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_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_外感天行与张仲景伤寒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姜; 小玄武汤与张仲景真武汤, 主治及方药皆相同; 因唐避玄宗之讳 而改玄武为真武; 大玄武汤组成即为张仲景真武汤与理中汤之合方; 小勾陈汤为张仲景理中丸, 仲景易大枣为白术: 大勾陈汤为张仲景甘 草泻心汤, 仲景易生姜为干姜; 小腾蛇汤其证治似同张仲景小承气 《法要 》 汤, 仲景易芒硝为大黄去甘草( 或疑 中脱失大黄) ; 大腾蛇汤 《法要 》 类同张仲景大承气汤, 仲景去甘草、 葶苈及生姜。 此正应 作 “外感天行, 者提出的 经方之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昔南阳张 《伤寒论》 : “阳旦 依此诸方, 撰为 一部” 之语。法要作者还总结云 机, 者, 升阳之方, 以黄芪为主; 阴旦者, 扶阴之方, 以柴胡为主; 青龙者, 宣发之方, 以麻黄为主; 白虎者, 收重之方, 以石膏为主; 朱鸟者, 清滋 “勾 以鸡子黄为主; 玄武者, 温渗之方, 以附予为主; ( 此处当脱 之方, “腾蛇者 ” 陈者” 三字) 补寒之方, 以人参为主; ( 此处当脱 三字) 泻通 之方, 以大黄为主( 疑小腾蛇汤中脱失大黄) , 此八方者, 为八合之正 精, 升降阴阳, 交 互金木, 即 济水火, 乃 神 明之剂也。 张 机撰《伤 寒 , 论》 避道家之称, 故 其 方皆非 正 名 也, 但以 某药名 之, 以推主为识 ” 《汤液经法 》 《伤寒杂 也就是作者明确指出张仲景是参考了 而成 耳。 , 病论》 至于方名的改变, 是由于仲景为了避道家之讳或突出方剂君 药而以药物命名。 5 结语 《汤液经法 》 , “外感天行 ” 二旦、 六神汤源自 是用来疗 之专方。 《伤寒论浅注补正》 :“ 《神农本草经》 唐容川在 中云 明药性也, 未尝有 。《灵枢 》 、 《素问》 配合之方 明造化阴阳之理, 原其得病之由, 除鸡矢 。《难经》 《内经 》 醴、 半夏秫米汤等方外无方 八十一章, 阐明 之旨, 以 《内经》 《汤液经 》 , 《伤寒 补 所未言, 亦无方。至汉张仲景得商伊圣 著 》 、 《金匮要略》 论 二书, 专取伊圣之方, 而立三百九十七法, 法以方而 ” 《法要 》 行, 方以法而定, 开千百年之法眼, 不可专谓为方。 从 可知, 《神农本经》 《桐君采药录》 《汤液经法》 商伊尹依 及 撰 一书, 而张仲景 《汤液经法》 《伤寒杂病论》 , 依 而成 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 《汤液经法》 善了 中的方剂。可见伊尹与张仲景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 。《法要 》 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组方规律、 五脏生理病理、 预防 为主等学术思想还有待医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 1] 马继兴 . 敦煌古医籍考释 .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 115. [ 2]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郭郡浩, 蔡辉 . 敦煌遗书 探 2003 , 22 ( 3 ) : 3. 究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 3]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再探敦煌遗书 2008 , 15 ( 4 ) : 315. 煎药及服药规律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4]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敦煌遗书 与陶 2010 , 32 ( 3 ) : 433. 弘景考 . 河北中医, [ 5] 张永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以敦煌遗书 校 《内经》 2009 , 16 ( 1 ) : 77. 条文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6] 张永文,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沈思钰, 蔡辉 . 以敦煌遗书 考 《汤液经法》 . 河北中医, 2009 , 31 ( 6 ) : 926. 已佚古书 [ 7] 张永文, 《伤寒杂病论 》 沈思钰, 蔡辉 . 