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
跨文化传播学论文
![跨文化传播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9dda1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87.png)
跨⽂化传播学论⽂跨⽂化传播学论⽂随着来华留学⽣的规模和⼈数不断壮⼤,对外汉语已经成为我国⼀个⾼速发展的专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跨⽂化传播语⾔的的同时,如何把握传统的第⼆语⾔教学和⽂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本⽂试从跨⽂化传播的⾓度试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化教学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与跨⽂化传播之间的关系(⼀)跨⽂化传播学的概念跨⽂化传播学(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译为跨⽂化交际或跨⽂化交流。
但⽆论是传播抑或交流,都强调了⼀种基于⽂化之上的个⼈、群体、种族或者国家之间的交往。
同时,也突出了跨⽂化传播中的“对外交流”和“语⾔交际”两个层⾯的含义。
我们在这⾥运⽤⼀个较为综合的跨⽂化传播定义:各种⽂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不仅关联不同⽂化的成员之间发⽣的信息传播与⼈际交往,还涉及⼈类社会中诸多⽂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
究其实质,跨⽂化传播就是⼀种沟通和建⽴在不同⽂化中的⼈与⼈之间共存关系的⽂化交往活动,或者说,是⼈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化、跨区域的⼀种“延伸”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语⾔的教学,其根本⽬的是培养语⾔学习者利⽤汉语进⾏跨⽂化交际(跨⽂化传播)的能⼒。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种语⾔教学,同时⼜是⼀种⽂化教学,语⾔教学与⽂化教学的统⼀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征。
只有挖掘出语⾔背后所包含着的⽂化内容,才能使之得以完满的诠释,正如吕必松先⽣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所讲的⼀样:“从语⾔学习和语⾔教学的⾓度研究语⾔,就必须研究语⾔与⽂化的关系,因为语⾔理解和语⾔使⽤都离不开⼀定的⽂化因素”。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跨⽂化传播之间的联系从上⽂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实际上离不开跨⽂化传播的帮助和指导。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的之⼀就是使语⾔学习者能够进⾏跨⽂化传播或者交际。
⽽同时,跨⽂化传播本⾝所包含的“对外交流”和“语⾔交际”这两个层⾯也恰恰符合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f372eb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3.png)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传播学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后现代主义理论对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的影响,分析其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后现代主义与跨文化传播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多元性、相对性、非线性等特征,为跨文化传播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后现代主义为跨文化传播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方法论工具。
同时,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也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实证支持。
三、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理论框架(一)多元文化共存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认为不同文化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差异和多样性。
在跨文化传播学中,这一理论框架强调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平等与和谐。
(二)符号解读与文化解码后现代主义关注符号的多样性和文化解码的复杂性。
在跨文化传播学中,这一理论框架关注信息的传递与接收过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解读符号、如何进行文化解码。
这有助于理解文化差异对信息传递的影响。
(三)对话与协商后现代主义倡导对话与协商,认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跨文化传播学中,这一理论框架强调通过对话与协商来建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四、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一)研究方法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包括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二)实证分析以某跨国公司的广告传播为例,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告符号的解读与接受程度。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揭示文化差异对信息传递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对话与协商来建立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五、未来发展趋势(一)更加关注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将更加频繁。
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
![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6a67627f01f69e314332946a.png)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本章在一定意义上涉及跨文化传播学的学术合法性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至少要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对特定对象特殊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要有本学科特殊的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实事求是地说还处于建设之中,因此在这些方面只能是初具轮廓,不少问题我们都还不能十分肯定。
特别是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建设,我们认为还处于形成阶段,我们将在后面有关章节再予具体讨论。
第一节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一、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学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一词来源于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由于intercultural突出不同文化之间,Cross-cultural突出超越、跨越不同文化,所以后者使用较为少见。
其中communication虽然在汉语中翻译为“传播”,但与汉语传播一词倾向于信息的单向传递有所不同,英文中这个词有交流、沟通、交通和交际等语义,因此跨文化传播也有人翻译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传通”等,都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沟通活动。
对一般人来说,跨文化传播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跨文化传播活动古已有之。
