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德育课,其旨在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
而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主觉、自愿、自律的主体行为,主体只有在对方方面面的反复体验中才能真正实现知、情、信、意、行的整合,实现人的成长、成熟。
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好方法。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1)5-081-00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内心体验、角色体验、生活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去体会、确认、反思,从而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动力,促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和更高的层次上进行更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
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尽量让中小学生的每一点认识都从丰富鲜活的体验中产生。
让学生在体验中选择新的观念来丰富精神世界,抵制消极影响,并最终实现德育素材内化和道德情感升华。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什么是体验,什么是体验式教学呢?本文认为,体验指的是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是人们通过观察、想象、联想、实践感知对象世界的心理过程。
体验可以作为经验融入人的知识和智能结构,并作为人的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的社会实践方式和创造能力。
强调体验,重视的是学生的情绪和情
感,因为这直接关系师生双方主体间交互关系的正常与否,也关系到教与学的成败及成效的大小。
正如苏联著名教学实验家赞科夫所说:我们由研究的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对实验教学的不断加工,越来越明显地证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任何教学法只有触及学生的各种需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内部诱因,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倡导体验式教学研究的意义就在这里。
而体验式教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厉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这种教学方式使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是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体验式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以问题解决为过程,面向全体;注意学习的合作性和开放性:注重成果产出:及时吸收有关理论和总结教学实践经验。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探索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结合小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本文认为体验式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参与
在道德品德的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道德情感有助于认识的提高,有助于道德意志行为的培养,并能促进行为习惯的形成,它是道德与行为的纽带。
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人要生活就要与环境、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联系。
有联系就会有交往,有交往就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需要有道德,道德又是生活中的道德,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为抽象条文、无的放矢,也就无所谓道德。
因而不论是社会道德的发展,还是个人道德水准的提高,都必须在真实生活中实现,否则道德教育也会抽象化、理想化。
因此,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a1课程所创设的情境首先应该是生活的、真实的、客观的。
正如课程改革纲要的解读材料中所说的那样:“教师要创设现实的情境,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能习得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如在教学《科学技术神通广大》前,可让同学们和自己的父母亲去大型商场超市看科技商品,如数码产品,电脑产品等,听销售人员的介绍后,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
然后让学生自己试着充当解说员,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自己了解的高科技产品的用处。
在教学中,先让同学们观看科教片,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科技给我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文化知识带来了哪些好处。
有了前面的铺垫,大家情绪定会高涨,在热烈的讨论中,大家真切地感
受到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科学、敢创造”的情感意识。
2.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情感体悟
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部分即体现教材价值导向的地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并有自己的思考与发现。
此时,教师应做一个称职的“导游”,尽量帮学生选择好一个恰当的观察点,引导学生去欣赏文本中“最美的风景”,从而便他们产生积极的道德体验和多元感悟,在价值多元的体会中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如果说、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那么生生、师生对话则是对话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生生、师生的对话,才会有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情感的沟通,才会吸收他人信息,并使自己已有知识被他人唤醒、激活。
因此,话题设置显得极为重要。
如一位教师执教《做一个诚实的人》时,有学生提出“在平常生活中,老实人总吃亏”,“说真话倒霉”,听听他们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
的确,有个别同学曾经因为说真话敢于承认错误而受过教师批评,而那些不敢承认错误的同学反而因教师不知情而逃脱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其他同学也有一部分表示认可,面对这部分学生的错误道德体验,教师没有听之任之,也没有强行说教,稍加思索后他对那学生说:“诚实守信虽然有时会吃一点亏,但诚实给人带来的帮助和好处也非常多,你能举一些例子吗”“老师,我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件由于讲诚实而让一家倒闭的工厂起死回
生的事。
”“我们曾读过一篇文章叫《种花的孩子》,尽管他没有种出鲜艳的花,但他反而受到国王的赞扬。
”……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时这位教师说:“看来阿,做一个诚实的人会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还是应该做个诚实的孩子,同学们说,对吗?”孩子们都点点头。
在这种真实的心灵撞击中,学生们树立了正确的观念,激发了对弄虚作假的憎恶,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3.利用实践情境。
推动情感升华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
”也就是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形成。
学生课堂上的所感所悟,是否就能自觉地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呢?对于这些年龄尚小、自控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困难的。
所以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教师又可为学生创设出这样一个实践操作情境:老师这儿还有许多“小龙人细心奖章”。
如果你能在一天的学习中,不做错题,不忘带东西,就可以得到一枚奖章;如果一星期中,你每天细心了,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如果你连着四个星期都得到了小红花,就可以换一个金苹果。
老师希望更多的同学可以得到这些奖励。
我们都来做个学习上仔细、认真的孩子。
这样一个实践情境的创设,一方面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学生把课内体验到的经验和产生的冲动延伸到课外,把正确的、已感受到的、真正理解了的道德认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使行为得到深化。
课后的日子里,每个学生都在努力地让自己做事情细心点。
也许学生是为了“细心奖
章”,但是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逐渐养成做事细心的良好习惯。
当然教师也可以带领他们进行实践,例如,在教学《我是谁》《我的责任》后,可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少年志愿者”“快乐小信鸽”等活动,要求学生在“过马路”时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在社区里开展清洁楼道、宣传法律、敬老助残等活动。
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只要每个人主动分担社会的一部分责任,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美好。
三、结语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无法通过道德概念和知识去实现,这些东西并不是事先预设的内容和计划,而是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鲜活的体验。
它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来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随着体验的日益丰富和深刻,精神才会得到不断的升华。
因此,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和体验,体现课程的过程价值,才能促进道德认知的有效获得。
教育只有让学生在对生活的体验中获得道德认识,才能避免空洞的说教,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
本文在此基础上,从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实践情节三方面来加以实现体验式教学,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些方法、方式,还有更多的模式体验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