医圣张仲景生平事迹及 2010 , 32 ( 2 ) : 270. 方源考 . 河北中医, ( 收稿: 2011 - 06 - 13 ) [ 11] Stoenoiu MS,Ni J,Verkaeren C,et al. Corticosteroids induce expression of aquaporin - 1 and increase transcellularwater transport in rat peritoneum. J Am Soc Nephrol, 2003 , 14 ( 3 ) : 555. [ 12] 郭明阳, 闫翔, 罗勇. 补益中药类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的研究 . 西 2009 , 19 ( 1 ) : 144. 南国防医药, [ 13] 沈丕 安. 中 药 药 理 学 与 临 床 运 用.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2006 : 179. ( 修回: 2012 - 05 - 17 )
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 大汗出不止, 口舌干燥, 饮水数升不已, 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 知母六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 心中烦热, 时自汗出, 舌干, 渴欲饮水, 时 呷嗽不已, 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 麦门冬半升, 炙甘草二 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两, 竹叶三大握。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 心气不足, 内生烦热, 坐卧不安, 时下利 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 二两。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 重下恶毒痢, 痢下纯血, 日数十行, 赢瘦 如柴, 心中不安, 腹中绞急, 痛如刀刺方, 鸡予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四两,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 肾气不足, 内生虚寒, 小便不利, 腹中痛, 四 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 少腹中冷, 腰背沉重, 四肢冷清, 小便不 利, 大便鸭溏, 日十余行, 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炙甘草二两。 枚, 小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 脾气不足, 饮食不化, 腰痛, 下痢方, 甘草 三两, 干姜、 人参各二两, 大枣六枚。 大勾陈汤: 治天行热病, 脾气虚, 邪热入里, 腹中雷鸣切痛, 呕吐 下利不止者方, 甘草、 人参各三两, 半夏一升, 生姜二两, 黄芩二两, 黄 连二两, 大枣十二枚。 小腾蛇汤: 治天行热病, 胃气素实, 邪气不除, 腹满而喘, 汗出不止 者方, 枳实三两, 厚朴二两, 甘草二两, 芒硝二两( 疑方中脱失大黄) 。 大腾蛇汤: 治天行热病, 邪热不除, 大腑閟结, 腹中大满实, 汗出 而喘, 时神昏不识人, 宜此方, 急下之方, 枳实三两, 厚朴、 甘草 . 大 黄、 葶苈、 生姜、 芒硝( 后下) ( 疑此脱失剂量) 。 当我们分析了以上 16 首方剂后一切疑惑顿释, 所有争议也豁然 “小阳旦汤 ” “桂枝汤 ” 开朗, 原来 即为张仲景的 无疑, 张仲景桂枝汤 仅是小阳旦汤加大生姜用量而成, 其服药法较为小阳旦汤更为周详, : “适寒温, 桂枝汤服法为 服一升,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许, 以助药 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水流离, 病必不 力, 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服, 不必尽剂。 若不汗, 后服小促其间, 半 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 周时服之, 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 者, 更作服, 若不汗出, 乃服到二三剂, 禁尘冷、 粘滑、 肉面、 五辛、 臭恶 。可见医圣张仲景诸多方药及服药后护理法皆以 《汤液经法 》 等物” “方书之祖 ” 《伤 为基础, 在临床中不断地加以丰富和完善, 形成了 的 。 