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知青小说研究
《蹉跎岁月》片段赏析
——叶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航
作者简介 小说大概 小知识 片段欣赏 赏析感想
作者简介
叶辛,1969年赴贵州山乡插 队10年,后在贵州省作协工作近 11年,其间担任省作协副主席、 《山花》杂志主编。1990年回到 上海。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上 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 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大学 文学院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所长。1977年发表处女 作《高高的苗岭》。著有长篇小 说《蹉跎岁月》、《家教》、 《孽债》、《三年五载》、《华 都》、《缠溪之恋》等。
小知识
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 路的当权派的简称,这是 四人帮一伙在文革当中对 广大领导干部的普遍称呼, 文革当中毛泽东也曾讲过: 简单来说,就是主张走资 本主义道路的一派人。走 资派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 名词。
片段赏析
一刹那的时间里,杜见春亲眼目睹了一幕法西 斯式的兽行,在左定法高擎起的马灯光影里,白麻 皮带头,疯狂地撬开杜见春的两个箱子,铁棍挑起 了杜见春的毛线衣、棉毛衫裤、军大衣、白衬衫、 绿裙子,一双双魔爪顷刻间把她的四季衣裳撕得稀 烂,箱子盖砸破了,桌子上的玻璃杯摔碎了,香脂 盒、牙刷、牙膏、圆镜子、茶缸,通通被横扫在地 板上,踩扁踏坏,连帐子和铺盖也难幸免,枕头扔 在地上,垫单撕成条条,被褥给铁棍捅了无数个窟 窿,帐子撕破了,团在一起扔在屋角,好几双雨靴 在上面无情地踩满了稀脏的脚印。帐顶上的塑料布, 也被铁棍戳了几十个圆洞。惟有爸爸赠送给见春的 那只七管二波半导体,套着皮盒,模样儿又精致好 看,被两个人拿在手里,你争我夺,想据为己有, 暂时还没遭殃。但这情形让白麻皮看到了,他“嗷 嗷”叫着扑过来,劈手夺过半导体收音机,高高地 举过头顶,恶狠狠地砸在地板上。“啪哒”一声响, 半导体的硬塑料壳砸破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叶辛性是时代的另一张面孔
叶辛:性是时代的另一张面孔《孽债》作者再出新作,宣传中《华都》势欲超越《废都》近日,曾经因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被改编为电视剧,而轰动一时的上海作家叶辛,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9年来第一部长篇小说《华都》。
这部小说不再着笔于他熟悉的知青生活,而是描写了一些当下生活背后肮脏、卑琐的暗流。
而且作者还对性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和刻画。
叶辛的这次转型是一种炒作还是一种新的创作尝试呢?新京报:《华都》距离你上一次出版长篇已经将近9年,它是不是实现了你对优秀长篇小说的要求?叶辛:我对这部小说的构思开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动笔的时间为2000年,到2003年11月份写完。
这部长篇是我比较慎重完成的一部作品,交稿之前我自己又完整地读了4次。
但是到底是不是一部优秀的长篇,要凭读者自己的感觉。
之所以有写这样一部小说的愿望,是因为我发现所有写上海的小说几乎都在写上海的弄堂、上海的石库门;年轻一代在写上海的酒吧、高级写字楼。
我觉得这不是上海的全部,外滩灰色的楼群同样代表了上海,我希望自己能从这个角度关注上海的当代人。
所以,《华都》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华都大楼,大楼就坐落在繁华的上海黄浦区。
还有一个原因,19岁以前我生活在上海,生活在繁华的黄浦区。
之后,我在贵州生活了21年,又回到上海之后我发现自己用另外一副目光看我熟悉的的上海。
这两种目光交错出一种独特的视角,我一直有从这个视角表现自己故乡的欲望。
新京报: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写得是一些我们熟悉的人物:电台女主持人、学者、下岗女工、成功女商人,在小说中这些人物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地掩藏着肮脏、不可告人的黑暗地带,在你的笔下现实生活是不是太黑暗了?叶辛:这正是我想通过小说的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姚征东展示和反映的东西。
如同巍峨的大山有朝阳的一面,也必然有背阴的一面。
任何一个辉煌的人物背后,都可能有他肮脏的隐私或者私生活。
我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影星施瓦辛格竞选美国加州州长过程中,被人揭发曾经对6位女性有过人身侵犯和性骚扰。
永远的知青人_浅析知青小说中的_知青情结_何宁
* [ 收稿日期 ] 2010 -07 -03 [ 作者简介 ] 何宁 (1981 -), 女 , 江苏徐州人 ,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讲师 , 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 。
第 5期 何 宁 :永远的知青人
27
品 , 诸如小说 、诗歌 、散文等等 , 都属于 “知青文学 ”
