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⑶物理、化学因素: 放射线、放射线核素、化学物品、化学药物
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脾亢、类脂质沉积病
⑸SLE、过敏性休克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白细胞总数增加+核左移→再生性左移
常见于: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6月-2岁(11-12)×109/L
白细胞增多 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分类(成人%)
中性杆状 中性分叶 嗜酸 嗜碱 淋巴 单核
1~5 50~70 0.5~5 0~1 20~40 3~8
(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中性粒细胞动力学
分裂池 (约4~5天)
骨髓
成熟池
贮备池
(约3~5天)
血液 (约10小时)
Ⅰ型(泡沫型)
增多见于: ⑴病毒感染(达10%以上), 细菌感染、螺旋体病、立克
体、原虫感染 ⑵药物过敏 ⑶输血、血液透析 ⑷免疫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组织→巨噬细胞 功能:诱导免疫反应:吞噬
和杀灭病原体、吞噬 红细胞和清除损伤组 织及死亡细胞、清理 炎症反应场所;抗肿 瘤活性;对白细胞生 成的调节。 单核细胞增多: 生理性增多:儿童 某些感染:疟疾、黑热病、结核、亚细 血液病:急单、恶组、淋巴瘤、MDS、急性传 染病、急性感染恢复期 单核细胞减少: 无意义
染、麻疹、风疹、水痘 、传单、传淋、 病毒性肝炎…… ⑵急淋、慢淋、淋巴瘤 ⑶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⑷GVHD、GVHR 淋巴细胞减少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治疗、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
血液学检查-RBC
1. 血液标本的种类
全血 血浆
血清
2. 采血部位
毛细血管采血 静脉采血
空腹动采脉血采血
3. 采血时间
特定时间采血
急诊采血 抗凝剂
4. 标本采集后的处理
及时送检和检测 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
骨髓标本的采集处理
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 ,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 原(纤维蛋白原能转换成纤维蛋白,具有凝血作用) ,若向血浆中加入钙离子,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 血浆中不含游离的钙离子。
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检测
(一)酸化溶血试验(Ham试验):主要确诊试验 (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PNH特异性试验
指眼病镜人蛇红毒细中胞提与取酸的化一后种的蛋血白清质 (PH6红.6细进~直6胞攻.接8发P)激N生一活H破起血R坏置清B,C3中7即,℃补为致环体阳溶境C性血3中。作用,
(RBC对补体C3敏感性高)
血清是离体的血液凝固之后,经血凝块聚缩释出的液 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钙离子,若 向其中再加入钙离子,血清也不会再凝固。
均无血细胞 血浆有凝血因子,无Ca2+ 血清有Ca2+,基本无凝血因子
第 二 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
Blood Examination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检查项目:
血液常规检测 网织红细胞检测 红细胞沉降率检测
1 Rous test(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当血红蛋白通过肾滤过时, 部分铁离子系以获含得铁性的血红黄细素胞的膜形缺式陷沉积于上皮 细胞,并随引尿起液的排慢性出血。管内溶血, 尿中含铁血黄素常是睡眠不时稳加定重的,铁蛋白聚合体, 其 下可中 产伴的生发F普作 以e鲁3性 贫+与士血血亚蓝红、铁色蛋出氰白血的尿为化亚和首钾铁全发作氰血症用化细状,铁较胞在沉多减酸少淀症性。。环境 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如PNH
实验诊断学之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一、红细胞生成起源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1、男:RBC>6.0×1012/L,Hb>170g/L女:RBC>5.5×1012/L,Hb>16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⑵、尽对增多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要紧环节是EPO增多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贫血:男<120g/L,女<110g/L贫血程度:轻度:>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⑵、病理性减少①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缘故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血红素合成障碍: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②破坏过多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③失血急性失血慢性失血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诊断学血液一般检查课件-PPT
lymphocytosis
neutrophil
Neutrophil的核象变化 成熟池 maturation pool
MCV= 【 reference interval 】
【 type of Ret 】 生理功能 参与超敏反应。
每升blood中RBC比积
每升blood中RBC个数 Clinical significance
(二)、 reduced of RBC HGB
Anemia 指RBC、HGB、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轻度anemia
•Anemia 分级
中度anemia 重度anemia
成年男性Hb值 91-120 g/L
成年女性Hb值 81-110 g/L 成年男性Hb值 61-90g/L 成年女性Hb值 61-80g/L 男性、女性Hb值 31-60g/L
The first section Parameters of RBC
(MCV,平均RBC容积)
造血功能开始恢复的较敏感指标
可吞噬和杀灭EB病M毒CV、•结指核杆每菌个、麻RB风C杆的菌平、均沙门体菌积、布,斯菌飞、疟升原(虫f和l)弓形体(1等L病=原体10。15fl)。
每升blood中Hb含量
男性、女性Hb值 低于30g/L
使血循环中EOS附着于小血管壁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循环血EOS减低。
(fl)
五、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mean corpuscular volume) 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
1. 红细胞起源及发育: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红系 祖细胞,在EPO作用下分化为原始、早幼、中幼、晚幼、网 织、成熟红细胞。该过程约需5天,一个原红可生成8—16 个成红。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
4.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
• 细胞体积大,直径 16-25μm
• 5叶以上 • 核染色质疏松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巨分多叶核
4.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
棒 状 小 体 auer bodies
• 白细胞胞质内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1-6μm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出现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会出现
