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脂肪指数与糖脂代谢病的相关性研究
内脏脂肪沉积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内脏脂肪沉积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46ac3b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c6.png)
内脏脂肪沉积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的胰岛素生成、输送和利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问题。
因此,人们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饮食过度和身体活动不足导致的。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脏脂肪沉积与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内脏脂肪沉积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细胞沉积。
这种脂肪组织独特的生理学特性决定了它与其他部位的脂肪组织的略微不同。
内脏脂肪沉积所分泌出来的脂肪酸,可以经过肝脏代谢为胆固醇、三酰甘油、游离脂肪酸等,这些物质可以打乱人体的代谢平衡,引发糖尿病等多种代谢疾病。
内脏脂肪沉积与糖尿病的关系与人类基因、生活习惯、进食方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与遗传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肥胖、饮食不规律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与内脏脂肪沉积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腰围、BMI指数大都较高,也表明着内脏脂肪沉积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腰围的要求也在逐渐加强,他们认为85cm是女性较为安全且正常的衣柜,男性为90cm,而更多的发达国家则降低了标准。
这也说明,内脏脂肪沉积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加强内脏脂肪沉积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
研究表明,内脏脂肪沉积注射脂肪细胞和自由脂肪酸等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造成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引发一定的糖尿病。
且在动物实验中,移植腹部脂肪能导致正常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研究者通过内脏脂肪取材,对其内容物进行检测,发现内脏脂肪中可分泌出多种脂肪分解酶和脂肪生物活性分子,这些分子合成在糖尿病发展中可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还发现,内脏脂肪沉积在加速糖尿病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如果能对内脏脂肪沉积进行控制,就能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总之,内脏脂肪沉积和糖尿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者需要对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从生理、分子、生化等角度来研究内脏脂肪沉积到底如何与糖尿病发展相关。
我们需要从生活方式和饮食等方面去控制内脏脂肪沉积,这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展。
脂肪肝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临床研究
![脂肪肝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db916025c52cc58bd6beaa.png)
。
F G>61 l 为空腹血糖升高,T P . mmo L / G>1 0 mo/为三酰甘油升 .m l 7 L
高 ,T >5 2 moL C . m l 为胆 固醇升 高。 7 / 1 . 3评价标准
1. . 1脂肪肝 的诊 断标 准 3 ①肝 区近 场 回声弥 漫性增 强 ( 强于 。 和脾 )远 场 回声逐渐 衰 肾脏 减 。②肝 内管道结 构显示不清 。③肝脏 轻至 中度肿大 ,边 缘角圆钝 。 ④彩 色多普勒血流显 像提示肝 内彩色血 流信号减少或 不宜 显示 ,但肝 内血管 走向正常。⑤肝右叶包膜及横隔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 。
人群 与血 糖血 脂 的升 高 密切 相关 ,防 治脂肪 肝要 采取综 合措 施 。
【 关键 词 】脂 肪肝 ;血脂 ;血 糖
中图分类号:R 7 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 7- 14 (0 2 4 03 — 2 6 1 8 9 2 1)1— 14 0
大 量研究 表明 ,脂肪 肝” 与糖耐量 异常 ,血 脂异常等疾 病密切 相
1 . 计学处理 4统 所有资料 用S S 1. P S3 软件包进行数 据分析 ,计算 资料采用 以 ( 0 士 )表示P . 为有 显著差异 ,P .1 S <0 5 0 <0 为有高度显著差异 。 0 2结 果 3 5 脂肪肝患者 血清 中的总胆 固醇三酰 甘油血 糖三项 指标均值 1名 都明显 高于对 照组 ( <0 5 P . )。各组平 均值如表 1 示。特别是三酰 0 所 甘油血糖与正常对照组呈高度显著差异 , ( <0 1 中脂肪肝 患者 P . )其 0
1. .2血糖 血脂异常标准 3
脂质代谢与糖尿病的研究
![脂质代谢与糖尿病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0bed23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8.png)
脂质代谢与糖尿病的研究糖尿病,这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正日益影响着全球众多人的健康。
在探寻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道路上,脂质代谢的研究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领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脂质代谢的基本过程。
脂质,简单来说就是脂肪,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质,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被分解、合成和运输,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和生理功能。
正常情况下,脂质代谢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脂质代谢往往出现紊乱。
一方面,胰岛素是调节脂质代谢的关键激素之一。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 2 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的问题。
胰岛素的作用减弱,使得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脂肪分解增加,导致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升高。
这些游离脂肪酸会被运往肝脏,在那里被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进而引发脂肪肝等问题。
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胆固醇代谢也会出现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清除减少,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合成降低,这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这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脂质代谢紊乱不仅是糖尿病的结果,还可能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胰岛细胞中,会影响胰岛细胞的功能,进一步加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
此外,脂肪组织分泌的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会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糖尿病的进展。
那么,针对脂质代谢与糖尿病的关系,目前有哪些研究方向和治疗策略呢?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能够调节脂质代谢的新靶点。
例如,一些针对特定脂质代谢酶的药物正在研发中,希望通过抑制或激活这些酶的活性,来改善脂质代谢,从而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降糖药物,一些调节脂质代谢的药物也逐渐受到关注。
例如,他汀类药物常用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生活方式的干预依然是至关重要的。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64bef2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9.png)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背景介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全球范围内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肥胖不仅仅是一个外貌问题,还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内脏脂肪作为肥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身体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内脏脂肪的特点、对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内脏脂肪内脏脂肪是指位于腹腔内部、环绕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组织。
与皮下脂肪相比,内脏脂肪更加深层,包裹着脏器如肝脏、肾脏和胃肠等。
内脏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中性脂肪,但其中也含有其他细胞类型,如脂肪细胞、白细胞和间质细胞。
内脏脂肪与健康的关系由于内脏脂肪的特殊位置和生理功能,其对健康的影响远不止于仅仅影响外貌。
内脏脂肪的过度积累会引起全身慢性炎症反应,释放出大量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这些促炎因子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内脏脂肪与腰围和体重指数(BMI)呈正相关。
一些人群,尤其是亚洲人,即使其体重正常,但腹部肥胖和内脏脂肪过度积累的状况,也会增加其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内脏脂肪的过度积累也与脂肪肝、高血压和代谢综合征等相关。
内脏脂肪的测量方法内脏脂肪的准确测量对于研究和临床诊断非常关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内脏脂肪测量方法:1.MRI扫描: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精确测量内脏脂肪的方法。
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取腹腔内脏脂肪的详细图像。
2.CT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腹部是测量内脏脂肪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可以量化腹腔内脏脂肪的体积。
3.腰围测量:通过简单的腰围测量,可以初步判断腹部脂肪的积累程度。
腰围大于男性102cm、女性88cm,就属于中心型肥胖,内脏脂肪过多的范畴。
内脏脂肪的调控机制内脏脂肪的积累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与内脏脂肪的积累存在关联。
如瘦素受体基因(LEPR)和脂联素基因(ADIPOQ)等。
妊娠期糖尿病内脏脂肪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关系的研究
![妊娠期糖尿病内脏脂肪素水平与糖脂代谢关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e1ce8b8762caaedd33d472.png)
