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美学理论三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艺 理 论
朱光潜美学理论三问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一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
摘 要 朱光潜先生三十年代的两部主要著作 《文艺心理学》 《谈美》 和 提供了许多西方美学史上的宝贵资料, 同时也在美 学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合理的见解, 但从他的整个美学体系来说, 唯心主义的主观论倾向还是很明显的, 这一点, 朱先生也 做过诚恳的自我批评。本文试图通过辩析 《文艺心理学》 《谈美》 和 中的美学理论问题三疑问来加深对于朱光潜美学思想 的认知, 与此同时, 分析客观论, 实践论等不同美学派别对朱光潜美学思想进行的讨论。 关键词 文章编号 朱光潜 物 情趣 知觉 直觉 形象 1671-0703(2010)06-058-02
朱光潜的美学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从三十年代初 的 《文艺心理学》 到七十年代的 《谈美书简》 朱光潜的美学思 , 想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变化, 但无论是三十年代的心物统 一说, 五十年代的意识形态说还是六七十年代的形态劳动生 产理论都无法改变他美学思想的主观论性质。本文作者在 阅读朱先生写于三十年代初期的 《文艺心理学》 《谈美》 和 两 本著作时, 有几点怀疑和不认同的地方, 虽然这些怀疑早已 被朱先生自我批评过也早已被众多唯物论者批判过, 但笔者 还是想拿出来进行一番自己的梳理。下面一一辩析之。 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 ” 朱光潜先生在 1932 年的论稿 《谈美》 有一篇文章“子 中, 《 非鱼, 安知鱼之乐?” —宇宙的人情化》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 朱先生得出一个结论: “在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 的往复回流的前提下, 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 他在另 ” 一篇文章中举古松的例子时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古松并 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 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因此)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 的返照。 这个推论从逻辑上看, 似乎是严密的, 但细细品味, 一种 悬浮半空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之所以产生这种感觉也许是这 句话的主观论色彩拔去了事物客观性根蒂的缘故吧。依朱 先生的观点, 木商持实用的态度, 植物学家持科学的态度, 画 家持审美的态度。持这三种态度去看古松时, 只有画家才能 见到美 “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本文作者对这 ” 个推论有几个疑问: 画家的这种 “美感的态度” 来自哪里?为 什么画家想到去看古松就自然地抱着“美感的态度” ?如果 画家去看的不是古松, 而是臭虫或蟑螂, 那他还一定会抱着 “美感的态度” 吗?还有, 木商和科学家为什么就一定会抱着 各自专业的态度去看古松呢, 难道古松自身的遒劲挺拔就激 不起木商和科学家的美感吗?物的形象如果只是个人性格 和情趣的返照的话, 那我们如何解释许多自然景观带给我们 的崇高美? 事实上, 画家看古松时所持的美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李泽厚.论美感、 美和艺术 (研究提纲) .重庆出版社,1984. [3]贺麟.朱光潜文艺思想的哲学根源.重庆出版社,1984. [4]邹华.情感与想象两大范畴的凝铸.东方论坛,1996 年第 4 期.
