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桩基础(4)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单桩的挠曲微分方程
单桩桩顶在水平力 H 0 、 弯矩 M 0 和地基对桩侧的水平抗力 zx 作用下产生挠 曲变形,根据材料力学中梁的挠曲微分方程得到:
d 4 x m b0 z.x 0 4 EI dz
式中
或
d 4x 5 z.x 0 4 dz
(8-79)
z 、 x ——分别为桩的深度及桩深 z 处的水平位移;
表 8-24 桩的换算埋深( h ) 铰接、自由 固接
桩顶(身)最大弯矩系数 m 和桩顶水平位移系数 x
4.0
3.5 0.750 2.502 0.934 0.970
3.0 0.703 2.727 0.967 1.028
2.8 0.675 2.905 0.990 1.055
2.6 0.639 3.163 1.018 1.079
b0 ——桩身计算宽度(考虑桩深宽度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土体会受到挤压 的影响) 。 圆形桩: 当 d 1 m 时,b0 0.9(1.5d 0.5) ; 当 d 1m 时, b0 0.9(d 1) ;方形桩:当 b 1 m 时, b0 1.5b 0.5 ; 当 b 1 m 时, b0 b 1 。
剪力
Vz H 0 AQ M 0 BQ
zx
1 (H 0 Ap 2 M 0 B p ) b0
水平抗力
系数 Ax 、 Bx 、 A 、 B 、 AM 、 B M 、 AQ 、 BQ 、 Ap 、 B p 为 h 和 z 函数
3.桩顶水平位移
桩身最大位移通常在桩顶,桩顶水平位移是控制基桩水平承载力的 主要因素。
d 为桩直径或边长) 范围内的 m 值作为计算值, 一般最多取到三层土, 计算式为:
m1h1 m2 (2h1 h2 )h2 m3 (2h1 2h2 h3 )h3 m (h1 h2 h3 ) 2
式中
2
h1 、 h2 、 h3 ——分别为各层土的厚度,当 hm 内只有两层土时, h3 =0; m1 、 m2 、 m3 ——与各层土对应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值。
8.5 桩基水平承载力
当水平荷载所占比例较大时,应对桩基础的水平荷载进行验算。
风荷载
风荷载 土压力 水压力 地震荷载 刹车制动力
8.5.1 水平荷载下桩的失效与变形
桩身对桩周土体产生侧向压应力,同时桩侧土反作用于桩,产生侧向 土抗力,桩土共同作用,相互影响。 随着横向荷载的加大,桩的水平位移与土的变形增大,会发生土体明 显开裂、隆起;当桩基水平位移超过容许值时,桩身产生裂缝以至断裂或 拔出,桩基失效或破坏。
承台底面
M0
x
t
x0
x
M0
V0 H0
V
0
σ
x
M max
L
z
z
a)x 分布
z
z
H0
z
z
d) x 分布
b) M 分布
c)V 分布
单桩内力与变位曲线
3. 群桩基础m 法的有关计算参数
群桩基础承台侧面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 桩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 和承台底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
桩身轴向压力传布系数等:
40
H cr 80 120
Hu 160 200 水平力H /kN
水平位移x 0 mm
7 8 9 10 11 12
b) H 0-△x 0 △H 0曲线
200 极限荷载H u 150 100
a) H 0-t-x 0曲线
50 0
弯矩最大点钢筋应力σ g /MPa
40
80
H cr 120
c) H 0 σ g
影响桩基水平承载 力因素:桩身截面刚 度、入土深度、桩侧 土质条件、桩顶位移 允许值、桩顶嵌固情 况等 。
h
水平承载机理
(a)刚性桩(短桩): (b)半刚性桩(中长桩): (c)柔性桩(长桩):
h 2.5
2.5 h 4.0
h 4 .0
8.5.2
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1.试验装置 加载系统和位移观测系统。 采用千斤顶同时对两根桩施加对 顶荷载,千斤顶与试桩接触处宜设置 一球形铰座,以保证作用力能水平通 过桩身轴线。 桩的水平位移宜用大量程百分表 量测,若需测定地面以上桩身转角时, 在水平力作用线以上500mm左右还应 安装1~2只百分表。 固定百分表的基准桩与试桩净距 不少于一倍试桩直径。
粉 土