垤 C i t y , J i a x i n g, Z h e i f a n g , 3 1 4 0 0 0,C h i n a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s e r t l m v i s f a t i n a n d l g u c o s e a n d l i p i d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w o m e n w i t h g e s t a t i o n a l
—
C )a n d h i g h d e n s i y t l i p o p r o t e i n c h o l e s t e r o l l e v e l s( H D L—C )w e e r d e t e c t e d i n b o t h t w o g r o u p s ,a n d a l s o t h e i n s u l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i n d e x
0 . O 5 ) ,但两组的 T 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相关性分析表明 :正常对照组分娩前 V i s f a t i n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空腹 血糖和 H O M A—
I R以及 T G均呈负相关 ( P< 0 . 0 5 ) ,与 HD L—C呈正 相关 ( P<0 . 0 5 ) ,而 G D M 组分娩前 V i s f a t i n与上述 指标之 间无相关性 ,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ms ( G DM) .M e t h o d s 3 8 p r e g n a n t w o me n w i t h GD M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b a s e d o n A D A s t a n d a r d f r o m J a n u a r y 2 0 1 0 t o Oc t o b e r
内脏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脏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ca1b5d202020740bf1e9b52.png)
内脏脂肪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6-10-31T15:15:58.8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30期作者:王宏1范培云2(通讯作者)陈惠芝3[导读] 现已知脂肪组织可以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肪细胞因子,例如抵抗素、瘦素、网膜素、脂联素等20多种[1]。
(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西宁 810016)(2青海省人民医院糖尿病科青海西宁 810007)(3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355)【摘要】内脏脂肪素,是最近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它是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又被称为:前β细胞集落增强因子(PBEF)。
内脏脂肪素研究认为可能具有类似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并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胰岛素通路,起到降血糖作用,还能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合成、聚集,抑制肝糖原的释放,参与炎症反应,并有促炎症作用。
对于内脏脂肪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也许会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另一个新的靶点。
【关键词】内脏脂肪素;糖脂代谢;2型糖尿病【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013-02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visceral fat element's relationship with type 2 diabetes Wang hong. 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16, China; Fan Peiyun (corresponding author).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Qinghai Province,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810007, China; Chen Huizh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355 China 【Abstract】Visceral fat, is the recent discovery of a new fat cells. It is secreted by the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lso known as: before the beta cell colony enhancement factor (PBEF). Research suggests that visceral fat, insulin may have similar hypoglycemic effect, and can be combined with insulin receptor, so as to activate the insulin pathway, fall blood sugar. Also can promote the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synthesis, gathered themselves together, and inhibit the release of liver glycogen, participate i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For visceral fat element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role in the metabolism of sugar,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iabetes drug.【Key words】 Visceral fat; Glucolipid metabolism; Type 2 diabetes现在研究显示,脂肪组织不但有贮存和释放能量的功能,而且还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
中年人内脏脂肪含量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年人内脏脂肪含量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0ed04e33687e21af45a94f.png)
hiic d gpol wt om lb o lcs( 2 ae ) po l wt pedae s 2 3css n a, l i ep i nr a l dg oe 2 1css , epe i r—ibt ( 1 ae )ad nu n e h o u h e t e ibt a et( ae) w r cn utdt acp q et n a eit v w,h s a ea ia y dae spt ns 15css , ee odce cet u soni e i p yi l xmn — p2 e i 3 o i r n re c
: 0 2年 7月第 2 21 9卷第 7期
JCi It nM d Jl 2 1 o, , . l e e ,u 0 2 V l nn r y
・
49・ 6
・
论著 ・
中年人 内脏 脂 肪 含 量 与 2型 糖 尿病 的 相 关 性 研究
任晨 曦 张婕
毕 宇芳 陈 宇红
h 0 2 Ch n ai2 00 5, i a
[ src] Obet e T vsgt te eao si e env crla ae n p i e Abtat jci oi etae h l i hpbt e i e t raadt e da — v n i r tn w s af y 2 b
ts i d l —g d p o l . e h d 5 9 c s s a ig 4 o6 e r r m o g a o e n mi d ea e e pe M t o s 6 a e gn 0 t 0 y a sfo S n n n c mmu i fS a g nt o h n — y
徐佰 慧 黄 飞 徐 敏
中国内脏肥胖指数对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测效能
![中国内脏肥胖指数对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测效能](https://img.taocdn.com/s3/m/20d760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0.png)
中国内脏肥胖指数对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测效能中国内脏肥胖指数对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测效能引言内脏肥胖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已被证明与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其中,成人2型糖尿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内脏肥胖的常见并发疾病。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内脏肥胖指数(VFI)对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测效能。
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了来自中国多个地区的成年人数据。
参与者的身高、体重、腰围及腹部CT图像等指标被用于计算VFI。
同时,我们对参与者进行胰岛素抗性水平、血压、血脂水平和肝功能等方面的检测。
根据参与者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将他们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评估VFI与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关联程度。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000名参与者,其中1000名为病例组,1000名为对照组。
我们发现,病例组的VF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此外,VFI与胰岛素抗性水平、血压、血脂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
通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控制其他干扰因素后,我们进一步发现VFI与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风险呈正相关。
讨论内脏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本研究发现,中国成人VFI与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预测效能显著。
VFI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内脏脂肪的堆积情况,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
另外,我们的结果还强调了内脏肥胖与胰岛素抗性、血压和血脂异常等代谢异常之间的密切关系。
结论中国VFI对成人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具有显著预测效能。
通过提高公众对内脏肥胖的认知,并结合合理的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降低该疾病的风险。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内脏肥胖与其他慢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的培养本研究结果表明,VFI与2型糖尿病并发代谢相关的脂肪性肝病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程度。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f398f22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07.png)
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内脏脂肪的研究报告内脏脂肪是指人体腹部内部的脂肪沉积,主要分布在腹膜腔内的器官周围。
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
