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知青小说[16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次则又客观得多。
作家们不再凭借单一激愤的情绪去对待过去,而是带着反 思大潮过后的较为平静的心情和新的认识水平去观照知青 生活,以过来人的情感和城市人的心态去描绘记忆中的乡 村,字里行间充溢着留恋和赞美。
这一阶段的作品是知青文学的主体,最耐人寻味和最有艺 术价值的作品恰恰在这一时期。
知青文学的高潮和尾声也诞生在这里。
➢ 史铁生(1951—2010),北京市人,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 属中学。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回到北京。1974年 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 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史铁生作 品集》等;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好 运设计》、《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 的丁一之旅》。
➢ 在“知青文学”中最重要的是“知青小说”。知青小说有其特 定的内涵:“作者是当年‘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青, 他们笔下书写的都是对‘文化大革命’中经历过的知青生活反 思和自审的产物,是知青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理想的故 事。”
➢ 在这一作家群中,影响较大的作家有:王安忆、史铁生、梁晓 声、韩少功、阿城、张承志、郑义、孔捷生、叶辛、陈村、肖 复兴、老鬼、竹林、陆星儿、朱晓平、陆天明、张抗抗、张曼 菱等。
www.themegallery.com
一、知青小说的出场及其基本走向
ຫໍສະໝຸດ Baidu
王安忆
www.themegallery.com
史铁生
韩少功
一、知青小说的出场及其基本走向
阿城
www.themegallery.com
张承志
郑义
一、知青小说的出场及其基本走向
➢ 知青小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盲目歌颂阶段; 对知青生活的无情诅咒阶段;对大自然的眷恋和人生价值的重 新思考阶段。
到了第三个阶段(大致在1982年以后),知青文学的格调变了,变得温 馨明媚或奔放热烈。《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声),仅仅看一看 这个题目,就觉得有一段神奇而富有魅力的生活在等着我们。我们甚至 相信,这等富有魅力的生活曾经编织了北大荒知青的人生。
www.themegallery.com
一、知青小说的出场及其基本走向
➢ 这是知青们对当年生活的第二次回顾。这一次回顾 这种巧合使我
他们“发现”了大自然。
们再次想起飘 荡在天安门上
大自然以其宽厚的胸怀包容了他们,养育了他们;在现实 空的那句名言:
生活的参照下,大自然的无私、旷达和勇敢又给了现实人 “农村是一个
格一个有力的匡正。
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
这一次回顾虽然有些逃避情绪和理想主义色彩,然而较之 大有作为的。”
➢ 第一,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现代文明的不适感,促使他们 想到乡村(大自然)中寻找和谐,寻找人与人的挚爱,寻找 人生的价值。
➢ 第二,混世欲望和恋旧情绪的对立使得知青作家们倾情于乡 村记忆。
➢ 第三,集体无意识的牵引使得作家们背向“现世”而去寻找 “彼岸”。
www.themegallery.com
三、作品欣赏与分析
第一个阶段的作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知青运动正处在狂热之 中,人们也同样以狂热的目光对它进行关照。作家们依据现成的概念, 采用流行的模式(这种模式深受“三突出”的影响)去表现知青们“如 火如荼”的生活。
第二阶段的知青小说一反过去那种盲目歌颂、虔诚膜拜的单调文风,而 转入到对知青伤痕的展示。它们大胆而赤裸地描写知青的痛苦和不满, 对知青运动进行强有力的诅咒与责难,构成了“伤痕文学”的重要因子。
L/O/G/O
第六节 知青小说
第六节 知青小说
一 知青小说的出场及其基本走向 二 第二次回顾发现了自然 三 作品欣赏与分析
新世纪小说
www.themegallery.com
一、知青小说的出场及其基本走向
➢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表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从此,全国掀起了城 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这场持续十余年的运动中, 1600多万城市青少年学生奔赴乡村,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
www.themegallery.com
史铁生
www.themegallery.com
三、作品欣赏与分析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 的成名作,发表于《青年文学》 1983年第1期。
➢ 小说叙述了一种平凡而散淡的生 活。
➢ 构成这种“生活”的是白老汉、 牛群和“我”。从北京知青“我” 的视角观照陕北普通人的人生。
➢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鲁迅文学奖、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老 舍散文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 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www.themegallery.com
史铁生
www.themegallery.com
史铁生
➢ 格调清淡而朴拙,色彩平和而温 馨,一景一物,一人一兽,作者 信手写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 处处见心。这一个“心”字便将 作品定了格。
www.themegallery.com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作品欣赏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 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 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 ,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知青文学’ 作为一种潮流, 在80年代中期 以后已失去实 质意义。”洪 子诚:《中国 当代文学史》, 270页。
www.themegallery.com
二、第二次回顾发现了自然
为什么第三个阶段的知青小说一反悲凄与诅咒的姿态而显得温情脉脉或 诗意盎然呢?如上所述,这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大自然”。正是这种“发 现”,使得他们在处理现实生活和创作素材时陷入了两极人格的悖论。他们 一方面,对于较为富足的城市生活和相对滞后的乡村生活分别作出了理性的 追求和回避;另一方面,又在感性的层面上,表达了对于前者的厌弃情绪和 对于后者的精神皈依。知青文学便是这种人格和心态的外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