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

摘要:随着青霉素类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于疾病治疗的效率。但也有许多人群对于抗生素类药物有过敏反应。本篇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于抗生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过敏反应的机理,与免疫应答过程。

关键词: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抗原决定簇;交叉反应;Abstract:With the emergence of penicillin drugs,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for disease treatment. But there are many people for antibiotic medicines have allergic reactions. rticl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for antibiotic drug allergy reaction mechanism research and research result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allergic reaction, and the immune response process.

Keywords:Penicillin class; Allergic reaction; The antigenic determinant; Cross reaction;

前言::青霉素抗原决定簇具有多样性,包括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侧链抗原决定簇以及由$/内酰胺环与侧链结合而成等。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存在核特异性抗体和侧链特异性抗体等,有的可识别母核结构,有的仅识别其侧链结构,亦即青霉素类药物间可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也可存在部分交叉、甚至无交叉过

敏反应。药物特异性-细胞主要识别青霉素类的侧链和双环结构,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参与并调节过敏反应。青霉索过敏反应的诊断仍以皮试为主,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增加皮试剂的成分可提高其敏感性。体外检测有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等。以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应用较多,以上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操作过程较复杂,临床难以完全取代皮试,可与皮试结合应用。

1过敏反应机制研究

1.1药物结构与过敏机制

1.1.1免疫原性青霉素类抗生素结构中均含有1个口一内酰胺环和1个噻唑环,不同的侧链结构形成了不同药物。根据现代免疫学理论,作为过敏原必须有特定的抗原决定簇以及多价等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抗原与2个IgE分子形成桥式结构才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现在临床上应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分子量均小于1000KDa,且1个分子上只有1个抗原决定簇结构,因此其本身无免疫原性,可通过}内酰胺环等与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载体结舍成完全抗原或自身聚合成多价半抗原,诱发过敏反应口]。近来研究表明,青霉素类抗生素也可直接与T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一肽复合物分子结合而

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呈递,即可刺激T细胞增殖而诱发进一步

的反应“J。

1.1.2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根据蛋白质、多肽等与青

霉素类抗生素分子的结合位点不同而分为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图1)。青霉素类抗生素的8一内酰胺环打开,与组织蛋白等结合形成青霉噻唑抗原决定簇,即主要抗原决定簇;其他一些共轭物如penicillanyl、penicillenate、青霉烯酸、pcnamaldate、penaldate,D一青霉胺和penicoyl等,则被称为次要抗原决定簇。所谓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主要指结合物量方面的差异,而不是指其在临床或免疫学方面的重要性。如在生理条件下,约95%的青霉素

分子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后形成青霉噻唑即主要抗原决定簇,而其他次要抗原决定簇仅占5%o]。早期研究多集中于主要抗原决定簇,对次要抗原决定簇的报道较少。近来对氨苄西林过敏患者用皮试研究证明,93.3%的过敏性休克患者与次要抗原决定簇有关,80%荨麻疹的过敏患者与青霉素G主要抗原决定(benzylpenicllloyl,BP0)有关[剖。Torres等Ⅲ认为次要抗原决定簇与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性大于与荨麻疹的相关性。最近,已制成青霉素G、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V、氟氯西林等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纸片,对临床130名青霉素过敏患者,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测定法(radioalIergosorbent test,RAST)检测了血清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IgG抗体。44名过敏患者IgE 抗体阳性,其中主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阳性率为19.2%,而次要抗原决定簇为27.6%,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主要抗原决定簇TgE抗体”J。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和过敏性

休克患者与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均有关,但荨麻疹患者与主要抗原决定簇关系更为密切,过敏性休克患者则与次要抗原决定簇关系更为密切

1.2 T 细胞与过敏反应机制

T细胞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L1 。T细胞可以通过对抗原的识别、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参与过敏反应,如T细胞分泌的白介素(IL)一4、II 一5、II 一13可调节IgE 的产生而参与速发型过敏反应,而T 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NF)一y在迟发型过敏反应中起一定的作用。

1.2.1 T 细胞识别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特异性近年来,药物特异性T 细胞系和T细胞克隆的成功分离为研究T 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T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对药物识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Brander等用青霉素G和BPO一人血清白蛋白(HSA)刺激从青霉素过敏反应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建立了青霉素G 或BPO—HSA 特异性T细胞系,并分析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T细胞表型和反应性。结果表明,青霉素G特异性T细胞系受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n,HI A)I和1类分子限制,呈递青霉素G 过程无需固定的抗原呈递细胞;相反,BPO—HSA 必需有抗原呈递细胞才能刺激特异性T 细胞系。还证明青霉素G 和BPO—HSA及特异性T 细胞系可产生多种细因子,如II 一2、II 一4、II 一5、IFN—y、肿瘤坏死因子(TNF)一a 等。有研究认为,T细胞与B细胞不同,T 细胞只能识别由抗原呈递分子呈递的抗原,已分离的青霉素G 的一些T 细胞克隆符合该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