不平等的、分化的阶级社会,并使之合法化[2]。

他指出:“教育行动使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文化专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教育行动客观上说都是一种符号暴力。

[3]”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布迪厄把文化再生产作为其教育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他强调的文化再生产同高等教育、社会文化和权利分层联系起来,提出了关于文化再生产中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关系、场域等一系列的范畴,揭示了文化和社会在生产过程中对教育选择的不平等的现象。

2.概念界定2.1文化资本的三种形式2.1.1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存在,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处于身体状态之中,即采取了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我们往往说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也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文化资本这一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主要用于解释社会中的权力和地位差异如何通过文化因素得以维持和再生产。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够影响个体社会位置的重要资源,其形式包括个人的教育背景、语言能力、文化知识和审美趣味等。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理论在分析教育不平等现象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分配、教育成就差异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问题上。

本文将探讨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教育不平等,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局限。

文化资本的定义与类型布迪厄将文化资本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体现性文化资本、物化文化资本和制度化文化资本。

体现性文化资本:指个体所具备的审美能力、表现才华等,这些资本往往直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表现和认同。

物化文化资本:包括书籍、艺术品、乐器等具体的物品,这些物件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文化品位,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价值。

制度化文化资本:通常指个体所获得的官方认可,如学位、证书等。

这种形式的文化资本更容易量化并被用作衡量个体在教育和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文化资本,布迪厄揭示了教育系统如何运作,以及不同背景的个体如何利用其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实现社会流动。

教育不平等现象分析在现代社会,教育被广泛视为晋升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实际情况却常常呈现出显著的不平等。

例如,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孩子通常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好的学校、更丰富的课外活动和更多的家庭支持。

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则可能面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根据布迪厄的理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文化资本不平等所导致的结果。

富裕家庭能够向子女传递大量的物化和体现性文化资本,例如通过丰富的阅读材料和艺术熏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同时,富裕家庭在获取制度化文化资本方面也具有优势,如能够负担名校的学费,让孩子顺利获得高学历。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

… 惯 不 仅 适 用 于 分 析 法 国 等 资 本 主 义 国 家 出 现 的 学 校 教 的 机 制 ” 。 “ 习 ”的 概 念 在 布 尔 迪 厄 的 实 践 理 论
“ 是 深 育 不 平 等 现 象 , 同 样 适 用 于 解 析 中 国 大 众 化 高 等 中 占据 着 中心 地 位 。 布 尔 迪 厄 认 为 , 惯 习 ” “ 也
再 生产理 论最 为著 名 , 在 布尔迪 厄 的理论 体 系 中 , 交 换和竞 争 而存在 的。 而
“ 习 ” “ 域 ”和 “资 本 ” 具 有 贯 穿 性 的 核 心 概 惯 、场 是
迄 今 为 止 , 种 教 育 理 论 都 倾 向 于 把 教 育 体 系 各
念 , 尔 迪 厄 充 分 利 用 这 三 个 概 念 “ 示 了 构 成 社 定 义 为 “ 证 从 过 去 继 承 下 来 的 文 化 (即 积 累 的 信 布 揭 保
这 配 集 团 的 利 益 所 决 定 的 。 柯 林 斯 认 为 学 校 的 主 要 作 资 本 和 符 号 资 本 , 四 种 不 同 形 式 资 本 的 等 级 秩 序 场 存 用 在 于 传 授 代 表 社 会 支 配 集 团 的 身 份 文 化 , 同 身 可 以 随 着 场 域 的 变 化 而 发 生 变 化 。 “ 域 ” 在 的 不
份集 团之 间 的冲突 有利 于学 校教 育 的发展 。伯 恩斯

个 重要 特征 就是 为 各 类 资 本 提供 相 互 竞 争 、 较 比
坦 认 为 , 校 使 用 的 语 言 编 码 系 统 属 于 精 密 型 系 统 , 和 转 换 的 场 所 , “ 域 ” 身 的存 在 也 只 能 靠 其 中 学 而 场 本 它 只 属 于 那 些 在 入 学 之 前 就 接 受 过 良好 家 庭 教 育 的 的 各 种 资 本 的 反 复 交 换 及 竞 争 方 能 维 持 。 换 句 话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在当今社会中,教育不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人们普遍认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公平分配,但实际情况却往往与此相悖。

