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发表时间:2019-04-04T11:26:30.15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黄小伟杨颖沈鑫樑熊德芬[导读] 希望为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后续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空分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1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水回用技术概念以及基本工作原理,分析其在我国实践应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并梳理中水回用技术目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探索针对性改进措施,希望为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后续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水是维系人类生存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基本需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处于末位水平,属于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之一。中水回用是基于节约水资源而产生的废水二次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来国家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应用。推进这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为我国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和途径。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在664.8mm2,相较于2016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全年国内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7746亿立方米,相较于2016年减少了11个百分点;全国供用水总量为604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为838亿立方米。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整体现状较为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水回用技术基于对废水资源的回收二次利用的需求而应运而生,实现了节约水资源的发展战略和实践意义。下面我们针对中水回用技术的操作原理与发展现状,对这项技术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其在我国水资源二次利用发展步伐中存在的现实意义及突出问题,共同探索改进中水回用技术的具体方法与措施[1]。
一、中水回用技术概述及现实意义
中水回用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对“中水”加以回收利用。所谓“中水”,是以“上水”“下水”的概念为基础而产生。“上水”即为供水,“下水”即为排水。因此,“中水”实则是供水用户在供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生产生活污水,包括厨卫、盥洗、沐浴等产生的废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而中水回用技术就是将这些废水、污水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和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集中处理,使其达到回收应用的水质要求,从而实现节约用水、防止生产生活用水污染问题的重要目的[2]。中水回用主要包括两种技术手段,一是冷却水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用水的回收利用,就是将中水经过冷却器,将原本的热水经过冷却构筑物使水温降到回到生产用水水温,从而实现中水循环使用;二是一水多用污水技术,这是基于不同生产生活行为所需的用水质量要求的不同这一考虑而产生的水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将某些行为产生的废水、污水经过一定方式处理后,使其重复利用于都水质要求相对较低的其他生产生活行为当中,从而达到水资源循环节约的目的。引言中我们已经提到,我国水资源极为匮乏,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中仅为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明显处于下游发展的位置。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项生产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也对用水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水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水质要求亟待提高,水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迫在眉睫,中水回用技术的推进发展和实践应用势在必行。
二、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
中水回用技术在一些国家起步较早,发展也日臻成熟。中水回用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应用率较高,使用较为广泛。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用中水回用技术的污水处理效率可高达100%,并不断制定完善与技术相匹配的法律规范,对这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保障和推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地也陆续启动与推广水资源回收利用项目。在我国,中水回用技术的起步虽然较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北京、山东等省份均建设了中水回用技术研究项目和设施工程,将中水回收处理后应用于城区灌溉、绿化和环卫服务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推广运用过程中仍存在效率不足、制度缺位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3]。
三、中水回用技术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对中水回用技术的重视程度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对水资源紧缺的整体状况有了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对节约水资源达成了统一认识,但是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意识不强,重视程度有所欠缺。很多地区将大部分财政资金用于污水的排放环节,而忽视了对中水的二次回收利用技术保障和维护,导致中水回用技术设施建设不规范、设备利用效率较低、中水回收利用管理不到位。(二)中水回用技术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缺位前面已经提到,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实践应用时间较短,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系统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体系,在中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总体规划和调度约束,仅仅依靠水务部门的制度规定,无法形成对技术市场发展的规范力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各项技术指标模糊不清,技术控制手段和操作规程不够充分,对技术市场的有效管控措施和技术保障措施不足,从而制约中水回用技术的进一步有效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划中缺乏对中水回用系统的整体建设专项规划,各分区设计建设规范不一致,导致技术市场较为混乱,影响技术的长期平稳发展。