第V2o6l.卷26 第No5.5期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0年 10 Oct.201
月 0
永远的知青人*
———浅析知青小说中的 “知青情结 ”
何宁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徐州经贸分院 , 江苏 徐州 221004)
[ 摘 要 ] 知识青年 “上 山下乡 ”运动已 经结束 多年 , 而在文 学界及 思想界 , 它的 影响却 并未随 着时间 的推 移而消失 。 正是由于当年轰轰烈 烈的 “上山下 乡 ”运动 , 使新时 期文学 中出现了 独特 的一景 ——— 知 青文 学 。 它 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思想 内涵吸引了包括知青在内的整整几代人的目 光 。 “上山 下乡 ”运动到今 年已过去近 半个 世纪 , 而知青文学也历经了从幼稚到成熟 , 从单纯到深刻的蜕变 , 但贯穿 其中 、始终如 一的是 作品中 难以挣 脱的 “知青情结 ”。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浅析知青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流程 , 并从中揭示出贯穿其中的 “知青情结 ”。 [ 关键词 ] 上山下乡 ;知青 ;知青文学 ;知青情结 [ 中图分类号 ] I209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8-5823(2010)05-0026-05
自己这一代人的青春立言 , 为他们曾有的经历提出
或骄傲 、或困惑 、或悔恨的宣言 。
知青文学在新时期中永生——浅论叶辛新时期知青小说的成功之作《孽债》
知青文学在新时期中永生——浅论叶辛新时期知青小说的成
功之作《孽债》
郑锋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09(000)018
【摘要】叶辛的小说<孽债>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一部开拓之作.<孽债>无论在题材上、写作技法上,还是在剖析人生这一层面上,都比以往的"知青小说"有所突破.【总页数】2页(P120-121)
【作者】郑锋
【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新时期初期人道主义话语中“个人主义”话语的彰显——论新时期初期的知青小说 [J], 徐洁
2.新时期知青小说中的"铁姑娘"形象书写 [J], 滕紫欣
3.知青视角:知青文学性灵之弦——新时期知青文学评价之三 [J], 李运抟
4.非知青化:知青小说家族中的变异与分离——知青文学近年发展趋势探讨之二 [J], 李运抟
5.知青文学的一个盲点:论知青小说中红卫兵经历的处理 [J], 梁丽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知青岁月(30)知青老学者叶辛
知青岁月(30)知青老学者叶辛叶辛——令人敬佩的知青学者——记著名知青作家叶辛教授不久前,上海知青网站站长楼曙光兄寄来叶辛教授送给我的一套《经典知青文学作品集》八卷本,勾起心中一段难忘回忆。
楼曙光兄是2008年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的发起人和策划人之一,是一位待人诚恳,工作勤快,很重知青情感的人。
我以前并不认识他,2008年10月赴美国洛杉矶探望儿子时,南加州知青协会的丘新睦老师告知我,叶辛教授等上海知青学者在沪发起筹办知青学术研讨会,相约一起去上海参加,并把我介绍给楼曙光。
回港后,为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的事我曾与楼曙光兄多次电话交流,到沪参会后更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记得是我抵沪当天,在出席上海社科院举行的欢迎晚宴上,楼曙光兄专门把我安排坐在主宾席叶辛教授旁,并介绍我们相识,使我得以同这位知名的知青作家见面和交流。
叶辛童年照知青作品久负盛名叶辛是海内外享有盛名的当代作家,是中国知青文学的一面旗帜。
他1949年在上海出生,1969年到贵州农村插队落户,在那里整整当了十年知青。
知青大回城后,叶辛却一直留在贵州省作协从事文学创作,在贵州又足足生活了十年,后来并担任贵州省作协副主席。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叶辛走访、收集、整理了大量第一手的知青生活素材,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知青作品,著名的知青小说/电视剧《蹉跎岁月》,就是叶辛在这段时间完成的代表作。
叶辛直到1990年才调回上海工作,现在身兼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大学文学院院长、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在中国文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并受到广大知青的爱戴。
叶辛下乡贵州知青照叶辛教授写作非常勤奋,是内陆的高产作家之一,至今已出版了数十部有影响的知青文学作品,其中《蹉跎岁月》、《孽债》、《家教》等,不仅在小说界久负盛名,由他经手改编成电视剧后,还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叶辛教授由于文学成果众多,作品深受读者欢迎,多年来内陆各大出版社先后编缉、出版了多套叶辛系列作品专集,计有:《叶辛代表作品系列》3卷本、《叶辛文集》10卷本、《叶辛知青作品总集》7卷本、《当代作家精品》6卷本、《叶辛新世纪文丛》3卷本等。
