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泵静脉持续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量泵静脉持续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疗效
作者:李甜甜
来源:《延边医学》2014年第23期
摘要:目的:探讨微量泵静脉持续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80例中枢性尿崩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微量泵静脉持续应用垂体后叶素,对照组则采取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量、尿比重、血钠、血浆渗透压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尿量、尿比重、血钠、血浆渗透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关键词:微量泵垂体后叶素中枢性尿崩症
中枢性尿崩症为一种内分泌疾病,临床较为少见,是因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低下,造成抗利尿激素(AVP)分泌、释放不足所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常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影响预后,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中枢性尿崩症除由于鞍区手术等引发的可能是暂时性的以外,临床所见均为永久性,烦渴、多饮、多尿等症伴随终生[1-2]。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我院对收治的中枢性尿崩症患者行微量泵静脉持续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同时与常规的皮下注射进行对比,观察其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2月~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中枢性尿崩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标准,昏迷患者临床表现为多尿,清醒患者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夜间明显,疲乏无力,皮肤干燥,体重,临床症状出现时间为伤后
2.3~14.5d,平均(8.34±1.15)d。实验室检查24h尿量4610~12230ml。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5岁,平均(34.5±6.6)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20例、脑出血4例、脑室出血9例,心肺复苏术后6例,颈髓损伤1例,GCS评分:4~8分21例,9~12分14例,13~15分5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17~63岁,平均(3
3.7±6.2)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23例、脑出血4例、脑室出血8例,心肺复苏术后5例,GCS评分:4~8分23例,9~12分13例,13~15分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微量泵持续静脉应用垂体后叶素,首先按照3~5U/h,然后按1~3U/h微泵注入,根据患者尿量适当调节微泵速度,并控制在50~150ml/h;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5~10U,每隔6~8h重复用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量、尿比重、血钠、血浆渗透压值。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量、尿比重、血钠、血浆渗透压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尿量、尿比重、血钠、血浆渗透压分别为(123.7±24.5)ml/h、(1.015±0.036)、
(136.4±18.3)mmol/L、(313.5±27.9)mOsm/kg,对照组分别为(217.5±27.6)ml/h、
(1.010±0.038)、(143.7±21.5)mmol/L、(329.7±28.7)mOsm/kg,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
3. 讨论
中枢性尿崩症无论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均源于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抗利尿激素的合成、转运、存储与释放不足,肾小管吸收水功能出现障碍,进而引发的以烦渴、多饮、多尿、低比重尿、低渗透压尿等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中枢性尿崩症因创伤、肿瘤、手术、感染、缺血等造成精氨酸加压素(AVP)不足,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低渗小管液无法被有效地重吸收,导致大量游离水自终尿排出,尿渗透压持续低于血浆渗透压,引起低渗尿[3]。
原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可分为遗传性与特发性两类,特发性病因尚不明晰,此类患者下丘脑视上核及室旁核内神经元数目减少,AVP合成酶缺陷,脑垂体后叶缩小。继发性尿崩症则通常发生于颅内肿瘤及下丘脑-垂体手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外伤及血管疾病中,其中以下丘脑-垂体手术后多见。下丘脑-垂体手术后尿崩症多因手术损伤垂体后叶或者过度牵拉压迫造成垂体柄与下丘脑损伤。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若出现尿崩症表明脑组织损伤极为严重,往往是脑死亡的先兆。
中枢性尿崩症一旦出现后,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使用垂体后叶素、长效尿崩停及弥凝等药物行短暂或长期性激素替代治疗。垂体后叶素应用剂量、速度的控制十分重要,剂量过小、速度过慢无法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剂量过大、速度过快则会引起多种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常规的激素替代疗法主要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5~10U,其作用仅能持续3~6h,故每日需多次注射,长期使用起来较为麻烦。本研究应用后发现患者尿量减少并不十分明显,加大剂量则会出现尿少甚至是无尿。而微量泵静脉持续应用垂体后叶素时可根据尿量即时调整泵入剂量,将尿量控制于理想范围之内,还能有效解决尿崩症带来的失水性高热与高钠血症[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尿量、尿比重、血钠、血浆渗透压改善更为明显(P
综上所述,微量泵静脉持续应用垂体后叶素治疗中枢性尿崩症疗效显著,能将尿量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之内,避免失水性高热与低钠或高钠血症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永忠,伍世杰.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的治疗体会[N].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33-34.
[2] 陈进,金卫星,祝斐.微量泵静脉给予垂体后叶素治疗外伤性尿崩症17例[J].九江医学,2008,23(2):32-33.
[3] 何春波,吴继福,何伟铭.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21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08,29(2):140-141.
[4]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