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多表现爱情、劳苦与不幸。后期将爱情、革 命与壮伟的历史图景结合。 《北风里》 穷愁潦倒时愤懑的呼喊。 《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 由无政府主义 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思想历程。
第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张天翼 叶紫 吴组缃 艾芜 丁玲 沙汀
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2、张天翼(1906-1985)
• 关于题材的通信:鲁迅“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 前期的作品正是对社会病态构成的分析,对灰色社会气氛的渲染,兼之以幽凄的自然 气氛的衬托,从而形成了一种令人几乎透不过气来的深沉滞重的悲剧感。白描手法和 讽刺的天才。
四十年代:《在其香居茶馆里》、“三记”《淘金记》(文化生活出版社,1943年) 《困兽记》(新群出版社1945年)《还乡记》(文化生活出版社1948年) 《在其香居茶馆里》 1940年。这是一篇具有浓重地方色彩和讽刺喜剧风格的作品。 小说围绕兵役问题,描写了川北回龙镇当权派和地方实力派之间的矛盾斗争,深刻地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及其兵役制度的虚伪骗局。
吴组缃
• 特点:
• A 地方色彩:皖南农村。 • B 现实主义的人物描写功力,知识分子式白话文融合口语,且
重日常生活中体察人们说话的神态语气和意味。《菉竹山房》
• C结构新颖而严谨平实和谐又能才华风发,富于戏剧性场景和各 种象征性意象。如《一千八百担》义庄租谷《天下太平》众所
敬畏的古庙顶上的“一瓶三戟”《字金银花》国的金银花时间
长篇《冲出云围的月亮》(1928) 大革命失败后,女主人公王曼英在颓丧中 用肉体去“报复”敌人,后来在坚定投身于革命的李尚志的唤醒下,重新投 入了革命洪流。标志着思想的转变。
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
革命加恋爱: 蒋光赤在《最后的微笑》、《丽莎 的哀怨》、《野祭》、《菊分》等作品中创造的一种小 说创作模式。这类小说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犷豪情中注 入一种阴柔的美。极力为革命者的死亡悲壮蒙上一层罗 曼谛克的面纱。内容不是革命如何战胜恋爱如何为恋爱 所累,就是在革命情感中得到升华,形成革命加恋爱的 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模式化。这类小说具有一种历史沸 腾时期激情的昂扬的情感,但缺乏对生活现实的细腻观 察和深沉的思索及充分的形象化展现,人物形象展现得 不够丰满。
《为奴隶的母亲》罗曼•罗兰高度评价。以朴素平易的内在笔力对 忍辱负重的农妇灵魂的如实表现。小说在开掘深度和表达力度上都超 越了20年代乡土小说“典妻”题材,春宝与秋宝娘的遭遇,是她的贞 操、母爱、人格全部被“典当”的悲剧,而这种“典当”再也无法赎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 5、胡也频(1903-1931)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自叙传”伤感小说、鲁迅小说等
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 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 ——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
结构:脱离史传文学“纵剖”式叙述结构,采用“横截面”结构方式。 人物: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联,以人物为中心,摆脱类型化、简单化。 叙述:区别作者与叙述人,消除“说书”痕迹,发展客观、主观、限制 性叙事。 技巧:开放性多样性发展。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蒋光 慈、洪灵菲、华汉、胡也频、 柔石 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张天翼、叶紫、吴组缃、 艾 芜、丁玲、沙汀 三、东北作家群:前期:李辉英 、舒群、白郎、骆宾基等;后 期: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普罗小说:创作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n)无产
1、左翼文学 共产党影响下的文学 “左翼作家联盟” 前卫性质 国际上“红色的三十年” 突出特点:政治意识强,描写阶级矛盾和斗争,注重现实的影响,创 作风格追求力的美学。 是一种风气:茅盾、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柔石、丁玲、 张天翼、沙汀、艾芜、萧红、萧军、叶紫等一大批 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文学 国民党执政当局控制 作家、作品少 不成气候 3、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
左翼小说家的现实主义追求
• “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930.3 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革命现实主义小说 从幼嫩到相对成熟 形成很大 的影响 (一)文艺的政治化和文艺与工农大众与革命知识 分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二)如果从审美思潮的转变角度来理解的话,五四 时期的阴柔彷徨个体自由的狂飙突进之美,三十 年代则是激烈阳刚,群体解放之路的探寻之美,由 对封建文化思想的破坏的追求到时代阶级斗争的 文化的建立,未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和叙事。
