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模因论的中文商务合同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中文商务合同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中文商务合同词汇英译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

商务合同是有关各方在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等商务活动后,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正式依法订立,必须共同遵守的协议条文,对签订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缺乏专业译员,商务文书的翻译往往差强人意,因中文商务合同误译导致签约双方产生矛盾争端的案例比比皆是。

本文将在模因论指导下为译员提供中文商务合同词汇英译模型,旨在提高英译合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模因论与翻译模因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研究对象是模因(Meme),以区别于基因。

如果说基因是人类遗传特征的载体,人类的生物特征通过基因代代相传,那么模因就是文化基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根据达尔文的定义,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文化复制因子,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由于模因概念具有包容性,模因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翻译学和传播学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切斯特曼和弗米尔的研究第一次把翻译和模因联系在一起。

切斯特曼认为,模因隐喻(Meme-Metaphor)有助于重新审视翻译,译者的任务不是原封不动地传递原文的信息,而是传播和发展原文的思想;译者是促使思想发生变化的媒介。

他还借助模因论整合了自己的翻译概念、理论翻译规范、策略和翻译价值观,形成了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

切斯特曼将翻译模因库中的模因划分为 5 种超级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和写作即翻译模因[1]。

何自然认为翻译模因库里有各种各样的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前者意味着源语与目标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的纵向传播,包括语义等值/等效模因和语用等值/等效模因,而后者则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横向复制和扩散[2]。

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研究
[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2 2 [ 基 金项 目] 2 0 l 3 年 湖北 省 人文 社科 课题 基 金研 究成 果 ,项 目编 号 :1 3 y 0 4 8 。 作 者系 湖 北中 医药 大学 外语 系 讲,但是 同时因为受到时 间和空 间 的限制 ,公示语的表达应力求短小精悍 ,语义 明确 ,通俗 易 懂 。所 以,公示语具有简洁性 ,规 范性和 语气恰 当的特 征 : ( 1 )简洁性 :公示语 的词汇和句型都力求简单精炼 ,一 般用实词 , 关键 词和 核心词来达到最佳的反馈效果 。 这一特 点源于公示语 的实用价值 , 因为人们通常在公共场所行色匆 匆,急需在最短时 间了解最准确和最直接 的信 息。如:S t a f O n l y闲人止步 ;No O u t s i d e F o o d请勿外带食物 。 ( 2 )规范性:公示语 的表达应符合规范性和惯例 。有些 公示语的英译 已经约定俗成 , 不能随意改变 。 如订票是“ b o o k a t i c k e t ” ;订房 间是 “ r e s e r v e a r o o m” ;订货 物是 “ o r d e r g o o d s ” ;订报纸是 “ s u b s c r i b e a n e ws p a p e r ” 。有的地方把订 房 间翻译成 “ o r d e r a r o o m” ,就错 了。 ( 3 ) 语气得 体:公示 语的表达 要注 意语气的得体 ,即使 是 表 达 强 制 性 的意 思 也 要避 免 粗 俗 生 硬 。 如尽 量 不 用 “ f o r b i d d e n ” ,“ s t o p ” ,和 “ p r o h i b i t e d ” 。如 “ 售票时 间已过 , 停止入馆 ” 。如果翻译成 “ S t o p R e c e i v i n g V i s i t o r s ”就显得 非 常粗暴无 礼。 四、汉语公示语模 因在翻译 中的传播路径构建 模 因得 到传播 需要 经历四个阶段 :同化,记 忆,表达和 传播 。 每个 阶段 都会出现选择 ,因此会 出现模 因的变异或模 因的淘汰【 4 】 。同化 指的是模因被受体注意并接受 。某一模 因 引起受体 的关注 , 受体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并且将其纳入到 自己的认知体 系中,随后储存 于记忆里。储存模 因由记忆模 因转化为受体 能感知 的有形 体,通过声音,语言或 图像来传 递给另一受体 ,从而得 到传播 。 汉语公示语英译也遵循这样 的规律 , 译者是源语模因 的 第一个宿主 , 源语模 因引起宿主 的关注 ,宿主在理解 的基础 上接受并且纳入 自己的认知体系后储存在记忆里 。 随后根据 自己 已有 的认知对源 语模 因解码并 同化到 自己的认知 体系 中,角色转化为受体 ,成 为受源语感染 的宿主 。随后 ,译者 又 转化 成主体的角色, 把 同化后 的模 因用 公示语英译模因重 新编码传播 给外国受众 , 外 国受众对 于重 新编码 的模 因进行 解码 ,成为新 的宿主 ,再继续传播 下去 。在汉语 公示语 的翻 译和传播过程 中,译者充当 了源语公示语 的解码者 ,同时也 扮演着重要传播 者的双重角色。因此,当某一个源语模 因成 功地转变为 目标模 因后,源语模因便得 以成功传播 , 实现 了 公示语 的中英两 大文化领 域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 五 、模 因论视 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策略 公示语是一种特殊 的应用 文体, 可 以看作是语言模 因中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模因论是由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其主要概念是模因,即文化中具有传播能力和复制能力的基本单位。

