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控制理论基础课件第3章系统数学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如:弹簧-阻尼器环节
dx0 (t ) Kx0 (t ) Kxi (t ) dt K 1 C G (s) , T Cs K Ts 1 K C
此环节与比例环节相比,不能立即复现输出,而需要一定的时间。 说此环节具有“惯性”,这是因为其中含有储能元件K与阻能元件C 的原因。惯性大小由T来决定。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分析法
对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 进行分析,依据系统本身 所遵循的有关定律列写数 学表达式,并在列写过程 中进行必要的简化。
实验法
根据系统对某些典型输入 信号的响应或其它实验数 据建立数学模型。即人为 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 基本输出响应。
系统方框图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图 解形式。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系统中 各元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以及信 号在系统中的传递、变换过程。
duC (t ) uC (t ) u r (t ) dt
弹簧-质量-阻尼器(SM-D)机械位移系统
m d 2 x(t ) dt
2
F (t )
m
k
x (t )
F (t ) F1 (t ) F2 (t ) dx(t ) Kx(t ) dt
F (t ) f
f
m
d 2 x (t ) dt 2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电网络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电网络系统分析主要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 电压定律写出微分方程式,进而建立系统的数 学模型。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汇聚到某节点的所有电 流之代数和应等于0(即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等 于所有流进节点的电流之和)。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电网络的闭合回路中电势的代数和等于沿回路 的电压降的代数和。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三、传递函数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传递函数的基本定义 :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 件下,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 变换之比。
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动态过程的另一种数学模型,即时域=>复数域,它 通过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来描述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4、积分环节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
运动方程为:
1 t x0 (t ) 0 xi (t )dt T
X 0 ( s) 1 G( s) X i ( s) Ts
传递函数为:
式中,T-积分环节的时间常数。
ຫໍສະໝຸດ Baidu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5、振荡环节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因为: 其拉换变换:
求图示一齿轮传动副的传递函数, 分别为输入轴 及输出轴转速,Z1和Z2为齿轮齿数,(当齿轮副无传 动间隙,且传动系统刚性无穷大时,为理想状态).
z1ni (t) z2n o (t)
z1Ni (s) z2 No (s)
No (s) z1 G(s) K Ni (s) z 2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惯性环节(非周期环节)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凡运动方程为一节微分方程:
d T x0 (t ) x0 (t ) Kxi (t ) dt
形式的环节称为惯性环节。其传递函数为:
G( s) X 0 ( s) K X i ( s) Ts 1
式中: K-环节增益(放大系数); T-时间常数,表征环节的惯性,和环节结构 参数有关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6、延迟环节(也称传输滞后环节)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运动方程: x 0 (t) x i (t )
传递函数: G(s) e s 为纯延迟时间。 式中,
其输出滞后输入时间τ ,但不失真地反映输入,延 迟环节一般与其它环节共存,不单独存在。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线 性 系 统 与 非 线 性 系 统
系统的数学模型 1、线 性 系 统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可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如 果方程的系数为常数,则为线性定常 系统;
如果方程的系数是时间 t 的函数,则 为线性时变系统;
线性系统线性是指系统满足叠加原理
第三章 线 性 系 统 与 非 线 性 系 统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d 1 ui (i ) Ri (t ) L i (t ) i (t )dt dt C u (t ) 1 i (t )dt 0 C d2 d LC 2 u0 (t ) RC u0 (t ) u0 (t ) ui (t ) dt dt
f
dx(t ) Kx(t ) F (t ) dt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小结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 抛开系统的物理属性,用同一方法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分 析研究。 从动态性能看,在相同形式的输入作用下,数学模型相同 而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其输出响应相似。相似系统是控制 理论中进行实验模拟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元件或系统微分方程的阶次等于元件或系统 中所包含的独立储能元(惯性质量、弹性要素、电感、电 容、液感、液容等)的个数;因为系统每增加一个独立储 能元,其内部就多一层能量(信息)的交换。 系统的动态特性是系统的固有特性,仅取决于系统的结构 及其参数。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具有某种确定信息传递关系的元件、 元件组或元件的一部分称为一个环节 任何复杂系统可看做由一些基本的环 节组成,控制系统中常用的典型环节 有: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微分环节、积 分环节、振荡环节和延迟环节等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1、比例环节
系统的数学模型 2、非 线 性 系 统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用非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
非线性系统不满足叠加原理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ax(t) bx(t) cx(t) dy(t)
,其中,a,b,c,d均为常数。
线性定常系统
a(t)x(t) b(t)x(t) c(t)x(t) d(t)y(t)
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线性定常系统由下述n阶线性常微分方程描述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d n y(t) d n 1y(t) an a n 1 n n 1 dt dt
d m x(t) d m1x(t) a 0 y(t) bm bm1 m m 1 dt dt
延迟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区别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惯性环节从输入开始时刻起就已有输 出,仅由于惯性,输出要滞后一段时 间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从输入开始之初,在0 ~τ时 间内,没有输出,但t=τ之后,输出完 全等于输入。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四、方块图及动态系统的构成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1、方框图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输出量不失真、无惯性地跟随输入量,两者成比例关系。 其运动方程为:xo(t)=Kxi(t)
拉氏变换为:Xo(s)=KXi(s)
xo(t)、xi(t)—分别为环节的输出和输入量; K—比例环节的增益或放大环节的放大系数,等于输出量
与输入量之比。
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Xo (s) G(s) K Xi (s)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传递函数的概念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它只反应系统在零初始 条件下的动态特性