• 此时的艺术特色 • ①用异域和边地人民的特异的传奇生活为题材 • ②忧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了抒情、写景、叙事为 一体的现代抒情小说的新范型。
五、川北乡土世界的书写者:沙汀
(一)小说创作 (二)艺术成就
(一)小说创作
他这时期的小说,反映了左翼文学的深化过程。 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上海辛垦书店1932年10月出版):长江航线上一艘外国商 船上的一连串镜头,帝国主义分子对中国人民的欺凌,又从侧面展示了两岸农村燎原 的烈火。《老人》《战后》——受“左联”初期创作倾向的影响,多凭间接的生活经 验写劳动人民题材,不着重于单个人物形象的刻画,部分作品较为概念。 《丁跛公》 《代理县长》
③艺术个性
糅合方言的口语化文学语言。 片断性、速写体的短篇体式。 东南沿海市镇社会的揭发者。 锋利劲捷、泼辣豪放的夸张。
④抗战作品
《华威先生》 “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典型。尖锐、冷峭,戏剧性节 奏。为40年代国统区的讽刺文学开了先河。
叶紫
• 《丰收》1933。“丰收成灾”题材。它反
映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农民群众在地
三 十 年 代 文 坛 情 况
3、自由主义文学(民主主义) 左翼和右翼之外的一些有进步倾向的一般都划入自由主义作家 巴金、老舍、曹禺、李劼人、沈从文、林语堂、周作人、废名、 朱光潜、 “京派”作家等 成绩比较突出 作品一般和现实保留一定的距离,创作比较个性化,很多作品在 当时不一定贴近现实,但现在能够沉淀下来。
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 1927年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 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代表作 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 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 化的有力校正。
第二个十年小说
1928---1937 (30年代)
上 一 个 十 年 小 说 发 展
从1917年到1919年:几乎没有很出色的小说出现。 1919年下半年之前:用白话文用新的形式写现代小说的还不到10个人。 1919年下半年到1921年:写小说的人逐渐的多了一点,但主要多是模仿 一直到1924年左右: 除了鲁迅之外, 现代小说的作家才开始出现。
鲁迅在《〈二月〉小引》里称萧涧秋既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山中的隐者, 而是徘徊海滨而为浪花所沾湿的狼狈者。小说以细腻的心理笔触和深沉的抒情笔调, 描写了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后,帮助文嫂彩莲孤儿寡母引来议论并上吊,陶慕侃是个人
才教育主义,陶岚(校长妹妹)是个个性解放主义者。三个女性,其情感、理性、潜
意识的复杂性,这中间有着一个极想作为的知识者无力改造混浊社会的悲哀,也有着 一个抑郁、悲观的青年对纯真情感的寻求。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
1、蒋光慈(1901——1931-8-31)是中国革命文学的早期实践者。
出生于安徽一个商人家庭。俄国学习。1925年就写有中国最早的 红色诗集《新梦》《哀中国》。强烈的宣传鼓动性。 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少年漂泊者》 1925年 以少年的流浪历程,展现“五四”到 “五卅”
三个创作的流向憋着劲,争论激烈,但创作上可以相安无 事,都能够发展。
三十年代的创作比较繁荣,小说的进步表现更是突出,与前一时 期比较,这个时期的小说无论内容、写作的视点(角度)、技巧、手 法都有明显长进,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 “左翼”小说 “京派”小说 “海派”小说
三十年代 小说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及其他 三 海派小说及其传人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3、华汉(阳翰笙)
《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
《深入》写农村中革命,《转换》写城市中的革命与恋爱,《复兴》延续
转换中的人物知识者林怀秋和梦云,并且革命开始复兴。大革命失败
后 从政治观念生发故事,缺乏文学的描述,人物又很 少活的个性。 1932 重版时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 杏邨、作者自己五个序言,对“革命的浪漫蒂克”进 行了历史批判性总结,在承认其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同 时,认为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兴的文学不应该学习的标本。从而显 示了革命作家认识上的长足进步。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2、洪灵菲
亲身体验后形成凄婉与刚烈、感伤主义与英雄主义 统一。后转向工农题材。 《流亡》三部曲(1928年上海现代书局)小资产积 极知识分子型革命者在革命流亡中的困顿、爱情与不 屈。自叙传色彩。 男主人公沈之菲(家中有一个无爱的妻)与女主人 公黄曼曼之间的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追求与献身。沈也 和作者一样两次被捕,而后来黄从北京来信说:家于我 何有?国于我何有?社会于我何有?我所爱的惟有革命 事业和我的哥哥!