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是一种基因级的传播模式,通过模因的传递和演变来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通过对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翻译的机理和规律,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文化交流和理解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在模因论视角下进行文化翻译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解。

模因论强调文化传播中信息的传递与演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翻译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化。

通过模因论的分析,我们能够揭示文化翻译中隐藏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化之间的关系。

模因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传统的文化翻译研究往往局限于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范畴,而模因论则能够从更加综合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传播和翻译。

借助模因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翻译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文化翻译领域的发展,拓展我们对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解。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模因论视角对文化翻译进行深入探讨,探寻模因论在文化传播和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

具体目标包括:一是总结模因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其在文化翻译领域的应用价值;二是分析文化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文化翻译与模因论的关联;三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研究方法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实践应用;四是探讨文化翻译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参考。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设定,可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模因论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网络流行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扮演着社交媒体平台的代名词。

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往往无法完全适应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因此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研究。

一、模因论的概述模因论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提出,他将模因定义为“在文化传递中能够自传播、繁衍,并具有导致真正的文化演化的性质的信息单位”。

模因可以是口头语、行为习惯、艺术作品等。

在互联网时代,模因的传播速度加快,并且经常以呈现出网络流行语的形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1. 短小精悍:网络流行语往往由极简的表达方式构成,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或表情符号表达丰富的情感、态度或观点。

2. 搞笑幽默:网络流行语通常包含幽默元素,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并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3. 融入口语:网络流行语融入了口语的特点,以简洁、直接和生动的表达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4. 表达社会情绪: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某一社会事件或主题相关,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态度和情绪。

三、网络流行语的英译方法1. 直译:直译是最常见和直接的翻译方法,它试图保持网络流行语的原汁原味。

虽然直译可能会导致语感不当或欠缺幽默感,但它对于保持流行语的独特性很重要。

2. 意译:意译是一种更灵活的翻译方法,它试图在保留网络流行语原意的同时,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幽默感。

3. 文化转换:针对部分网络流行语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歧义的情况,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消除歧义。

四、案例分析1. 爱情充电中……(爱情电量百分比)直译:Love charging... (Love power percentage)意译:Love battery at 100%...2. 非常抱歉,我也是醉了(表达无语、无奈)直译:I'm so sorry, I'm also drunk.意译:I'm so sorry, I'm at a loss for words.3. 社会人士(指上班族)直译:Social persons (referring to office workers) 意译:White-collar warriors (referring to office workers)五、结论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英译研究,通过模因的本质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翻译这些具有文化和社交背景的语言现象。

模因论观照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观照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观照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服饰文化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在翻译领域中,模因论的引入为研究服饰文化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

模因论是由理查德·道金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它将文化现象比喻为“模因”,即在人类文化中传播的基本单位,类似于基因在生物界的作用。

在服饰文化中,各种流行的款式、设计、颜色等都可以被视为模因,它们通过媒介的传播和传统的延续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影响。

在服饰文化的翻译中,模因论可以提供有益的指导。

首先,模因论强调了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因此在翻译服饰文化时,需要关注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尽可能地保留原文化的特色。

例如,中国传统的旗袍被翻译成英文时,可以选择保留“旗袍”这个词,而不是直接翻译成“Chinese dress”,以凸显其独特性。

其次,模因论还强调了文化的适应性和变异性。

在翻译服饰文化时,需要考虑到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消费习惯。

例如,日本的和服在西方国家并不常见,如果直接将其翻译为“kimono”,可能会引起误解。

因此,适当地修改翻译,例如选择“traditional Japanese robe”,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化的意义。