4. 桩基 m 法计算公式 1)单桩基础或与外力(指水平力和弯矩)作用平面相垂直的单排桩基础 2)位于(或平行于)外力作用平面的单排(或多排)桩低承台群桩基础 3)位于(或平行于)外力作用平面的单排(或多排)桩高承台群桩基础
N+G H
Δ
N+G M
地面
N+G H 0
H
hn
M
x
0
Cn
h
h
EI EI
2.4 0.601 3.526 1.045 1.095
m (身) x (顶) m (身) x (顶)
0.768 2.441 0.926 0.940
注:铰接(自由)的 m 系指桩身的最大弯距系数;固接的 m 指桩顶的最大弯距系数。
当基桩侧面有多层土组成时,应求出主要影响深度 hm 2(d 1) (单位 m,
表 8-25 承台底与地基土间的摩擦系数 土 的 类 别 粘性土 可 塑 硬 塑 坚 硬 密实、中密(稍湿) 中砂、粗砂、砾砂 碎石土、软质岩石 表面粗糙的硬质岩石 摩擦系数 0.25~0.30 0.30~0.35 0.35~0.45 0.30~0.40 0.40~0.50 0.40~0.60 0.65~0.75
h ——桩的入土深度( m) ,当 h 小于 10 m 时,按 10 m 计算。
桩身轴向压力传布系数 N = 0.5 ~ 1.0 ,摩擦桩取小值;端承桩取大值。
岩石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 C R ,不随岩层埋深而增长,其 C R 值仅与岩石单轴 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 f rk 有关。 ; f rc 1000kPa 时, C R =300(MN/m3) f rk 25000kPa 时, CR 15000MN/m3; f rk 为中间值时,采用插入法求 C R 值。
C n mh n C 0 m0 h C b m 0 hn N =0.5 ~ 1.0
式中
; m ——承台埋深范围内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 ,当 hn 小于 1m 时,按 1m 计算; hn ——承台埋深( m) ,可取 m0 m ; m0 ——桩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
3.试验成果分析
0
0
1
0 0 0
2
0 0
3
0 0
4
0 0
时间T /h 5 6
0 0 0
0.4 0 .3 0.2 0 .1 0
15 30 45 60 75
90 105 120 135 150 165 180 195
1 2 3 4 5 6 临界荷载H cr
水平力H /kN
位移梯度△x 0 △H 0(mm kN)
表 8-23 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常数 m 序 号 1 地 基 土 类 别 预制桩、钢桩 相应单桩在 m 地面出水平 4 (MN/m ) 位移(mm) 灌 注 桩 相应单桩在 m 地面出水平 4 (MN/m ) 位移(mm)
淤泥,淤泥质土,饱和湿陷 2~4.5 10 2.5~6 6~12 性黄土 流塑(IL > 1) 、软塑 (0.75 < IL ≤1)状粘性土,e>0.9 粉 2 4.5~6.0 10 6~14 4~8 土, 松散粉细砂,松散填土 可塑(0.75 <IL ≤ 1 )状粘性 土,e=0.75~0.9 粉土,湿 3 6.0~10 10 14~35 3~6 陷性黄土,稍密、中密填土, 稍密细砂 硬塑 (0<IL ≤0.25) 、 坚硬 ( IL ≤0) 状粘性土, 湿陷性黄土, 4 10~22 10 35~100 2~5 e<0.75 粉土,中密中粗砂, 密实老填土 5 中密、 密实的砾砂, 碎石类土 100~300 1.5~3 注:1.当桩顶水平位移大于表列数值或灌注桩配筋率较高(≥0.65%)时, m 值应适当降低; 当预制桩的水平向位移小于 10mm 时, m 值应适当提高。 2.当水平荷载为长期或经常出现的荷载时,应将表列数值乘以 0.4 降低采用。 3.当地基为可液化土层时,应将表中数值乘以土层液化折减系数 L(见表 8-12) 。
4.桩身最大弯矩及其位置
M0 C1 BQ H0
AQ
z0 z
M max C M 0
8.5.4 桩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计算规定
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要求单桩(或群桩基础的复合基桩)桩顶处的水平 荷载(标准组合值) H 1 应小于或等于单桩(或复合基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Rh , 即应满足: H 1 Rh 。在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 H 1 1.25Rh 。
