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

合集下载

兽药青霉素的功能主治

兽药青霉素的功能主治

兽药青霉素的功能主治一、青霉素的概述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兽药领域的抗生素,是由青霉菌属微生物通过发酵技术制备的。

它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多种细菌感染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介绍兽药青霉素的主要功能和主治疾病。

二、青霉素的主要功能青霉素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通过打乱细菌细胞壁的结构,使细菌不能正常增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抑制细菌酶的产生:青霉素还可以抑制某些细菌产生酶类物质,这些酶类物质对于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抑制其产生可以削弱细菌的生存能力。

3. 促进免疫系统功能:青霉素还可以促进动物体内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抗病能力。

三、青霉素的主治疾病青霉素在兽药领域被广泛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呼吸道感染:青霉素对呼吸道感染非常有效,可以用于治疗鼻腔、喉咙、肺部等部位的细菌感染。

例如,对于由革兰氏阳性细菌引起的咽炎、肺炎等感染,青霉素可以迅速杀灭细菌,减轻病情。

2. 皮肤软组织感染:青霉素也常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例如痈、脓肿等细菌感染。

通过口服或者注射青霉素,可以有效杀灭细菌,促进伤口的愈合。

3. 尿路感染:青霉素对尿路感染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由细菌引起的尿道炎、膀胱炎等感染,青霉素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杀灭细菌,缓解症状。

四、青霉素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青霉素治疗动物感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在使用青霉素时,需根据动物的种类、体重和实际感染情况,准确计算出合适的用药剂量,并且按时按量给药。

2. 避免过敏反应:一部分动物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所以在使用青霉素前,需要先做皮肤过敏试验,确认动物是否过敏。

如果动物有过敏体质,应避免使用青霉素或者减少用药剂量。

3. 避免滥用抗生素: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不应滥用抗生素。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抗生素,它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许多细菌感染都有很好的疗效。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青霉素的纯度和产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青霉素提取方法。

首先,青霉素的提取方法之一是酸碱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青霉素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提取的。

首先将青霉素混合物加入酸性溶液中,使得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溶解,而其他杂质不溶解。

然后再将溶液调整为碱性,青霉素便会沉淀出来。

最后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沉淀的青霉素分离出来,得到较为纯净的青霉素。

其次,青霉素的提取方法还包括溶剂萃取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青霉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进行提取的。

首先将青霉素混合物与合适的有机溶剂进行充分混合,使得青霉素在有机溶剂中溶解,而其他杂质不溶解。

然后通过分液漏斗等装置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得到含有青霉素的有机层。

最后通过蒸馏或者溶剂挥发的方法将有机溶剂蒸发,得到纯净的青霉素。

另外,青霉素的提取方法还可以采用结晶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和浓度来实现青霉素的结晶提取。

将青霉素混合物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加热溶解,然后逐渐降温,使得青霉素逐渐结晶沉淀。

最后通过过滤或者离心等方法将结晶的青霉素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青霉素。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并结合其他工艺条件,以实现青霉素的高效提取和纯化。

希望本文介绍的青霉素提取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青霉素原理

青霉素原理

青霉素原理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许多细菌感染有着良好的疗效。

青霉素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在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中,青霉素能够与细菌特有的靶点结合,从而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了保护作用,最终导致了细菌的死亡。

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同时也能够维持细菌细胞的形状和稳定性。

细菌细胞壁主要由聚糖和肽聚糖组成,其中聚糖是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氨基葡糖组成的多糖,而肽聚糖则是由多肽链组成的。

青霉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来实现的。

青霉素的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这种结构能够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结合,从而阻断了肽聚糖的合成。

细菌在进行细胞壁合成的过程中需要一种叫做横联酶的酶来将不同的肽聚糖链连接在一起,而青霉素正是通过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来发挥抗菌作用的。

