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使用说明

合集下载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延长食品保质期、增加食品色、香、味等特性而向食品中添加的具有一定技术效果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严格遵守使用标准,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保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从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标准以及合理使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非常多样,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色素、甜味剂、增稠剂、防腐剂等。

不同种类的食品添加剂在使用上都有其特定的标准和规定。

例如,色素的使用标准要求对其使用的范围、最大使用量等进行明确规定,以确保色素在食品中的使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甜味剂的使用标准也需要严格遵守,对其使用的种类、用量等都有详细的规定,以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其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还包括了对其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规定。

生产企业在生产食品添加剂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在食品添加剂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也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以防止食品添加剂受到污染或变质,从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超过规定的最大使用量,也不能在不适宜的食品中使用。

此外,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如婴幼儿、孕妇等,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有特殊的规定,需要格外注意。

总的来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严格遵守使用标准,才能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同时,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也是食品生产企业的责任,需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2011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前言本标准代替GB2760—2007《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本标准与GB2760—200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标准名称;——增加了2007年至2010年第4号卫生部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规定;——调整了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删除了表A.2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使用量;——调整了部分食品分类系统,并按照调整后的食品类别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食品用香料、香精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用香料的分类;——增加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原则,调整了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名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2术语和定义2.1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2.2最大使用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时所允许的最大添加量。

2.3最大残留量食品添加剂或其分解产物在最终食品中的允许残留水平。

2.4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

如助滤、澄清、吸附、脱模、脱色、脱皮、提取溶剂、发酵用营养物质等。

2.5国际编码系统(INS)食品添加剂的国际编码,用于代替复杂的化学结构名称表述。

2.6中国编码系统(CNS)食品添加剂的中国编码,由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类别(见附录E)代码和在本功能类别中的顺序号组成。

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1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c)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d)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e)在达到预期目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3.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a)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b)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d)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

食品公司食品添加剂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2)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2)1.1.1 定义 (2)1.1.2 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3)1.2.1 作用 (3)1.2.2 意义 (3)1.3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法规 (4)1.3.1 安全性 (4)1.3.2 法规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选择与使用原则 (4)2.1 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原则 (4)2.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储存与管理 (5)3.1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条件 (5)3.1.1 温度 (5)3.1.2 湿度 (5)3.1.3 光照 (5)3.1.4 化学稳定性 (5)3.2 食品添加剂的储存方法 (6)3.2.1 分库储存 (6)3.2.2 密封储存 (6)3.2.3 避光储存 (6)3.2.4 定期检查 (6)3.3 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制度 (6)3.3.1 建立食品添加剂采购、验收、储存、使用和报废的制度。

(6)3.3.2 明确食品添加剂的采购标准和验收程序,保证采购的添加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

(6)3.3.3 建立食品添加剂储存档案,详细记录添加剂的名称、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储存条件等信息。

(6)3.3.4 定期对食品添加剂进行质量检测,保证其质量和安全。

(6)3.3.5 建立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详细记录添加剂的使用时间、使用量、使用范围等信息。

(6)3.3.6 建立食品添加剂报废制度,对过期、变质或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添加剂进行及时报废。

(6)3.3.7 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6第四章食品添加剂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 (7)4.1 肉类加工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7)4.2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7)4.3 肉类加工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7)第五章食品添加剂在乳制品中的应用 (8)5.1 乳制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8)5.2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8)5.3 乳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9)第六章食品添加剂在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9)6.1 烘焙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9)6.2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9)6.3 烘焙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在饮料中的应用 (10)7.1 饮料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0)7.2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1)7.3 饮料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1)第八章食品添加剂在糖果中的应用 (12)8.1 糖果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2)8.2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2)8.3 糖果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13)9.1 调味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3)9.2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3)9.3 调味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4)第十章食品添加剂在方便食品中的应用 (14)10.1 方便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4)10.2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5)10.3 方便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5)第十一章食品添加剂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15)11.1 保健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 (15)11.2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 (16)11.3 保健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注意事项 (16)第十二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与监督 (17)12.1 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 (17)12.2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措施 (17)12.3 食品添加剂的监督与检测方法 (17)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1.1.1 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制备、处理、包装、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意添加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准则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准则

乳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稳定剂
用于保持乳制品的稳定性和质地,防止其分层或沉淀,如酪蛋白 酸钠、磷酸氢二钠等。
乳化剂
用于促进乳制品中油水混合,提高其稳定性和口感,如卵磷脂、单 硬脂酸甘油酯等。
增稠剂
用于增加乳制品的黏度和稠度,改善其口感和质地,如明胶、果胶 等。
烘焙食品中的应用
膨松剂
用于使烘焙食品体积膨 胀,口感松软,如碳酸 氢钠、碳酸氢铵等。
大豆磷脂
02
03
蔗糖脂肪酸酯
由大豆提取,具有优良的乳化、 分散和润湿性能,广泛应用于各 种食品中。
由蔗糖和脂肪酸反应制得,具有 乳化、分散和增稠作用,常用于 乳制品、饮料等。
漂白剂
1 2
亚硫酸钠
主要用于蜜饯、果脯等食品加工中,具有漂白和 防腐作用。
焦亚硫酸钠
常用于葡萄酒、果酒等酿造过程中,具有漂白、 防腐和抗氧化作用。
风险评估
02
根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和暴露量,评估其对人体的风险程
度。
风险管理
03
针对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如限制使用范围、
降低使用量等,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03
常见食品添加剂介绍
防腐剂
01
02
03
苯甲酸及其盐类
主要用于碳酸饮料和酸性 食品,可延长保质期。
山梨酸及其盐类
对霉菌、酵母菌和好气性 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广泛 应用于食品工业。
3
低亚硫酸钠
主要用于糖果、饼干等食品加工中,具有漂白和 防腐作用。
04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 的应用
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防腐剂
用于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肉制品的保质期,如硝酸盐、亚硝酸 盐等。

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性质、增加食品安全性和延长食品保质期而添加的物质。

虽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添加剂的使用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其在食品中的使用安全性和合理性。

一、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和使用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添加剂分为色素、防腐剂、抗氧剂、发酵剂、酸味剂、甜味剂、增稠剂、安定剂、膨松剂和调味剂等多个类别。

对于每个类别的食品添加剂都有相应的使用标准和限量要求,以确保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色素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规定了每种色素添加剂在不同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以保证食品的色泽鲜艳和卫生安全。

而对于防腐剂类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则规定了具体的使用范围和最大允许使用量,以保证食品的保质期和微生物控制。

二、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安全评估在国内,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卫生安全评估主要由国家相关机构进行负责。