为了解释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机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的理论。

文化资本的概念文化资本是指一个人从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非经济资源。

文化资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客体化文化资本(例如书籍、艺术品)、体验式文化资本(例如音乐、电影)和机构化文化资本(学历、学位等)。

这些文化资本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且会对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成果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不均等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在教育领域中起到了资源配置和社会分层的作用。

他认为家庭背景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本,并且这些文化资本将直接影响他们在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和成功。

家庭背景对文化资本的塑造家庭背景是影响一个人获得文化资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来自高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往往拥有更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艺术作品等,能接触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相比之下,来自低社会地位家庭的人则可能面临着资源匮乏的困境。

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直接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有充足文化资本的人更容易适应学校环境,更容易掌握新知识和技能。

此外,他们还可能通过家族关系等方式获得更好的学校推荐和资源配置。

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不平等再生产由于教育机会存在差距,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可以被再生产和延续。

那些具有更多文化资本和更好教育机会的人通常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教育成果,并通过学历或学位在职场上取得更大成功,从而进一步巩固其社会地位。

布迪厄理论的局限性虽然布迪厄理论提供了对教育不平等现象进行解释的有效框架,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识到。

忽视了其他因素布迪厄理论主要关注了文化资本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作用,但忽视了其他因素。

布迪厄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布迪厄对高等教育系统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法 国培 养 出 了大 量 为世 界 所 知 的社 会 精 英。 布 迪 厄 以
布 迪 厄 指 出 ,在 高等 教 育 机 构场 域 内部存 在 着 极 大 的差 异 ,为 此他 提 出了 高等 教 育 机 构场 域 空 间 的基
本 划 分 原 则 — ‘ 大 门与 小 门 ” 。“ 大 门和 小 门 之 间 的
( 1. 北京 大学 教 育学院 ,北京 1 0 0 8 7 1 ; 2. 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 大连
新 闻传播学 院,辽宁 大连

要 :布迪厄分别从 制度 性机构、主要行 动者以及运行机 制三个方面对法 国高等教 育 系统进行 了社会 学分析 ,其分
析的 意图与所达到 的思 想理 论深度 ,对 中国的 高等教育 实践 具有借 鉴意 义:庇护 性学校 和学位病现 象的出现 ,是 中国
构客观 关 系 网络 的方法 。 1 . 高等 教育机 构 场域 内部的等 级化
资 料 与 其涉 及 的 讨 论 范 围 多是 立 足 于对 法 国 教育 文 化 体 系 与 社会 分 层 现 状 的考 察 与 探 究 ,不 过 其 分析 的意
图与 所达 到 的思 想 深度 却 具 有 深 刻 的普 遍 意 义。 中 国
高等教 育扩 张过程 中的特殊现 象; 高等教 育扩 张 中的教育 不公 平,从教 育机会、教 育过程 以及教育前途方 面都有 所体
现。
关键词 :布迪厄 ;高等教 育 系统分类号 :G 6 4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5 . 1 9
布 迪 厄 在 一 贯 的论 述 中都 将 高 校 空 间 当做 一个 等 级 化 了的差 异 空 间来看 待 ,并且 他 认 为 ,只有 当我 们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
( ) 二 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 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 的受教育条件和质 量 , 是 这
来源于家庭经济能力 , 子受教 育机会 的竞争转变成 家庭 孩 实力 的对抗。家庭条 件或 者说社 会 阶层 等类 似的先 赋条
件首先在起点上 对孩 子进行 教 育分流 。这 种 隐形的 教育
地 分流直接为学生 从事 不 同职业 和进 入不 同社 会阶层奠 定 教 育 过 程 中 的公 平 。城 乡 之 间 、 区之 间 的 经 济 水 平 发 展 不平衡 , 加之 教育制度 的倾 斜 , 导致受 教育者 接受 的教 育 了基 础 陇 ’ 。 进 教 育 作 用 之 一 就 是 促 进 阶 层 之 间 的合 理 流 动 , 而 维 质 量与 教 育 条 件 出现 巨 大 差 距 , 而 影 响 到 教 育 过 程 中 的 进 收 稿 日期 :0 0— 7—1 21 0 4
在义务 教育 阶段 , 择校 将会使社 会经济 地位 、 会 分层投 社 影到本该实现公平 的教育 体系 中来 , 而扩 大地 区之 间 、 从
不 同 群 体之 间 和 城 乡 之 问 的 差 距 。 这 种 受 教 育 机 会 不 平
费因“ 学段” 分为不 同的层次 , 高 的是 高 中阶段 , 划 最 高达
的社 会 后 果 。 通过 取 消 义务 教 育 阶段 的 重 点与 非 重 点教 育 体 制 , 衡 配 置 地 区 、 乡校 际之 间师 资 力 量 , 理 均 城 合
分配高校分布格局 等措施 , 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 , 从根本上 实现社会 阶层之 间的 良性循环和合理的社会 流动。 关键词 : 择校 ; 社会分层 ; 教育公平 ; 社会公平
2 1.4元 , 758 3 其次是小学阶段 , 额为 1 3 .3元 , 数 96 7 8 最低