随着人类的成长,部落、族群、民族的迁徙和不同部落、族群、民族之间通商、战争等各种接触,都自然发生跨文化传播。
如《尚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生产民时,必须不违农时,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拒绝邪佞的人,能够这样,边远的外族都会服从你们。
见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页)又如《尚书·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西旅氐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
用训于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cc68a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4d.png)
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
跨文化传播学
![跨文化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873220a80029bd64783e2cef.png)
跨文化传播学概念什么是跨文化传播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与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相关联,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以及人类各个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
人类的生活始终离不开跨文化传播,它总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是人与人之间、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指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
中世纪的欧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走到今天,正是跨文化传播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群“连结”在一起,促进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
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
在因特网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了针对在国外购买奴婢的规定。
公元前1750年,古埃及就有了埃及人与亚洲人交往的记载。
距今2000多年前,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表达了人类对异族产生恶意倾向的评价:“人们总是急于责怪异族。
”中国历史上的周穆王西征、徐福东渡、张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等等,亦是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具体表现,繁盛一时的丝绸之路,川流不息的遣隋使、遣唐使,更堪称人类历史中跨文化传播的典型范例。
距今600年前,郑和船队7次跨越南中国海和印度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西方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足迹从欧洲延伸到世界各地,开启了地理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少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便开始关注这一现象。
很早以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eb7f9e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9.png)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跨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和传播过程的学科。
在这个学科领域中,有一些关键术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理解和解释跨文化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关键术语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 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理解和共享过程。
跨文化交流是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和促进跨文化合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内容: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问题之一。
克里斯滕森(Christopher)指出,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表现为语言和非语言差异、态度和价值观差异以及行为和礼仪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以促进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2. 文化霸权(cultural imperialism):指一个文化群体对其他弱势文化群体进行操控和影响的过程。
文化霸权常常伴随着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比较常见。
参考内容:文化霸权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常常存在于西方国家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中。
尼尔(Neil)指出,文化霸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扩张,通过媒体、教育和商业等手段对其他文化进行塑造和影响。
反对文化霸权的观点认为,文化多样性是保护和发展每个国家独特文化的重要条件。
3. 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指一个人或群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是个体和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理解和建构的重要基础。
参考内容:文化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常常与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草本(Clayborne)指出,文化认同通过语言、价值观、习惯等方面的共同体验来建立,并在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和行为中得以体现。
在跨文化传播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认同是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前提。
4. 跨文化可信度(intercultural credibility):指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体或群体在他人眼中符合期望、可靠可信的程度。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72fc6d9aef8941ea76e054c.png)
汀·图梅(S· Ting-Toomey) 的“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 “面子-协商”理论对于东西方文化造成的传播差异作出了有趣 的解释。她指出在每种文化里都有某种用于协调的“面子”。 她认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决定了不同的保全面子的方式, 从而决定了不同的处理冲突的方式。群体价值导向的高语境 文化,追求积极的面子,处理冲突的策略一般是亲切随和、 协商妥协、退缩、避免冲突,也就是通过不断的给面子来满 · 足人们的要面子,从而化解文化冲突。个体价值导向的低度 语境文化,追求消极的面子,处理冲突的策略一般是整合的、 解决问题式的,或者通过竞争,谋求独断权威。”也就是说, 彼此都要保全面子、找回面子、只能订立契约;或者订立基 本游戏规则,按照规则竞争。
例:一个德国人,一个美国人, 一个日本人到同一家餐厅,都 点了一个汉堡,结果由于厨师 的疏忽把三个汉堡中的肉都烤 糊了,问,三个人会对此说什 么?