最后,模因论还提供了文化演化的视角。

在翻译服饰文化时,需要关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例如,中国的汉服在近年来重新兴起,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翻译时,可以选择将其翻译为“Han Chinese clothing”,以突出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总之,模因论观照下的服饰文化翻译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翻译服饰文化时,我们应该关注文化的传播和演化过程,尽量保留原文化的特色,并考虑到目标文化的接受程度和消费习惯。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以更好地传达原文化的意义。

通过模因论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翻译和传播服饰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脑病毒 (i so tem n ) 何一个信 息, v u f h id n r 怔 只要它能够通过 “ 模仿” 的过程而被“ 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模因像病 , 毒那样复制 和传播 , 从一个宿 主过渡到另一个宿 主, 不断变
品《 不差 钱》 时间红遍 全国 , 中的台词 “ 一 其 这个 可 以有 ” 、 “ 这个真没有 ” 以及小品本身的名字“ 不差钱 ” 也被广大的观 众 、 体竞相 引用 , 生活调侃中 以及报纸 、 媒 在 网络等 的报 道 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 比如 2 0 0 9年 1 1月 1 1日东南快报一则
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 ,语言又是模 因传播 的重要 载体之一 , 因就必然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得 到传播 和复制。 模
何雪林的《 模因论 与社会语用》张莹的《 ,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 化 翻译 的趋势》张 天华 与杨宏的《 因论对社会文化进 化 , 模 的解释力》 陈鹏 的《 因的传播过 程及选择标准翻译 的异 , 模 化倾向》 理查德 ・ 等。 布劳蒂( ihr Boi) Rcad rd 认为模因存在 e 于人的大脑之 中, 是人 的记忆 中的信息单位 , 它能够 从一个 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 的记忆 中去 ,它就像 一种 大
题 。 文 试 着从 模 因这 一 角度 来理 解翻 译 过 程 中 文化 因子 的 传 递 , 本 归化 和 异 化 策 略 的 采 用 , 而为 归 化 和 异 化之 争提 供 另 一 从
个 衡 量 的平 台。
关 键 词 :模 因 ; 归化 ; 异化
中图分类号 : 1. H3 5 9
第 3 卷 第 6期 1
21 00年 6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f he g nvri Sc c) orao i n i sy(o. i C f U e t S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摘要:本文在模因与模因论的基础上浅析了翻译模因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提出辨证地看待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二者同等重要,各有所长,相互统一。

在翻译中尽量异化,不能异化则选择归化。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创造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译文。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模因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模因与模因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richard dawkins (1976)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

作者在描述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是 meme的音译,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译法:“拟子”、“觅母”、“迷米”等,本文采用何自然先生的译法“模因”)。

模因(meme)是一种与基因(gene)相似的现象,是靠复制而生存、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则是通过模仿而传播(blackmore,1999)。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复制实现文化的传播,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

单个模因之间既互相竞争,有强弱之分;又互相支持,构成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dawkins,1976)。

模因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其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

模因有正和误、利和弊、强和弱、真和假之分;可以是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

模因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

前者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后者是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何自然,2003)。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很盛行,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

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文化心理学理论,它认为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是模因。

模因是一种“文化基因”,它类似于生物学中的基因,但它是指文化中可以传承、影响和变异的基本单位。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价值和意义转换为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模因论视角下,文化翻译可以被看作是将一种模因转换为另一种模因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首先,模因论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互相交织的模因构成的。

这些模因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不仅是语言、词汇、语法等表面的信息,还需要关注文化背景、传承方式、价值观念等深层次的模因。

例如,英文中“Christmas”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模因是关于基督教文化、圣诞节等的一系列模因。

如果将它翻译为中文,就需要考虑中文文化中与此相关的模因,并将其传达给读者或观众。

因此,文化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的表面信息,也要关注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其次,模因论认为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的模因不断地相互作用、转化和变异。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更新。

例如,在将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翻译为英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其中的模因转换为西方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这可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使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传达,但又不失去原始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最后,模因论强调模因在文化传承中的自组织和演化能力。

这意味着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简单地将一个文化的模因复制到另一个文化中。

相反,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化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转换和重组模因,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受众需求。