从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看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

从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看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

从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看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一、概述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理解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一个深受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影响的文化再生产机制。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作为一种隐性的、基于习惯和社会化的资本形式,在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种资本不仅体现在个体的知识储备和技能上,更体现在个体的社会交往、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

在教育过程中,文化资本的不同分布导致了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教育机会和教育成就上的不平等,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分层结构。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平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机会,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在布尔迪厄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分层导致了不同阶层在文化资本上的不平等,进而影响了他们在高等教育中的机会和成就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又加剧了社会分层的固化和不平等。

从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出发,探讨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教育公平问题的本质,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简述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

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文化资本、惯习、场域以及符号权力这几个关键概念上。

他认为教育系统通过控制文化资本的生产、传递和转换,成为维护社会地位、塑造社会无意识以及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主要手段。

这种教育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暴力”,因为它体现了权力集团和统治阶级的意识,通过宣扬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志,确保这种文化得以持续再生产,从而维护现有统治结构的稳定和文化的代际传递。

在布尔迪厄看来,文化的再生产同时也是权力的再生产,这一切都是通过教育这一关键机制实现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教育的“阶级性”本质,强调了教育在复制社会不公和权力不公中的重要作用,对理解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布迪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布迪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布迪厄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社会理论是建立在惯习、资本、场域这三块基石之上的。

布迪厄对教育场域内的等级分析和以及他教育公平的思想对于我国教育公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布迪厄教育公平教育理论1 皮埃尔•布迪厄简介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

1958 年与1963 年发表的两部著作《阿尔吉利亚的社会学》和《阿尔吉利亚的劳动与劳动者》,奠定了他社会学家的地位。

之后他成为法国高等实践学院最年轻的研究指导教授。

1968 年至1988 年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教育文化社会学中心主任。

1981 年进入法兰西学院执掌社会学教席,这使他达到学术生涯的顶峰。

2000 年英国皇家学院为布迪厄颁发了代表了国际人类学界最高荣誉的赫胥黎奖章。

2 布迪厄文化社会理论—惯习、资本、场域布迪厄的文化社会理论的基本构架是建立在三块基石上的,即“惯习”、“资本”和“场域”。

这三块基石直接承担了其反思社会学、观照现实各个领域和人生社会的基本指南,值得深入探讨。

2.1 惯习(habitus) 惯习是指通过对世界的感知、判断和行动而形成的长期的、可转换的性情系统(disposition)。

个体行动者只有通过惯习的作用,才能产生各种“合乎理性”的常识性行为。

在布迪厄看来,惯习决定着人们的行动模式,产生了对文化客体进行分类和区分的图式,产生了欣赏和评价的种种标准,使个体能够表达其偏好。

惯习的相互交织就此把所有的人类实践和文化客体逐一分类,成为文化竞争领域中一系列清楚有别的生活方式亦或品味。

因此布迪厄认为,正是品味指定了:谁是谁的朋友;谁是谁的反对者;谁应该与谁结婚;应该接纳谁、排挤谁。

2.2 资本(capital) 资本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里有效的资源,它使个体获得因为参予社会领域并在其中竞争而形成的特殊利益。