知青文学在新时期中永生
知青文学在新时期中永生作者:郑锋来源:《教师·理论研究》2009年第09期摘要:叶辛的小说《孽债》是新时期“知青小说”的一部开拓之作。
《孽债》无论在题材上、写作技法上,还是在剖析人生这一层面上,都比以往的“知青小说”有所突破。
关键词:新时期;知青小说;叶辛;《孽债》叶辛是知青作家的代表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每个时期都有其代表作。
他把自己的支边经历孕育于小说之中,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其90年代的代表作《孽债》,无论在视角选择上、创作技法上,还是在剖析人性这一层面上,都比以往的“知青小说”有所突破,不愧为新时期“知青小说”成功之作,展露了新时期“知青小说”的曙光。
一、主客观交合的结晶叶辛的《孽债》创作并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结合当时时代大背景而言,宏观上,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日益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处于社会转型期,它不仅为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外部条件,而且多种矛盾的聚集与撞击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宏富的思想,启迪着作家的思维。
《孽债》的成功也得归因于作家的自身因素。
知青作家“并非纯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他们只不过是些仅读几年初高中的青年学生而已。
他们没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根深蒂固的文人秉性”。
[1]叶辛就是众多知青作家中极普通的一位,但是他酷爱文学写作。
正是出于对文学的喜爱,他才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中,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也改变不了他的这一秉性。
相反,环境的变更更能给他的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
《孽债》就是把不断创作的经验积累和长期对生活的观察付诸于笔端的结晶。
二、成功的继承叶辛身处当代文学发展和演变的大潮中,不自觉地受到了各种创作流派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或是借鉴,或是转化。
90年代的《孽债》就是作者不断借鉴和继承的结晶。
(1)《孽债》继承了“新写实”小说的选材角度和情感态度。
“新写实”小说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其基本特点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2]其小说注重对改革开放后产生于各种社会问题之上的社会心理和人生世相的描绘,刻意描写社会、人生的灰色,往往表现主人公的困扰和生之烦恼;手法上,“新写实”小说追求原生态的真实,倡导客观化的叙述,即从情感的“零度”来写作,以使小说成为生活的记录或实录。
论叶辛《孽债》的艺术特色
论叶辛《孽债》的艺术特色摘要:本文揭示了《孽债》的主题思想,然后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写作手法等三方面来试论《孽债》这篇小说中的环境、人物以及写作技巧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孽债》环境描写人物刻画艺术特征《孽债》是叶辛经典知青作品文集代表作之一。
小说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知青上山下乡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沈若尘、杨绍荃、吴观潮、俞乐吟、梁曼诚等知青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下,知识青年的悲惨命运,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现将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写作手法等三方面分析《孽债》的艺术特征。
1 环境描写《孽债》开头环境的描写为后来写沈美霞要来上海找沈若尘做好了铺垫。
“高空中一大片卷积云,白得像闪光明亮的釉瓷,鱼鳞片似的排列齐整地伸展到远远的天边。
随着时间的流逝,云层在施展魔力般地往下压。
”这环境的描写意示有大事情发生。
对上海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同时也增加了事情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居室配有大卫生间,走廊和楼梯还有应急的厕所”,通过对上海居住环境的描写,也更好的阐述了知识青年为什么要返城,阐明了后来故事发生的必然性。
“温柔清凉的月色,给曼雀寨外的江河照了一层神秘的袅袅娜娜的薄纱,椰林、菩提树、花丛、竹楼以及弯弯的凤尾楼,都在这宛如梦境般朦胧的夜色里显示出股多情的娇态。
”这是对云南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景描写,从这里可以看出农村生活的幽静。
在《孽债》中,叶辛对少数民族的描写数不胜数。