例如,在将西方文化影视作品翻译为中国观众时,译者需要对其中的模因进行重组和调整,以适应中国观众的观感和审美需求。

模因论视角下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英译研究作者:梁金标来源:《速读·上旬》2018年第07期摘要:伴随着中国高速网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在七亿网民的平台上遍地开花,“中式英语”对英语词汇的丰富已成主流贡献者。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分析解读,并对2016—2017年的部分常见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从句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领域研究进行部分补充,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打造成传播力强的模因,使中国的网络流行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服务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模因;翻译;网络流行语一、模因论及网络流行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模因”出自道金斯之笔,以解释人类文明的进化,他认为,模因是一种文化转播或文化模仿单位。

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到模因元素包含“曲调、概念、妙句、时装”等,初步提出模因相关概念和理论。

1997年,第一次“网络和语言”研讨会在美国哈特福德大学召开,探讨了英语在网络用语中的地位和网络语言教学的相关问题。

2003年第一届国际网络语言研讨大会在西班牙召开,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正式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国内何自然教授在模因论领域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了汉语教学中的模因现象和教学意义。

其他学者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广告翻译,而吕奇将翻译目的论应用到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丰富了网络翻译的策略。

笔者对2016—2017年的部分常见网络流行语的翻译从句法策略、语义策略和语用策略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网络流行语的翻译领域进行部分补充,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打造成传播力强的模因,使中国的网络流行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服务中西文化交流。

二、翻译模因论及网络流行语的分类描述(一)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论:翻译理论中的思想传播》一书中,切斯特曼提出了四类翻译规范:期待规范、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

而把汉语网络流行语的翻译打造成传播力强的模因,使中国的网络流行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服务中西文化交流也要遵循以上四类规范。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

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研究模因(meme)的理论。

模因由美国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意为文化传播单位,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而最早将模因引入翻译领域的当属切斯特曼(Chesterman)(1997),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将翻译活动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十年来模因论在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探讨,以期更好促进其发展。

一.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模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

笔者自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相关外语期刊杂志上共收集了2003年以来有关模因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的期刊学报文章241篇,分析发现,发文大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和2008这两年,相关文章的数量增长显著。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发现,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占大多数,然后是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文章占一小部分。

7.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2003至2006年,关于模因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且大都集中在模因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研究应是文化密母研究的一个部分,密母的独立性和超隐喻性有利于我们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使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流行语翻译研究--以报纸流行语为例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流行语翻译研究--以报纸流行语为例

基于模因论的汉语流行语翻译研究--以报纸流行语为例朱婧妍【摘要】As a mirror of the society, buzzwords reflect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boos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valuable to put forward reasona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During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meme, as the carrier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plays a key role.Once Chinese buzzword appear, it will become a strong meme, which is replicated and transmit-ted in a short time.Based on four stages of transmission and replication, and four types of memes, it raises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汉语流行语是当代社会的缩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和发展。

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合理的翻译策略颇具科研价值。

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类似的因子,不断地经过模仿而传播。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模因作为文化和信息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汉语流行语一旦出现,会成为强势模因,人们会大量模仿进而使之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在翻译过程中,汉语流行语模因经过复制传播四个阶段,又有不同的基因传播类型,所以有不同的翻译策略。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探析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探析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探析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翻译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商务合同作为商业交易的核心文件之一,其合法性、合理性、合约性均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商务合同中的固定条款(也称为标准条款)往往是由雇主起草,表述语言往往具有局限性、模糊性与歧义性,导致译者难以准确理解这些条款的含义。

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来探讨商务合同中固定条款的翻译问题。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模因论的视角来探析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翻译问题,研究目的包括:(1)探讨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定义和特点;(2)分析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翻译中存在的问题;(3)将模因论应用于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翻译中,深入探讨模因对翻译的影响;(4)提出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翻译的应对措施。

3. 研究内容(1)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定义与特点商务合同固定条款是指由一方提前拟定的,约定在多份合同中均要使用的,对交易涉及的事项做出一般规定的条款,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不可修改性等特点。

(2)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翻译存在的问题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语言局限性、语义模糊性、条款表述的价值观差异等问题。

(3)模因论在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翻译中的应用模因论是近年来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的一种新思路,其本质是指文化中传递的信息基本单位,是一个能够繁殖、扩散和变异的场所。

在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翻译中,模因对目标语文化信息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4)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翻译的应对措施有效的商务合同固定条款的翻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注重词汇翻译的准确性;抓住条款的法律意义;重视文本背景意义的理解。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商务合同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完成商务合同翻译工作。

