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

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

【学习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

【内容精要】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

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

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

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

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

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

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 女性血红蛋白<110g/L

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分轻、中、重及极度

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分两类

①生理性减少:见于婴幼儿及妊娠妇女等

②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如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等。

(三)红细胞形态学的改变

①大小异常如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u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u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u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②形态异常:a.球形细胞:球形细胞直径小于6um球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遗传形细胞增多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靶形细胞:形状似射击靶标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分又有部分色素,见于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及脾切除后等。

C.椭圆形细胞

D.口形红细胞

e.镰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棘细胞、裂细胞等

③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常见于缺铁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高色素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嗜多色性常见于增生性贫血。

④结构异常

•嗜硷性点彩、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纤维化、铅中毒等。

•Howell-Jolly:为紫红色圆形小体,此小体可能是幼红细胞在核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或是染色质的残留部分,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

•Cabot(卡波)环:在红细胞中出现一种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或可能是钫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铅中毒等。

⑤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成人外周血中出现属病理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数:成人(4-10)×10 9 /L,新生儿(15-20)×10 9 /L,6个月-2岁(11-12)×10 9 /L

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0-5—5% 嗜硷性分叶核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白细胞增多高于>10×10 9 /L 白细胞减少低于<4×10 9 /L

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与相同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增多:a.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

b.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

c.急性溶血、失血、中毒

d.恶性肿瘤

e.其它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贫、痛风、严重缺氧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a.粒细胞白血病

b.骨髓增殖性疾病,伤寒杆菌以及严重败血症等

减少: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粒细胞减少症、非白血性白血病、恶组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物理、化学因素如x线及退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等。

其它: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白细胞数增高、杆状核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