2 人物刻画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都属于人物刻画。
从描写的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她的五官长得恰到好处,微微下凹的大眼睛活脱像秋月那对清幽的眸子,挺直的鼻梁很像沈若尘,而樱桃般的小嘴巴”。
通过这些肖像描写,沈美霞的美已经在深深刻在我们脑袋里。
通过沈美霞的美,可以进一步写韦秋月的美,为描写沈若尘与韦秋月甜美的爱情埋下伏笔。
叶辛的人物刻画有独特之处,对杨绍荃的描写,反映了她的风骚,也从侧面表现了她人生的悲哀。
叶辛知青题材小说中主题和情爱模式的嬗变研究
叶辛知青题材小说中主题和情爱模式的嬗变研究叶辛出生于1949年,中学毕业后,他离开了家乡上海,前往贵州开始了他的插队生活。
虽然在乡下插队,但热爱文学的他一直没有停下对作家梦想的追求。
自1977年发表处女作《高高的苗岭》以来,在近4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出版了上百本书。
作为一名知青,他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知青体验写入了小说,知青题材小说的写作引起很高的关注度并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生涯。
作为一个知青岁月的亲历者,叶辛在他的知青题材小说里写出了知青的一生。
读者可以把他的作品当窗口,看到知青这一辈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对象。
由于叶辛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时代的影响,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写作存在着明显的分期。
本文以叶辛的七部知青题材小说作为研究文本,从主题以及情爱模式两方面的嬗变极其原因作为切入点,对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的创作变化进行研究。
具体看来,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的主题前期对英雄主义的歌颂以及高举反抗血统论的大旗,后期则转而对平凡市民的现实生活进行描写。
情爱模式早期描绘与政治斗争掺杂在一起的纯爱,后期则转而书写对具有现实色彩的中老年婚恋生活。
这些主题和情爱模式的嬗变能够反映出叶辛写作方面的某些变化,例如写作上从宏大叙事到私人叙事的转变,以及他逐渐向文学商业化靠拢的趋势等。
以平传奇 奇而不平——读叶辛小说《高高的苗岭》
、
情 节 曲折 离奇
小说 是叙 事 的 ,情 节 就是 其必不 可 少 的基 本要 素 之一 。 “ 情 节 曲折 离 奇 ” ,这 个 评 语 对 于 “ 新 小
收 稿 日期 :2 O 1 3 一O 5 一O 6
作者简介 :郭兴 明 ( 1 9 8 5 . i 1 ~) ,贵州安顺人 ,安顺学 院中文系教师 ,硕士 。研究方向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
人 传 奇 以来 ,一 直 到 今 天 ,传 奇 作 为 一 种 叙 事 传
统 ,从 来 就没 有 中断过 ,并 且表 现 出属于 现代 文本
的传奇 传 统 的承袭 及其 叙事 个性 。传 奇作 为一 种富
有 生命 力 的体 裁传 统 和叙事 模式 ,其 在 中国现 代文
岁 月 》就 以其 曲折 动人 的故事情 节 ,得到 了众 多知
代 知 青作 家叶 辛创作 的 《 高高 的苗岭 》 ,以情 节 曲折 离奇 、英雄 形 象传 奇 、地 理环 境 奇特 为
特征 ,采 取传 奇叙 事模 式 ,从 三 个方 面演 绎 了一场传 奇的 革命 战争 。 关 键 词 :传 奇叙 事 ;英 雄人 物 ;情 节 ;环境
中图 分类 号 :I 2 0 6 . 7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9 5 0 7( 2 0 1 3 )0 4 —0 0 1 3 -0 3
( 安顺 学 院 中文系 ,贵州 安顺 5 6 1 0 0 0 )
摘 要 : 自唐 传奇 以来 ,传 奇叙 事作 为 中 国文 学的 一种叙 事模 式 ,始终贯 穿在 文学 史 中,特 别是 小说 史 中。学者 张文 东认 为 ,中 国现 当代 小说依 然承 袭 了这 一叙 事模 式 。2 o世 纪 7 o年
叶辛:从“万人空巷”到“鸿篇巨制”
叶辛:从“万人空巷”到“鸿篇巨制”□朱珊珊提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叶辛老师,人们首先想到的多是叶老师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和唱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插曲:“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看过《孽债》的观众一定还记得美丽的西双版纳、高楼耸天的上海和那几个跑来上海找父母的孩子……这些情景也许曾经打动过你,甚至至今还记忆犹新。
当年叶老师的《孽债》轰动荧屏、确实是太火了——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多地万人空巷看电视,数千封观众来信雪花般飞进央视总编室。
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叶辛老师的作品《孽债》曾经出版过17个不同封面的版本,《蹉跎岁月》也出版过23个不同封面的版本。
随着《孽债》《蹉跎岁月》红遍大江南北,叶老师也成了众多读者心中“知青小说”的不二代言。