个厨师; ○ 美国人会说,虽然肉的口味 不太好,但是面包,沙拉,香 葱的味道还不错; ○日本人会说,面包,沙拉, 香葱的味道不错。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的三层含义:
1、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2、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跨文化传播 3、上述两个层面形成的实际传播过程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的 变化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中心课题:研究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 同的观念信仰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说明和理解意义。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 修辞学
80年代以来的理论模式
古迪昆斯特 (W.Gudykunst)“焦虑与不确定性管理”理论 (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 theory) “陌生人” : 侨民、新到者、新成员、暂时逗留者、闯入者、 边缘人、新移民、旅居者等 三组表面因素的交互作用造成了陌生人的焦虑和未确定性: 动机因素 -需求、吸引、社会义务、自我概念、对新信息的开 放程度 知识因素-知识期待、信息网络的分享、对多种观点的知识、 对可供选择的解释的知识、关于同一的和差异的知识 技能因素-移情的能力、包容多种观点的能力、适应沟通的能 力、创造新概念的能力、调试行为的能力、搜集适用信息的 能力
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
![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05df7096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3.png)
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文化传播学科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来探讨这一学科的演变和发展。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 - 20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因此,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问题,并开始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方法和原则。
二、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传播学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霍尔姆斯和瑞姆斯的跨文化适应模型等。
三、多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 - 21世纪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关注全球化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同时也开始研究新媒体对跨文化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还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社群之间的传播。
因此,跨文化传播学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整合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跨文化传播学科进入了一个整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开始将跨文化传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国际关系、社会学、经济学等。
他们意识到,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来解决。
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应用,如国际商务、国际传媒等领域。
总结起来,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多元化阶段和整合阶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并且跨文化传播学科也将继续发展壮大。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环境。
跨文化传播学名词解释
![跨文化传播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6d2870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1.png)
跨文化传播学名词解释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或扩展领域,主要研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
它不仅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的进程。
此外,它还研究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途径、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跨文化传播学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论文,也可以咨询相关学者或专家。
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cad6d364f5335a8102d220fe.png)
第三,城市对于空间,特别是在对中心区域空 间或附近区域的使用进行管理时,将更倾向于 作经济上的考量。
第四周
案例1: 作为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大都市——上海
IVAN SZELENYI的“都市化”定义:
第一,随着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说着各自的方 言和语言,从事各种交易、信奉各自的宗教、 烹饪不同的美食,在城市内部日益出现社会和 文化上的异质化以及普遍常见的差异化。
第二,对于“边缘性“(marginality)的正面 和负面表达都将增加。边缘性的正面表达指富 于创造力而不受传统的约束。负面表达则指类 似犯罪行为等可能带来负面的外部效应的行为、 现象。例如,在一个全面的都市环境中,人们 更自由,但未必像以往那样安全。
第二节 跨文化传播学的起源
西梅尔(G.Simmel)与陌生人(stranger) 的概念 芝加哥学派与跨文化研究(社会距离、边 缘人、差异性及世界主义) 外国服务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霍尔(E.T.Hall)与《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第三,差异性,指参与传播双方的差异程度。 第四,世界主义(cosmopliteness),指一种 开放式的群体,通过与其它群体的交往沟通, 扩展自己的群体边界。
4、外国服务学院(FO美国兴起的跨文化传播研 究奠定了基础,二战后在经济、科学和政治、军事 上已经居于世界显赫地位的美国,开始推出一系列 援助发展中国家的计画,但是很多项目都以失败告 终,同时,派往各国的外交官也遇到了语言和文化 上的障碍,美国逐渐意识到这与当地国的政治、文 化、风土人情有关,于是在1946年成立了外国服务 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对援外的技术人 员和外交官进行培训,负责培训任务的教员主要是 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af6a29b6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92.png)
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领域,研究跨越国界、文化、语言和民族之间的交流现象和其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术语,以下将会对其中一些关键术语进行解读。
1.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跨文化传播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们在跨越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时,需要对其他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
通过文化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
2.文化错位文化错位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即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双方的交流出现偏差或误解。
这种现象可能会产生误解、误判、误导等问题,严重影响交流的效果。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错位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3.文化转移文化转移是指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元素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跨文化传播中,有些文化元素可能因为其吸引力而被接受和转移到其他文化中,同时还存在一些文化元素可能因为其冲突性而被拒绝。
因此,在文化转移中需要考虑文化元素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4.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牌。
在文化品牌中,除了产品的品质、价格和服务等因素外,还包括文化元素的体现。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通过在文化品牌中灵活运用文化元素,可以为品牌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5.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对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差异的认知和体验。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意识是促进交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增强文化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总结起来,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专业术语非常广泛。