属性这种说法自有道理, 但这种纯粹的唯心主义学说在客观 事物面前始终站不稳脚跟。 首先,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知觉, 对于同一个苹果来说, 如果红、 甜只是人们知觉的外射作用的话, 香、 那么为什么不 同的人对这个苹果的红、 甜的感觉基本一致呢?当然, 香、 苹 果不都是红的、 甜的, 不同的品种色泽口味也不同, 虽都是苹 果, 但黄香蕉是黄色的, 青苹果是绿色的, 红富士是红色的, 人们之所以能区别这些不同种类的苹果, 不是因为知觉外射 到它是红色就是红色, 是黄色就是黄色, 而是因为这个苹果 本身有自己的属性, 它是红色的、 脆脆甜甜的, 那么它就不是 青苹果, 也不是黄香蕉, 而是红富士。 再者, 说物的属性是人们知觉的外射, 未免夸大了移情 的作用。 移情说是朱先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他 的移情说与立普斯的移情说有些许差异, 但这并不影响移情 说对他理论的渗透。 在同一篇文章里, 朱先生还引用了立普 斯的石柱例子来论证知觉的外射作用, 说石柱使我们觉得它 耸立上腾的是它的 “空间意象” 而不是它本身。笔者在这里 有个疑问: 究竟什么是 “空间意象” 立普斯的解释是 , “它是 线、 面和形, 而不是线面形所围成的物体。这种说明未免太 ” 抽象。 面、 线、 形如何能够解释空间意象?我们知道, 线面形 所围成的物体石柱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组成这个客观物体的 线、 形怎么就变成了 面、 “空间意象” 。也许是笔者的理解不 够透彻, 但是若追究起这个问题的根源, 那就不得不陷入神 秘主义了。贺麟曾经对知觉外射的观点进行过批判: “认事 物的属性只是我的感觉, 或我的感觉的外射, 好像任何事物 只要没有人去知觉它, 他就会失掉自己固有的属性似的, 这 完全是巴克莱主义哲学。于是移情说不仅是心理学上的理 论, 也不仅是一种美学理论, 而有了巴克莱主义认识论作基 础了。 有些问题解释起来其实可以不必这么费劲和拐弯抹 ” 角。 还以石柱为例, 我们之所以觉得石柱耸立上腾是因为石 柱所呈现的结构和它所承担的压力不自觉地使人们结合到 了自己的实际生活, 也就是说这种心理错觉的产生除了建筑 构造本身的原因之外, 更重要的还是人们看到了石柱便很自 然地将石柱的特征与自己充满压力的生活经验相类比从而 形成了某种契合。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人们将自身情感移 入石柱的因素, 但却并不像朱先生所说的那么神秘, 那么主 观。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是深刻的, “他凝铸了情感 和想象两个范畴, 这一方面使他顺应了现代审美意识的历史 转变和现代美学思想的发展逻辑,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追求中 和静穆的古代美学特色。 ”正是这种内在矛盾性使得情感与 现实的关系始终是朱光潜美学的薄弱点。
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因为我们读过许多有关古松的诗, 看 过许多有关古松的画, 古松这个形象让太多人有了相同的感 觉, 这些历史文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态度。与古松的形象相 反, 臭虫和蟑螂给多数人的感觉是不那么美妙的, 因此画家 才会抱着审美的态度去欣赏古松, 而不是臭虫或者蟑螂。当 然也不否认, 画家有着愉快心情的时候, 他看臭虫蟑螂也是 抱着审美的态度, 觉得它们很可爱, 但这种情况毕竟是有限 的, 多数人还是感觉不到它们的可爱, 因为臭虫周身散发的 臭味, 蟑螂形体的令人生畏, 这些客观属性实在引起不了美 感。因此, “各人所见到的形象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 说 返照” 其实是割裂了这个形象与其他存在的关系, 将此形象 孤立起来, 只用个人情感去欣赏, 这种说法与 “移情” 的思想 类似, 也是朱先生唯心主义学说贯彻始终的表现。 有关古松的例子, 朱先生还有一个推论如下, 笔者同样 感到疑惑。 二、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 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 直觉时的特质。 ” 在 《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一文中, 朱先生在分 析了实用的、 科学的、 美感的三种态度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这 “ 种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 ‘直觉’直觉所见 , 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 ‘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 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还以古松为例, ” 依朱 先生的看法, 画家看古松, 古松完全占领住它的意识, 古松以 外的世界他都视而不见, 注意力的集中, 意象的孤立绝缘, 便 是美感态度的最大特点。