1. 红细胞比容增高:血液浓缩(严重呕吐、腹泻、大面 积烧伤等)。脱水补液的依据。
2. 红细胞比容减低:见于各种类型贫血。
注:贫血类型不同,红细胞体积不同,比容减少与数目减少不一定成正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
• 概念: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 计算公式: MCV = HCT/RBC ×10^15 fl • [参考值]: 手工法: 80~92 fl
• 放射线 –X线、放射性核素、 γ射线
• 药物 –氯霉素、抗肿瘤药物、抗甲状腺药物
• 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生成减少 • 在接触和应用期间每周行血常规检查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
• 常见于门脉性肝硬化导致的脾大 • 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
过多的白细胞;
• 肿大的脾脏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能灭活促进粒细 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 病毒 – 流感、风疹、巨细胞病毒
1.细菌及病毒毒素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 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 2.也可能与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血液系统疾病
• 再生障碍性贫血 –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 –分类时几乎均为淋巴细胞,因中性细胞严重减 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理化因素
–(3)失 血
诊断学基础血液学检查PPT课件
临床意义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常见于 传染病早期,如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 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 皮质激素后或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其临床意义甚小。
血 液 一 般 检 查
血 浆 (plasma)
血 液 有 形 成 分 红 细 胞 白 细 胞 粒 细 胞
单 核 细 胞 mono
血 小 板
淋 巴 细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
• 血液一般检查主要是指对外周血中细胞成分的数 量和形态的检查及与血细胞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等参数的检查。 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查是临床上最常用、最基 本的检查内容。 • 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 规检测的项目增多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 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 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 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临床意义
• (2)嗜酸性粒细胞 •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细胞呈圆形, 直径为13~15μ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 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 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 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 粒可分散于细胞周围。
临床意义
•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 变态反应性疾病 • 药物过敏、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 敏、湿疹、剥脱性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 %以上。
一、红细胞参数检查
•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测定 • 通过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发现其 变化而借以诊断有关疾病。 •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见表。
• 健康人群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参考值,见表。
实验诊断-02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查(二院)
3)卡波环(Cabot ring)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
白细胞的检测
白细胞参数主要包括: 白细胞计数:是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在外周血中包括五种白细胞,即:中性粒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 核细胞。由于外周血各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 同病例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数量或质 量的变化。
行减少,或减少程度也可不一致,故同时观察红细胞数 及血红蛋白量对诊断更有意义。 ❖ 排除因素: 1、病人全身血液容量有无改变;
2、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 3、病人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拔的差异等 。
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RBC
成年男性: >6.01012/L 成年女性: >5.51012/L
A.中毒性改变-杜勒小体(Dohle bodies)
A.中毒性改变-核变性(degeneration of nucleus)
B.分叶过多(hypersegmentation)
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 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 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核左移(nuclear left shift)
❖ 定义: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 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 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
❖ 临床意义 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 染时,其次见于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等。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可出现极度核左移现象。
kinds of WBC
neutrophil lymphocyte monocyte eosinophil
临床血液学检测6节
(3)染色反应异常
• ①低色素性(hypochromic)RBC染色过淡、中 央淡染区扩大,提示Hb↓,见于缺铁性、海洋性,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②高色素性 红细胞着色深 中央淡染区消失,见 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球形细胞亦呈高色素性.