当细菌受到青霉素的作用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就会受到阻碍,细菌失去了保护,最终导致了细菌的死亡。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是非常特异的,它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而对于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则具有较差的抗菌效果。

此外,由于青霉素的结构特点,容易受到β-内酰胺酶的降解,从而导致了一些青霉素耐药菌株的出现。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常常需要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使用,以增强青霉素的抗菌效果。

总的来说,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然而,由于青霉素的结构特点,容易出现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谨慎使用,并且常常需要联合其他抗生素或抑制剂来增强其抗菌效果。

对于青霉素的研究和应用,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的分类青霉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它的发现和应用对医学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青霉素的分类是基于其化学结构和抗菌谱的不同特点而进行的,不同类型的青霉素在临床上有着不同的应用范围和疗效。

一、天然青霉素天然青霉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抗生素,最早由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

这类青霉素的代表性药物是青霉素G,也被称为普鲁卡因青霉素。

天然青霉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许多革兰阳性细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然而,由于其结构较为简单,易被细菌产生的酶类降解,因此其抗菌活性较弱,且易出现耐药性。

二、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是在天然青霉素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合成进行改造得到的药物。

通过改变青霉素的侧链结构,可以增强其抗菌活性和稳定性。

半合成青霉素的代表性药物是苄青霉素(青霉素V),也被称为青霉素V钾盐。

苄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和一些革兰阴性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相对于天然青霉素来说更稳定,口服吸收良好。

三、广谱青霉素广谱青霉素是在半合成青霉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得到的药物,具有更广泛的抗菌谱。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氨苄青霉素(青霉素G的衍生物)和阿莫西林(苄青霉素的衍生物)。

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对某些耐药菌株仍然有效。

广谱青霉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疾病。

四、抗酶青霉素抗酶青霉素是通过改变青霉素分子结构,使其能够抵抗细菌产生的酶类降解而得到的药物。

这类青霉素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能够有效抵抗细菌产生的酶类降解,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抗酶青霉素的代表性药物是氨甲苄青霉素(苄青霉素的衍生物)。

抗酶青霉素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对青霉素敏感但产生酶类抗药性的细菌感染。

五、延长青霉素延长青霉素是通过在青霉素分子结构中引入特殊的化学基团,从而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减少用药频率,提高疗效的药物。

这类青霉素的代表性药物是苄唑青霉素和氨苄唑青霉素。

青霉素发酵原理

青霉素发酵原理

青霉素发酵原理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它的发酵生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霉素发酵是利用青霉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青霉素,是一种生物技术生产方法。

青霉素的发酵原理是指在适当的条件下,青霉菌在发酵罐内进行代谢过程,产生青霉素这种有益的化合物。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青霉素发酵的原理及其相关知识。

首先,青霉素发酵的原理是基于青霉菌的生物代谢过程。

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它在适宜的温度、pH值和营养物质条件下,能够进行生长和繁殖。

在发酵罐内,青霉菌通过吸收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进行代谢活动,产生青霉素。

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以保证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其次,青霉素的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发酵罐内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等因素。

温度是影响青霉菌生长和青霉素产生的重要因素,一般控制在28-30摄氏度之间。

pH值的控制也很关键,一般在发酵初期保持在酸性条件下,随着青霉素的产生逐渐转变为中性或微碱性。

此外,氧气的供应也要适量,以保证青霉菌的呼吸代谢和青霉素的产生。

青霉素的发酵原理还涉及到青霉菌的代谢途径和酶系统。

青霉菌在代谢过程中,需要通过不同的代谢途径,从培养基中吸收营养物质,合成青霉素的前体物质,最终产生青霉素。

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种酶的参与,酶是生物体内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蛋白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发酵原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保证青霉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

青霉素的发酵生产是一个重要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对于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青霉素发酵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促进青霉素的发展和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青霉素发酵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青霉素