我们不否认, 美感经常是在一种直 觉的形式中呈现出来, 这其中也不包含什么功利和道德的因 素, 但是如果就这一点来下结论说 “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 觉, 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的话未免有些草 ” 率。 先来分析这句话中的 “直觉” “形象” “脱净了意志 和 说。 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 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 意象叫做形象。在我们的美感直觉中, ” 许多事物都是以一种 感性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所以在我们的感觉上, 眼前的这
2010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59
58
2010 年第
6期
安徽文学
文 艺 理 论
些形象确实像是孤立绝缘的。但实际上, 这些表面孤立绝缘 的形象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社会内容。李泽厚也说过: “我们 所以能从直觉中对个别事物有知识, 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 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熏陶下, 不自觉地形成了对这个个别事 物的了解, 对这个事物在整个生活中的关系和联系的了解。 ” 画家欣赏古松难道就仅仅因为 (画家) “ 注意力的集中, 意象 的孤立绝缘” 吗?与 “孤立绝缘” 恰恰相反, 古松之所以给画 家以美感是因为古松的生活内容。没有生活内容的古松是 不能成为美感直觉的对象的。 “艺术 (美感) 与科学 (理知) 在 这里 (形式上) 的不同仅在于: 后者是通过抽象概念的推演来 展开和反映这种关系; 而前者是把这种关系凝冻在一个具体 有限的形象里, 通过这个凝冻的形象来反映形象。后者是一 种间接知识, 而前者却采取了一种直观知识 (或直接知识) 的 形式。但直观知识归根结底仍是间接知识的结果。 ” 再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美感经验。现实中, 我们感觉美不 光凭借形象的直觉, 我们更多的是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比如, 一个女孩一眼看见一个相貌出众的男人, 她不考虑什 么功利等因素, 仅仅是就这个形象本身来说, 那一刻, 她也许 会觉得这个男人 (形象) 符合她的审美要求, (也就是直觉) ,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 和这个仪表堂堂的男人接触后, 才发现 他是一个粗俗肤浅的家伙。这时再去看这个男人, 女孩还能 认定自己 “注意力集中” 去欣赏的这个 “孤立绝缘” 的男人 (意 象) 是美的吗?自己当初的美感经验是准确的吗?所以美感 经验不应该只是 “直觉” 一下就可以得来, 绝不应该是那么轻 松的。还是说回古松这个老例子, 以朱先生的说法, 画家在 看古松, 他把全部精神都注在松的本身上面, 古松对于他便 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他不像木商一样计较实用, 也不 像科学家一样对木松进行推理。因此画家脱净了自己的意 志和抽象思考用 “直觉” 来感知 “孤立绝缘” 的古松。事实上, 画家用纯粹欣赏的态度来感知古松, 古松就成了独立的吗? 古松不可能只存在于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因为画家对古松 的产生的所谓纯粹的美感中包含着画家自身的经历, 如果没 有他先前知识的积累和沉淀, 如果没有这些知识沉淀出的对 于艺术的特殊敏感, 他又怎么会 “直觉” 一下就产生美感呢? 有关美感的分析, 朱先生的看法也很独到, 具体分析之: 三、事物有许多属性都不是它们所固有的, “ 它们大半起 于人的知觉, 本来是人的知觉, 因为外射作用便成为物的属 性。 ” 这是朱先生在 《美感经验的分析 (三) 物我同一》 中的一 个观点。他在讲知觉的外射时为了论证这个观点, 举了一个 苹果的例子,桌上摆着一个苹果, “ 我一眼看到, 就知道它红, 香, 甜。我们通常把红、 甜等看成苹果的属性, 香、 以为它本 来就有这些属性, 但是严格来说, 这种常识是不精确的。苹 果本来只有使人感受红、 甜种种知觉的可能性, 香、 至于红却 起于视觉, 香却起于嗅觉, 甜却起于味觉, 其他仿此。单拿红 色来说, 这是若干长的光波射到眼球视网膜上所生的印象。 如果光波长一点或短一点, 或是视网膜构造换一个模样, 红 的色觉便不会发生。 不能否认, ” 用人的知觉外射来替代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