• ③嗜多色素(多染色性 Polychromatic)细胞呈淡 灰兰色或紫灰色。刚脱核未完全成熟的RBC,见于 增生性贫血如溶贫。
(4)结构异常
• ①嗜碱性点彩: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有核红 细胞内也可有,若大量增生呈粗颗粒状,为铅 中毒。
•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见于溶贫、巨 幼贫、AML-M6 。
• ⑦棘形细胞(acanthocyte,burr cell):细胞外 周呈钝锯齿状突起,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
• ⑧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异形症poikilocytosis) RBC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长圆形、哑呤形、 逗点形、三角形、球形、 盔、靶形等,见于RBC 因物理或机械因素破坏所致如DIC、TTP等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
本章内容概要: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第二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 RBC、Hb、WBC及DC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熟悉: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和内容。 了解:常见血液病血液学特点。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
一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一) 红细胞的生成 (二)红细胞的功能 (三)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四)红细胞形态学改变 二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一)白细胞计数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三 血小板检测 (一)参考范围 (二)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形态
一、临床血液学检验(一)(第二、三章)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前言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也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研究都必须具备的一门独立学科。
近年来,医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飞速发展,实验诊断学也因此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在更新。
故而,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大纲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王鸿利教授主编的《实验诊断学》教材为依据,重点讲授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通过对临床一般检验的实际训练,达到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4(包括考试),其中实验课10学时,理论授课21学时。
教学中,学生可以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实验诊断学》英文版教材和John Bernard Henry 主编的《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 Laboratory Methods》中的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和时数一、临床血液学一般检验【目的要求】1.掌握: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方法和临床意义;Hb、Ret、Hct、RDW、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血沉、测定的方法和临床意义;贫血实验室诊断。
2.熟悉:血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异常的意义。
3.了解:血液分析仪全血细胞计数的内容和参考值。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讲授内容】1.血液一般检验:(1)外周血细胞计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2)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3)红细胞比容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5)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7)血涂片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血液分析仪:检测项目和参考值。
【自学内容】1.红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2.五种白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3.血红蛋白分子检查。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
临床血液学检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1. 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
2. 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
3. 溶血的检验。
4.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5. 造血功能、免疫系统、肝脏代谢等放置的状况。
6. 炎症标志物,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
这些指标能够体现人体是否处于炎症状态,如感染、疾病反应等。
7. 血液凝集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人体止血机制是否合理、血液流变学是否正常。
8. 病毒感染指标,如各种病毒的血清学指标,如HIV、乙肝病毒、C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
9. 肝功能相关检查,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了解人体肝脏的代谢功能,如肝功能是否正常、肝脏是否受损等。
这些检验可以提供关于人体生理状态和健康状况的信息,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2对珠蛋白肽链
Hb
4个亚铁血红素分子
4个亚基
Hb模式图
生理情况下Hb的种类
HbA(α 2β 2):96-98% HbA2(α 2δ 2):1-3.1% HbF(α 2γ 2):<2% 出生时为80%,2岁降至正常
(一)RBC计数和血红蛋白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 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 (CFU-E) /Burst-forming uniterythroid (BFU-E)
临床意义
Ret增多:表示骨髓红系增生旺盛,常见于 增生性贫血(HA、IDA及巨幼贫)及失血性贫 血;某些贫血治疗的恢复期明显增多,如IDA 补充铁剂后。 Ret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 AA,也可见于AL时骨髓内细胞大量浸润。
Ret生成指数(reticulocyte production index, RPI) 参考值:正常人RPI=2 临床意义:RPI>3提示溶贫或急性失血性贫 血;RPI<2提示骨髓增生低下或红系成熟障碍 所致贫血。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血液的组成
血浆 占血液容积的55%; 无形成分,胶体溶液。
固体:8-9%,各种蛋白、 盐类、激素、维生 素、代谢产物。 液体:91-92%水
血细胞 占血液容积的45%; 有形成分。
WBC:109/L RBC: 1012/L PLT: 109/L
血液的一般特性
正常人血量占体重的7%-9%,约60-80ml/kg体 重,平均±5L; PH:7.35-7.45; SG:1.050-1.060; 相对粘度:4-5; 血浆渗透压:290-310 osm/kgH2O。 离体后激活凝血酶,数分钟内凝固。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 血液一般检测 ppt课件
(4) 红细胞大小不均(amisocytosis):红细胞大小悬殊, 直径可相差一倍以上。
这种现象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 明显旺盛。
ppt课件
20
红细胞大小改变