青霉素
青霉素
青霉素的发现
英国人,弗莱明,1922年发 现溶菌酶。1928年发现青霉素, 他发现此物质即使稀释 800倍, 仍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研究、 生产及临床应用抗生素的新时代。 1945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 奖金。
青霉素在我国的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53年5月,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 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自2001年 年底,我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就已占世界青 霉素年总产量的60%,居世界首位。
谢谢!
青霉素的特点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疗指数最 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 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 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 ,表现皮 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 所以在注射青霉素时要事先做皮试,但需要 强调的是皮试本身也伴随着危险!事前应 做好准备措施!
青霉素简介


青霉素又被称为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 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 一种 化学名为1-乙氧甲酰乙氧6-〔D(-)-2-氨基-2乙酰氨基〕青霉烷酸盐酸盐
青霉素结构

分子式:C16H18N2O4S· HCl
分子量:384.5
一、天然存在的青霉素



青霉素G 青霉素X 青霉素F 青霉素K 双氢青霉素F 青霉素V

青霉素脱敏注射方法

青霉素脱敏注射方法

青霉素脱敏注射方法青霉素脱敏注射是一种治疗或预防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但有些人可能会对青霉素过敏。

青霉素过敏反应可以在注射青霉素后几分钟或几天内出现,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anaphylaxis(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已知或怀疑对青霉素过敏的人,青霉素脱敏注射是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青霉素脱敏注射的目的是通过逐渐增加青霉素剂量,使身体适应并不再产生过敏反应。

下面是青霉素脱敏注射的一般步骤:1. 评估过敏反应风险:在进行青霉素脱敏注射之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

这对于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脱敏过程以及如何进行脱敏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2. 创建适当的环境:青霉素脱敏需要在医疗机构的特定环境下进行,以便在发生过敏反应时能够做出及时的应对。

这些环境包括配备有适当药物和紧急设备的医疗办公室或医院。

3. 皮肤测试:在进行青霉素脱敏注射之前,常常需要进行皮肤测试来确定患者对青霉素的敏感性。

这通常是通过在臂部等部位进行划痕测试或皮肤点刺测试进行的。

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则脱敏注射过程将被取消。

4. 青霉素脱敏注射过程:脱敏注射过程需要医生或医护人员进行监管。

初始剂量通常非常低,然后逐渐增加。

一般来说,脱敏过程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的时间间隔约为15-30分钟。

在每个阶段末尾,患者的身体会接受更高剂量的青霉素注射。

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过敏反应,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调整剂量或暂停脱敏过程。

5. 确定耐受剂量:经过逐渐增加剂量的脱敏过程后,医生会确定患者的耐受剂量。

这是患者可以接受的最高剂量,而不会导致过敏反应。

这个耐受剂量将用于未来需要进行青霉素治疗的情况。

6. 维持剂量:根据患者的需要,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每天或每几天继续维持间断剂量的青霉素注射。

这有助于保持患者对青霉素的耐受性,并减少未来青霉素治疗中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

虽然青霉素脱敏注射在预防过敏反应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过敏体质都适用。

青霉素作用原理

青霉素作用原理

青霉素作用原理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具体来说,青霉素的作用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青霉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的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维持细菌的形态和稳定性。

青霉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使得细菌细胞壁变得脆弱,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靶向细菌。

青霉素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细菌,而对人体细胞的影响较小。

这是因为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方式与人体细胞有所不同,青霉素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酶,从而实现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而对人体细胞的影响较小。

3. 促进细菌自溶。

青霉素还能够促进细菌的自溶作用。

当细菌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后,细菌内部的渗透压会发生改变,导致细菌内部水分流失,最终导致细菌自溶。

4. 抑制细菌生长。

青霉素还能够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发挥其抗菌作用。

细菌在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的情况下,无法正常进行细胞分裂和生长,从而导致细菌数量的减少。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它能够选择性地靶向细菌,促进细菌的自溶,抑制细菌的生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在使用青霉素时,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方法进行用药,避免滥用或不当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和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
摘要:随着青霉素类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于疾病治疗的效率。