寒杂病论》 4 《法要》 《伤寒杂病论》 与 的关系 《法要》 《伤寒杂病论 》 , 中记载的二旦、 六神汤皆见于 证治皆类 同, 如小阳旦汤方药组成、 主治与张仲景桂枝汤相同( 正阳旦汤即张 仲景小建中汤) : 大阳旦汤即张仲景黄芪建中汤加人参; 大阴旦汤与 张仲景小柴胡汤相似, 只多一味芍药, 其主治亦同; 小阴旦汤即张仲 景黄苓汤加生姜, 其证治与黄苓汤相近; 小青龙汤主治及方药与张仲 景麻黄汤相同; 大青龙汤与张仲景小青龙汤主治及方药相同; 小白虎 汤即张仲景白虎汤, 其方药组成、 主治及服药法均相同; 大白虎汤与 张仲景竹叶石膏汤主治相同, 仅此方用生姜, 张仲景用人参; 小朱鸟 汤即张仲景黄连阿胶汤; 大朱鸟汤即张仲景黄连阿胶汤加人参 、 干
[6 ] 《汤液经法》 , 《法要》 因此对于 外感天行诊治思想的研究有助于 书
组方规 律 及 基 本 学 术 思 想, 兹 参 考《法 探讨已佚古书《汤液 经法 》 , 将其中关于外感天行诊治思想分析如下, 以冀抛砖引玉。 要》 1 《法要》 二旦、 六神汤 《法要》 : “外感天行, 中云 经方之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昔 《伤寒论 》 依此诸方, 撰为 一部, 疗治明悉, 后学咸尊奉之。 南阳张机, ……若能深明此数方者, , 则庶无蹈险之虞也, 今亦录而识之” 之后作 “录” 《法要》 者 出了 16 首方剂, 从 可知, 二旦及六神大小汤为大小阳 大小阴旦汤、 大小青龙汤、 大小白虎汤、 大小朱鸟汤、 大小玄武 旦汤、 汤、 大小勾陈汤及大小腾蛇汤, 共计 16 首, 那么这 16 首方剂是作者 ? “经方” ? 《法要 》 录自何书呢 又是指哪本书中的方剂呢 作者指出: “商有圣相伊尹, 《神农本草经 》 《桐君采药录 》 , 《汤液经 》 依 及 撰 三 卷, 其载方三百六十首, 上品上药、 中品中药及下品毒药, 各一百二十 ” , “凡共三百六十首也, 实万代医家之规范, 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首 ” , 《法要 》 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 备山 中预防灾疾之用耳 中共 “检录” , 《法婴 》 : “汉 方剂 60 首, 其中就包括二旦及六神大小汤 还云 诸名医辈, 张机、 卫汜、 华元化、 吴普、 皇甫玄晏、 支法师、 葛稚 晋以还, 《汤液经法 》 , 川、 范将军等, 皆当代名贤, 成师式此 愍救疾苦, 造福含 , “检录 ” 灵” 其中张机即为张仲景, 由此可见, 作者 的二旦及六神汤 《汤液经法 》 , “经方 ” 《汤液经法 》 是出自已佚古书 所谓 是指 中的方 。《汤液经法》 《汉书·艺文志》 “ 《汤液经 最早录于 经方类著中, 云 剂 , 《汤液经法》 法》 三十二卷” 不著撰人, 由于 一书后皆散佚, 故其内容 《法要》 《汤液经法 》 难以详知, 但 中详细地记载了 中 60 首方剂的方 《法要》 《汤液经法》 名、 主治、 组成及服法等, 从 可知 部分原貌[6] 。 2 《法要》 外感天行与张仲景伤寒 《法要》 中记载的二旦、 六神汤用来治疗天行热病 、 天行发热、 天 16 首其中有 11 首方剂用来 行身热、 天行发热恶寒及天行表不解等, 天行发热或天行身热, 说明外感天行的临床症状大多 治疗天行热病、 有发热。其所列出的外感天行的主要症状及脉象有: 自汗出、 恶风、 鼻鸣、 干呕、 头目痛、 汗出不止、 恶风凉、 头目眩晕、 咽中干、 每喜干呕、 胸胁支痛、 往来寒热、 发热恶寒、 汗不出而喘、 身疼痛、 发热、 喘咳不 已、 大汗出不止、 口舌干燥、 饮水数升不已 、 渴欲饮水、 脉虚大、 脉紧、 《伤寒杂病论 》 脉洪大等, 这些症状与张仲景 中的外感表实证、 外感
[7 ] 。因此可以认为 : 《汤液经法 》 论》 是一部最早诊治天行热病( 伤
存较完 整 的 著 作, 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 。《法要》 : “诸凡杂病, 卷首指出 服药汗吐下后, 邪气虽平, 精 值[2 - 5] , : “外感 致令五脏虚疲, 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 又云 气被夺, , 《法要 》 经方之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故 中的方剂可分为 天行, “诸凡杂病” “外感天行 ” 治疗 和 两部分, 通过对外感天行临床症状、 《法要 》 脉象及治疗方剂的分析, 认为 中记载的外感天行就是张仲景 《法要》 中记载的 60 首方剂主要来源于已佚古 所称之的伤寒。由于