因此,对内脏脂肪进行研究非常重要。
内脏脂肪的研究有许多方法,包括影像学、生化学和体测学等。
其中,影像学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研究方法,可以通过X射线、CT扫描和MRI等手段来测量和分析内脏脂肪的分布和数量。
这些影像学方法可以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并评估内脏脂肪与疾病风险的关联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内脏脂肪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密切关联。
内脏脂肪过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和血管功能障碍,进而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的风险。
因此,减少内脏脂肪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针对内脏脂肪的控制和减少,饮食和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适当的饮食可以帮助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摄入,特别是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同时,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燃烧,增强代谢,减少内脏脂肪的积累。
除了饮食和运动,药物和手术干预也可以用于内脏脂肪的控制。
一些药物可以帮助降低内脏脂肪的积累,如一些胰岛素增敏剂和脂肪吸收抑制剂。
此外,减重手术如胃绕道手术和胃球囊手术也被用于治疗内脏脂肪过多的病人,这些手术可以通过限制食物摄入或影响胃肠道的吸收来减少内脏脂肪。
综上所述,内脏脂肪的研究对于了解与慢性疾病的关联和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内脏脂肪的形成机制和调控方式,以及内脏脂肪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更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
内脏脂肪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内脏脂肪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9cd341b5f0e7cd1842536ed.png)
内脏脂肪素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Association of Serum Visfatin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MS).刘钢天津市环湖医院(中国300060)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09)04摘要:目的对比已确诊为代谢综合征(MS)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NC)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探讨MS与visfatin之间的关系。
方法MS组(68例)和NC组(60例)的血清visfatin水平,MS采用IDF2005标准。
结果MS组血清visfatin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p<0.05)。
结论visfatin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并可能为其治疗提供新方案。
关键词:内脏脂肪素;代谢综合症Summary The level of serum visfat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S patients (n=68) than in normal control (n=60). Our research indicate that visfatin was associated with MS,moreover, the discovery of visfatin may be a useful target in drug therapies for MS.Key words:visfatin;metabolic syndrome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脂肪组织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够分泌多种因子,如瘦素(Leptin),抗胰岛素蛋白(resistin),脂联激素(acliponectin),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IL-6和TNFa.等,在调节机体糖脂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1][2]。
内脏脂肪素是新近发现的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表达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其结构与pre-B细胞集落增强因子相似[3][4],它能够发挥类似胰岛素的作用,可能是联系机体糖脂代谢的重要分子。
血脂、血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
![血脂、血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3065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2.png)
血脂、血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血脂、血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方法:收治脂肪肝患者2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30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TC、TG、HDL-C、LDL-C、GLU。
结果:观察组(脂肪肝组)高脂血症、高血糖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TC、TG、GLU均高于对照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值均<0.01)。
HDL-C明显降低对照值(P<0.05)。
结论:脂肪肝与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对脂肪肝患者进行血脂、血糖检测非常有必要,预防脂肪肝当控制高脂肪饮食,控制饮酒,加强体育锻炼等。
关键词脂肪肝血脂血糖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2.03.148脂肪肝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临床表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病年龄日趋提前。
本文拟就血脂、血糖与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2022年3月~2022年12月收治脂肪肝患者23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43例,女87例;年龄28~70岁,平均47.32±11.1岁。
另选择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230例,男150例,女80例;年龄30~70岁,平均46.24±10.21岁。
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受检者检查前3天素食,空腹12小时后取肘静脉血,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检测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TC、TG采用氧化酶法测定,HDL-C、LDL-C采用酶法测定,GLU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
诊断标准:TG≥1.7mmol/L和(或)TC≥5.8mmol/L和(或)LDL-C≥3.5mmol/L(酶法)为高胆固醇血症,空腹血糖≥6.1mmol/L(酶法)为高血糖。
腹部脂肪分布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腹部脂肪分布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ccdadc4cc7931b764ce158c.png)
腹部脂肪分布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分析临床中人体腹部脂肪的分布情况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情况。
方法选择2016年1—12月该院门诊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时间段内在该院接受体检的9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针对两组实验对象的腹部脂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组对象的体重、脂肪量与脂肪率情况。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数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腹部脂肪的分布与患者病情存在明显相关性,医护人员需要切实把握这一问题要点。
标签:糖尿病;腹部;分布;脂肪;相关性糖尿病是目前临床当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机体代谢方面的疾病。
在人体当中,脂类代谢与糖代谢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两者会产生相互性较强的影响[1-2]。
如果人体的脂类代谢出现明显失衡,糖代谢也会随之受到严重影响,而与此同时,脂肪就会在人体的不同身体部位产生明显堆积,导致人体出现肥胖情况。
根据临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身体肥胖与糖尿病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人体的脂肪特别是腹部脂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十分重要[3]。
该院选择体质测定仪对2016年1—12月所选研究对象2例糖尿病患者及92名健康人的腹部脂肪分布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该院门诊的患者当中选择9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再同时选择该时间段内在该院接受体格检查的92名健康人为对照组。
所有糖尿病患者接受相关检查后均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临床标准相吻合,所有糖尿病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
该院在试验开始之前,将以下对象排除:精神不稳定对象、癌症患者、无法配合研究进行的对象、意识严重模糊者、年龄在18岁以下的对象,所有对象都自愿参与此次研究。
对照组中男性为48名,女性44名,年龄为25~74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24~75岁,两组实验对象的各项基本资料在对比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的关系研究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d945a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1c.png)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的关系研究首先,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脏脂肪是指位于腹腔内,包裹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
它与皮下脂肪不同,更容易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内脏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脂代谢异常包括血脂异常、肝脏脂肪堆积等问题。
炎症反应是由于内脏脂肪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引发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影响人体代谢。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机体的能量消耗和能量储存,进而影响整体的代谢状态。
其次,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激素的调节。
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包括瘦素和脂肪细胞因子等。