新的食品添加剂在市场中投入使用之前,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和评估程序。

这些程序要求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报告,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除了新添加剂的评估,现有的食品添加剂也需要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以确保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如果某个食品添加剂被发现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危害,相关部门将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限制使用量或者禁止使用。

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除了按照使用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企业还需要遵守其他相关规范,以确保添加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

首先,食品生产企业需要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添加剂的正确投入和混合,避免过量添加或者不当使用导致食品质量问题。

其次,食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强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和检验体系,及时检测和排除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情况,并追溯其原因,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合格。

最后,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对于添加剂的认识和操作技能,以确保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表A.4中的食品类别原则上不能使用该表中规定 的食品添加剂,如果需要使用则需要在表A.1中 进行规定。
该表中的食品添加剂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表A.4的主要规定(续)
是本次修订过程中根据CAC食品添加剂标准格式体例 新提出的一个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表格。
食品添加剂品种是原GB2760-1996中使用范围为各类 食品、使用量为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并增加了GSFA中GMP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表格中部分食 品添加剂(如碳酸氢钾等)。
表A规定内容的补充说明
表A.1、表A.2和表A.3未包括对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 中基础剂物质有关规定。
表A.1、A.2、A.3未包括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以及食 品营养强化剂的规定。
食品营养强化剂在GB1488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中进 行规定,
食品用香料名单 (附录B)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名单/食品用酶制剂及其来源名单 (附录C ) 胶姆糖中胶基物质及配料名单 (附录D)
表A规定内容的补充说明
上述各表中的“功能”栏为该添加剂的主要功能,供使 用时参考。 表A.1、A.2、A.3中食品添加剂功能栏中规定的主要功 能,只是说明该种添加剂可能具有这么多功能 不是其所有功能的列举,也不是说明在规定的使用范围 中挥其列出的所有功能, 而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确定其发挥的具体功能。
留量)。 表A.1中食品添加剂 262 种
每个添加剂品种规定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的中文名称; 食品添加剂的英文名称; 食品添加剂的CNS号; 食品添加剂的INS号;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每个添加剂品种规定的主要内容(续)
食品添加剂的英文名称

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与管理2017.11.27-2

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与管理2017.11.27-2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2011年台湾公布300多家品牌旗下900多种塑化剂 超标的食品名单
2012年老酸奶“工业明胶”事件 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姜”事件、“毒豆芽”事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二、非食用物质与食品添加剂的区别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二、非食用物质与食品添加剂的区别 非食用物质: • 不属于传统上认为是食品原料的; • 不属于批准使用的新资源食品的; • 不属于卫生部公布的食药两用或作为普通食品管理
1954年关于食品中使用糖精剂量的规定1977年国家标准计量局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n50771981年国家标准总局卫生部提出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年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2014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标准框架f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正文适用范围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术语和定义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量最大残留量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ins和cns正文21食品添加剂
标准框架
• 前言 • 范围 • 术语和定义 • 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 • 食品分类系统 •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 食品用香料 • 食品用加工助剂
• 附录 • A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 B食品用香料使用规定 • C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规定 • D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 • E食品分类系统 • F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
不合格食品675批次,整体合格率97.35%,较2015 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其中,粮、油、肉、蛋、乳 等大宗日常消费品的合格率高于平均水平。
存在的问题中,食品添加剂的超范围、超限量 使用(简称“两超”问题),仍旧是主要问题。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编制说明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编制说明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编制说明一、基本情况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09]8号),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计划要求开展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的清理修订工作,并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的修订纳入此次修订工作范围。

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承担GB2760的清理和修订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接到任务后,组成了标准清理修订工作组。

工作组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中“解决标准缺失、重复和矛盾问题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要求,确定了以对现行GB2760-2007和卫生部公告批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清理整合和重点解决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本次修订的主要工作内容。

工作组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规范了标准名称,确定了标准的框架格式,将2007年至2010年卫生部公告批准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与GB2760-2007进行了整合修订,根据风险评估的原则和国内外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的实际情况,对部分食品添加剂规定和食品分类系统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本次制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及依据(一)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格式要求,对标准格式进行了修改,将标准名称由《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二)按照食品添加剂在技术上却有必要和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的原则,将2007年至2010年卫生部批准的食品添加剂规定纳入该标准。