此外,本研究还能够为商务合同的起草和修订提供参考。

同时,本文也是基于模因论理论的商务翻译研究的参考之一,有利于丰富翻译理论研究内容。

5.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具体案例对商务合同固定条款进行翻译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和总结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研究
四结语中国和国际社会交流的频繁推动了中医翻译工作的开展中医标准化是中医走向世界的桥梁利用模因论的理论来指导中医术语的翻译有利于中医英译在保留本民族特色的前提下更广泛地传播为中医走向世界提供很好的理论支持

模 因论 视 角 下 的 中 医药 名 词 术 语 英 译 研 究
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敏
4 3 0 0 6 5 )
( 湖 北 中医 药 大 学 , 湖北 武汉
摘 要: 中 国 的对 外 交 流 日益 增 多 , 中医作 为 我 国的 瑰 宝 也逐 渐被 国 际社 会 认 可 。如 何 正 确 地 传播 中医 文化 , 中 医英 译 承 担 着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本 文从 模 因论 的 角度 来探 讨 中 医药 名词 术语 的英 译 。 关键词 : 模 因论 中 医药 名词 术语 英 译 随 着 对 外 交 流 的 日益 增 多 , 中医 , 这 一 中 国文 化 的瑰 宝 正 逐 渐 被 国外 人 士 重 视 ,中 医 中药 以其 独 特 的疗 效 被 越 来 越 多 的人 接 受 。 但 是 中医 从 理论 体 系 、 诊 断方 法 和 治 疗 手 段等 方 面 和西 医大 相 径 庭 , 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 , 在 对 外 交 流 中进 行 有 效 的跨 文 化 传 播 ,使 中 医 中 药更 好 地 被 国 际社 会 认 可是 广 大 中 医药 翻 译学 者 研 究 的 重 点 。 本 文 尝试 从 一 个 新 的角 度 : 模 因论 来 探 讨 中 医药 名 词 术 语 的 英译 。 模 因论 与 翻 译 模因 ( m e me )这 一 概 念 最早 来 源 于 生 物 学 家 D a w k i n s 于 1 9 7 6 年 出版 的《 自私 的 基 因 》 一 书 。他 引 用 m e m e 一词 , 用 以描 述 文 化 的 进 化 和传 播 现象 。模 因的 核 心 是 模 仿 和 传 播 。 D a w k i n s 认 为 一 个 成 功 的 模 因 必 须 具 备 三 个 特 征 : 复 制 保 真 度, 指 越 忠 实于 原 版 , 保 真度 就越 高 ; 多产性 : 模 因复 制 的速 度 越快 , 数 量 越多 , 其 传播 才 能越 广 ; 持久性 : 复制 存 在 的 时 间越 长, 传 播 越稳 定 [ 】 ] 。 C h e s t e m a n 在《 翻译模因》 一 书 中 首 次将 模 因 论 引 入 翻 译 中 。 翻译 就 是 一 种 对 模 因进 行 复 制 和 传 播 的重 要 方 式 。模 因 可 以 通 过 翻译 安 全 地 把 一 种 文 化 传 播 到 另 一 种 文 化 中 ] 。带 有 中 国文 化 特 色 的 中 医药 名 词 术语 英 译 模 因将 促 进 中 医文 化 的 对外 传 播 , 进而 将 中 国的 悠 久 文 化发 扬 光 大 。 中 医术 语 是 中医 理 论 的 基 本组 成单 位 。也 是 中 医文 化 的重 要 载 体, 中 医术 语 的翻 译 经 历 了曲 折 而 漫 长 的过 程 , 中 医术 语 翻 译 为 中医 文 化 的 传播 做 出 了巨 大 贡献 。 从 模 因论 的角 度 看 . 中医 术 语 的翻 译 也 是模 因传 播 , 同 样 是 用 目的语 复制 源语 的过 程 。 复 制 的保 真 度 非 常 重要 , 目的 语 对 源语 复 制 得越 完整 , 保 真 度 就越高 。 翻译 过 程 中 同 时要 保 证 术 语模 因 的长 久 性 , 以达 到 成 功 模 因 的 要求 。 二、 模 因论 视 角 下 的 中 医药 名 词 术 语 英译 解 读 中医 药 名词 术 语 翻译 本 质 上 是 将 中医 传 统 文 化 的模 因传 播 到 英 语 文化 中 的跨 文 化 活 动 。 1 . “ 五行 ” 的 译 法 有 “ i f v e e l e m e n t s ” . “ i f v e p h a s e s ”和“ w u x i n g ” 。 虽 然 五行 来 自于金 、 木、 水、 火、 土, 但 是其 意义 已经 超 越 了 具 体 物 质本 身 , “ 五行” 中的 “ 行” 具 有运 动 之 义 。 所 以“ i f v e e 1 . e m e n t s ” 和“ i f v e p h a s e s ” 这 两 种 翻 译 并 不 符 合 模 因论 中 复 制 保 真 度 高 这 一要 素 。 但 是 世 界 卫 生组 织 西 太 区所 颁 布 的 《 传 统 医 学 名 词 术 语 国际 标 准 》 中采用 了“ i f v e p h a s e s ” , 并 在 世 界 范 围 内推广, 这 样 可 以体 现 模 因 论 的 多产 性这 一 要 素 。 2 . “ 命门” 的译 法 有 “ v i t a l g a t e ” , “ l i f e g a t e ” 和“ m i n g I n e n ” 。 因 为关 于命 门 的解 释有 很 多 不 同 , “ v i t l a g a t e ” , “ l i f e g a t e ” 两 种 翻 译 无 法 达 到 复 制 保 真 度 这 一 要 素 ,所 以 采 取 音 译 法 “ mi n g m en ” 是 最 符 合 复 制保 真 度 这 一 要 素 的译 法 , 但 是 其 能 否 传 播 得广 及 传 播 得 持久 还有 待 考 证 。 3 . 目前 学 术 界 对 于 中 医 的 翻译 还 是 大 多 采 用 直 译 法 比 如心、 肝、 脾、 肺、 肾等 术 语 直 接 翻 译 成 西 医 的 对 应 词 : h e a r t . 1 i v e r , s p l e e n , l u n g , k i d n e y 。 这些 保 留 了 中医 文 化 的特 色 , 也 有模 因池 ( m e m e p o o 1 ) 中对 应 的 模 因 , 这样 有 利 于 译 语 宿 主快 速地 接 受 这 些 中医 名 词 术语 。 这 样 的 译 法 符合 模 因论 里 复 制保 真 度、 多产 性 和 持 久 性 的 特 点 。 4 . “ 道” “ 阴阳” 分 别 可 以采 用 英 译 法 翻译 成 “ d a o “ 和 y i n y a n g ” 。 从 模 因论 的视 角 看 , 音译 法 是 复 制 保 真 度 最 高 的 翻 译方法 , 最 大 限 度 地 在传 播 过 程 中减 少 模 因产 生 的变 异 。 但 是 从 模 因 论 的视 角 看 , 大量使用音译法并不利于模因的传播 . 因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了文化翻译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然后分析了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框架、模因论对文化翻译的启示、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了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为文化翻译领域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对推动全球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模因论、文化翻译、视角、研究、框架、启示、应用、案例分析、未来发展、结论、展望、实践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将模因论与文化翻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

