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唯思教育初中语文 作文之记叙文(散文)写作阅读训练试题 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泉州市唯思教育初中作文之记叙文(散文)写作阅读训练试题

语文版

(1)抓住特征——要写出该事物的特点。(2)抓住地域特点。(3)抓住时代特点。(4)注意顺序——如按物的构造或物的特征安排材料。(5)托物言志——要以物寄情,把物与情有机结合起来。

附:散文----写出景物的特征

景物描写似乎人人都会,但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因素,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描写。

例文: 1、三更有梦书当枕(直接抒情)琦君

读书需要一种意境。安然的心绪以及宁静的氛围,都可以将你带入那种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你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你的心房间熨过。熨开你心上的每一条折皱。

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先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

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在你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在你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扰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本来,于时光的余白处,愤读几页小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总不为过吧?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聒噪使你无处躲藏,只好缴械投降。日常的喧嚣里,早已插不进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闯静下来。车已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罗衾掩住个半身子就可以了。是否举头望明月或者从记忆深处觅出几行古诗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你很容易沉浸于读书的意境中去,而你自己竞然还浑然不觉。

书是早选好的,就安放在枕下,不必特意从书架上查取。用不着书签指路,你一下就能翻到你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你就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你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像少年时读金庸那样,不眨眼看到天明,那样是不可能的。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已入而立之年的你。学生时代焚膏继咎的苦读对你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你不再去想那些。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已经令你感到自豪,哪怕只读个三五页,也已满足,关键是获得一份安然的心境,心甘情愿地做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

你想起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回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好,格雷夫人的父母正在远处的花园里游猎,笑闹之声由窗子潜入寂静的室内,而格雷夫人却独自静坐在窗子旁,阅读柏拉图记载的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精彩篇章。作家十分好奇,格雷夫人回答作家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

中得到的多。”“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这是汉代学人王将在《潜夫论》中所论说的话,信然。至于“华夏之大早已安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的悲观论调,你只报以幽然一笑。

窗外夜色渐深,你的倦意渐浓。合上书本,塞于枕下,你坦然入眠。三更有梦书当枕,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你,在梦乡里,你仍会因气息如兰的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无忧的微笑。

①琦(qi)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评析

读此美文,心中深深体会到了本文所抒写的“读书是人生最美的享受”这一感受。此文的优点有:

1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文中作者极爱读书,视读书为人生莫大的精神享受,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读书的无比热爱,感染力极强。

2.情感真挚。“三更有梦书当枕。”只这一句就把作者对读书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语言流畅生动,描写细腻。如:“月华似水,任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罗装掩住个半身子就可以了。”

4.有文采:诗化的语言。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文采斐然。

5.丰满的形象:一个富有才情的读书人的形象透过字面,活生生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2、由残缺生成圆满(直接抒情)江苏陈胤

中国人爱月、写月、歌月,因为月亮是圆满见之于残缺的象征,月亮多变。残缺是生活的常态,圆满是理想的异态,爱月亮,既爱圆满也不薄残缺,体现一种植根于生活的坦然与追求,所谓“盈虚者如彼而年莫消长”者也。

每每在月下咀嚼古典文学,总是流泪:为刘兰芝流泪,为李香君流泪,为林黛玉流泪。却更不断地提醒自己:且莫悲痛,且看再大的中国悲剧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果然刘兰芝终于化成鸳鸯与焦仲卿双宿双飞,白娘子终于贵子登科成了洽命夫人,李香君终于踏破空门也算得其归宿,林妹妹重回太虚幻境也是因缘算定。每每读到此处,看一眼窗外或残缺或圆满的月亮,我心坦然。

有人说这是民族劣根性——阿Q式的自慰。我不语,高天明月亦不语,她只用清冷的光芒来回应一切人间的浅薄。

为什么我们的文学作品如此寄情于圆满——一定的意识形态根源于特定的社会生活。

千百年来,多少残缺的明月照着这个苦难民族残缺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到中世纪数不尽的兵戎相见,“千里无人烟”,至近古专制王朝的暴戾.外来侵略者的含在积贫积弱的无备。明月在天照过多少爷娘妻子的离别.多少和戎公主的凤冠.多少客乡游子的慨叹。困为残缺而渴望圆满。如同荒漠渴望甘泉.守夜人渴望黎明。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任何宗教都能在中国引起共鸣,尤其是宣扬圆满的大乘佛教,寺中的千手观音,更用千手万手弥补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残缺。

与千手观音相对,西方有断臂的维纳斯,西方人讲究残缺关:莎翁不要圆满.他让哈姆雷特与坏国王玉石俱焚;托尔斯泰不要圆满.他让安娜卧轨完成美丽的悲壮:贝克特不要圆满.他让久等不来的“戈多”留给人永久的遗憾。

西方人视月亮为精灵为克魂,他们追求残缺引起的心灵震撼;我们却追求着充满构成的心灵升华。孰高孰低,或未易量。

也许完满极不现实,人间永远只有残缺,但孔子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鲁迅说“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