(三)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进行了修订1、参照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标准(GSFA),结合我国的实际使用情况,将共享ADI(MTDI 70)值的食品添加剂磷酸、焦磷酸二氢二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钙、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钾、磷酸氢钙、磷酸三钙、磷酸三钾、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氢二钠的使用规定进行了合并,上述食品添加剂可以在批准的使用范围中单独或混合使用,最大使用量以磷酸盐计。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手册第一章食品添加剂概述 (3)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 (3)1.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意义 (4)第二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4)2.1 遵循法律法规 (4)2.2 保证食品添加剂安全有效 (5)2.3 遵循适量原则 (5)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审批与监管 (5)3.1 食品添加剂的审批流程 (5)3.1.1 申请材料提交 (5)3.1.2 材料审查 (6)3.1.3 安全性评价 (6)3.1.4 公开征求意见 (6)3.1.5 审批决定 (6)3.2 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体系 (6)3.2.1 法律法规体系 (6)3.2.2 监管机构 (6)3.2.3 监管手段 (6)3.2.4 信息公示 (6)3.3 监管部门的职责与权限 (6)3.3.1 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3.3.2 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 (7)第四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与限量 (7)4.1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7)4.2 食品添加剂的限量标准 (7)4.3 食品添加剂的标签标识 (8)第五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与防范 (8)5.1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风险来源 (8)5.1.1 原材料污染 (8)5.1.2 生产工艺问题 (8)5.1.3 使用不当 (9)5.1.4 标签标识不清 (9)5.2 食品添加剂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9)5.2.1 原材料质量控制 (9)5.2.2 生产过程监管 (9)5.2.3 使用规范 (9)5.2.4 标签标识管理 (9)5.3 食品添加剂安全事件的应对策略 (9)5.3.1 监测预警 (9)5.3.2 应急处置 (9)5.3.3 信息发布 (9)5.3.4 法律法规完善 (10)第六章食品添加剂与人体健康 (10)6.1 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健康 (10)6.2 食品添加剂与过敏反应 (10)6.3 食品添加剂与慢性疾病 (10)第七章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方法 (11)7.1 食品添加剂的化学检测方法 (11)7.1.1 光谱法 (11)7.1.2 色谱法 (11)7.1.3 电化学法 (11)7.2 食品添加剂的生物学检测方法 (11)7.2.1 微生物法 (12)7.2.2 酶联免疫吸附法 (12)7.2.3 生物传感器法 (12)7.3 食品添加剂的快速检测技术 (12)7.3.1 光学快速检测技术 (12)7.3.2 质谱快速检测技术 (12)7.3.3 便携式检测设备 (12)第八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与质量控制 (12)8.1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工艺 (12)8.1.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12)8.1.2 生产过程控制 (13)8.1.3 产品精制与包装 (13)8.2 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控制指标 (13)8.2.1 理化指标 (13)8.2.2 微生物指标 (13)8.2.3 毒理学指标 (13)8.3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许可与认证 (13)8.3.1 生产许可 (13)8.3.2 认证 (13)第九章食品添加剂的国际标准与法规 (14)9.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概述 (14)9.1.1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重要性 (14)9.1.2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制定机构 (14)9.1.3 国际食品添加剂标准的主要内容 (14)9.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体系 (14)9.2.1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构成 (14)9.2.2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特点 (14)9.2.3 国际食品添加剂法规的实施 (14)9.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14)9.3.1 我国食品添加剂标准现状 (14)9.3.2 我国食品添加剂法规现状 (15)9.3.3 我国食品添加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措施 (15)第十章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与消费者教育 (15)10.1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使用指导 (15)10.1.1 遵守法规标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保证其使用范围、用量和使用方式符合规定。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4年版)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 B2760 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2014-12-24发布2015-05-24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目 次前言Ⅰ1 范围12 术语和定义13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14 食品分类系统25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26 食品用香料27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2 附录A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3附录B 食品用香料使用规定119 附录C 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使用规定184 附录D 食品添加剂功能类别196 附录E 食品分类系统197 附录F 附录A 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208表A.1 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㊁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4 表A.2 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114 表A.3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所例外的食品类别名单117 表B .1 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㊁香精的食品名单119 表B .2 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天然香料名单121 表B .3 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名单135 表C .1 可在各类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残留量不需限定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184 表C .2 需要规定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加工助剂名单(不含酶制剂)185 表C .3 食品用酶制剂及其来源名单190 表E .1 食品分类系统197前言本标准代替G B2760 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㊂本标准与G B2760 201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增加了原卫生部2010年16号公告㊁2010年23号公告㊁2012年1号公告㊁2012年6号公告㊁2012年15号公告㊁2013年2号公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2号公告㊁2013年5号公告㊁2013年9号公告㊁2014年3号公告㊁2014年5号公告㊁2014年9号公告㊁2014年11号公告㊁2014年17号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规定㊂将食品营养强化剂和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单调整由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规定㊂ 修改了3.4带入原则,增加了3.4.2㊂修改了附录A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a)删除了表A.1中4-苯基苯酚㊁2-苯基苯酚钠盐㊁不饱和脂肪酸单甘酯㊁茶黄色素㊁茶绿色素㊁多穗柯棕㊁甘草㊁硅铝酸钠㊁葫芦巴胶㊁黄蜀葵胶㊁酸性磷酸铝钠㊁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㊁辛烯基琥珀酸铝淀粉㊁薪草提取物㊁乙萘酚㊁仲丁胺等食品添加剂品种及其使用规定;b)修改了表A.1中硫酸铝钾㊁硫酸铝铵㊁赤藓红及其铝色淀㊁靛蓝及其铝色淀㊁亮蓝及其铝色淀㊁柠檬黄及其铝色淀㊁日落黄及其铝色淀㊁胭脂红及其铝色淀㊁诱惑红及其铝色淀㊁焦糖色(加氨生产)㊁焦糖色(亚硫酸铵法)㊁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㊁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㊁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㊁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㊁山梨醇酐单油酸酯㊁甜菊糖苷㊁胭脂虫红的使用规定;c)在表A.1中增加了L(+)-酒石酸㊁d l-酒石酸㊁纽甜㊁β-胡萝卜素㊁β-环状糊精㊁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㊁阿斯巴甜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删除了上述食品添加剂在表A.2中的使用规定;d)删除了表A.1中部分食品类别中没有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规定;e)表A.3中增加了 06.04.01杂粮粉 ,删除了 13.03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㊂修改了附录B食品用香料㊁香精的使用规定:a)删除了八角茴香㊁牛至㊁甘草根㊁中国肉桂㊁丁香㊁众香子㊁莳萝籽等香料品种;b)表B.1中增加 16.02.01茶叶㊁咖啡 ㊂修改了附录C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以下简称 加工助剂 )使用规定:a)表C.1中增加了过氧化氢;b)表C.2中删除了甲醇㊁钯㊁聚甘油聚亚油酸酯品种及其使用规定㊂删除了附录D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单㊂修改了附录F食品分类系统:a)修改为附录E食品分类系统;b)修改了01.0㊁02.0㊁04.0㊁08.0㊁09.0㊁11.0㊁12.0㊁13.0㊁14.0㊁16.0等类别中的部分食品分类号及食品名称,并按照调整后的食品类别对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进行了调整㊂增加了附录F 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 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㊁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㊁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㊂2术语和定义2.1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㊁香㊁味,以及为防腐㊁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㊂食品用香料㊁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㊁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㊂2.2最大使用量食品添加剂使用时所允许的最大添加量㊂2.3最大残留量食品添加剂或其分解产物在最终食品中的允许残留水平㊂2.4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保证食品加工能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与食品本身无关㊂如助滤㊁澄清㊁吸附㊁脱模㊁脱色㊁脱皮㊁提取溶剂㊁发酵用营养物质等㊂2.5国际编码系统(I N S)食品添加剂的国际编码,用于代替复杂的化学结构名称表述㊂2.6中国编码系统(C N S)食品添加剂的中国编码,由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类别(见附录D)代码和在本功能类别中的顺序号组成㊂3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3.1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a)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c)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㊁掺假㊁伪造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剂;d)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e)在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㊂3.