主阶级残酷剥削下组织起来进行抗租斗争的 过程。老农民云普叔勤劳、守旧,对地主抱 有幻想,不进行抗租,而结果则忧愤成病。 没有第二条道路。云普叔的儿子立秋走的正 是这样一条道路。
• 小说特点:一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对立设置 ,对后来农村题材小说有重要影响。二是小 说洋溢着理想的光辉,充满着昂扬的音调,
又不回避斗争的残酷性,自有一种悲壮美。
• 第二个十年小说的发展情况?
茅盾
老舍
鲁迅
巴金
沈从文
三 十 年 代 小 说
• 新人迭出,题材广泛
• 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
• 流派丰富,分野明晰
——30年代的中国小说繁盛一时
三 十 年 代 文 坛 情 况
社会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 社会生活政治化 侵华战争 时局动荡
三种文学潮流,以政治划分:
上跳转 • D作者有古典文学修养,讲究细节描写,讲究人物的个性化,白
描与抒情相结合的对话,表现出取精用宏,文字精密而又流动
的叙事风格。
艾芜
• 《南行记》最突出的短篇,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 者的眼光,审视南国边地、异域的底层生活和自然风 物。主要写了两种人物及其特点:“我”的顽强的生 存意志;坚韧不拔的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生 态度;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 从锈蚀的灵魂中淘洗出人性美的真金。《人生哲学中 的一课》 《山峡中》
讽刺小说家、文体家。几次率先突破左翼创作僵局。
①早期作品
《三天半的梦》《二十一个》、《从空虚到充实》 感伤情绪 描写底层人民的挣扎和抗争,更了解市民生活,新鲜流动的口语。 讽刺题材刚露头。
②讽刺小说1934—抗战前 讽刺个性形成
作品:《包氏父子》 两代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别,使人发笑的悲剧。 《笑》《脊背与奶子》《出走以后》《同乡们》《万仞约》《清明时节》 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 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者、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 底层人民。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 4、柔石(1902-1931)
早期写青年婚恋题材,后期表现知识者的追求, 开掘下层人民的命运。 《二月》 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下革命潮流岸边的苦闷矛盾的 知识青年典型。小说对人道主义理想和个人奋斗在封建主义习惯势力 前的碰壁的思考,体现着作者对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细腻的心理笔 触,抒情风格。
阶级之意。
新词新术语从西方传入,特别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一 些术语:意德沃罗基(ideologie意识形态)奥伏赫变 (aufheben扬弃)印贴利更追亚(intelligentsia知识 分子)布尔乔亚(bourgeois资产阶级)普罗列塔利亚 (proletarian)无产阶级小说。
社会巨变,文学政治化。创造社、太阳社,革命家兼 作家,1928年革命文学理论,文学政治化,用文学为革命 呐喊 “左”倾思想大于艺术,公式化、概念化通病。粗 暴的革命画面,“革命加恋爱”的流行主题。 引领青年 走向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