对于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的系统性探讨仍然相对不足。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现象,构建相应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因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示模因在文化翻译中的具体运作机制。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文化翻译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旨在通过对模因论的理论框架和启示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模因论在文化翻译领域的应用潜力,进一步探讨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案例,并且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通过这一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作用,为文化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结论及展望的探讨,对文化翻译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出实践意义和建议,促进文化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完善。

1.3 研究意义文化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学术领域,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而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文化翻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是通过模因传播的,模因是一种类似基因的信息单位,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并影响着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文化翻译研究模因论是一种以模因为基本单位的文化研究方法,通过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来解释文化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播。

本文将探讨模因论在文化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并讨论其意义和局限性。

文化翻译是指将一种文化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作为文化信息的单位,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模因是指可以通过复制和传播的文化单位,如语言表达、文化符号、习俗等。

通过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文化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重新表达和理解。

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模因论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传播和转化过程。

模因可以在翻译过程中被传播和复制,从而影响目标文化的接受和理解。

当我们将一个特定的文化概念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可以导致该概念在目标文化中的重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研究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模因论的视角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化翻译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和障碍的制约。

某个模因在源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但在目标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和共鸣。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通过适当的转化和调整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文化信息。

模因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模因的传播和复制并不是完全可预测和可控制的。

在翻译过程中,模因的传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差异、社会环境和时间因素等。

翻译者在处理模因时需要注意其多样性和变化性。

模因论的视角可能忽视了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和互动性。

在文化翻译中,不仅需要将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还需要考虑其在新语境中的适应和转化。