寒) 及杂病的专著。 3 二旦、 六神汤方药组成 《伤寒杂病论》 二旦、 六神汤虽在 及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可见片言 《法要 》 只语, 而且医家为其争议不休, 但 的作者却将这 16 首方剂的 组成、 主治及服法等详细地记载了下来, 使后人有幸能见其方 方名、 《法 要 》 之原貌, 且 藏 于 敦 煌 藏 经 洞 中, 未 经 过 流 传, 未 经 过 校 正, 1900 年才重见天日, 《法要 》 “录 ” 因此较完整地保存了其原貌, 现将 存的二旦、 六神汤记载如下, 以还其原貌。 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 自汗出而恶风, 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 以水七升, 煮取 三升, 温服一升, 服已, 即啜热粥饭一器, 以助药力, 稍稍令汗出, 不可 大汗流漓, 大汗之则病不除也。 若不汗出, 可随服之, 取瘥止。 日三 服。若加饴一升, 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 汗出, 头目痛, 腹中痛, 干呕, 下利者, 黄 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 炙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 气息惙惙, 身劳力怯, 恶风凉, 腹中 不欲饮食, 皆宜此方, 若脉虚大者, 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 人 拘急,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炙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参、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 咽中干, 每喜干呕, 食不下, 心中烦 满, 胸胁支痛, 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炙甘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 草二两,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 汗不出而喘, 身疼痛, 脉紧者方, 麻 杏仁半升, 桂枝二两, 炙甘草一两半。 黄三两,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 发热而喘咳不已 者, 麻黄、 细辛、 芍药、 炙甘草、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 姜三两。
· 480·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2 年 9 月第 19 卷第 5 期 Sep. 2012 Vol. 19 No. 5
·文献研究·
敦煌遗书《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外感天行与张仲景伤寒探讨
张永文 鞠 娟 李 芳
(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南京 210014 )
[1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 以下简称 《法要 》 ) 是敦煌遗书中保
伤寒邪在少阳及阳明气分证等伤寒临床症状及脉象皆相同。 表虚证、 : “余宗族素多, 再考张仲景在自序中云 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 犹 ,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二旦、 六神汤用来治疗 未十稔, “外感天行 ” , “天行 ” , 《太平圣惠方 》 : “如春时应暖而反 者 中释曰 夏时应热而反冷, 秋时应凉而反热, 冬时应寒而反温, 其气伤人, 寒, 为病亦头痛壮热, 大体与伤寒相似, 无问长幼, 其病形证略同, 言名时 ” , 《松峰说疫 》 :“ 《活人 》 : ‘一岁之中, 世亦呼为天行也 亦云 云 病 气, ” , 《法要 》 率相似, 此则时行之气, 俗谓之天行是也 ’ 而 作者 无长幼, : “外感天行, , 经方之治, 有二旦、 六神大小等汤 ” 这就说明在商 指出 “外感天行” “伤寒 ” 也就是张仲景称之的 流行过, 仲景当时的 代已有 《法要》 “商有圣柑伊 与 中的外感天行相同, 而且 伤寒亦具有流行性, 《汤液经法 》 尹” 撰写的 中早就提出了治疗伤寒和杂病的方剂, 此后 “勤求古训, , 《汤 博采众方” 结合临床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 张仲景 中的方剂, 最终撰成了治疗伤寒和杂病的专著《伤寒杂病 液经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