瘦素是一种抑制食欲、促进脂肪氧化的激素。
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较少,而皮下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较多。
这说明内脏脂肪积累可能影响人体对能量的调节。
除了瘦素外,内脏脂肪还分泌一系列脂肪细胞因子,如肾上腺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
这些激素会影响人体的代谢状态,促进脂肪燃烧和蛋白质合成等。
此外,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内脏脂肪积累会导致血脂升高、胰岛素抵抗等代谢异常,这些异常都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内脏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内脏脂肪堆积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导致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内脏脂肪的积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等一系列问题,影响整体的代谢状态。
内脏脂肪的积累还会通过分泌激素和影响能量平衡等方式影响人体代谢。
此外,内脏脂肪与心血管疾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对于人体健康来说,减少内脏脂肪的堆积对调节人体代谢非常重要。
要实现这一目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内脏脂肪素与糖脂代谢的联系
![内脏脂肪素与糖脂代谢的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cecaea99daef5ef7ba0d3c46.png)
【 src】 Vs t e l ieti d oy kn hc i l e r hdi t i ea f f o u asad Abtat ia ni anwy dnie ai ct iew i i hg y ni e ev crla o t h m n n fi s fd p o hs h c nh s t b h
Vi ai y b n i o tn co ea e o te gy o t b l m n i i tb l m. T e f d n f ift l p o i ea n w s t ma e a f n mp r t a trr ltd t lc me a o i a d l d mea o i a f h 8 p s h n ig o s i wi r vd e i v an l ie n su yn h c a im fo e i n i b ts mo e v r a n w t e a e t a g t o e t ea y o ib t s d a i t d ig t e me h ns o b st a d d a ee , y r o e , e h r p u i t r e rt h r p f a e e . c f h d
1 (
c iee e ea P a hn s n rl r c G
掰 § 1 第1c 鲜r蝴 2 期 :
・
4l 61 ・
・
综 述 ・
内脏 脂 肪 素 与 糖 脂 代 谢 的 联 系
李 素芳 ,任 伟
【 摘要 】 内脏脂肪素 (ian vfi)是新发现 的由内脏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肪细胞 因子 ,与前 B细胞集 落增 强因 st
织分 泌 的多 种 脂 肪 细 胞 因子 如 脂 联 素 、瘦 表达 的序列 。通过序列 测定证 实其 c N 其 N端 为一段 由 6个 半胱 氨 酸残 基组 成 DA
内脏脂肪异常堆积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内脏脂肪异常堆积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074d7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8.png)
内脏脂肪异常堆积在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朱艳妮;符畅;兰连果;陈宗存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24(64)14
【摘要】内脏脂肪是指位于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
内脏脂肪主要参与内分泌活动,能够分泌炎症因子、脂肪因子和游离脂肪酸,内脏脂肪异常堆积可引起代谢紊乱,与
糖尿病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内脏脂肪异常堆积可引起肾脏脂毒性发生,通过脂代谢
紊乱、糖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途径损伤肾脏功能,最终导致糖尿病肾病;可引发视网膜炎症、血管病变,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引起神经缺血和缺氧,神经轴突变性、坏死,导致或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可引起足部组织缺血和缺氧,加速足部组织坏死,最终导致糖尿病足;可改变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更容易引起感染性疾病。
因此,减少内脏脂肪异常堆积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炎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
【总页数】4页(P105-108)
【作者】朱艳妮;符畅;兰连果;陈宗存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脂肪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内脏脂肪在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环状RNA功能及其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4.FGF19亚家族在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5.内脏脂肪与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与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糖尿病与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573391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16.png)
糖尿病与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相关性研究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富于高能量、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逐渐增多,身体的代谢能力也出现了问题。
糖尿病作为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已经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而肝脏脂肪代谢异常也是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
因此,研究糖尿病与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显得尤为重要。
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存在及其影响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之一,它在身体内的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葡萄糖代谢、脂肪合成、脂肪分解以及胆固醇等的代谢。
然而,当肝脏的脂肪代谢受损时,将引起脂肪在肝脏内的积累,即脂肪肝。
脂肪肝以及脂肪肝炎是许多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还会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患者与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中肝脏脂肪堆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这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有关。
胰岛素是人体内的一种激素,它可以促进葡萄糖和脂肪的代谢。
但是,当胰岛素的受体出现问题时,胰岛素分泌量将难以控制并导致血糖升高和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使得肝脏内脂肪的合成增多,脂肪代谢出现问题。
有研究表明,高血糖会增加直接游离脂肪酸的产生和肝脏内的脂肪合成比例,同时抑制脂肪酸氧化。
糖尿病患者除了肝脏内脂肪合成的异常外,也可能出现肝脏内胆固醇代谢以及肝细胞炎症的发生。
其中,肝细胞炎症不仅会加剧肝脏内脂肪合成的不良影响,更会进一步产生肝细胞损伤和要诊治的严重疾病,例如肝癌、肝衰竭等。
肝脏脂肪代谢异常处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肝脏脂肪代谢异常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到身体内的正常代谢,还可能对肝脏结构和功能产生严重的损伤。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治疗方案可包括药物治疗、食物管理以及体育锻炼等多项综合治疗。
其中,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升人体内的代谢水平、增加肝脏内脂肪的消耗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被认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治疗手段。
另外,药物治疗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例如,胰岛素的注射可以恢复胰岛素受体的活性和促进葡萄糖和脂肪的代谢。
内脏脂肪指数、脂质蓄积指数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内脏脂肪指数、脂质蓄积指数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c4fba7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5.png)
[收稿日期]2022-04-13 [修回日期]2022-10-03[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537000[作者简介]吴兴初(1978-),男,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文章编号]1000⁃2200(2023)07⁃0954⁃06㊃临床医学㊃内脏脂肪指数㊁脂质蓄积指数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吴兴初,吴俊锋,庞肖华,陈夏靖[摘要]目的:分析内脏脂肪指数(VAI)㊁脂质蓄积指数(LAP)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的相关性㊂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病人250例,依据是否发生DCAN 分为DCAN 组和非DCAN 组㊂比较2组VAI㊁LAP㊁Ewing 试验参数和相关生化指标水平㊂2组再依据VAI㊁LAP 四分位数水平分为4个亚组(V1~V4组,L1~L4组),比较各组DCAN 的分布情况㊂应用Spearman 相关分析评价VAI㊁LAP 水平与DCAN 病人各项Ewing 试验参数的相关性,logistic 回归分析计算不同VAI㊁LAP 水平病人DCAN 的发生风险,ROC 曲线分析评估各体脂指标对DCAN 的预测诊断价值㊂结果:250例2型糖尿病病人中,发生DCAN 病人158例,未发生DCAN 病人92例,DCAN 的发生率为63.20%㊂DCAN 组病人年龄㊁糖尿病病程及腰围㊁体质量指数㊁腰身比㊁腰臀比㊁VAI㊁LAP㊁总胆固醇㊁三酰甘油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明显高于非DCAN 组(P <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非DCAN 组(P <0.01)㊂随着VAI 和LAP 四分位水平的增高,DCAN 病人的占比不断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㊂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危险因素后,V4组DCAN 的发生风险为约VI 组的7.439倍(P <0.05),L4组DCAN 的发生风险约为L1组的53.241倍(P <0.01)㊂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VAI㊁LAP 与病人Valsalva R⁃R 比值㊁深呼吸心率差㊁立卧位心率差均呈负相关关系(P <0.05~P <0.01),与立卧位收缩压差㊁立卧位舒张压差均呈正相关关系(P <0.05~P <0.01)㊂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病人中,VAI㊁LAP 对DCAN 预测的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其他指标,且两者在男性病人中的预测曲线下面积高于女性(P <0.05)㊂结论:DCAN 的患病风险与VAI㊁LAP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随着VAI㊁LAP 水平升高,DCAN 的患病风险增高,相较于其他体脂指标VAI㊁LAP 对DCAN 的预测能力更佳,且两者在男性中的预测价值更高㊂[关键词]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内脏脂肪指数;脂质蓄积指数[中图法分类号]R 587.2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23.07.023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lipid accumulation index and 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WU Xing⁃chu,WU Jun⁃feng,PANG Xiao⁃hua,CHEN Xia⁃jing(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Yuli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Yulin Guangxi 53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lipid accumulation index (LAP)and 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DCAN).Methods :Two hundred and fifty 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DCAN group and non⁃DCAN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DCAN occurred.The VAI,LAP,Ewing test parameters and related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According to the quartile level of VAI and LAP,the two groups were subdivided into 4groups (V1⁃V4group,L1⁃L4group),and the distribution of DCAN in each group was compared.Spearman correlation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I,LAP levels and each Ewing test parameter of DCAN patients,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risk of DCAN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VAI and LAP levels,and ROC curve analysis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diagnostic value of each body fat indicator on DCAN.Results :Among the 250patients with type 2diabetes mellitus,158had DCAN and 92did not have DCAN,and the incidence of DCAN was 63.20%.The age,dur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waist circumference,body mass index,waist to body ratio,waist to hip ratio,VAI,LAP,total cholesterol,triacylglycerol,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of patients in the DCA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non⁃DCAN group(P <0.01),while the level of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n⁃DCAN group (P <0.01).With the increase of VAI and LAP quartiles,the proportion of DCAN patients increased continuously,and the difference of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1).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fter adjusting the risk factors,the risk of DCAN in the V4group was about 7.439times of that in the V1group (P <0.05),and the risk of DCAN in the L4group was about53.241times of that in the L1group (P <0.01).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VAI and LAP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Valsalva R⁃R ratio,heart rate difference of deepbreathing,and heart rate difference in upright position(P<0.05to P<0.01),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ystolic pressure difference in upright position and diastolic pressure difference in upright position(P<0.05to P<0.01).ROC curv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predicted by VAI and LAP for DCAN i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other indicators,and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predicted by VAI and LAP in male pati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patients(P< 0.05).Conclusions:The risk of DCA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AI and LAP levels.With the increase of VAI and LAP levels,the risk of DCAN pared with other body fat indicators,VAI and LAP have better predictive ability for DCAN,and both have higher predictive value in male.[Key words]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visceral adiposity index;lipid accumulation index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是由糖尿病引起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病变所致的与心率和血管舒缩功能紊乱㊁血管动力学异常有关的疾病[1]㊂病人主要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㊁不耐受运动㊁直立性低血压㊁心功能障碍与心肌病[2]㊂DCAN早期隐匿性强,症状不典型,一旦发病将导致多个系统出现故障,合并DCAN也是导致糖尿病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㊂研究[4]显示,在确诊糖尿病后的5~10年内,与DCAN相关的死亡率为27%~56%,DCAN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糖尿病病人心血管死亡的风险㊂因此,对DCAN进行预测或相关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㊂腰围(WC)㊁肥胖㊁代谢性血脂异常是DCAN病人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预测DCAN和帮助临床医生早期筛查高危人群方面仍有不足[5-6]㊂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 adiposity index,VAI)和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index,LAP)是近二十年来基于WC㊁体质量指数(BMI)㊁总胆固醇(TC)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计算得出的新型体质指标,相较于传统的体质指标,更能够高效地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积蓄程度㊂研究证实,VAI㊁LAP对糖尿病[7]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8]㊁代谢综合征[9]等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的疾病有很好的预测价值,但两者在DCAN方面的研究尚无报道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VAI㊁LAP与DCAN的相关性,以期为DCAN的早发现㊁早干预提供指导依据㊂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病人250例㊂纳入标准:确诊T2DM;年龄>18岁;资料完整㊂排除标准:心律不齐㊁中重度心力衰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脑卒中㊁帕金森病㊁多系统萎缩等与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Ewing试验存在危险者㊂所有纳入病人采用Ewing试验评估发生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情况,依据是否发生DCAN,分为DCAN组和非DCAN组㊂所有纳入的病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㊂1.2 方法 所有研究病人入院后进行病史采集㊁体格检查㊁生化指标检测㊁Ewing试验㊂收集病人性别㊁年龄㊁身高㊁体质量㊁WC㊁臀围㊁糖尿病病程等一般资料㊂收集Valsalva R⁃R比值㊁深呼吸心率差㊁立卧位心率㊁立卧位收缩压差㊁立卧位舒张压差等Ewing试验参数㊂收集TC㊁三酰甘油(TG)㊁HDL⁃C㊁低密度脂蛋白(LDL⁃C)㊁空腹血糖(FPG)㊁糖化血红蛋白(HbA1c)㊁维生素D(VitD)等生化指标㊂并计算BMI㊁WC㊁腰身比(WHtR)㊁腰臀比(WHR)㊁VAI㊁LAP㊂1.3 诊断标准和指标定义 (1)糖尿病:诊断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中相关标准[10]㊂(2)DCAN:以Ewing试验作为诊断DCAN的金标准㊂本研究共采用深呼吸心率差㊁卧-立位心率变化㊁Valsalva动作指数和卧-立位血压变化4项检测方法㊂每项试验结果分为正常0分㊁临界0. 