以上解读的关键术语只是其中一部分,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术语,可以更好地了解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从而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跨文化传播概述
![跨文化传播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dc746b4c2b160b4e767fcf28.png)
国际交流的第二大推动力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 与重新分布。
(3)世界 经济领域
全球化将美国经济以及其他各国经济联系到一起。
Page 4
一、跨文化传播简介
LOGO
3、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段落一
(1)霍尔之前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有关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源头可以 追溯到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欧洲 三位大师级人物: Charles Darvin、Carl Marx、 Sigmund Freud
表四:部分国家 (或地区)的阳 性主义与阴性主 义价值观 注:高分表明这 个国家(或地区) 可以列为重视阴 性主义价值观的 国家(或地区); 低分表明这个国 家(或地区)的 文化提倡阳性主 义价值观。
国家(或地区) 阿根廷 澳大利亚 奥地利 比利时 巴西 加拿大 智利 法国 德国 英国 分数 18 14 2 20 23 21 34 29 9 8
● 社会关系导向
大致分为权威主义导向、集体主义导向、个人主义导向.(例子)
Page 21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4、霍尔对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导向
LOGO
人类学家霍尔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从感知和交流 方面研究文化之间异同的有效方式。根据交流中 所传达的意义是来自交流的场合还是来自交流的 语言,它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两种。 霍尔这种分类所用的假设是:“文化的功能之 一是在人和外在世界中间建立一个高度选择性 的屏幕。文化通过该屏幕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决 定了我们注意到的内容和忽视的内容。”因此, 对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 认清人们注意到了什么,而且能够帮我们认识 到人们忽视了什么。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LOGO
3、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的价值观导向
跨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
![跨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852d1b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b.png)
跨文化传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跨文化传播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分:_____课程总学时:_____授课对象:_____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文化学概论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让学生掌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及其对传播的影响。
帮助学生熟悉跨文化传播中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传播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跨文化情境中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其跨文化适应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文化敏感度。
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跨文化传播概述跨文化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意义2、文化与传播文化的定义、构成要素和特征文化模式和文化价值观文化对传播的影响传播对文化的建构和传承3、跨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与非语言符号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局限性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误解和障碍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和意义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和挑战4、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价值观和信仰的差异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差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差异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的差异5、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与冲突文化休克与适应刻板印象与偏见种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和冲突案例分析6、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技巧文化适应和文化融合的策略跨文化沟通的技巧和原则建立跨文化关系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传播中的媒体运用和信息管理7、跨文化传播中的跨学科研究跨文化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关系跨学科研究方法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8、跨文化传播的实践与案例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传播国际教育中的跨文化传播国际旅游中的跨文化传播跨国媒体与跨文化传播四、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跨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
分析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现象和问题。
跨文化传播课程心得体会(2篇)
![跨文化传播课程心得体会(2篇)](https://img.taocdn.com/s3/m/dc9d8e7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c.png)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交流和传播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跨文化传播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跨文化传播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跨文化传播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
其次,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我国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在跨文化传播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更注重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表达;而东方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和谐与稳定,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更注重集体利益和集体形象。
通过了解这些特点,我学会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传播。
三、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和方法跨文化传播课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还教授了我们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关键点:1. 适应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并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习俗和信仰,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误解和冲突。
2. 情感共鸣:在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受众的情感需求,运用情感共鸣的技巧,使传播内容更容易被接受。
3. 语境适应:跨文化传播要考虑到语境的影响,根据不同的语境调整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4. 多元化传播渠道: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传播渠道,如网络、电视、报纸等,扩大传播范围。
5. 互动交流: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单向的传播,更是双向的交流。
