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思想史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讲述有三篇论文构成:
1、鸦片战争后中西教育思想的对比
2、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3、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我针对以上三篇论文穿插论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外的教育思想
中国的教育思想:
鸦片战争开始到抗日战争结束的百年之中,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与世界逐步同化,出现了一批思想教育家,比如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李大钊,杨贤江,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陈鹤琴,陶行知等等,论文中对以上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思想分别作了论述,我们主要评述蔡元培”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蔡元培对于五育看法:
(1)军国民教育:根据国内外环境,当今中国不得不采取的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富国的手段,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3)公民道德教育: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
(4)世界观教育: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抱积极进取态度。(5)美感教育:被认为是“唯一的中坚任务”,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3、评析“五育并重”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
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轶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
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言的实体世界。
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在当时积贫积弱的年代,教育思想的革新给屈辱中求生存的中国蕴含以生命复活的希望和活力。虽然在当时的国情下没有取得巨大的教育成就,但至少对教育的认识不再是坐井观天。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代的教育思想大多是在当时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外国的教育思想
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叶,欧美教育思想和教育实验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出现了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潮,并逐步汇集成了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当时的教育思想家主要有蒙台梭利,杜威,雷迪,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等,论文中对于他们的教育思想也一一作了阐述,我们主要评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0-6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
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
7、混龄教育:让一岁到六岁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蒙氏教育尊重孩子内在的需求,让孩子适时、适性的
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形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发展水平。
蒙式教育的五大教育内容
1、日常生活教育:
包括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社交行为。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2、感官教育:
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和注意力。
3、数学教育:
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
4、语言教育:
通过对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和阅读练习,培养幼儿听、说、认、读和书写能力。
5、科学文化教育:
包括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蒙台梭利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1、关于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问题
蒙台梭利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 认为儿童的心理是一个能动的整体, 能够积极地从环境中吸取各种印象, 获得经验, 得到发展,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
但她又认为儿童的各种潜能和需要都是先天的,固有的,否定生物因素和人的主动性在发展中的作用, 从实质上看, 她仍是一个本能论者,即遗传决定论者。2、蒙台梭利主张不教的教育, 把教师的帮助看作是侵犯儿童的自由,这就否定了教师在儿童个性形成中应起的重要作用。
3、关于感觉和动作的练习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中心内容是感觉和动作的练习。心理的活动必须与身体的动作相联系,并依赖于它。她精心设计了相应的教具,但感觉训练是孤立的, 只注重儿童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 忽视对整体的认识, 而且训练方法是机械的, 呆板的,枯燥的。
4、关于教育科学实验
蒙台梭利试图利用教育实验, 寻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儿童发展, 但在她的实验说明中常常是以个别儿童的表现或偶然遇到的情况作为根据的。至于对儿童言语的产生, 抽象概括能力的出现及社会品质的形成等, 她没有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而统统解释为突然的爆发,这就把儿童的发展和生物进化中的突变相提并论了。
5、关于游戏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 儿童喜欢从事真实的工作,游戏只会造成儿童思想混乱, 认为儿童假想的游戏是想入非非,这就完全否定了游戏的教育意义。事实上, 游戏并不脱离实际,而是更深入地了解实际, 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手段。
由于宗教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对自然科学的信仰在蒙台梭利身上同时并存, 因而在她的教育体系中便出现不少矛盾, 使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不能自圆其说。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科学价值,他的教育思想与当时的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总述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是处于对流的开放时期,中国的教育家不断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思想,使中国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制度逐步成熟起来,与西方越来越接轨。这一时期,西方教育达到鼎盛时期,各种教育思想层出不穷,新教育、进步教育、实验教育等对传统西方教育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和革新。
鸦片战争后,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对比给我们以下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