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经济类型、文化类型和社会类型。

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与社会阶层再生产——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与社会阶层再生产——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与社会阶层再生产——基于布迪厄的文化
资本理论
魏桂娟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6(000)022
【摘要】教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阶层流动的催化剂.但是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文化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阐述.布迪厄不仅指出了教育的不公平问题,更认为,在文化社会化过程中,尤其借助于学校教育这一场地,实现了阶层的代际传递即教育成为凝固和复制阶层差距的工具.
【总页数】2页(P99-100)
【作者】魏桂娟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布迪厄再生产理论对不同社会阶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的启示 [J], 王理
2.从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看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现象 [J], 宋紫娟
3.浅析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下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J], 王胜利;吴洋
4.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研究述评 [J], 邹海蓉;刘辉
5.布迪厄再生产理论对不同社会阶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的启示 [J], 王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

文化资本与教育不平等布迪厄理论的再探讨教育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肩负着培养人才、促进社会流动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使命。

然而,教育的不平等问题却普遍存在,影响着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发展。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通过其“文化资本”理论,深入剖析了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成因和机理,为我们理解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文将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进行再探讨,分析其在当代教育不平等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一、文化资本的内涵布迪厄在其著作中提到,文化资本分为三种形式:体现形态、内嵌形态和客观形态。

体现形态: 指个体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品位,包括语言能力、艺术鉴赏力等。

这些能力通常反映出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背景。

内嵌形态: 文化资本在个体身上形成的一种倾向或习惯,其根源于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拥有,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深深植根于个体之中。

客观形态: 指具体的文化物品,如书籍、艺术品和教育证书等,这些物品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或其他社会利益。

通过这些文化资本的形式,布迪厄揭示了教育关系中的结构性不平等。

在他的理论框架下,家庭背景、社会阶级和文化资本之间的交互作用会导致不同个体在获得教育资源时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加剧了教育领域的不平等现象。

二、文化资本与家庭背景家庭背景是塑造个体文化资本的重要因素。

布迪厄认为,家庭作为个体最初的社会化单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和价值观念形成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家庭中父母所具备的文化资本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及其后续的发展。

例如,一个高文化资本家庭(如高学历、较好的阅读习惯)中的孩子,有可能从小就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音乐、艺术和文学,这使他们在学习上占据优势。

而相对低文化资本家庭中的孩子则可能缺乏这样的机会,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和资源相对较少,因而在学校学习中表现较弱。

布迪厄文化再制与社会再制读后感

布迪厄文化再制与社会再制读后感

读《文化再制和社会再制》布迪厄将文化视为资本,从文化的角度来揭示教育系统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再制的影响,并主张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决定因素,不单单只是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直接反映,而是文化资本分配不均所导致的。

所谓文化资本,文中谈及三种存在形式:其一是客观的文化商品的形态如书籍、电影、博物馆、歌剧等,而这些文化财富的占有是以掌握获得财富方式为前提的。

其二是具体的形态如良好的教养和习惯、举止风度和情趣爱好等,这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上流社会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氛围。

其三是体制的形态,采取学术资格这一“合法化”的形式。

这种文化资本在学术上得到认可,被官方承认和保障。

作为一种“资本”,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样有再制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则是通过教育体制而发生的。

教育体制传播的文化与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更为相近,如学校内使用的语言模式及文化模式等。

学生对统治阶级的文化越了解,就越有利于适应并熟悉教育体制的培养,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

而且,学校教育要求学生预先被赋予“接受教育”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由学校教给而是来源于家庭教育。

也就是说,教育体制实质上是更有利于上层社会的学生的学业成功的。

因此,由于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不同阶级拥有对应不同阶级的文化资本,后天的同样的学校教育的效果是不相同的,这种效果其实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总和。