5分㊁异常1分统计,总分≥2分,定义为DCAN阳性[11-12]㊂(3)BIM=体质量(kg)/身高(m2)㊂(4) VAI:男性WC/(39.68+1.88×BMI)×TG/1.03×1.31/HDL⁃C;女性WC/(36.58+1.89×BMI)×TG/0.81×1.52/HDL⁃C㊂LAP:男性(WC-65)×TG;女性(WC-58)×TG㊂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㊁秩和检验㊁χ2检验㊁Spearman相关分析㊁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分析㊂2 结果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50例T2DM病人中,发生DCAN病人158例,未发生DCAN病人92例, DCAN的发生率为63.20%㊂2组病人性别及FPG㊁HbA1c㊁Vit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DCAN组病人年龄㊁糖尿病病程及WC㊁BMI㊁WHtR㊁WHR㊁VAI㊁LAP㊁TC㊁TG㊁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DCAN组(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非DCAN组(P<0.01)(见表1)㊂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x±s)分组n男女年龄/岁糖尿病病程/年WC/cm BMI/(kg/m2)WHtR WHR VAI DCAN组158946455.63±13.558.00(5.00,9.50)96.37±12.2925.95±4.690.57±0.020.98±0.06 2.51(1.24,3.41)非DCAN组92434948.25±11.36 4.00(1.00,8.50)87.92±10.3722.98±4.850.53±0.050.92±0.05 1.20(0.54,1.78) t 3.82△ 4.408.74# 5.54 4.777.979.997.78# P >0.05<0.01<0.01<0.01<0.01<0.01<0.01<0.01分组n LAP TC/(mmol/L)TG/(mmol/L)LDL⁃C/(mmol/L)HDL⁃C/(mmol/L)FPG/(mmol/L)HbA1c/%VitD/(ng/mL)DCAN组15857.32(40.25,74.70) 4.42±0.87 1.55±0.24 2.79±0.82 1.14±0.338.54±3.029.00±2.1121.26±5.74非DCAN组9232.81(21.76,42.39) 3.51±1.12 1.40±0.35 2.41±0.94 1.32±0.108.05±2.879.22±1.7920.51±5.12 t 9.75#7.13 4.03 3.37 5.12 1.260.82 1.05 P <0.01<0.01<0.01<0.01<0.01>0.05>0.05>0.05 △示χ2值;#示u c值2.2 不同VAI㊁LAP水平与DCAN的关系 依据VAI㊁LAP四分位水平分组,比较不同VAI(V1<1.16;V2:1.16~<1.61;V3:1.61~<2.70;V4≥2.70)和LAP(L1<35.48;L2:35.48~<49.09;L3:49.09~<63.76;L4≥63.76)分组中DCAN的分布情况㊂随着VAI和LAP四分位水平的增高,DCAN病人的占比不断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3)㊂进一步用Cramer′s系数评估VAI㊁LAP与DCAN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ramer′s(VAI)=0.537,Cramer′s(LAP)=0.658,表明VAI㊁LAP与DCAN占比均呈正相关关系㊂ 表2 VAI四分位水平分组中DCAN的分布情况[n;百分率(%)]分组V1(n=58)V2(n=67)V3(n=62)V4(n=63)χ2PDCAN组非DCAN组10(17.24)48(82.76)47(70.15)20(29.86)47(75.81)15(24.19)54(85.71)9(14.29)72.03<0.01 表3 LAP四分位水平分组中DCAN的分布情况[n;百分率(%)]分组L1(n=62)L2(n=63)L3(n=63)L4(n=62)χ2PDCAN组非DCAN组8(12.9)54(87.10)37(58.73)26(41.24)55(87.30)8(12.70)58(93.55)4(6.45)108.27<0.012.3 不同VAI㊁LAP水平DCAN发生风险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DCAN为因变量(1=是,0 =否),年龄㊁糖尿病病程㊁VAI㊁LAP㊁TC㊁LDL⁃C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㊂模型1,以V1组为参考,在矫正年龄㊁糖尿病病程的条件下,V2㊁V3㊁V4组DCAN发生风险约为VI组的4.471㊁4.070㊁5.805倍(P<0.05)㊂模型2,进一步调整TC㊁LDL⁃C危险因素后,V4组DCAN发生风险约为V1组的7.439倍(P<0.05)㊂同样的操作下,L4组DCAN发生风险约为L1组的53.241倍(P<0.01) (见表4)㊂表4 DCAN发生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B SE Waldχ2P OR(95%CI)模型1 年龄0.0560.0198.770<0.01 1.057(1.019~1.097) 病程0.5150.09032.767<0.01 1.673(1.403~1.995) V11 V2 1.4980.635 5.570<0.054.471(1.289~15.506) V3 1.4040.705 3.958<0.054.070(1.021~16.219) V4 1.7590.729 5.822<0.055.805(1.391~24.221) L11 L2 1.5890.6119.258<0.016.416(1.938~21.247) L3 3.0710.72917.761<0.0121.563(5.170~89.944) L4 4.0310.85822.085<0.0156.297(10.482~302.372)模型2 年龄0.0660.0229.008<0.01 1.068(1.023~1.115) 病程0.5840.10630.226<0.01 1.793(1.456~2.208) TC 1.1790.28517.146<0.01 3.250(1.860~5.678) LDL⁃C0.1530.0567.434<0.01 1.165(1.026~1.559) V11 V2 1.7070.747 5.224<0.055.513(1.274~23.823) V3 1.6790.843 3.970<0.055.360(1.028~27.954) V4 2.0070.873 5.284<0.057.439(1.344~41.175) L11 L2 1.7990.692 6.676<0.016.046(1.558~23.455) L3 2.6780.81810.709<0.0114.559(2.927~72.405) L4 3.9750.69417.018<0.0153.241(8.056~351.883)2.4 VAI、LAP与DCAN病人Ewing试验参数的相关性 VAI与DCAN病人Valsalva R⁃R比值㊁深呼吸心率差㊁立卧位心率差均呈负相关关系(r= -0.235㊁-0.123㊁-0.204,P<0.05~P<0.01),与立卧位收缩压差㊁立卧位舒张压差均呈正相关关系(r=0.156㊁0.129,P<0.05~P<0.01)㊂LAP与DCAN病人Valsalva R⁃R比值㊁深呼吸心率差㊁立卧位心率差均呈负相关关系(r=-0.158㊁-0.144㊁-0.273,P<0.05~P<0.01),与立卧位收缩压差㊁立卧位舒张压差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113㊁0.186,P<0.01)㊂2.5 不同性别病人各体脂指标预测DCAN发生风险的ROC曲线分析 男性和女性病人中,VAI预测DCAN的截断值分别为0.39㊁0.53,LAP预测DCAN 的截断值分别为44.21㊁33.75㊂采用Z检验对不同性别各个体脂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男性病人中,VAI㊁LAP对DCAN预测的AUC分别为0.868(95%CI:0.798~0.939)㊁0.871(95%CI:0.806~0.937);女性病人中,VAI㊁LAP对DCAN预测的AUC分别为0.771(95%CI: 0.678~0.864)㊁0.770(95%CI:0.703~0.878);男性和女性病人中,VAI㊁LAP对DCAN预测的AUC 高于其他指标,且二者在男性中的预测AUC高于女性(Z=2.541㊁2.278,P<0.05)(见表5)㊂ 表5 不同性别病人各体脂指标预测DCAN发生风险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指标AUC95%CI灵敏度/%特异度/%最大约登指数截断值男性 WC0.6730.580~0.76684.842.20.27085.38cm BMI0.6800.586~0.77458.173.30.32024.94kg/m2 WHtR0.7560.677~0.83563.077.80.4080.56 WHR0.7440.654~0.83460.980.00.4090.95 VAI0.8680.798~0.93990.275.60.6580.39 LAP0.8710.806~0.93784.882.20.67044.21女性 WC0.6380.535~0.74156.375.50.31893.61cm BMI0.6610.561~0.76148.483.70.32126.26kg/m2 WHtR0.6660.558~0.77481.359.20.4050.55 WHR0.6770.576~0.77856.379.60.3590.96 VAI0.7710.678~0.86482.873.50.5630.53 LAP0.7900.703~0.87892.263.30.55533.753 讨论 DCAN是糖尿病病人长期慢性高糖状态下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或结构受损引发的临床症候群,早期临床表现隐匿不典型,临床上常被忽略,晚期症状加重难以逆转,可引发心肌缺血㊁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13]㊂早期采用简便的指标对DCAN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有利于维护病人的健康㊂美国糖尿病协会明确建议,所有T2DM确诊时以及1型糖尿病确诊5年后应进行DCAN筛查,一经发现及时使用药物对症治疗,进一步提高诊治率[14]㊂由于研究人群的不同及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DCAN的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异质性,1型糖尿病人群中DCAN发病率为1%~90%,T2DM病人中DCAN的患病率为20%~73%[2]㊂本研究中,纳入的250例T2DM病人中DCAN158例,其发生率为63.20%,与PAN等[15-16]研究结果大致相符㊂目前肥胖已被认为与高血压㊁糖尿病㊁心血管疾病㊁肿瘤等多种疾病发生有关㊂糖尿病是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代谢综合征,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起始诱因㊂肥胖能诱导机体处于低度炎症状态,也称代谢性炎症[17]㊂在代谢性炎症反应中巨噬细胞被诱导极化为不同表型,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等促炎因子引发胰岛素抵抗,表现出糖代谢异常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多重代谢异常[18]㊂DCAN的发病机制与多因素有关,在肥胖类型中,内脏型肥胖被认为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19]㊂研究[20]发现内脏型肥胖可能会导致病人脂肪组织的功能障碍,促使促炎性脂肪因子表达增加,并导致自由基和其他活性物质的产生,引起氧化应激增加㊁细胞黏附因子的产生和微循环功能障碍㊂JANG等[21]使用CT评估了内脏肥胖对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病人心率测试的影响,发现内脏脂肪面积增加会降低机体对Valsalva 动作的心率反应,表明内脏脂肪一定程度上可导致病人的自主神经失衡㊂BMI㊁WC㊁WHtR㊁WHR是评估肥胖的常用指标,研究[22-24]发现,以上指标在预测糖尿病㊁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风险的价值已被肯定,但仍存在局限性㊂BMI受到骨骼和肌肉的影响,对腹型肥胖的诊断效力欠缺,WC不能区分腹部皮下脂肪和腹部内脏脂肪,WHR在男女人群中存在较大差异, WHtR是衡量中心性肥胖的良好指标,但与DCAN 的关系不明确[25]㊂VAI㊁LAP是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评价人体肥胖的新型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内脏肥胖的程度[26]㊂LAP可用以评估个体WC和TG的增加程度,能较好地体现个体内脏脂肪蓄积的情况㊂而VAI综合了BMI㊁WC及血脂指标TG㊁HDL⁃C,与传统的BMI㊁WC相比,VAI更能反映脂肪细胞因子的变化㊁血浆脂肪酸浓度的增加等非典型因素的影响作用[27]㊂然而两者与DCAN的联系仍未知㊂本研究结果显示,DCAN的患病概率与VAI㊁LAP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随着VAI和LAP四分位水平的增高,发生DCAN的人数占比逐渐增高,在调整危险因素后,V4组和L4组DCAN的发生风险仍较高㊂此外,由VAI㊁LAP与病人Ewing试验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可知,VAI㊁LAP与病人Valsalva R⁃R比值㊁深呼吸心率差㊁立卧位心率差均呈负相关关系,与立卧位收缩压差㊁立卧位舒张压差均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证明两者与DCAN密切相关㊂本研究还比较了不同性别亚组各体脂指标对DCAN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VAI㊁LAP对DCAN预测的AUC显著高于BMI㊁WC㊁WHtR㊁WHR㊂男性和女性中,VAI预测DCAN的截断值分别为0.39㊁0.53,LAP预测DCAN 的截断值分别为44.21㊁33.75,两者预测男性DCAN 的AUC均显著高于女性,对应的灵敏度㊁特异度也更高,表明VAI㊁LAP对男性DCAN的预测价值更高㊂这可能对DCAN早期筛查有重要临床意义㊂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偏小,未来仍需进行多中心㊁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㊂综上所述,DCAN的患病风险与VAI㊁LA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随着VAI㊁LAP水平升高,DCAN的患病风险增高,相较于BMI㊁WC㊁WHtR㊁WHR,VAI㊁LAP对DCAN的预测能力更佳,且两者在男性中的预测价值更高,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 李爽,梁梅花.