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心理学(材料)

文学活动包括创作与接受两个环节,而无论是创作还是接受都是主体内在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创作主体处在创作过程中时不仅要展开想象虚构、联想写实,而且还要设身处地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从而准确地描述人物的音容外貌,言行举止。其实我们可以把文学与心理因素这种混生交叉的现象一直追寻到在西方古希腊和东方中国先秦的时期。

柏拉图的“迷狂说”和“神灵凭附说”曾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解释了作家的创作心态,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也是从心理学思想的视角描述文学的接受效果,在这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与心理学思想是混生于一体没有分类的。孔子的“性习论”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古朴心理学思想,”分析了人的生性——自然本性和人的习性——社会本性的差异性与整合性,孟子的“性善论”对人自然心理中的“例隐”、“羞恶”、“辞让”与“是非”四种“善端”作了心理学思想上的分析,在“性习论”和“性善论”古朴的心理学思想层面上,孔子和孟子又各自建构起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所以在孔孟的话语中,他们的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与心理学思想也是混生于一体没有分类的。

中国心理学家高觉敷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心理性命之说是心理学思想.不等于心理学”。我们也需要说明的是,在东西方的古代时期,当哲学、宗教、心理学、史学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走向研究的自觉时,我们可以把其称之为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心理学思想与史学思想,他们与文学思想是混生未分类的。

心理学首先是在西方欧美发展起来的学科,一如心理学家义宾浩斯所言心理学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仅有短期的学科历史。从德国学者冯特开创了西方近代心理学之后,在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者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通过分析人的潜意识及其活动,一改过去的人是“万物的精灵”、“理性的动物”等观念,把人界分为本能冲动的“本我”、受社会习俗和道德制约的“超我”及处于两者之间以趋利避害为原则的“自我”。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曾这样认为:那些被压抑的东西仍然会继续存在于正常或异常人的心灵中,并且还具有精神功能。梦本身即是此受压抑的材料的一种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处于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中,因扭曲压抑而备感痛苦,要么变成神经病患者,要么通过幻想或其他游戏活动加以释放。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由于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于是把在幻想中放纵的情欲和愿望通过写作转换为现实,因此诗人是为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白日梦者,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幻想。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文学与心理学在跨学科中产生了研究的交叉,比较文学研究者在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中也进一步丰富了比较文学安身立命的本体——比较视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解释了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因,而且影响了作家的创作活动。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就是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1924年法国人布勒东在《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宣称:弗洛伊德正确地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梦境,心理活动如此重要的一部分竟然还没有引起十分重视,这确实是不能容许的。布勒东认为超现实就是纯粹的、无意识的精神话动。在《狂爱》、《佳娜》等作品中,布勒东运用下意识书写来表现神经错乱者的激情。意识流写作则突出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交织,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就这方面的代表作,前者因为一杯茶和一份点心使主人公想起童年的往事,从而启开追溯童年记忆的闸门,而后者则记述三位人物形象在一天之内的意识流动,两者都是运用内心独白的手法来描述心理内部潜意识的混乱。

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也被运用于文学批评中!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有向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倾向,儿子爱母亲,拒斥父亲,女儿则爱父亲.排斥母亲。古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尽管极力逃避,仍然无法逃脱弑父娶母的神示,因此“俄狄浦斯情结”成为猫父恋母之情结的代名词。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作为心理学理论对比较文学研究有着巨

大的理论启示,在国际学术界,一些比较文学研究者把“俄狄浦斯情结”理论作为比较视域中的一个方面,他们进而发现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俄狄浦斯王这个题材作为一个恒定的主题,在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被各民族、各国家的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呈现,希腊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表现过这一主题,罗马的作家塞内加书马过这一主题,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撰写过这一主题,英国诗人德莱顿在他的诗中也诠释过这一主题,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大作家伏尔泰也推出过这一主题。比较文学研究者在心理学那里借用的视域及发现也进面深化了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

其实,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理论建构中也发现,除了俄狄浦斯上这个题材作为一个恒定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被反复地演奏之外,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情节也积淀为—个恒定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上被反复地呈现。弗洛伊德例举了三部大师性的典范作品: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俄国文学大师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他认为“弑父娶母”是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经历时间跨度最大且在三部大师性作品中重复的一个主题。在这里,心理学家为了建构自己的理论,已经把思考跨到了文学领域中来寻找证据,也因此推动了学术研究的交叉性。无论是文学与心理学在研究上的交叉,还是心理学与文学在研究上的交叉,都使研究者丰富、拓宽了自身的研究视域,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正是在这里找到了基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对文学的影响广泛深远,但是却只能说明文学活动的某些方面。这种说明从另外一个侧面几乎否定了文学通过读者“所实现的‘改变外部世界,的效果……也没有认识到白日梦自身就是外部世界的运作模式;也没有认识到尽管白日梦者满足于写出其梦的梦想,而实际写梦的人从事的是一种外化和社会调节活动。因此,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以及其他心理学家对他的学说作了不同程度的补充和修正。

荣格认为在个人潜意识的底层潜存着集体无意识,即积淀并封闭起来的一个民族的以往的记忆.甚至是史前人类的记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为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不仅避免了把文学艺术创作看做为满足个人欲望的替代行为,也将文学艺术与整个社会、人类历史联系起来.为比较文学加深和拓宽了研究视域。原型是人类经验那里积淀而来的基本形式,是从远古时代就已存在的原始意象,这种原型作为无意识进入作家的创作过程中,外化为艺术形象,并不断地以本原的形式反复显现在文学艺术的文本中。如“母亲”、“再生”、“精灵”等原型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国别、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可以找到,比较文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折在一系列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等,重新发现这种原型,从而揭尔人类精神的共通性及文学艺术的普遍本质。

反过来在讨论艺术的时候.荣格又把艺术阐释为一种天赋的动力,认为艺术抓住一个人,使他成为它的工具。艺术家不拥有个人自由意志,不是一位寻求实现其个人目的的人,而是一位允许艺术通过自己实现艺术目的的人:艺术家不是一个赋有自由意识而寻找自身归宿的人,但是一个允许艺术借助自身而实现艺术目的的中介。作为一个人、也许有着自己情绪、意志和个人的目的,但是作为一位艺术家他是一位具有更敏锐感觉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是一位承领与塑造人类无意识及心智生活的人。在荣格的原型理论批评体系中,艺术的天赋动力就在于原理。

荣格心理学的原型批评理论不仅为比较文学在“四个跨越”中追问人类文学艺术的共通性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类学与形式的研究、主题学与流变的研究、形象学与他者的研究、类型学与通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兰德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改造,把个人反应当作精神分析的主要对象,因而他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切人心理学与文学的关系,认为放纵欲望的幻想既存在于作者的潜意识中,也存在于读者的潜意识中,而批评家更应该关注读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