布迪厄分析对象为法国的社会阶层,但这种“文化资本”影响教育体制效果在现今中国也是显然的。

对于有经济社会资本优势并获得文化资本的家庭而言,能够对子女进行更多文化投资。

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可以从小学习乐器、接触各种文化产品,可以花高价钱选择更好的教育、参加海外交流活动拓宽视野等。

孩子从小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或之外可以得到更多元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在教育体制内取得学业成就。

而对于文化资本优势的家庭来说,如知识分子家庭,家庭中良好的文化和语汇氛围、父母的教养旨趣、良好导向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熟悉教育体制的语汇体系,养成良好修养和情趣,有利于适应学校教育,取得较高学业成就。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

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李晓芳, 刘永飞(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有:教育起点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问题,教育过程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教育结果中的就业不公平问题。

基于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角,阐释我国存在的教育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现象,以及伴随其出现的代际之间阶层 延续和 再生产等不良的社会后果。

通过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与非重点教育体制,均衡配置地区、城乡校际之间师资力量,合理分配高校分布格局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循环和合理的社会流动。

关键词:择校; 社会分层; 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0)06-0110-04一、教育不公平的表现(一)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是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 择校热现象,突出反映了基础教育阶段校际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

优质教育资源竞争过程中出现的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由于我国实行义务教育阶段 重点学校和 示范学校的政策导向,造成校际之间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配置不均衡,加之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命运的特性,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效应,使择校成为必然。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课题组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择校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择校行为主要发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小学升初中,其次是初中升高中,择校的平均费用超过2万元。

其中择校费因 学段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最高的是高中阶段,高达27518.34元,其次是小学阶段,数额为19637.83元,最低是初中阶段,金额也达13694.85元[1](P11~12)。

择校的基础来源于家庭经济能力,孩子受教育机会的竞争转变成家庭实力的对抗。

从皮埃尔·布迪厄理论出发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习惯与文化选择

从皮埃尔·布迪厄理论出发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习惯与文化选择

70从皮埃尔·布迪厄理论出发探讨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习惯与文化选择文/田琦(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090)摘要: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的理论认为,个人或群体生活在社会中主要归结三种类型的资本,即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人们将其视为社会生活中的资源。

以往的文献综述将文化资本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文化能力,即体现了对知识和品味的把握。

第二种是文化产品,比如创作出来的艺术画作。

第三种文化制度,包括大学或其他授予的文凭。

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形式最初建立了习惯,这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在特定的客观化的场合中表达。

教育经验可以塑造现实社会中的习惯,皮埃尔·布迪厄将习惯定义为由个人的过去或最近的经验同时构成的可以改变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数量的文化资本,主要包括家庭教养和教育背景,这导致个人建立特定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皮埃尔·布迪厄(PierreBourdieu)理论 生活习惯 文化选择一、社会需要不同的群体构成皮埃尔·布迪厄的早期研究强调家庭教养和教育经验对文化资本积累的影响,这两个基本因素可能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

例如,有些人喜欢喝咖啡,而另一些人更喜欢喝可口可乐,这意味着教育经验和成长环境可能决定人们的习惯,而特殊的习惯在某些领域进一步导致了特殊的生活方式。

不同层次的教育背景导致个人获得不同的工作,不同职业的人通常拥有不同数量的文化资本,因此来自不同领域的个人习惯和品味可能是不一样的,布迪厄将这种现象称为“区别”,这反映在一种普遍趋势上,即不同的社会阶层培养独特的品味和习惯,以区分自己和他人,因为相似的文化资本水平使他们建立了相似的社会身份,个体更容易与拥有类似数量文化资本的人相处。

虽然文化资本很难用定量的方法来衡量,但通过观察人们的品味和习惯,可以知道人们是否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

布迪厄坚持社会阶级决定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说法是可信的,即社会阶层与特定习惯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相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迪厄再生产理论对不同社会阶层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的启示
作者:王理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3期
【摘要】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学校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为文章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揭示高等教育作为精英选择机制为特定阶层的利益服务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教育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