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a)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b)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c)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d)便于食品的生产㊁加工㊁包装㊁运输或者贮藏㊂3.3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按照本标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当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㊂3.4带入原则3.4.1在下列情况下食品添加剂可以通过食品配料(含食品添加剂)带入食品中:a)根据本标准,食品配料中允许使用该食品添加剂;b)食品配料中该添加剂的用量不应超过允许的最大使用量;c)应在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使用这些配料,并且食品中该添加剂的含量不应超过由配料带入的水平;d)由配料带入食品中的该添加剂的含量应明显低于直接将其添加到该食品中通常所需要的水平㊂3.4.2当某食品配料作为特定终产品的原料时,批准用于上述特定终产品的添加剂允许添加到这些食品配料中,同时该添加剂在终产品中的量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㊂在所述特定食品配料的标签上应明确标示该食品配料用于上述特定食品的生产㊂4食品分类系统食品分类系统用于界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只适用于本标准,见附录E㊂如允许某一食品添加剂应用于某一食品类别时,则允许其应用于该类别下的所有类别食品,另有规定的除外㊂5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㊂6食品用香料用于生产食品用香精的食品用香料的使用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㊂7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使用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㊂附录A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A.1表A.1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㊁使用范围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㊂A.2表A.1列出的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㊁防腐剂㊁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㊂A.3表A.2规定了可在各类食品(表A.3所列食品类别除外)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㊂A.4表A.3规定了表A.2所例外的食品类别,这些食品类别使用添加剂时应符合表A.1的规定㊂同时,这些食品类别不得使用表A.1规定的其上级食品类别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㊂A.5表A.1和表A.2未包括对食品用香料和用作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的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㊂A.6上述各表中的 功能 栏为该添加剂的主要功能,供使用时参考㊂表A.1食品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㊁使用范围1)以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β-阿朴-8'-胡萝卜素醛β-a p o-8'-c a r o t e n a lC N S号08.018I N S号160e功能着色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2.02风味发酵乳0.01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1.06.04再制干酪0.018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020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5.02糖果0.01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07.0焙烤食品0.01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12.10.02半固体复合调味料0.005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14.0饮料类(除外14.01包装饮用水)0.010以β-阿朴-8'-胡萝卜素醛计,固体饮料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氨基乙酸(又名甘氨酸)g l y c i n eC N S号12.007I N S号640功能增味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8.02预制肉制品3.008.03熟肉制品3.012.0调味品1.0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2植物蛋白饮料1.0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铵磷脂a m m o n i u m p h o s p h a t i d eC N S号10.033I N S号442功能乳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5.01.02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㊁除05.01.01以外的可可制品10.0巴西棕榈蜡c a r n a u b aw a xC N S号14.008I N S号903功能被膜剂㊁抗结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4.01.01新鲜水果0.0004以残留量计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6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1)在表A.1中使用范围以食品分类号和食品名称表示㊂白油(又名液体石蜡)m i n e r a l o i l ,w h i t e (l i qu i d p a r a f f i n )C N S 号 14.003I N S 号 905a功能 被膜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5.010.01鲜蛋5.0L -半胱氨酸盐酸盐L -c y s t e i n e a n d i t s h y d r o c h l o r i d e s s o d i u ma n d p o t a s s i u ms a l t s C N S 号 13.003I N S 号 920功能 面粉处理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仅限拉面)0.306.03.02.03发酵面制品0.0606.08冷冻米面制品0.6苯甲酸及其钠盐b e n z o ic a c id ,s o d i u mbe n z o a t eC N S 号 17.001,17.002I N S 号 210,211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3.03风味冰㊁冰棍类1.0以苯甲酸计04.01.02.05果酱(罐头除外)1.0以苯甲酸计04.01.02.08蜜饯凉果0.5以苯甲酸计04.02.02.03腌渍的蔬菜1.0以苯甲酸计05.02.01胶基糖果1.5以苯甲酸计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0.8以苯甲酸计11.05调味糖浆1.0以苯甲酸计12.03醋1.0以苯甲酸计12.04酱油1.0以苯甲酸计12.05酱及酱制品1.0以苯甲酸计12.10复合调味料0.6以苯甲酸计12.10.02半固体复合调味料1.0以苯甲酸计12.10.03液体复合调味料(不包括12.03,12.04)1.0以苯甲酸计14.02.02浓缩果蔬汁(浆)(仅限食品工业用)2.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蛋白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14.04碳酸饮料0.2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茶㊁咖啡㊁植物(类)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7特殊用途饮料0.2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1.0以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4以苯甲酸计15.03.03果酒0.8以苯甲酸计冰结构蛋白i c e s t r u c t u r i n gp r o t e i nC N S号00.020I N S号功能其他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L-丙氨酸L-a l a n i n eC N S号12.006I N S号功能增味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丙二醇p r o p y l e n e g l y c o lC N S号18.004I N S号1520功能稳定剂和凝固剂㊁抗结剂㊁消泡剂㊁乳化剂㊁水分保持剂㊁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1.507.02糕点3.0丙二醇脂肪酸酯p r o p y l e n e g l y c o l e s t e r s o f f a t t y a c i dC N S号10.020I N S号477功能乳化剂㊁稳定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乳及乳制品(01.01.01㊁01.01.02㊁13.0涉及品种除外)5.0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10.0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5.0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2.006.03.02.05油炸面制品2.007.02糕点3.012.10复合调味料20.016.06膨化食品2.0丙酸及其钠盐㊁钙盐p r o p i o n i c a c i d ,s o d i u m p r o p i o n a t e ,c a l c i u m p r o pi o n a t e C N S 号 17.029,17.006,17.005I N S 号 280,281,282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4豆类制品2.5以丙酸计06.01原粮1.8以丙酸计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0.25以丙酸计07.01面包2.5以丙酸计07.02糕点2.5以丙酸计12.03醋2.5以丙酸计12.04酱油2.5以丙酸计16.07其他(杨梅罐头加工工艺)50.0以丙酸计茶多酚(又名维多酚)t e a p o l y ph e n o l (T P )C N S 号 04.005I N S 号功能 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6.03.02.05油炸面制品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6.07方便米面制品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7.02糕点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含油脂馅料)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㊁腊肉㊁板鸭㊁中式火腿㊁腊肠)0.4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1酱卤肉制品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2熏㊁烧㊁烤肉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8.03.03油炸肉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4西式火腿(熏烤㊁烟熏㊁蒸煮火腿)类 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5肉灌肠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8.03.06发酵肉制品类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9.03预制水产品(半成品)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9.04熟制水产品(可直接食用)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09.05水产品罐头0.3以油脂中儿茶素计12.10复合调味料0.1以儿茶素计14.03.02植物蛋白饮料0.1以儿茶素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6.02蛋白固体饮料0.8以儿茶素计16.06膨化食品0.2以油脂中儿茶素计茶多酚棕榈酸酯t e a p o l y p h e n o l pa l m i t a t e C N S 号 04.021I N S 号功能 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6赤藓红及其铝色淀e r y t h r o s i n e ,e r yt h r o s i n e a l u m i n u ml a k e C N S 号 08.003I N S 号 127功能 着色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1.02.08.02凉果类0.05以赤藓红计04.01.02.09装饰性果蔬0.1以赤藓红计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025以赤藓红计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可可制品除外)0.05以赤藓红计07.02.04糕点上彩装0.05以赤藓红计08.03.05肉灌肠类0.015以赤藓红计08.03.08肉罐头类0.015以赤藓红计12.05酱及酱制品0.05以赤藓红计12.10复合调味料0.05以赤藓红计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05以赤藓红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14.04碳酸饮料0.05以赤藓红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05以赤藓红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05以赤藓红计16.06膨化食品0.025仅限使用赤藓红刺梧桐胶k a r a y a g u mC N S号18.010I N S号416功能稳定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2.02水油状脂肪乳化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刺云实胶t a r a g u mC N S号20.041I N S号417功能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6干酪和再制干酪及其类似品8.0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5.004.01.02.05果酱5.007.0焙烤食品1.508.02预制肉制品10.008.03熟肉制品10.0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6.01果冻5.0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醋酸酯淀粉s t a r c ha c e t a t eC N S号20.039I N