对于物理可实现的系统,必有m≤n G(s)仅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参数,与外界输入无关 G(s)虽然描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但它不说明被描述系 统的物理结构

一个G(s)只表示一对输入输出间的关系,同一系统不同输入输 出间的G(s)是不同的,传递函数的量纲是根据输入量和输出量 来决定的,可有可无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械系统微分方程的列写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机械系统中部件的运动有直线和转动 两种。机械系统中以各种形式出现的 物理现象,都可简化为质量、弹簧和 阻尼三个要素。列写其微分方程通常 用达朗贝尔原理。即:作用于每一个 质点上的合力,同质点惯性力形成平 衡力系。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是二阶环节,含有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且所存储的能量能 够相互转换,从而导致输出带有振荡的性质,其运动方程为
2 d d 2 T x (t ) 2 T x0 (t ) x0 (t ) Kxi (t ) , 0< <1 2 0 dt dt
传递函数:
X 0 ( s) K G( s) 2 2 X i ( s) T s 2 Ts 1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3、微分环节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
运动方程为:
x0 (t )
G( s)
dxi (t ) dt
传递函数为:
X 0 ( s) s X i ( s)
式中:τ-微分环节的时间常数 在物理系统中微分环节不独立存在,而是和其它环节 一起出现
第三章
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直线运动(机械平移系统)
d2 d m 2 x o (t) C x o (t) Kx o (t) f i (t) dt dt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转动系统
TK (t ) K i (t ) 0 (t ) d Tc (t ) C 0 (t ) dt d2 J 2 0 (t ) TK (t ) Tc (t ) dt d2 d J 2 0 (t ) C 0 (t ) K 0 (t ) K i (t ) dt dt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传递函数的另一种 表示形式
传递函数的零点
(s z1 )(s z2 )(s zm ) M ( s) G( s) K N ( s) (s p1 )(s p2 )(s pn )
常数
传递函数的极点
◆ N(s)=0,称为系统的特征方程,它的根称为系统的特征根(也就是G(s)的极点) ◆ G(s)的零、极点和放大系数决定着系统的瞬态响应和稳态性能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R-L-C电路系统
L R C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L
di(t ) 1 1 i (t )dt Ri (t ) u r (t ), uC (t ) i (t )dt dt C C


相似系统:揭示了不同物理
现象之间的相似关系
LC
d 2uC (t ) dt 2
RC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一、概述 二、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三、传递函数 四、方框图及动态系统的构成 五、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概述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的数学表达 式


深入了解元件及系统的动态特性, 准确建立它们的数学模型
线性时变系统
y(t) x (t)
2
非线性系统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本课程涉及的数学模型形式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时间域:微分方程(一阶微分方 程组) 复数域:传递函数、结构图 频率域:频率特性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机 械 控 制 理 论
建立微分方程的步骤是: 1)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确定出待研究 系统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2)从输入端入手(闭环系统一般从比较环节入手),依据各元件 所遵循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规律,列写各自方程式,但要注意 负载效应。所谓负载效应,就是考虑后一级对前一级的影响。 3)将所有方程联解,消去中间变量,得出系统输入输出的标准方 程。 所谓标准方程是指: ①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 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②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
b0 x(t)
式中,n m,当初始条件全为零时,对上式 进行拉氏变换可得系统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m m 1 b s b s b0 Y(s) m m 1 G(s) X(s) a ns n a n 1s n 1 a 0
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