我们要积极与受众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传播策略。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传播课程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跨文化传播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c0227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f.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跨文化传播学导论随着新一轮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个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不可避免,而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与青睐。
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为许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那么,跨文化传播学究竟是什么?它的内容又是什么?本文将详细阐述这些问题。
首先,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是以文化为核心,重点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传播活动,以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学科。
它将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传播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使传播学有效运用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围涉及传播者的角色、受众的特点和行为、传播媒质的选择及其使用、传播环境及其特点、以及信息传播中社会文化伦理与法律法规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跨文化传播学的内容是什么?跨文化传播学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
研究者在探究跨文化传播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如何有效的实现跨文化传播、如何理解各个文化的信息传播习惯及其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技术手段增进跨文化的信息传播等。
最后,跨文化传播学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随着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传播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及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全球化进程更加有效顺利。
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共性,发展全新的文化融合的模式,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
综上所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比较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数据分析、传播实践、多媒体传播技术等,它可以帮助政府及企业们更加有效的实现文化外交,促进文化融合,推动不同国家及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对抗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跨文化传播资料
![跨文化传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1df7f237375a417866f8ffd.png)
PART 1 跨文化传播概论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
●来自不同语境(context)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的信息编码和译码过程。
●来自不同符号(sign)系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符号交换过程。
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五个时代:口文印电数】●口语时代猿人进化时期的呼唤、尖叫以及身体姿态等,用以表明各种意图;口语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和小范围内进行。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时代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成就之一,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时代真正来临;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能够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量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和繁多;以文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印刷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
在欧洲,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电子时代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推动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加速积累,也使人们跨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使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数字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以及媒介运作。
三、跨文化传播的类型【四个类型:三跨(种族群)一国】●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传播者与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种族。
比如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阿拉伯人与印度人之间的传播等;但是完全法国化的华裔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则不属于跨文化传播。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属于同一人种但是分属不同族群的人们之间的传播。
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传播,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学》复习要点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7、内向传播,或称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9、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_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1、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这种创造物可以使内储形态的,也可以是外化形态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内向自我传播所用的材料,也包括外化出来的、用符号形态流通的消息、新闻、资料、数据等。
2、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
是传播活动的产生动因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参与者和反馈源。
受众具有多杂散匿的特点,他们能够决定一个传播内容、媒介甚至于传播学本身的发展。
3、媒介即中介或中介物,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
传播意义上的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是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
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
4、把关人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把关人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以及如何通过的人。
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
5、两级传播论即“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的传播过程。
比直接的大众传播更具有说服力。
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针对性更强,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和相信。
6、议程设置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7、“沉默的螺旋”是诺依曼最早提出,强调的是大众传播的高压环境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
大多数人力图避免因持有某种态度和信念而造成孤立,因而在表达支配意见和不表达支配意见的个人数量增加的时候会放弃原有的想法和态度,实现与主导意见的趋同。
8、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者“刺激—反应”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上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受众消极的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大众传媒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
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三、简答1、举例分析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①政治法律因素。