ppt课件
21
2、 形态异常
较常见的有: (1) 球形细胞(spherocyte) : 直径小于6µm,厚度增加大于2.9µm。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杆状核
分叶核
ppt课件
53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2)×109/L
ppt课件
54
【临床意义】
通常白细胞数高于10x109/L称白细胞增多,低于 4x109/L称白细胞减少。
血红蛋白测定(hemoglobin HB )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及其 分类(differential count DC)
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增加了
红细胞平均值测定;
红细胞形态检测;
血小板计数及平均值测定;
血小板形态检测。
ppt课件
6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检测
ppt课件
18
1、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microcyte):红细胞直径小于6µ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2)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大于 10µm。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也可见
于巨幼细胞贫血。
ppt课件
19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15µ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诊断学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下一页)第一节血液一般检查【学习要求】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熟悉血细胞成分变化的生理及病理意义【内容精要】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1、红细胞的生成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红系祖细胞,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继续增殖和分化成原始红、早幼红、中幼和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脱核而成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从骨髓→周血约需5天时间。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从肺部携带氧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并将组织中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而呼吸出体外,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完成。
3、红细胞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20天,成人体内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
衰老的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单核巨噬细胞内分解为Fe、珠蛋白、胆红素。
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量改变其临床意义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有意义。
检测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应注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病人全身血液总容量及全身血浆容量有无改变与性别、年龄、居住地海拨的差异等。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 12 /L 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 12 /L 血红蛋白>160g/L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绝对性增多两大类:①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②绝对性增多可分继发与原发A继发:a.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所引起生理性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见于胎儿和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
病理性见于慢性心、肺疾患。
b.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本病属慢性和良性增生。
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 女性血红蛋白<110g/L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分轻、中、重及极度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原因可分两类①生理性减少:见于婴幼儿及妊娠妇女等②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如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等。
(三)红细胞形态学的改变①大小异常如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um,见于低色素性贫血。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um,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um,见于巨幼细胞贫血②形态异常:a.球形细胞:球形细胞直径小于6um球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遗传形细胞增多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靶形细胞:形状似射击靶标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分又有部分色素,见于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及脾切除后等。
C.椭圆形细胞D.口形红细胞e.镰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棘细胞、裂细胞等③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常见于缺铁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高色素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嗜多色性常见于增生性贫血。
④结构异常•嗜硷性点彩、点彩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正常人血片中极少见,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骨髓纤维化、铅中毒等。
•Howell-Jolly:为紫红色圆形小体,此小体可能是幼红细胞在核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或是染色质的残留部分,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
•Cabot(卡波)环:在红细胞中出现一种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曾被认为是核膜的残留物或可能是钫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脾切除后或铅中毒等。