关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概述[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30(2):219. [2] 廖二元.内分泌代谢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599.[3] AGASHE S,PETAK S.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diabetesmellitus[J].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2018,14(4):251.[4] SOEDAMH⁃MUTHU SS,CHATURVEDI N,WITTE DR,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mortality in type1diabeticpatients in Europe:the EURODIAB Prospective ComplicationsStudy(PCS)[J].Diabetes Care,2008,31(7):1360. [5] ERDEM A,UENISHI M,MATSUMOTO K,et al.Cardiacautonomic function in metabolic syndrome:a comparison of ethnicTurkish and Japanese patients[J].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2012,35(3):253.[6] SPALLONE V.Update on the impact,diagnosis and managementof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diabetes:what isdefined,what is new,and what is unmet[J].Diabetes Metab J,2019,43(1):3.[7] 齐丽翠.内脏脂肪指数与脂质蓄积指数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预测价值[D].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2021:8.[8] 段绍杰,刘尊敬,陈佳良,等.脂质蓄积指数㊁内脏脂肪指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测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1):129.[9] 殷璐,范慧洁,董其涓,等.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㊁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J].实用医药杂志,2018,35(11):989.[1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41(5):482. [11] 杨旭斌,朱延华,陆莹,等.Ewing试验及心率变异性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诊断的比较[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5,4(6):328.[12] Toronto Consensus Panel on Diabetic Neuropathy.Cardiovascularautonomic neuropathy in diabetes:clinical impact,assessment,diagnosis,and management[J].Diabetes Metab Res Rev,2011,27(7):639.[13] 吴雪.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与血尿酸等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芜湖:皖南医学院,2017:34. [1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Management: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9[J].Diabetes Care,2019,42(Suppl1):S103.[15] PAN Q,LI Q,DENG W,et al.Prevalence and diagnosis ofdiabetic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Beijing,China:aretrospective multicenter clinical study[J].Front Neurosci,2019,25,13.[16] 徐梦珠,吴坚,郝娟,等.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J].医学综述,2022,28(2):372. [17] HOTAMISLIGIL GS.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c disorders[J].Nature,2006,444(7121):860.[18] LAUTERBACH MA,WUNDERLICH FT.Macrophage function inobesity⁃induced inflamm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J].PflugersArch,2017,469(3/4):385.[19] 缪莹,陈攀,晏丕军,等.内脏脂肪指数与糖尿病前期患者转归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20,42(21):2154.[20] LAI YR,CHEN MH,LIN WC,et al.Leptin mediate centralobesity on the severity of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 inwell⁃controlled type2diabetes and prediabetes[J].J TranslMed,2020,18(1):396.[21] JANG EH,KIM NY,PARK YM,et al.Influence of visceraladiposity on 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patients withtype2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Metab J,2012,36(4):285.[22] 汪孝东,李远程,钟琦,等.某县区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70. [23] 罗兰,李欣宇,高政南.腰围㊁腰高比㊁内脏脂肪指数对大连地区40岁以上新诊断糖尿病前期女性患者的预测价值[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0,28(1):17.[24] 马宁果,何涛,刘甜甜.脂质蓄积指数与血清ApoB/ApoA1比值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2):202.[收稿日期]2022-01-30 [修回日期]2022-08-16[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康复科门诊,243000[作者简介]王成芳(1981-),女,主治医师.[文章编号]1000⁃2200(2023)07⁃0959⁃04㊃临床医学㊃通元法针刺对肾精亏损型神经性耳鸣病人中医症候积分㊁THI 评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王成芳,汪芸芸,周名誉[摘要]目的:探究通元法针刺对肾精亏损型神经性耳鸣病人临床疗效的影响㊂方法:选取神经性耳鸣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㊂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用常规治疗联合通元法针刺治疗㊂比较2组疗效㊁中医证候积分㊁耳鸣障碍指标评估量表(THI)㊁睡眠质量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P <0.05)㊂治疗前,2组病人中医证候积分㊁THI 评分㊁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㊁THI㊁PSQI 评分均下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P <0.01)㊂结论:通元法针刺对肾精亏损型神经性耳鸣病人有较好疗效,能显著改善病人临床症状及睡眠质量,降低耳鸣障碍程度㊂[关键词]神经性耳鸣;肾精亏损型;通元法针刺;睡眠质量[中图法分类号]R 764.45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3898/ki.issn.1000⁃2200.2023.07.024Effects of Tongyuan method acupuncture on TCM syndrome score ,THI score and sleep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nervous tinnitus of damage of kidney⁃essence typeWANG Cheng⁃fang,WANG Yun⁃yun,ZHOU Ming⁃yu(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aanshan Shiqiye Hospital ,Maanshan Anhui 24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ongyuan method acupuncture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nervous tinnitusof damage of kidney⁃essence type.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nervous tinnitu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with 40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ongyuan method acupuncture.The curative effect,TCM syndrome score,tinnitus handicap index (THI)score,and sleep qua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7.50%,which was higher than 82.50%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Before treatmen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CM syndrome scores,THI and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After treatment,the TCM syndrome scores,THI and PSQI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P <0.05),and which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o P <0.01).Conclusions :Tongyuan method acupuncture has a good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nervous tinnitus of damage of kidney⁃essence type,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leep quality of patients,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tinnitus disorders.[Key words ]nervous tinnitus;damage of kidney⁃essence type;Tongyuan method acupuncture;sleep quality 神经性耳鸣指病人在无外界音源刺激下,自觉耳内有声响,声源在耳外或颅内,可发于单侧或双侧耳,目前,耳鸣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听觉神经和中枢受到病变影响时都可能会使病人出现耳鸣[1]㊂病人持续性耳鸣,会损伤病人听力,还可能伴随头痛㊁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产生焦虑㊁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工作及睡眠等[2]㊂近年来,耳鸣的发展趋势逐渐呈现年轻化,且逐渐增高,临床治疗主要有扩血管㊁抗焦虑㊁局部麻醉等药物,同时给予病人心理治疗等,但治疗效果不太理想㊂传统中医对耳鸣有较好结果[3]㊂中医认为,耳鸣与肾密切相关,肾主耳的生理功能,临床肾精亏损型中医证型最为常见[4]㊂通元法指 通督养神㊁引气归元”,通元法针刺强调以平衡阴阳㊁调理脏腑㊁扶正祛邪为主治[25] 代玲俐,陈吉海,顾刘宝,等.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肥胖指标和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18.[26] 吴婷婷,赖鹏,王云,等.肝脂肪变性指数与社区人群空腹血糖受损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41(6):443.[27] 王强梅.肥胖评价指标VAI㊁LAP 和BRI 对2型糖尿病发病的预测价值[D].兰州:兰州大学,2021:5.(本文编辑 赵素容)。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疾病的关联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疾病的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28038feb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65.png)