传播者把关行为必然受社会的政治体制的制约。
如美国传播者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美国传播者坚持的永久性资产阶级观念体系等。
②经济因素。
把关人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最终将影响到他及其所在的媒介组织的经济目标的实现。
这一影响在我国传播者把关中也日益增强。
③社会文化因素。
把关人在过滤新现象、新事物、新信息时,与社会的文化的开放程度直接相关。
如电视教育性节目强调对社会的贡献价值等。
④信息的自身因素。
指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传播价值。
⑤组织的自身因素。
传播组织、目标、对象、功能重点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把关中必然以本传播组织的各种要求、规范、传统、标准等进行把关。
⑥受众因素。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有效受众。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把关人必然了解受众的需要,构成、心理、行为等信息。
⑦技术因素。
技术条件、技巧水平与要求等也直接影响着传播者的把关,特别是把关过程中的制作信息、传播讯息环节。
⑧传播者个人因素。
其中有三项因素影响较大。
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的个性特征;个人的传播方式。
2、比起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来,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一,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二,大众传播是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行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三,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四,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五,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六,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功能?大众传播有四项正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和提供娱乐,其中传播信息是大众传播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
①传播信息:向大众连续不断的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
大众传播所处理的信息是人的精神产物的外化形式,包括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客观,事实及文学、艺术、科学、广告等其他信息形态。
②引导舆论:大众传媒的重要社会责任之一是将社会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③教育大众;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内容,不但保存和发展了文化遗产,也促进了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逐渐完善。
④提供娱乐:现代社会里,更多人选择以大众媒介为娱乐的主要工具和手段。
大众传播的负功能①凡事都是一分为二,人们过多依赖于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之间的社会交流逐渐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陌生。
②单方面开放的信息流动造成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冲击。
4、线性传播模式有何缺陷?①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直线、单向的过程,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②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即传播过程只是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5、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①线性传播模式主要是以拉斯韦尔模式、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线性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止于另一点的直线,是单向的过程。
将传播环境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
②控制论传播模式以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为代表。
它引入了“反馈”概念和机制,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的回路,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③线性传播过程揭示了传播的最表象的静态的元素,控制论传播过程指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流动特征,但他们都是在传播系统内部的探索研究,揭示的都是其中的微观环节要素。
系统传播论认识到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众传播系统和其他社会子系统一样,都是他组织和自组织的统一。
它是开放的,非线性的,不稳定的非均衡的,有序,有规律的,而且是复杂循环的系统。
四、论述题1、列举有关受众的主要理论,并论述各种理论的特征。
一、个人差异论大众传播中,同样的信息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对于同一信息的不同反应时由于人们的性格和态度上的差异造成的。
这就是个人差异论的起源。
个人差异论的理论基础是“刺激-反应”论,由于个人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的不同,导致接受信息时的反应不同。
二、社会分化论该理论是在个人差异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名社会类别论或社会范畴论。
由赖利夫妇首先提出。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了人的社会群体性上的差异。
受众可以划分为许多的“社会群”,不同群体的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会受所属群体的引导,并采取不同的行动。
三、社会关系论社会关系论强调的是群体关系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认为受众所属团体的压力和合力对于受众的接受信息时的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很大,媒介通常难以改变人们的固有信念和态度。
四、文化规范论该理论认为,受众能够从媒介内容中学到新的观点,这种观点可能加强或改变原有的看法,强调大众传播和长期的效果。
五、社会参与论受众积极参与大众传播的要求日益强烈,大众传播媒介要满足受众参与传播的权利和要求,既扮演着“受”的角色,又扮演这“传”的角色。
六、“使用与满足理论”该理论突出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认为受众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
2、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各有什么代表性的研究?传播效果研究主要经历了“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力论”和“强效力论”。
①枪弹论。
又称“皮下注射论”是盛行于本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
“枪弹论”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上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效力强大的刺激得到大众全体成员的一致注意力,这些刺激触发了内心的欲望,冲动或个人很难自我控制的其他过程,枪弹论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传媒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夸大化。
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的宣传分析和李和李的“宣传的七种技巧”等。
②有限效果论,也称最低效果法则。
这一效果由纽约大学教授霍普?克拉伯提出。
有限效果论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多级传播论,中界因素论舆论领袖论等多种理论。
比较重要的理论有两极传播论,即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两级传播话直接的大众传播更加有说服力,经过舆论领袖再加工的信息针对性更强,更容易被接受。
代表性研究:态度劝服理论、两级传播理论等。
③适度效果论。
赛弗林和坦卡特提出大众传播能发挥强大的影响。
该理论最著名的是德国传播学者伊利莎白﹒诺埃尔﹒纽曼提出“沉默的螺旋”假说。
纽曼认为,舆论的形成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个人对社会中看法的理解三方面以及三方面间的相互作用。
适度效果论包括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与扩散理论、文化规范理论。
代表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教养理论、知识沟假说等。
4、强大效果论。
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兴起的强大效果理论,重新强调大众传播的巨大的效果。
但是与枪弹论不同,强大效果论强调的效果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的、间接的;不是短期的、立竿见影的,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不是微观的、个体的,而是宏观的,社会的。
代表性研究:沉默的螺旋说等。
3、施拉姆认为,认识和分析媒介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①他们所刺激的感官,即媒介符号的通道是视觉、听觉、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