⑤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成人外周血中出现属病理现象,见于增生性贫血、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白细胞数:成人(4-10)×10 9 /L,新生儿(15-20)×10 9 /L,6个月-2岁(11-12)×10 9 /L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0-5—5% 嗜硷性分叶核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白细胞增多高于>10×10 9 /L 白细胞减少低于<4×10 9 /L增多或减少与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关系与相同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是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产生的,它的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增多:a.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b.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c.急性溶血、失血、中毒d.恶性肿瘤e.其它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贫、痛风、严重缺氧以及应用某些药物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a.粒细胞白血病b.骨髓增殖性疾病,伤寒杆菌以及严重败血症等减少:见于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粒细胞减少症、非白血性白血病、恶组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物理、化学因素如x线及退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等。
其它: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白细胞数增高、杆状核增多按杆状核细胞增多分轻(6%)、中(10%)、重度左移(>25%)核左移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的反应能力的估计有一定的价值。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核左移是由于叶酸缺乏及维生素B 12 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中性粒细胞常见的形态异常:①中毒性改变表现细胞大小不同,中毒性颗粒、空泡、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以上改变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它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
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抗代谢药物治疗后③棒状小体(Auer小体):只出现于在白血病细胞中④球形包涵体(Doble小体)是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
(二)嗜酸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
嗜酸性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程度与中性粒细胞相似。
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血液病(如慢粒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及某些恶性肿瘤、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等。
减少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及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伤寒。
(三)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增多见于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溶血及脾切除后,嗜硷性粒细胞白血病极为罕见。
(四)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它不是一种终末细胞具有与抗原起特异反应的能力,是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因发育和成熟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胸腺依赖淋巴细胞和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增加:生理性见于儿童期、婴儿病理性:见于①感染性疾病主要为病毒感染,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
②急性和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
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及移植排斥反应。
④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治疗及接触射线,免疫缺陷病及两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见于病毒感染,也可见于药物过敏、输血及血液透析后以及免疫性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放射治疗后。
(五)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即粒-单核系祖细胞,在CFU-GM集落刺激因子影响下,经原单核、幼单核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单核细胞而进入血液,成熟单核细胞,在血液停留1-3天,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吞噬细胞。
增多:①生理性:见于儿童与婴儿②病理性: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或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对估计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范围的百分数0.5~1.5% 绝对值24-84×10 9 /L四、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简称血沉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沉降的速率与红细胞数量、形状、大小、血浆粘滞度中成分等因素有关。
参考值魏氏法:成年男性0-15mm/l小时成年女性0-20mm/l小时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新生儿因纤维蛋白原含量低,血沉较慢,12岁以下的儿童血沉可略快,老年人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逐渐增加而血沉增快。
病理性变化:血沉增快常见于:①炎性疾病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花③恶性肿瘤④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五、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一)血细胞比容测定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血细胞比容主要与血中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及血浆容量有关,用来帮助诊断分血并判断其程度,也可用作红细胞各项平均值的计算,有助于贫血形态学分类。
(二)红细胞平均值1、平均红细胞容积(MCV)MCV=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参考值:手工法(82-92um)血细胞分检仪(80-100fl)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蛋(MCH)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参考值:手工法27-31pg 血细胞分析仪27-34pg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积参考值320-360g/L(32%-36%)根据上述三项红细胞平均值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数可分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检查【学习要求】一、掌握溶贫的分类二、掌握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诊断依据三、掌握几个常用溶贫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并了解其实验原理【内容精要】一、基本概念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各种原因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的代偿造血功能不足以补偿其损耗时所发生的一类贫血。
二、分类: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为两大类1、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此类缺陷大多是遗传性的:包括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中珠蛋白肽链的合成数量或结构异常(例海洋性贫血),以及与红细胞代谢有关的酶缺陷(例G-6-PD缺陷症)等;也可有获得性的红细胞膜蛋白结构的缺陷(例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