S号1420功能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皮㊁烧麦皮)(仅限生湿面条)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油酸㊁亚油酸㊁棕榈酸㊁山嵛酸㊁硬脂酸㊁月桂酸㊁亚麻酸)m o n o -a n dd i g l y c e r i d e s o f f a t t y ac id s C N S 号 10.006I N S 号 471功能 乳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 )备注01.05.01稀奶油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2.02.01.01黄油和浓缩黄油20.0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6.03.02.02生干面制品30.011.01.02其他糖和糖浆[如红糖㊁赤砂糖㊁冰片糖㊁原糖㊁果糖(蔗糖来源)㊁糖蜜㊁部分转化糖㊁槭树糖浆等]6.012.09香辛料类5.013.01婴幼儿配方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3.02婴幼儿辅助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单辛酸甘油酯c a p r y lm o n o g l yc e r ide C N S 号 17.031I N S 号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6.03.02.01生湿面制品(如面条㊁饺子皮㊁馄饨皮㊁烧麦皮)1.007.02糕点1.0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豆馅)1.008.03.05肉灌肠类0.5淀粉磷酸酯钠s o d i u ms t a r c h p h o s ph a t e C N S 号 20.013I N S 号功能 增稠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备注02.02.01脂肪含量80%以上的乳化制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04.01.02.05果酱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2.0调味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4.0饮料类(14.01包装饮用水除外)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靛蓝及其铝色淀i n d i g o t i n e ,i n d i go t i n e a l u m i n u ml a k e C N S 号 08.008I N S 号 132功能 着色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1.02.08.01蜜饯类0.1以靛蓝计04.01.02.08.02凉果类0.1以靛蓝计04.01.02.09装饰性果蔬0.2以靛蓝计04.02.02.03腌渍的蔬菜0.01以靛蓝计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05以靛蓝计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1.01可可制品除外)0.1以靛蓝计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0.3以靛蓝计07.02.04糕点上彩装0.1以靛蓝计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饼干夹心)0.1以靛蓝计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1以靛蓝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1以靛蓝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1以靛蓝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2配制酒0.1以靛蓝计16.06膨化食品0.05仅限使用靛蓝丁基羟基茴香醚(B H A )b u t y l a t e dh y d r o x ya n i s o l e (B H A )C N S 号 04.001I N S 号 320功能 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4.05.02.03坚果与籽类罐头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5.02.01胶基糖果0.406.03.02.05油炸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4.01杂粮粉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7方便米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7.03饼干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㊁腊肉㊁板鸭㊁中式火腿㊁腊肠)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9.03.04风干㊁烘干㊁压干等水产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12.10.01固体复合调味料(仅限鸡肉粉)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16.06膨化食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及其钠盐(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及其钠盐)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 s a n d i t s s a l t s(s o d i u m m e t h y l 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e t h y l 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s o d i u me t h y l p-h y d r o x y b e n z o a t e)C N S号17.032,17.007,17.036I N S号219,214,215功能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1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04.01.02.05果酱(罐头除外)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1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表面用挂浆(仅限糕点馅)0.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0.03.02热凝固蛋制品(如蛋黄酪㊁松花蛋肠)0.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03醋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04酱油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05酱及酱制品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2.10.03.04蚝油㊁虾油㊁鱼露等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2以对羟基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25以对羟基苯甲酸计,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二丁基羟基甲苯(B H T)b u t y l a t e dh y d r o x y t o l u e n e(B H T)C N S号04.002I N S号321功能抗氧化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2.0脂肪,油和乳化脂肪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2.01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0.204.02.02.02干制蔬菜(仅限脱水马铃薯粉)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5.02.01熟制坚果与籽类(仅限油炸坚果与籽类)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4.05.02.03坚果与籽类罐头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5.02.01胶基糖果0.406.03.02.05油炸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6.07方便米面制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7.03饼干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8.02.02腌腊肉制品类(如咸肉㊁腊肉㊁板鸭㊁中式火腿㊁腊肠)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09.03.04风干㊁烘干㊁压干等水产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16.06膨化食品0.2以油脂中的含量计N -[N -(3,3-二甲基丁基)]-L -α-天门冬氨-L -苯丙氨酸1-甲酯(又名纽甜)n e o t a m eC N S 号 19.019I N S 号 961功能 甜味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1.01.03调制乳0.0201.02.02风味发酵乳0.101.03.02调制乳粉和调制奶油粉0.06501.05稀奶油(淡奶油)及其类似品(01.05.01稀奶油除外)0.03301.06.05干酪类似品0.03301.07以乳为主要配料的即食风味食品或其预制产品(不包括冰淇淋和风味发酵乳)0.102.0302.02类以外的脂肪乳化制品,包括混合的和(或)调味的脂肪乳化制品0.0102.04脂肪类甜品0.1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104.01.02.01冷冻水果0.104.01.02.02水果干类0.104.01.02.03醋㊁油或盐渍水果0.104.01.02.04水果罐头0.033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04.01.02.05果酱0.0704.01.02.06果泥0.0704.01.02.07除04.01.02.05外的果酱(如印度酸辣酱)0.0704.01.02.08蜜饯凉果0.06504.01.02.09装饰性果蔬0.104.01.02.10水果甜品,包括果味液体甜品0.104.01.02.11发酵的水果制品0.06504.01.02.12煮熟的或油炸的水果0.06504.02.02加工蔬菜0.03304.02.02.03腌渍的蔬菜0.0104.03.02.03腌渍的食用菌和藻类0.0104.03.02.04食用菌和藻类罐头0.03304.03.02.05经水煮或油炸的藻类0.03304.03.02.06其他加工食用菌和藻类0.03304.05.02加工坚果与籽类0.03204.05.02.04坚果与籽类的泥(酱),包括花生酱等0.03305.0可可制品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05.02糖果除外)0.105.02.01胶基糖果1.005.02.02除胶基糖果以外的其他糖果0.3306.06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0.1606.09谷类和淀粉类甜品(如米布丁㊁木薯布丁)0.03307.0焙烤食品0.0807.04焙烤食品馅料及其表面用挂浆0.109.03预制水产品(半成品)0.0109.05水产品罐头0.0110.04其他蛋制品0.111.04餐桌甜味料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11.05调味糖浆0.0712.03醋0.01212.09.03香辛料酱(如芥末酱㊁青芥酱)0.012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12.10复合调味料0.07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1含乳饮料0.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2植物蛋白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3.03复合蛋白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茶㊁咖啡㊁植物(类)饮料0.0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3植物饮料0.02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7特殊用途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0.033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5.03发酵酒(15.03.01葡萄酒除外)0.03316.01果冻0.1如用于果冻粉,按冲调倍数增加使用量16.06膨化食品0.032二甲基二碳酸盐(又名维果灵)d i me t h y l d i c a r b o n a t e C N S 号 17.033I N S 号 242功能 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 /k g)备注14.02.03果蔬汁(浆)类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4碳酸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5.01茶(类)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8风味饮料(仅限果味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14.09其他饮料类(仅限麦芽汁发酵的非酒精饮料)0.25固体饮料按稀释倍数增加使用量2,4-二氯苯氧乙酸2,4-d i c h l o r o p h e n o x y a c e t i c a c i dC N S号17.027I N S号功能防腐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4.01.01.02经表面处理的鲜水果0.01残留量ɤ2.0m g/k g 04.02.01.02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0.01残留量ɤ2.0m g/k g二氧化硅s i l i c o nd i o x i d eC N S号02.004I N S号551功能抗结剂食品分类号食品名称最大使用量/(g/k g)备注01.03乳粉(包括加糖乳粉)和奶油粉及其调制产品15.001.08其他乳制品(如乳清粉㊁酷蛋白粉)(仅限奶片)1502.05其他油脂或油脂制品(仅限植脂末)15.003.0冷冻饮品(03.04食用冰除外)0.505.01.01可可制品(包括以可可为主要原料的脂㊁粉㊁浆㊁酱㊁馅等)15.006.01原粮1.206.03.02.04面糊(如用于鱼和禽肉的拖面糊)㊁裹粉㊁煎炸粉20.010.03.01脱水蛋制品(如蛋白粉㊁蛋黄粉㊁蛋白片)15.011.06其他甜味料(仅限糖粉)15.012.01盐及代盐制品20.012.09香辛料类20.012.10.01固体复合调味料20.014.06固体饮料15.016.07其他(豆制品工艺)0.025复配消泡剂用,以每千克黄豆的使用量计。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范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质量和特点,在制作过程中向食品中添加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加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可以增加食品的色泽、保持新鲜度、改善口感等。