(三)中水回用技术推广深受我国用水价格机制的制约在我国现阶段的用水价格机制下,中水与上水的价格差距较小,而中水的使用却未能产生相对于上水更大的经济效益,成本与收益之间存在较大的逆差,导致中水回用设施设备运转成本无法得到一定程度的维持与保障,影响该项技术的长期运营保障。(四)中水回用技术工程的资金投入与设计建造存在欠缺中水回用技术对设施设备的建设配置要求较高,资金成本的一次性需求较大,政府部门财政投资压力也较高,资金链无法得到有效衔接,导致基础建设无法跟进,基础设施的设计建造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影响中水回用的质量。此外,中水回用技术还存在所需的独立供水与排水系统建设问题,由于目前我国中水回用技术的主要运转模式是设置独立回用系统,供水稳定性较差,中水资源不够充分,设施设备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无法形成一定的回用规模,而且建设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又不足,制约着中水回用技术的推广步伐[4]。
四、中水回用技术推广的改进措施探索
(一)切实提高全社会节约用水意识以及对中水回用的重视程度
面对我国人均用水资源的匮乏现实情况,传统意义上的节水方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用水质量的需求,水资源的二次回收与循环利用才是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中水回用应当在全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宣传与推广,扩大其正面影响力。全社会也应当在树牢节约用水意识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中水回用这一节水措施,建立水资源二次循环利用的发展意识,应当充分认识到中水回用技术手段的推广和运用,才是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有效途径,才是我们国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有力保障,才是我们得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5]。
(二)建立健全中水回用技术的政策与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应当加强中水回用技术的顶层设计保障,加大对其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力度。应当开展对当前中水回用技术应用状况的深入调研,结合应用实际情况出台相配套的政策保障性文件,为中水回用技术的推广提供更为有力的助推力[6]。其次,应当加强对中水回用技术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缺乏对中水回用的明确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导致技术研究方向不够明确,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细化技术规范,对中水回用技术的各个环节与流程做出详尽的指标规定、说明和操作要求,同时完善技术保障措施,加大对该技术相关的建设部门、操作部门、维护部门等的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技术水平。最后,应当加强对中水回用工程的整体规划,并将其分别纳入城市建设、水资源治理保护等整体规划中来,对其加以统一规范和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此外,还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用水价格机制,适当提高中水再利用的经济效益,从而维持中水回用技术成本,确保其正常运行[7]。
(三)进一步加大中水回用技术创新
中水回用技术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知识的运用。目前,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方法以混凝沉淀和活性炭吸附为基本操作,其使用成本较高,效果也不够理想,而生物技术的使用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处理技术中,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厌氧消化法、厌氧好氧交替法、吸附再生法、循环活性污泥工艺法等技术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此外,膜生物反应器的使用也是提高回收效率、改良回收水质的新技术之一,此外,人工湿地处理法也是一种效率高、管理方便、成本小的技术,还可以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环境,符合我国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发展过程应当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注重技术创新,拓展中水再利用的使用范围,研发废水、污水的深度处理工艺,充分发挥中水回用技术的重要意义[8]。
结束语
水资源循环利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续的唯一选择,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只会使全球用水资源走向枯竭。鉴于我国水资源极度紧缺的现实背景,最大限度地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循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的必然选择。综上所述,中水回用技术是有效进行水资源节约、防治水资源污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并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水回用技术难度较大,还存在很多值得我们挖掘与探讨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国家的不懈努力,中水回用技术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推广,在我们国家水资源循环发展战略中显现巨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明,李伟英,侯金霞,方火明,汪清. 浅析中水回用[C]. 建设部, 科技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366-371.
[2]黄咏洲,黄玮. 浅谈中水回用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7:1041-1044.
[3]曾小瑱. 基于完全成本定价的城市中水价格政策研究[D]. 北京大学,2009.
[4]郭宝东. 论中水回用开展的意义与发展现状[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辽宁省环境科学学会,2006:57-60.
[5]吴云龙. 再生水预处理对微滤过滤及膜污染影响的实验研究[D]. 天津大学,2013.
[6]陈传政. 超声破解剩余活性污泥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 东北大学,2013.
[7]张溢铭. 流体剪切与超声空化联合破解剩余污泥的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东北大学,2012.
[8]梁安平,王华,纳海祥. 银川市中水回用浅谈[C]. 全国城市污水处理情报网,2006:85-91.
[9]李勇,刘静,王文鹏.中水回用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绿色科技,2018(02):49-50.
[10]伍坪.浅谈中水工程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建材,2015(22):129.
[11]陈寅雅. 我国西江流域经济开发及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