【关键词】高等教育;再生产;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
布迪厄把学校界定为时代社会秩序的捍卫者。

他认为高等教育具有与生俱来的两方面功能,一是承担着社会化的功能,二是充当社会精英的文化选择机制。

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源的占有,优势社会阶层会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本使得子女继续在精英选择机制中脱颖而出,从而完资源优势的代际传递。

韦伯曾经警告道“教育的专利权将生产出一个特权阶级”,如果说这一预言在布迪厄所研究的法国己经被证实了,那么在中国,尽管国家政体不同,但是却表现出同样令人忧虑的阶层地位“凝固”的现象。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定意义上来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性概念。

当前“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优质资源。

惯习是布迪厄最具原创性的概念之一,是指在历史经验中沉淀下来并且内化为心态结构的持久秉性系统,它同行动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环境、行动经历、经验及以往的长期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看出惯习是一种性情倾向,是一种体现在社会个体身上的历史印迹。

布迪厄将资本化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他所指的经济资本是对家庭或者个人所能支配的物质资源,比如金钱、房产以及其他方面的物质量度。

社会资本则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则是指个人从家庭中继承的一种思维模式、生活态度等等,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所,也是文化资本生产和继承的首要阵地,而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机构则是文化资本认证的主要社会设置。

二、原因背景分析
结合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三大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同社会阶层子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差异巨大。

(一)早期家庭和学校对惯习的培养
出身于不同家庭的学生所继承的文化资本不同,导致他们在社会中个人发展的起点也迥异。

资本占有的不平等,导致社会竞争先天存在不平等。

家庭是文化资本生产的第一站,在家庭熏陶中获得的不平等的文化资本在学校教育中受到制度化保护。

学校将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一视同仁,从而默认了家庭传承的不平等文化资本的合法性。

由于在早先获得社会价值能力的机会上的结构性不平等,所以非优势阶层出身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就不容易获得成功,从幼儿园直到高中阶段,他们大多被剥夺了在主导文化中获得系统训练的机会,被置于一种更为简单的课程中,而且他们还受到鼓励,内化学校关于他们没有文化能力的定义。

(二)考试作为社会分层的工具
布迪厄把教育看成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具有自己的结构特征、利益分配以及转化机制的特定场域。

他认为,“所有的教育行动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这是因为教育行动具有双重专断性,它“是由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

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生产符合特定利益集团或者阶层利益的捍卫者。

考试是重要的教育行动之一,是区分能力的手段,学生学业成败的衡量主要是通过考试完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名牌高校的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校长推荐制、特长招生等自主招生方式不断发展,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补充机制。

杨东平认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又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几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三)收费作为经济分层的工具
从1994年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收费制度改革,到1997年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据美国学者雷斯利和布林科曼研究,学费与个体的入学决策有较明确的关系,在美国学费涨跌10%,就可能导致6.2%的学生做出是否上大学的选择。

来自优势阶层家庭子女拥有较多的物质资源的支配权,在求学时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压制或者改变自己的受教育的意愿。

但是家庭来自社会中下层基层的子女则没有此类的人生体验。

许多贫困生填报志愿会首先考虑学费,其次才是学校和专业。

由于家庭经济资本限制,出身于较低社会阶层的学生放弃了重点院校,选择了学费较低的普通院校、甚至高职院校。

就像布鲁贝克所说的那样,“经济资源并不是根据才能在全体民众中分配的。

才智超常的儿童常常出身于低收入的家庭,才智平庸者倒常常有一个高收入的家庭。

很清楚,如果前者被剥夺了发展其潜在的能力所需的条件而后者滥用这些条件时,就会出现对公正严重误解的局面”。

三、结语
在教育这个场域中,家庭所具有的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重点”大学才是再生产时代精英的主要阵地,受益群体依然主要限定于优势阶层,他们过多地垄断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 布尔迪厄.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黄豁,侯大伟.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难[N].瞪望新闻周刊, 2006-02-12.
[3]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117.
[4] 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3.
[5]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4-75.
作者简介:王理(1989- ),女,重庆南川人,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