然而,不当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使用规范,以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健康。

首先,食品添加剂的选择应该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繁多,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品牌和型号。

但是,我们在购买和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必须选择那些经过严格审批且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购买时,可查看产品包装上的生产许可证号和生产日期,以确保产品的合法性和质量。

其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应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每种食品添加剂都有一定的使用限量,超过这个限量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必须按照产品说明书和相关法规的规定来使用,并严格控制使用量。

尤其是对于一些可能对人体健康有潜在风险的食品添加剂,如二氧化硫和硝酸盐等,更应该格外谨慎。

此外,食品添加剂应该在食品生产的不同阶段中正确使用。

不同的食品添加剂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具体需要和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添加剂,并在合适的阶段使用。

例如,某些添加剂在烹饪或加热过程中可能会失效,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应该避免使用这种类型的添加剂。

此外,食品制造商和经营者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标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并且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确标注。

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可以通过仔细阅读食品标签来了解食品是否含有添加剂,以及添加剂是否符合规范。

制造商和经营者应该诚信守法,确保所生产和销售的食品符合相关法规,让消费者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

最后,公众应该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对待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虽然可能带来一些潜在风险,但是经过合理使用和监管,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常是可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是烹饪过程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材料,一般说来,使用食品添加剂除应遵守《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卫生法》、《食品营养强化剂卫生管理办法》之外,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经过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体安全无害。

添加剂的采用应当是维持和改良食品营养质量,而严禁毁坏和减少营养质量。

理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施行并核准继续执行的采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不得用于掩盖缺点(变质、腐败)或粗制滥造,欺骗消费者。

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采用添加剂是增加消耗,改良储藏条件,精简工艺,但无法由于采用添加剂而减少了较好的加工措施和卫生建议,对营养成分不理应毁坏促进作用。

未经卫生部允许婴儿食品、儿童食品不得使用糖精、色素、香精等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准则PPT课件

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准则PPT课件

.
12
使用人工合成甜味剂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① 滥用糖精纳和甜蜜素现象十分严重; ② 生产企业通过多种人工合成甜味剂,混合使用来达
到既不单项超标,又增加甜味剂使用量目的,钻法 规空子,逃避法律制裁; ③ 偷换概念,用“蛋白糖”的名称掩盖在食品中偷放 各种甜味剂的真相。复配“蛋白糖”是近些年来出 现的一种混合型甜味剂,与蛋白毫无关系。
以在有机生产过程中有条件地使用某物质或方法。 (5)禁止使用:是指禁止在有机生产过程中使用某物质或方法。
.
8
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说明(1)
(1)食品添加剂可以是单独一种,也可以是多种的混合物,一般都不 能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其使用范围和添加量有严格的控制。
(2)某些糖类如葡萄糖、饴糖等虽在添加时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但 可单独食用,因此通常按食品(辅料)对待。
(3)日本定义:食品生产过程,或食品加工和贮存为目的而 添加混合等方法使用的物质(包括合成和天然的),人工合成也 即化学食品(是通过氧化、还原、缩合、聚合、成盐手段),天 然指利用动、植物为原料或微生物发酵的代谢产物,为原料所 提取的天然物质。
.
6
1、定义 食品添加剂 food additive(2)
(4)天然食品添加剂:以物理方法从天然物中分离出来, 经过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或:由人工合成的,其化学结构、性质与天然物质完 成相同,经毒理学评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5)化学合成添加剂:由人工合成的,其化学结构、性 质与天然物质不相同,经毒理学评价确认其食用安全的食 品添加剂
酯)
.
10
四、食品添加剂的违规使用(1)
(1)为了改善食品的组织形态及色、香、味等以适 应消费者的需要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说明书

