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消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 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 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
分证论治
上消 中消 下消
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 舌象:舌边尖红,苔薄黄, 脉象: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 常用药: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汁、黄连、黄芩、知母。
中消
1.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舌象:苔黄, 脉象: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减。 常用药: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
感谢听讲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消渴
中医药大学 卢老师
目录
Baidu Nhomakorabea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临证加减
调护
01 概 述
1.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三多一少) 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2.源流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内经》还有消瘅、肺消、 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 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04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分证论治
辩证要点
1.辨病位
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 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 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辨标本
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 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之证。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附
子、肉桂。
并发症的治疗
并发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 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 丸。
并发疮毒痈疽者,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并 发肺痨、水肿、中风者,则可参考有关章节辨证论治。
燥,瘙痒, 舌象:舌红苔少, 脉象: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药、茯苓、泽
泻、丹皮。
2.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 兼症: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
阳痿或月经不调, 舌象:舌苔淡白而干, 脉象:脉沉细无力。
牛膝。
2.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 兼症: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 舌象:舌质淡,苔白而干, 脉象: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淮山药、甘草、木香、藿香、
葛根、天冬、麦冬。
下消
1.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 兼症: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
05 临证加减
中消胃热炽盛, 大便秘结不行,可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
便通后,再转上方治疗。 本证亦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
下消肾阴亏虚,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者,可加 知母、黄柏滋阴泻火;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肾缩泉; 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黄芪、
03 诊 断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 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初起时“三多”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 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 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家 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黄精;
阴阳两虚,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樱 子等益肾收涩;
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黄精补益正气。 阳虚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
气之气化。
06 预防转归预后
预防
1.本病除药物治疗外,注意生活调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 是节制饮食,具有基础治疗的重要作用。在保证机体合理需要的 情况下,应限制粮食、油脂的摄入,忌食糖类,饮食宜以适量米、 麦、杂粮,配以蔬菜、豆类、瘦肉、鸡蛋等,定时定量进餐。
《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最早提出治疗方药。
《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其病变多发痈疽。” 刘河间对其并发症作了进一步论述,《宣明论方》指出:消渴一
证“可变为雀目或内障”,《儒门事亲》:“夫消渴者,多变聋 盲、疮癣、痤痱之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证治准绳》对三消分类作了规范,“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 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3.范围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他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
似之处,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02 病因病机
病因: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 病位: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 病理转化: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2.戒烟酒、浓茶及咖啡等。 3.保持情志平和,制订并实施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转归预后
消渴常可并发多种病证,如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 损,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则可并发白内障、雀 目、耳聋;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则发为 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脑 脉闭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 潴留,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