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采、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和批判

从回答“人生何以可能”的角度划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要有两类:提倡宗教人生观的神学形而上学和提倡科学人生观的理性形而上学。

神学形而上学以上帝的存在为中心神秘地展开。经院哲学家千方百计地论证上帝的存在。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最为著名。他断言,上帝观念本身隐含着上帝的绝对存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上帝观念,即使说“上帝不存在”的人也不例外。上帝观念的意思是“绝对完善者”。既然上帝绝对完善,那他就不可能仅仅存在于人的心中。因为上帝若仅在心中,我们就可能在现实中找到比它更完善的存在物。安瑟伦的结论如下: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且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其实,这种论证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神学形而上学的“本体论证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同语反复,它至多只能证明论证者本人“自我意识”的存在,绝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在这种证明的前提中已经包含了所要证明的结论。

然而,经院哲学家一厢情愿地认为“本体论证明”是牢不可破的,并且从上帝这种绝对存在中推出具有偶然性的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带有“原罪性”,因此基督教要求人们赎罪,在祈祷和忏悔中度过一生。经院哲学家把信仰上帝看成人生的首义,宣布只有上帝在生活各个领域君临之后,人们才能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由此可见,神学形而上学是宗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若要否定宗教人生观,首先就必须动摇神学形而上学。尼采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展开对神学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上帝这种东西,所谓上帝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假设、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类理智的失误和对自然现象的错误解释。所以,上帝是同实在没有任何干系的“虚无”。有人寻找使他能蔑视人们的原则,便发明另一个世界以诋毁和诽谤此岸世界,然而实际上他在任何时候只能达到虚无,于是就把‘虚无’当作上帝建立起来”。〔1〕神学家为了私利,

把社撰出来的观念充当一般的价值尺度,人为地规定上帝是决定人的存在的命运因素。统治者接受这种观念,能够满足树立权威的需要。上帝概念中包含“父亲”、“法官”、“赏罚者”等意义,有利于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和统治秩序。

进而,尼采提出以下四个命题:

“第一命题。将‘此岸’世界说成是假象世界的那些理由,毋宁说证明了‘此岸’世界的存在性——另一种存在性是绝对不可证明的。

第二命题。被归诸事物之‘真正的存在’的特征,是不存在的特征,虚无的特征。‘真正的世界’是通过同现实世界相对立而构成的:既然它纯属道德光学的幻觉,它事实上就是虚假的世界。

第三命题。虚构一个‘彼岸’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一种诽谤、蔑视、怀疑生命的本能在我们身上还不强烈的话,在后一种场合,我们是用一种‘彼岸的’、‘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

第四命题。把世界分为‘真正的’世界和‘假象的’世界只是颓废的一个预兆——是衰败生命的表征……。”〔2〕

尼采从道德心理寻根溯源,以期取消神学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来自“道德光学的幻觉”,即道德心理的虚构。人们把世界加以二分经过这样一种道德心理过程:此岸世界是有条件的、充满矛盾的、令人恐惧的,因而根据道德原则必定存在着一个无条件的、摆脱矛盾的、令人神往的彼岸世界。正是对此岸世界的失望,促使人们想象一个更有价值的彼岸世界,并武断地宣

称此岸世界是没有实在性的。其实,彼岸世界才是虚假的,认为此岸世界是虚假世界的说法恰恰说明它具有实在性。神学形而上学“抑此岸扬彼岸”的思想倾向,源于人们生命本能的衰竭,源于缺乏向现实苦难斗争的勇气。它表达的正是虚弱的生命意志,其功用在于安抚弱者的心灵,诱使强者屈从并听命于既成的道德律令。尼采上述命题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神学形而上学,而且指向理性形而上学。实际上,他有时干脆把神学形而上学和理性形而上学当成一个东西,认为可以一以贯之地进行爬梳。形而上学滥觞于柏拉图。柏拉图虚构一个“真正世界”(理念世界),并把它许诺给“智者、虔诚者、有德者”,要求人们象服膺真理那样拜倒在它的脚下,遵守它所规定的道德律令。后来,基督教神学继承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直接用来论证一个不可称名的、没有表象的、唯一的上帝的信仰。当然,基督教神学的手法更具有欺骗性——不直接地宣布自己现在已把握到了“真正世界”(彼岸世界)真理,而是申明美好的“真正世界”尚未到来。达到“真正世界”的途径是虔诚地悔过,等待上帝的救赎。十八世纪的康德搬出“自在之物”,即不可证明、不可达到的“真正世界”,给形而上学罩上一层怀疑论的迷雾。但是,“自在之物”仍然是道德命令的前提和道德义务的源泉。因此,康德的形而上学与神学形而上学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仍是一个旧的太阳”。孔德的实证主义是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它发挥康德的怀疑论,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形而上学。既然“真正世界”不能达到,那么可以认为不能达到就是永不知道。尼采看到,即使象叔本华这样的哲学家也在寻求“真正的实在”,力图把形而上学建立在“罪恶与盲目意志”的基点上。由此之故,尼采十分赞赏孔德的勇气,认为它象征着“实证主义的鸡鸣”。

通过考察形而上学历史可知,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兼有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两种因素。基督教神学发挥了柏拉图后一种因素,而康德等人的理性形而上学的主要来自柏拉图前一种因素。可见,柏拉图是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源头决定了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具有共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共同的源头导致相同的二分世界的模式。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对世界的划分是一致的,只是叫法不同罢了。“真正世界”在理性形而上学那里称“理念世界”,而在神学形而上学那里称“彼岸世界”;“虚假世界”在理性形而上学那里称“现实世界”,而在神学形而上学称“此岸世界”。

第二,共同的源头导致相同的范畴称谓。一部分理性形而上学所说的“心灵”(自我、精神)其实就是神学形而上学的“上帝”概念,剔除其“不可灭坏、永恒的、不可分的”等人为虚构的属性;我们发现它们不过是一种活动,一种过程,或者说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另一部分理性形而上学所说的“物”的概念不过是“心灵”的衍生物。孤立、静止、抽象的“物”是人的自我意识投射的结果。“物”只是一种关系概念,或者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为我之物”的意义上使用“物”这个词。而“为我之物”与理性形而上学标谤的“实在所是之物”(Things

as they really are)毫无共同之处。

第三,共同的源头导致相同的实体硬核。理性形而上学的“心灵”实体,“物”实体同神学形而上学的“上帝”实体是一个东西,都属于确定性和统一性的“实在”。“实在”是一个空洞的虚构,它来自哲学家的想象和理性的谬误,应当予以摒弃。用这一条来衡量实证主义,也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实证主义仍然追求事物的确定性和既定的事实法则,同样把自己留在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黑夜。

黑夜毕竟要过去,“太阳”必将升起。尼采指出,只有摧毁理性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才能建立新的形而上学。为此,首先必须清除“真正世界”(“理念世界”或“彼岸世界”),取消两个世界的划分。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我们每日生活于其中的生活变化的现实世界。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