食品添加剂说明书

食品添加剂说明书篇一:申请备案产品的说明书和生产加工工艺资料;企业原辅料、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来源和使用方法等资料;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加工工艺1蜂蜜系列工艺流程图★关键控制点(CCP) 2蜂蜜系列系列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说明3蜂产品系列工艺流程图★关键控制点(CCP)4蜂产品系列生产加工工艺流程图说明篇二:进口食品添加剂产品说明进口食品添加剂产品说明我司就报检号___________项下的进口食品添加剂,确认如下:1. 产品名称:采用相关标准的通用名称:2. 产品类别:1-着色剂、2-防腐剂、3-甜味剂、4-乳化剂、5-营养强化剂、6-增味剂、7-被膜剂、8-抗结剂、9-酸度调节剂、10-面粉处理剂、11-稳定剂和凝固剂、12-抗氧化剂、13-增稠剂、14-漂白剂、15-膨松剂、16-胶基果糖中基础剂物质、17-护色剂、18-水分保持剂、19-消泡剂、20-酶制剂、21-食品用香料、22-加工助剂、23-食用香精、24-乳化香精、25-咸味香精、26-营养强化剂、27-复配食品添加剂、28-其他; 3. 产品编码:产品CNS、INS或FEMA编码;4. 产品使用标准:应填写如GB2760-XX或GB14880-XX 等,并请注明所在表格位置或页码;5. 产品质量标准:应填写产品标准如辣椒红GB10783-XX;6. 产品物理性状:包括颜色和存在形态,存在形态请填写:1-拌合性粉末状、2-微胶囊型粉末状、3-油溶性液体状、4-水溶性液体状、5-浆膏状、6-其他。

二、产品成分说明填表说明:1. 成分名称:应按照含量由大道小排列的顺序逐一填写各单一鞥分的通用名称、辅料的名称;2. 食品添加剂中所使用的辅料可不填写成分别类、成分编码、成分使用标准、成分质量标准、成分使用范围,在备注栏中标明“辅料”;3. 成分类别:应按成分的功能区分,参照上表的产品类别代码;4. 成分编码:成分CNS、INS或FEMA编码;5. 成分使用标准:应填写如GB2760-XX或GB14880-XX 等,并请注明所在表格位置或页码;6. 成分质量标准:应填写具体产品标准如辣椒红GB10783-XX’ 7. 成分使用范围:各成分使用范围应相同;8. 备注:复配食品添加剂应在备注栏中标注发挥产类类别主要功能或全部功能的成分; 9. 辅料应在备注栏中标注。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用于改进食品质量、特性、保存期限和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各种化学物质。

当前,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消费者、政府和企业的关注点之一。

为保障食品安全,中国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一、食品添加剂的分类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防腐剂:用于保护食品免受细菌和真菌的破坏。

- 色素:用于改变食品的颜色和外观。

- 香料:用于增加食品的香气。

- 调味剂:用于增加食品的味道。

- 抗氧化剂:用于防止脂肪氧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 发酵剂:用于促进面包、蛋糕等食品的发酵过程。

- 稳定剂:用于保持食品中乳化性质和稳定性。

- 乳化剂:用于使油和水混合均匀。

- 膨松剂:用于增加食品的体积和口感。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在使用前应该对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使用添加剂不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使用添加剂不会降低食品的营养价值。

- 使用添加剂不会误导消费者。

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该遵守以下原则:- 不得添加已禁用的食品添加剂。

- 不得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使用量。

- 不得添加未经批准的食品添加剂。

- 添加剂不得代替原料,用于掩盖食品本身的质量问题。

- 添加剂的使用应该经过充分的测试和评估。

在具体的使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并在食品标签上注明添加剂的种类和使用量。

- 对于可能会引起特殊群体不良反应的食品添加剂,应该在标签上标明警示语。

- 企业应该建立使用添加剂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对添加剂的质量、来源和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的管理记录。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添加剂是否会降低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添加剂是否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儿童和孕期女性的影响。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手册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手册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手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制造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手册旨在介绍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技术,以帮助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

第一章介绍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的质量、延长保鲜期、增强食品的色、香、味以及提高食品加工性能而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质。

1.2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性质,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增味剂、防腐剂、抗氧化剂、着色剂、发酵剂、乳化剂等多个类别。

1.3 食品添加剂的法规与标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和限制有不同的法规与标准,食品生产企业应确保符合当地的相关法规与标准。

第二章常见食品添加剂及其应用技术2.1 增味剂的应用技术增味剂可以增强食品的口感和风味,常见的增味剂包括谷氨酸钠、甘氨酸等。

在使用增味剂时,需正确掌握添加量和添加时机,以保证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2.2 防腐剂的应用技术防腐剂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常见的防腐剂包括山梨酸、苯甲酸等。

在使用防腐剂时,应注意选择适量的防腐剂,并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加入,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持久性。

2.3 抗氧化剂的应用技术抗氧化剂可以防止食品因氧化而变质,常见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等。

在使用抗氧化剂时,需注意添加量和添加方法,以维护食品的色泽和营养价值。

2.4 着色剂的应用技术着色剂可以提供食品丰富多彩的色彩,常见的着色剂包括红色素、黄色素等。

在使用着色剂时,需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确保安全无害。

2.5 发酵剂的应用技术发酵剂可以促进食品的发酵过程,常见的发酵剂包括酵母、乳酸菌等。

在使用发酵剂时,需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获得理想的发酵效果。

2.6 乳化剂的应用技术乳化剂可以使食品中的油水分散均匀,提高稳定性和口感,常见的乳化剂包括卵磷脂、明胶等。

在使用乳化剂时,需掌握适量添加和适当的搅拌方法,以达到乳化效果。

第三章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与控制3.1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食品添加剂在使用前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毒理学实验、急性毒性试验等,以确保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质量、保持食品新鲜度、增加食品色、香、味等特性而向食品中添加的具有一定技术效果的物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下面将从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标准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主要包括色素、防腐剂、抗氧化剂、增稠剂、甜味剂等。

不同种类的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其使用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规定。

比如,色素的使用需要符合国家标准,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规定的最大使用量等。

其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其标准内容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使用方法等。

行业标准是指由行业协会或组织制定的,对特定行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提出了规范和要求。

企业标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结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此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是保障其安全使用的重要环节。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主要包括立法、监测、检验和监督管理等方面。

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测和检验工作,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和使用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可以有效保障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