模因论的视角可能过于关注模因的传播和复制,而忽视了文化翻译中的创新和变化。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陈淑霞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3)005
【摘要】模因论探讨的是基因现象在思想和文化传播中的适用性,模因从一个宿主传播到另一个宿主,再到新的宿主,不断传播的结果是使得新出现的模因最终成为强势模因,在语言当中凸显出来,具有很强的可辨认性.模因论视角下应用翻译可以从译语的词汇、句型、结构和信息四大强势模因入手,使译文实现实用目的,提高读者接受度.
【总页数】4页(P118-121)
【作者】陈淑霞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任务引领视角下的应用翻译教学模式研究 [J], 黄艳峰
2.模因论视角下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改革模式研究 [J], 郭婉
3.模因论视角下的《岳阳楼记》英译研究 [J], 完惠娟
4.模因论视角下中医三字格术语英译研究 [J], 彭鑫垚;云红
5.出版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 [J], 郑艳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模因论视角下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1-021 引言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

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

richard dawkins 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而后,susan blackmore (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

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模因视角下的中国陶瓷器物名称英译原则探究

模因视角下的中国陶瓷器物名称英译原则探究

模因视角下的中国陶瓷器物名称英译原则探究作者:谭利军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国陶瓷器物是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名称英译的质量高低对能否成功实现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

从模因理论视角看,翻译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模因的复制传播,而好的译文就是成功的模因。

据此,本文依据成功模因的长寿性、多产性和高保真度的特点,提出中国陶瓷器物名称在英译时要顺应模因的特性与复制传播规律,遵循准确性、简单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达成翻译效果。

关键词模因;中国陶瓷;器物名称;英译原则陶瓷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陶器的诞生让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瓷器的发明则让人类的生活水平、审美意趣等又有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也是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之一。

历史悠久的中国陶瓷文化曾引领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在国家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战略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当代陶瓷人的新课题。

中国陶瓷文化要对外传播,陶瓷文本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而中国陶瓷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陶瓷器物是关键要素。

要向外国人士介绍中国陶瓷文化,离不开对中国陶瓷器物的介绍,而其或简、或繁的名称要翻译成恰当的英文才能让外国人士对其有正确的理解与认知。

所谓名正才言顺,如何将中国陶瓷器物名称成功译成英文是译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陶瓷器物名的翻译研究并不多。

在中国知网以“陶瓷翻译”为主题检索,共检出的文献数量仅七十余篇,而关注陶瓷名称或陶瓷术语翻译的仅有十余篇。

在陶瓷名称翻译研究方面,查到的最早文献是1986年廖钟明发表在《中国陶瓷》上的《日用陶瓷分类名称翻译初探》,文章详细讨论了陶、瓷、china、porcelain、ceramics、pottery等数个陶瓷核心术语的英汉翻译。

之后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陶瓷术语及陶瓷文献的翻译,但目前还鲜有文献从模因理论探讨陶瓷翻译。

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

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


翻译模因论从文化进化、知识进化、 技能进化的角度,阐明了翻译理论的形 成规律,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 系,澄清了“翻译理论无用论”等错误 观点。尽管有些论述还不够具体充分, 但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指导意义 显而易见。
例1 原文:Not all cars are created equal. 译文:人生而平等,汽车却有优有劣。
• 原文是仿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句: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之意)。通过否定式 以及“汽车”取代“人”的改写达到了让源语读者 对三菱汽车即熟悉而又耳目一新的效果。 •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将“人生而平等”显性表现 出来的同时,明确提出核心内容:汽车却有优有劣, 形成强烈反差,达到吸引译入语受众眼球的效果。
翻译模因的概念:
• 模因在同一文化中的传播总 是通过模仿,尤其是通过语言 进行传播。 • 如果模因要通过语言进行跨 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了。 因此,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 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 •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 究当属切斯特曼

芬兰学者切斯特曼于1997年出版《翻译 模因论———翻译思想的传播》,该书借 助模因系统地分析了各个时期的翻译思想 和理论,建立了翻译理论发展说。 • 切斯特曼的翻译模因论的核心理念是规 范模因、策略模因和价值模因,三者互为 联系,翻译是模因的生存机器。