但也有许多人群对于抗生素类药物有过敏反应。

本篇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对于抗生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机制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详细论述了过敏反应的机理,与免疫应答过程。

关键词: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抗原决定簇;交叉反应;Abstract:With the emergence of penicillin drugs,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human for disease treatment. But there are many people for antibiotic medicines have allergic reactions. rticl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for antibiotic drug allergy reaction mechanism research and research result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allergic reaction, and the immune response process.
Keywords:Penicillin class; Allergic reaction; The antigenic determinant; Cross reaction;
前言::青霉素抗原决定簇具有多样性,包括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侧链抗原决定簇以及由$/内酰胺环与侧链结合而成等。

青霉素过敏病人血清中存在核特异性抗体和侧链特异性抗体等,有的可识别母核结构,有的仅识别其侧链结构,亦即青霉素类药物间可存在完全交叉过敏反应,也可存在部分交叉、甚至无交叉过
敏反应。

药物特异性-细胞主要识别青霉素类的侧链和双环结构,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参与并调节过敏反应。

青霉索过敏反应的诊断仍以皮试为主,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增加皮试剂的成分可提高其敏感性。

体外检测有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等。

以放射过敏原吸附试验应用较多,以上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操作过程较复杂,临床难以完全取代皮试,可与皮试结合应用。

1过敏反应机制研究
1.1药物结构与过敏机制
1.1.1免疫原性青霉素类抗生素结构中均含有1个口一内酰胺环和1个噻唑环,不同的侧链结构形成了不同药物。

根据现代免疫学理论,作为过敏原必须有特定的抗原决定簇以及多价等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抗原与2个IgE分子形成桥式结构才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

现在临床上应用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分子量均小于1000KDa,且1个分子上只有1个抗原决定簇结构,因此其本身无免疫原性,可通过}内酰胺环等与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载体结舍成完全抗原或自身聚合成多价半抗原,诱发过敏反应口]。

近来研究表明,青霉素类抗生素也可直接与T细胞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一肽复合物分子结合而
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的呈递,即可刺激T细胞增殖而诱发进一步
的反应“J。

1.1.2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根据蛋白质、多肽等与青
霉素类抗生素分子的结合位点不同而分为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图1)。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8一内酰胺环打开,与组织蛋白等结合形成青霉噻唑抗原决定簇,即主要抗原决定簇;其他一些共轭物如penicillanyl、penicillenate、青霉烯酸、pcnamaldate、penaldate,D一青霉胺和penicoyl等,则被称为次要抗原决定簇。

所谓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主要指结合物量方面的差异,而不是指其在临床或免疫学方面的重要性。

如在生理条件下,约95%的青霉素
分子与蛋白质共价结合后形成青霉噻唑即主要抗原决定簇,而其他次要抗原决定簇仅占5%o]。

早期研究多集中于主要抗原决定簇,对次要抗原决定簇的报道较少。

近来对氨苄西林过敏患者用皮试研究证明,93.3%的过敏性休克患者与次要抗原决定簇有关,80%荨麻疹的过敏患者与青霉素G主要抗原决定(benzylpenicllloyl,BP0)有关[剖。

Torres等Ⅲ认为次要抗原决定簇与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性大于与荨麻疹的相关性。

最近,已制成青霉素G、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V、氟氯西林等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纸片,对临床130名青霉素过敏患者,采用放射过敏原吸附测定法(radioalIergosorbent test,RAST)检测了血清主要和次要抗原决定簇特异性IgE抗体,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IgG抗体。

44名过敏患者IgE 抗体阳性,其中主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阳性率为19.2%,而次要抗原决定簇为27.6%,次要抗原决定簇IgE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主要抗原决定簇TgE抗体”J。