总的来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加强监管和管理,才能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内容讲解-GB2760-2011(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内容讲解-GB2760-2011(2014)
添加剂规定纳入该标准。
2016/7/22 23
本次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的修订
依据:参照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标准(GSFA),结合我国的实际使用 情况
修订内容:将共享ADI(每日允许摄入量) 值的食品添加剂磷酸盐的使
用规定进行了合并 涉及食品添加剂:磷酸、焦磷酸二氢二钠、焦磷酸钠、磷酸二氢钙、
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修订依据: 经过JECFA(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评价 ADI值不需要 限定 国内外在各类食品中普遍使用 维生素E及天然维生素E的名称修订 维生素E(dl-α-生育酚,d-α-生育酚,混合生育酚浓缩物)
2016/7/22 25
本次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酪蛋白钙肽(钙促进剂)、酪蛋白磷酸肽(钙促进剂)、 乳铁蛋白(铁促进剂),从GB2760删除,在GB14880修 订过程中列入GB14880,做好GB2760与GB14880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的衔接
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钾、磷酸氢钙、磷酸
三钙、磷酸三钾、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磷酸氢二钠 上述食品添加剂可以在批准的使用范围中单独或混合使用,最大使用
量以磷酸盐计
2016/7/22 24
本次修订工作的主要内容及依据
修订内容:碳酸钠、抗坏血酸钠列入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
GBn50-1977(内部发行)
GB2760-1981 GB2760-1986 GB2760-1996 GB2760-2007 GB2760-2011 第七次修改
2016/7/22 14
法规、标 准 国内外食品添加剂对比分析 食品分 类 基本框 架
添加剂使用规定
添加剂监测 危险性评估 加工助剂调查 膳食模型调 查 膳食调查法 膳食调查 丹麦预算法 膳食模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添加剂 71种
说明:
该表中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为除表A.4以外的食品类 别
照食品添加剂中文名称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2)该表 规定三方面的内容,即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 每种食品添加剂允许使用的范围及其在规定的使用范围中 允许的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每个添加剂品种规定的主要内容
食品添加剂的中文名称; 食品添加剂的英文名称; 食品添加剂的CNS号; 食品添加剂的INS号;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食品添加剂的功能:
继承原GB2760-1996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功能 参照CAC对添加剂功能类别的规定进行补充 具体生产实践中根据其发挥的实际作用确定其实际功能 D-甘露糖醇 甜味剂 抗结剂、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
每个添加剂品种规定的主要内容(续)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
分类、分级的食品分类系统 除外:该类别中特定的食品亚类或食品品种不适用本条规定 仅限:仅该类别中的特定食品亚类或食品品种适用本规定 其他:对未列入食品分类系统中的使用范围的补充
每个添加剂品种规定的主要内容(续)
食品添加剂的英文名称
GSFA : 碳酸钾、碳酸钠 《食品添加剂手册》、申报材料 :黑豆红、高梁红
食品添加剂的CNS号
GB/T12493-1990(《食品添加剂分类与代码》) 功能类别编号和其在该功能类别中的编号两部分组成,
中间以“.”作为分割符分隔 D-甘露糖醇 19.017
主要内容
表A.1的主要规定 表A.2的主要规定 表A.3的主要规定 表A.4的主要规定
表A.2的主要规定
A.2 表A.2以食品分类编号排序规定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添 加剂品种和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与表1的指标相同。
说明: 表A.2分类的依据是以食品类别作为分类的依据,排列 顺序是按照食品类别编号排列的 表A.2规定的具体内容包括每个食品类别中允许使用的 食品添加剂的名称、功能和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表A.2规定的技术指标内容与表A.1完全相同。
食品添加剂的最大允许使用量的涵义包括:
在使用具体的食品添加剂时,应该按照食品添加剂的 使用原则,在达到其使用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在 食品中的使用量
在具体食品类别中的使用量不能超过最大使用量 最大使用量并不能完全作为确定产品中最终残留量的
依据,而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和带入原则等进行综合 判定。
每个添加剂品种规定的主要内容(续)
食品添加剂的INS号:
参考CAC的《食品添加剂分类名称和编码系统》(CAC/GL 36 Class Nam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Numbering System for Food Additives)
我国所特有的一些食品添加剂则没有INS编号:黑豆红、高梁红、 竹叶抗氧化物
主要内容
表A.1的主要规定 表A.2的主要规定 表A.3的主要规定 表A.4的主要规定
表A.1的主要规定
A.1 表A.1以食品添加剂名称汉语拼音排序规定了食品添 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允许使用的食品名称(种类)以及 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表A.1中食品添加剂 262 种 说明:(1)表A.1分类的依据是以添加剂的品种分类,按
示例 果汁饮料
红1 1.0 (a’) 0.8(a) 0.8/1.0=80% 红2 2.0 (b’) 0.4(b) 0.4/2.0=20%
a/a’+b/b’≤1
主要内容
表A.1的主要规定 表A.2的主要规定 表A.3的主要规定 表A.4的主要规定
表A.3的主要规定
A.3 表A.3规定了可在各种食品中依照生产需要适 量使用原则使用的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使用说明
主要内容
标准文本中附录A部分的解释说明
如何在标准文本中查找一个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
如何在标准文本中查找一个食品类别中使用添加剂的 使用规定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4个表组成,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具体内容进行了 规定。
不包括食品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食品工业 用加工助剂、胶基物质
种添加剂是红色,一种添加剂是蓝色,在使用时也不受 本条的约束。 按照该条要求各自的实际使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 之和不能超过1。
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混合使用时的规定(续)
公式表示: 假设A和B是同一功能有共同使用范围C的两种食品添加剂,A添加 剂在C中的实际使用量为a,标准规定A在C中的最大使用量为a’,B 在C中的实际使用量为b,标准规定B在C中的最大使用量为b’,该条 款用公式表示为,a/a’+b/b’≤1。
CNS号中编号与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
编号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功能类别 酸度调节剂 抗结剂 消泡剂 抗氧化剂 漂白剂 膨松剂 胶姆糖基础剂 着色剂 护色剂 乳化剂 酶制剂
编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00
功能类别 增味剂 面粉处理剂 被膜剂 水分保持剂 营养强化剂 防腐剂 稳定剂和凝固剂 甜味剂 增稠剂 其他
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混合使用时的规定
A.3:表A.1、A.2列出的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 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 例之和不应超过1。
说明:
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其共同的使用范围内混合 使用时如何确定各自使用量的规定。
不具有同一功能食品添加剂不受本条约束; 着色剂要求具有同一色泽,如同是红色或蓝色,如果一
柠檬黄
03.0 冷冻饮品( 03.04 食用冰除外) 07.04焙烤食品馅料(仅限饼干夹心和蛋糕夹心) 乳化硅油 其他(发酵工艺用)
每个添加剂品种规定的主要内容(续)
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
标准中主要规定的是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只是部分品种 规ຫໍສະໝຸດ 了在使用范围中的残留量。如二氧化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