道斯指出,“音乐曲调、思想 观念、谚语、服装样式、陶罐制做 方式、房屋建筑样式等”,都是不 同形式的模因
• 共生模因(mutualist memes) : • 共生模因与寄主相互发展、互为生存 • 寄生模因(parasitic memes) : • 寄生模因将杀死其寄主而最终自行消亡
之后Susan Blackmore 在其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进一步提出类似于基因的运 行操作机制,认为,模因之间也相互竞争,自 私地、不顾一切地要进入到另一个人的大 脑、另一本书、另一个对象之中,并最终决 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心理结构。 • 因此,模因论其实质是对文化传播方式和 机制的有效解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因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摘要:将模因理论与翻译相结合,无非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模因”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针对模因论本身的研究还是对翻译模因论的探讨还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但也证明了这一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模因角度使得我们对翻译的研究更加科学与规范,同时也促进翻译模因论这一新兴学术概念在我国的推广和成熟。

关键词:翻译模因研究问题解决对策
翻译是一种社会背景与文化很不相同的两种文化间的交流与交往,是世界各国沟通和联系的纽带。

近些年来翻译研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翻译研究的途径得到开拓与创新,研究理论不断深入与发展。

“模因(meme)”是翻译领域的新兴术语,是指人类文化的复制因子,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

模因一词原属于生物学概念,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理查.道金斯(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1]。

他认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同生物体的遗传进化过程类似,都需要因子的复制与传播。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芬兰学者安德鲁.切特斯曼
(andrew.chesterman)和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vermeer)。

切特斯曼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

他把翻译研究看做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
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从源语模因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通过语言引进外来模因,从而丰富本国文化,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

从目的语模因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是传播和复制的过程。

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目的语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证。

翻译过程可以看做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2]。

就目前来看,无论在国内还是西方,模因研究都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对其研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都有待界定。

国内学者已经将模因与模因理论和翻译研究相结合,从模因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翻译问题,但是有关翻译模因研究的文章篇幅很少,理论深度和广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

对于翻译模因论的研究尚且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模因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将翻译与模因相结合虽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模因涉足翻译的研究范围还有限。

模因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翻译领域的许多问题还有待通过模因的视角进行诠释。

其次,翻译模因研究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研究多集中在语言的复制、传播以及变异上。

何自然教授作为国内首先将翻译与模因相结合的第一人,在《语言中的模因》这篇文章中对翻译模因论进行了分析,提出可以用模因论来研究翻译的等值论和等效论,研究翻译的变体论的设想,为翻译模因研究拓展了新的视角[4]。

但何自然教授只是提出这样的设想,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还有待展开
和深入。

在研究翻译模因论过程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模因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理论层面的结合,对于模因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却鲜有人提及。

我们研究模因对翻译的影响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指导翻译实践,所以在今后研究工作中还需要将模因研究与具体翻译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模因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发展翻译理论,同时也促进译文质量的提高。

针对上述研究难点与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对策:
首先,既然我们可以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切特斯曼),那么我们可以尝试用模因理论对翻译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释,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及其进化规律,对已经涉足的领域进行深化,同时扩大翻译模因的研究范围,挖掘新的契合点。

如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异化,直译与意译等传统问题,又如翻译过程中,文化传统、社会环境、背景知识等非语言性因素对译者翻译过程以及对译文面貌的影响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模因角度进行新的诠释[5]。

其次,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汲取其中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或者有待考证之处。

例如何自然教授在对翻译模因的探讨中指出,模因复制和传播分为两种形式,即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同样也适用于翻译研究。

这可以理解为源语与译出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的纵向传播以及非对等的横向复制和扩散。

深入研究这些理论可以加深我们
对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以及翻译变体论的理解。

在研究过程中的另外一个解决对策就是通过翻译实践研究模因理论对翻译产生的影响,再通过翻译模因论来指导翻译活动,拓展译者翻译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译文的质量。

翻译是翻译模因的生存机器,翻译模因是思想、理念,一旦经复制、传播和接受就会成为人们指导翻译行为的思想观念。

我们可以通过具体译本对翻译与模因的关系进行研究,即通过经典例证加深对翻译模因的认识。

模因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如切特斯曼翻译把所有翻译理论都看成模因一样,各种理论其实都可以看成模因,通过模因来探讨翻译发展的规律;而翻译活动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模因通过不断复制变异从而得到传播与发展的过程[6]。

从模因角度来讨论翻译,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当然模因论还是一门新兴理论,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因此模因论在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有待更多学者去关注和完善。

模因论为翻译学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