内脏脂肪与人体代谢疾病的关联作为一种常见的体型问题,内脏脂肪对人体的代谢疾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脏脂肪是指腹部的脂肪,与皮下脂肪不同。
内脏脂肪主要分布在小腹和内脏器官周围,是人体中最危险的脂肪。
内脏脂肪过多的人,常常会出现代谢紊乱的问题。
内脏脂肪和糖尿病的关系很大。
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它会增加人们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人体代谢紊乱,导致血糖水平过高,长期存在的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神经、心血管和肾脏的功能,使人们体内的管壁变硬和增厚,最终导致心脏病和中风。
糖尿病发生时,人体内的胰岛素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进而导致血糖浓度不断上升,糖原供给无法满足身体需要。
高血糖代谢异常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会使得人们面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而内脏脂肪则会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功能,导致胰岛素无法带动葡萄糖进入肝脏和肌肉细胞中,同时还会加重胰岛细胞的负荷使得胰岛素的分泌 capacity 降低,因此容易造成的身体代谢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此之外,内脏脂肪还和脂肪肝病密切相关。
脂肪肝病源于脂肪过多的积累在肝脏内,诱因包括肥胖和饮食过多的糖类,这也与内脏脂肪造成的身体代谢紊乱相关。
长期来看,脂肪肝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疾病的风险。
一旦出现了脂肪肝的症状,那么就必须要通过减轻体重和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来控制和矫正自身的内分泌代谢问题。
还有很多其他的身体代谢问题,可以和内脏脂肪联系起来。
例如,内脏脂肪过多的人,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类问题,活动不足和高糖饮食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加重内脏脂肪的症状和损害。
因此,如何控制内脏脂肪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一方面,要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减少内脏脂肪;另一方面,要注意适当的锻炼和健康的饮食,这样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内脏脂肪和人体代谢疾病的联系密不可分,只有科学预防和控制内脏脂肪,才能远离不良代谢疾病,保持健康生活。
女性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女性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8d7042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8.png)
女性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窦相峰;白真真;闫坤丽;魏伟;李国杰;王晓兰;张红叶【期刊名称】《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05)001【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sceral fat index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 MS ) in women in Beijing area. Methods The women ( n =2228, aged from 25 to 70 ) were selected from Changping District of Beijing from Sept. 2009 to Oct.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bidity and different indexes of MS and visceral fat indexes was surveyed. Results The average age of all subjects was ( 45.1 ± 7.1 ) years old, medium of visceral fat index was 8 ( from 1 to 30 ) and morbidity of MS was 33.3%.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visceral fat indexes and MS or its components ( P<0.001 ) . When visceral fat indexes were divided into low-index group, mid—index group and high-index group ( respectively from 1 to 7, 7 to 10 and 10 to 30 ) by using Tri—sectional quantile,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morbidity and metabolic indexes among all groups ( P<0.001 ) . The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correlation between visceral fat indexes and MS. After adjusting age, OR value was, respectively, 7.47 ( 5.25—10.62 ) and 32.34 ( 22.74-45.98 ) in mid—index group and high-index group. Conclusion Visceral fat indexes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MS, which can be taken as a index for screening MS and a new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abdominal obesity and MS.%目的探讨北京沙河镇女性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2009年9月~10月纳入北京市昌平区(25~70)岁妇女2228名,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方法测量内脏脂肪指数,并调查其代谢综合征发病情况及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指标与内脏脂肪指数的关系.结果入组调查对象平均年龄(45.1±7.1)岁,内脏脂肪指数中位数为8(1~30),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33.3%;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及体重、血压、血脂、血糖都存在相关性(P<0.001).将内脏脂肪指数用三分位数法划分为低、中、高指数组(分别对应1~7分,7~10分,10~30分).各组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代谢指标发生风险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具有相关性,经年龄调整后,中、高指数组的OR值分别为7.47(5.25~10.62)和32.34(22.74~45.98).结论内脏脂肪指数检测方法且与代谢综合征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筛查手段.【总页数】3页(P24-26)【作者】窦相峰;白真真;闫坤丽;魏伟;李国杰;王晓兰;张红叶【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100039,北京,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00039,北京,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2【相关文献】1.脂质蓄积指数、内脏脂肪指数在诊断成人代谢综合征中的应用 [J], 殷璐;范慧洁;董其娟;于江红2.不同体重指数代谢综合征患者外周血iNKT细胞的变化及与内脏脂肪指数的相关性 [J], 程运杰; 王晓丽; 常向云3.代谢综合征患者内脏脂肪指数、脂肪肝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水平及其预测价值[J], 张红钢;詹松标4.脂质蓄积指数和内脏脂肪指数对成年人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研究 [J], 段绍杰;刘尊敬;陈佳良;姚树坤5.成年人脂质蓄积指数、内脏脂肪指数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J], 殷璐;范慧洁;董其涓;于江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VisceralAdiposityIndexandGlucolipidMetabolicDisorders YuXue1,LiMinqian2,GuoJiao1,2
(1GuangdongMetabolicDiseaseResearchCenterofIntegrated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 2GuangdongTCM KeyLaboratoryAgainstMetabolicDiseasesInstituteofChineseMedicinalSciences,Guangzhou510006,
摘要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指数(VisceralDdiposeIndex,VAI)与糖脂代谢病的相关性,计算 VAI对糖脂代谢病的诊断切 点。方法:纳入 1810例样本,测量体重、身高、腰围,计算 BMI、腰高比并进行分组。采用 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 分布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非参 数秩和检验及 Spearman秩相关、趋势卡方检验分析,以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VAI与糖脂代谢病有显著相关 性。VAI对男性、女性糖脂代谢病患者诊断切点分别是 20及 196;VAI对青年、中年、老年糖脂代谢病患者的诊断切点 分别是 206、20、196。结论:VAI与糖脂代谢病的相关性优于其他人体测量学指标,说明 VAI对复杂的综合性病变的预 测价值更优,可作为糖脂代谢病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指标。 关键词 内脏脂肪指数;糖脂代谢病;横断面研究
糖 脂 代 谢 病 (GlucolipidMetabolicDisorders, GLMD)是一种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由遗传、环 境、精神等 多 种 因 素 参 与 的 疾 病,以 神 经 内 分 泌 失 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性反应、肠道菌群失调 为核心病理,以高血糖、血脂失调、非酒精性脂肪肝、 超重、高血压及动谢病不仅对患者造成不可 逆的损伤,巨大的卫生支出也为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世界中医药 2019年 1月第 14卷第 1期
·29·
内脏脂肪指数与糖脂代谢病的相关性研究
余 雪1,2,3 李敏谦1,2 郭 姣1,2
(1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广州,510006;2广东省代谢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 广州,510006;3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广州,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