结果表明,荨麻疹患者和过敏性
休克患者与主要抗原决定簇和次要抗原决定簇均有关,但荨麻疹患者与主要抗原决定簇关系更为密切,过敏性休克患者则与次要抗原决定簇关系更为密切
1.2 T 细胞与过敏反应机制
T细胞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L1 。

T细胞可以通过对抗原的识别、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参与过敏反应,如T细胞分泌的白介素(IL)一4、II 一5、II 一13可调节IgE 的产生而参与速发型过敏反应,而T 细胞分泌的干扰素(INF)一y在迟发型过敏反应中起一定的作用。

1.2.1 T 细胞识别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特异性近年来,药物特异性T 细胞系和T细胞克隆的成功分离为研究T 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T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对药物识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Brander等用青霉素G和BPO一人血清白蛋白(HSA)刺激从青霉素过敏反应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建立了青霉素G 或BPO—HSA 特异性T细胞系,并分析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T细胞表型和反应性。

结果表明,青霉素G特异性T细胞系受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n,HI A)I和1类分子限制,呈递青霉素G 过程无需固定的抗原呈递细胞;相反,BPO—HSA 必需有抗原呈递细胞才能刺激特异性T 细胞系。

还证明青霉素G 和BPO—HSA及特异性T 细胞系可产生多种细因子,如II 一2、II 一4、II 一5、IFN—y、肿瘤坏死因子(TNF)一a 等。

有研究认为,T细胞与B细胞不同,T 细胞只能识别由抗原呈递分子呈递的抗原,已分离的青霉素G 的一些T 细胞克隆符合该模式,
因为这些T 细胞克隆可与抗原呈递细胞
1.2.2 T细胞和细胞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细胞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细胞可以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

然而,有关青霉素类抗生素在过敏反应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方式却有不同的看法。

有研究发现青霉素G特异性T 细胞克隆产生大量的IFN一7和变化程度较大的II 一4、II 一5,并表现为Th 方式[4 而在其他研究中,从迟发型超敏反应患者体内分离的T 细胞为CD8 、Th 型细胞因子分泌方式,而在速发型超敏反应患者体内分离的T细胞中CD4 T细胞占优势,呈现Th。

型细胞因子分泌方式,表明了临床过敏反应表现的多样性[2 。

另外有研究从单个细胞水平测定了青霉素G、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特异性T细胞系的细胞因子表达,发现在青霉素过敏反应患者中,细胞因子的增生均偏向于Th。

型(表达II 一4,II 一13,II 一5)[2 。

其中2名患者的青霉素G 特异性Th。

增生通过测定一系列青霉素G 特异性T 细胞克隆表达的可溶性细
胞因子得到证实。

最近的一项研究测定了青霉素G过敏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发现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血清中的II 一4、II 一5水平升高,而IFN—y通常难以测到,而迟发型超敏反应患者血清中的IFN—y 则会升高L2 。

通过对2名阿莫西林、头孢曲松过敏患者的皮肤活检标本中分离出的T 细胞的研究发现,7个生长最好的T细胞克隆分泌大量的II 一5,不分泌或仅少量分泌TNF—a、II 一4、IFN一7,认为II 一5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3 。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对半抗原复合物(如青霉素)的原始免疫反应,Th 、Th。

表型的差异在于动力学和II 一
4水平的高低,而其他的细胞因子(如II 一10,II 一12)也可能参与这个反应的调节[3妇;抗IL一4单抗可降低致敏小鼠血清中的IgE水平,并有效抑制致敏小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3 。

综上所述,在青霉素过敏反应中,T细胞在抗体介导反应的诱导阶段以及T 细胞介导反应的诱导和效应阶段均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T 细胞在药物过敏反应中作用的深入研究,青霉素过敏反应机制将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乔海灵赵永星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机制国外医药抗生素
分册2002年年9月第23卷第5期
赵永星,乔海灵青霉素类过敏反应机制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年di23卷第五期
乔海灵,杨静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交叉过敏反应研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第28卷第10期C
段翔宇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技术11-1班
20111103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