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致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两方面。
第一,经济因素:工业基础、产业布局、体制改革、人力资源
(一)原有工业基础的差异: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割裂历史,它必须建立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之上。因此,原有工业基础的差异是导致区域间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东部地区,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历史上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这里最早接触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经济,民族工业也已有了较雄厚的基础,旧中国垄断中国经济命脉的金融机构,重要工厂以及其他经济设施大都在东部地区,从而使其成为了集中中国工业基础的主要部分,制造业相对较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制造业比较落后,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依然以农业为主。这就造成了旧中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设施偏集沿海的状况。
(二)产业结构地区分布差异: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第一产业的产值在整个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用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解释力。三次产业在我国分布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比例虽有所变化,但总的格局仍未变。重工业比重大且不断加“重”,是中西部产业结构的特点。在沿海地区,多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变化,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轻纺及组装加工工业,家电、服装、玩具等许多轻纺产品占据了全国大部分市场并出口创汇,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迅猛增长。(三)相关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财政体制,相对照顾了比较多的既得利益,比如财政性的转移支付还存在不规范,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另外,我们的价格体系比较扭曲,比如像矿产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偏低,也是政府定价客观上造成不同的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另外随着市场体系不断的健全,要素更多地流向发达地区。比如资金,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资金是负利润,在负利润的条件下,谁有可能得到资金谁的发展就比较快一些。而现实情况是资金通常更多流向发达地区,比如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在萎缩,一些大的银行、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业务相对于城市、发达地区发展要慢一些。又比如邮政储蓄更多只能储蓄,不能贷款,不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人力资源差异: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无论从绝对数还是所占比重,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状况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这种人力资源条件的差异,不仅导致了现有的发展差距,而且还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条件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第二,非经济因素:自然地理条件、文化思想观念、政策、地方政府行为
(一)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我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东部地区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且多属湿润地区,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多为山地、丘陵、戈壁沙漠,水土资源缺乏,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影响。另外,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对外的交通设施会比中西部地区优越一些。
(二)文化思想观念的差异:人们文化素质的高低,思想观念的新旧,是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教育水平很高,与外界接触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具现代意识。而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信息闭塞,教育水平低下,形成了人们的保守意识、自我封闭,导致经济发展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三)政策因素的差异:中央政府选择何种地区发展政策,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是扩大或缩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初期,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全国改革开放,选择了地区不平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推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率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四)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发展中大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思想解放较早,能够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较好地适应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利用各种因素发展自己。而西部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仍习惯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行政命令,政府对企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强行干预,进而强化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总之,西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与市场经济转变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同样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可忽视的原因。
第一,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讲,中央政府重视区域经济,主要是由于区域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开始暴露。我国的区域战略逐步从以前的“沿海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开始转变,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战略将按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四个大范围一级区域框架来安排。只有东中西互动,突出自身发展重点,才能综合治疗多种“区域病”。
东部继续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各个经济特区,屡创佳绩,发挥了“领头羊”作用,珠三角、长三角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东北三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争取重振昔日雄风。2多年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
取得重要进展,实践证明,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西部地区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由传统资源时代向产业时代挺进。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等西部有实力的地区被确定为率先发展的重点。国家还设立了重庆市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第一次在西部地区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部六省山水相连、省情相似、使命相同。早在国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之前,中部六省就不等不靠,结合各自实际,开始探索崛起之路。中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外部投资的“磁场效应”已经形成
第二,从“省份经济”迈向“区域经济”
我国以前的经济格局一直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虽然其间一些省、自治区也在尝试着进行区域合作,但由于区域制度缺失强有力的上级协调机构,这些地方性的协调不具有约束力,很难在跨省合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开始采取新举措,有了新的突破。
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意识到了促进内部合作与打造整体竞争实力的重要性,这主要体现在城市群或经济圈的培育上。地方政府谋划区域发展,是由于单打独干已不能适应全球化趋势。因此,这一轮区域经济整合中呈现出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从各自为战到合作共赢,地方政府开始意识到跨区域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要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西部地区要通过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退牧还草;要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商品率和附加值;要积极建设先进装备、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发挥优势中崛起。积极吸引沿海地区产业和企业向中部地区合理转移,为中部地区提升产业层次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促进产业升级。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二,要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联系起来。当前国际产业链变动出现了新的趋势:现代服务业日益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在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不同区域间产业的合理转移,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
东部地区可按照优化提升、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思路,推进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建设,鼓励和支持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三,要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我国,城乡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城镇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的劳动力等资源,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的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人才资源等.
第四,要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着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对资源开采处于增产稳产期的城市,要制订合理的开采计划,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采收率,发展上下游产业,要加强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好各种共伴生资源,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对于资源已经或濒临枯竭的城市,要选择好产业转型方向,重点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第五,要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结合起来。当前,一是要积极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相关基础工作,客观评价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开发密度,准确分析各地区未来发展潜力,努力提高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加大对区域政策的研究力度,研究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口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要进一步研究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关系,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明确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在主体功能区中的战略定位。
第六,尽快出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状况、环境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划分经济类型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