2.试验方法
对承受反复作用水平荷载(风力、波浪冲击力、汽车制动力、地震 力等)的桩基,宜采用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加荷。 对受长期水平荷载的桩基(或测量桩身应力及应变的试桩)也可采 用慢速维持加载法进行试验。
单向多循环加卸载试验法操作要点: ①荷载分级 取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的1/10—1/15作为每级荷载的加荷增量;根 据桩径大小并适当考虑土层软硬,对于直径300—1000mm的桩,每级荷载 增量可取2.5—20kN。 ②加载程序与位移观测 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 2min 测读残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便完 成一级荷载的试验观测,随后进行下一级的加荷试验与观测。 ③中止试验的条件 当桩身出现折断或水平位移超过30—40mm(软土取40mm),或桩侧 地表出现明显裂缝或隆起时,即可终止试验。
Hu 160 200 水平力H 0/kN 曲线
单桩水平静载荷试验成果分析曲线
8.5.3 单桩水平承载力的理论计算
1.土的弹性抗力及其分布形式 桩的侧向地基反力:
zx k x. x z
t
H0
t
x
kx= cz0.5 kx=kh kx= k kx= mz
z
(a) 图5-13 a)常数法
(b) (c) 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分布图 b) k 法 c) m 法
, ——桩的变形系数(m-1)
5
m b0 ; EI
EI — ;其中 Ec 为混
凝 土 的 弹 性 模 量 , I0 为 桩 身 换 算 截 面 惯 性 矩 , 圆 形 截 面
I 0 W0 d / 2 ; W0 ——桩身换算截面受拉边缘的截面模量,圆形截面为: 2 W0 d[d 2 2( E 1) g d 0 ] / 32 ;其中 d 0 为扣除保护层的桩 直径, E 为钢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比值;
(d)
d) c 法
(a)常数法;(b)"k"法;(c)"m"法;(d)"C值"法 图 8-23 地基水平抗力系数分布图 地基水平抗力系数分布图
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常数m ,可根据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结果确定:
H cr 5/3 ( . x ) xcr m 2/3 b0 .(EI )
式中 ,该数值为地面以下 m ——地基上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MN/m4 ) 2(d 1) 深度内各层土的综合值, m 值可参照表 8-23 选取; ( kN) 、 及临界荷载对应位移 ( m) ; H cr 、xcr ——分别为单桩水平临界荷载 x ——桩顶位移系数,查表 8-24 确定。
当确定地震作用下桩基计算参数和图示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当承台底面以上为液化层时,不考虑承台侧面土体的弹性抗力和承台底 土的竖向弹性抗力与摩擦力,此时,令 Cn Cb 0 。即应按高承台公式计算。 2)当承台底面以上为非液化层时,而承台底面与承台底面下土体可能发生 脱离时(承台底面以下有自重固结、自重湿陷、震陷、液化土层时) ,不考虑承 台底地基土的竖向弹性抗力和摩擦力,只考虑承台侧面土体的弹性抗力,宜按高 承台进行计算;但计算承台单位变位引起的桩顶、承台、地下墙体的反力时,应 考虑承台和地下墙体侧面土体弹性抗力影响,并令 C b 0 。 对于群桩基础,承台底与地基土间的摩擦系数 取值规定见表 8-25。
1 2
z i
EI
1 2
z i
Mh z
a)单桩或单排桩基础
b)多排桩低承台群桩基础
c)多排桩高承台群桩基础
h
l0
M
x
0
l0
单桩或单排桩基础 位移
H0 M0 x z 3 Ax 2 B x EI EI
H0 M0 z 2 A B EI EI
转角
弯矩
Mz
H0
AM M 0 B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