大家知道,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国发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运动是中国史册上一个无法抹去的凝重印记。
全国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再算上血缘关系,这个群体有一亿多人,那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创作要与普通群众的命运结合,与时代同频共振知青岁月,对于叶辛老师来说是一条永在流动的青春之河。
从1969年3月至1979年10月,叶老师在贵州偏僻的山村当了10年7个月的知青,从最开始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结束他都经历了。
这10年7个月是叶老师人生一个宝贵的经历,他吃了很多苦,光牙齿就掉了6颗。
文学是叶辛老师从小的热爱,一种精神的寄托,他从小就渴望当一名作家。
那时劳动很艰苦,叶老师坚持挤一切空余时间练笔。
清晨,把搓衣板搁在膝盖上写;夜里伙伴们睡了,知青点没有桌子他把床铺当桌子,没有纸就把信的反面用来写,没有电灯就用墨水瓶改成煤油灯照着写,时间一长煤油灯摇曳的火焰把蚊帐也熏得漆黑……贵州山乡到了农闲时节,出工晚,叶老师就一大早赶到村寨外山头上的古庙里写起了小说。
困难铸就辉煌,磨砺成就自我。
后知青时代的命运叙事——关于叶辛的《孽债Ⅱ》
后知青时代的命运叙事——关于叶辛的《孽债Ⅱ》
郑崇选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叶辛的长篇小说创作一直致力于命运叙事的书写,在命运的浮沉当中折射时代的变化.作为后知青时代的现实主义文本,通过两代人命运展开的参照、情感状态的变化以及文本历史感的建立,<孽债Ⅱ>为我们建构了知青下一代的当代命运变迁.时代经验与性格逻辑的自然契合,成就了文本自身独特的审美品格,却也遮蔽了某种内在的生存冲突.
【总页数】8页(P144-151)
【作者】郑崇选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2002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知青文学在新时期中永生——浅论叶辛新时期知青小说的成功之作《孽债》
2.后知青时代的电视叙事——评电视剧《北风那个吹》
3.后悲剧时代灾难叙事研究的多维视域——"后悲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纪要
4.知青文学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日夜书》《黄金时代》为例
5.网络文学跨媒介叙事:后经典叙事时代的液态文学及叙事特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
论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叶辛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对知青生活的深刻描绘而著称。
在他的小说中,知青形象丰富多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青春与梦想、挫折与成长。
叶辛笔下的知青形象首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的理想与热情。
这些年轻人怀着对建设祖国农村的美好憧憬,远离城市的舒适与繁华,投身到艰苦的农村生活中。
他们充满朝气,坚信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农村的面貌。
在《蹉跎岁月》中,柯碧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理想的知青形象。
他虽然身处逆境,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立志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知青们的纯真与勇敢。
然而,现实的农村生活并非如知青们想象的那般美好。
叶辛真实地刻画了知青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挫折。
艰苦的劳动条件、物资的匮乏、与当地农民的文化差异等,都给知青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比如《孽债》中的沈美霞等知青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回城而经历了诸多磨难。
这些困境不仅考验着知青们的意志,也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和人生道路。
在叶辛的小说中,知青们的情感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爱情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艰苦的环境中,知青们的爱情往往显得更加纯粹和真挚。
但这种爱情也常常受到现实的种种限制和阻碍。
有的因为家庭背景的差异而无法走到一起,有的因为回城的压力而不得不分开。
这种爱情的无奈和悲伤,让人深感那个时代的残酷。
同时,叶辛也描绘了知青们在农村生活中的成长与转变。
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逐渐理解了农民的艰辛和朴实,学会了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
这种成长不仅体现在生活技能的提高上,更体现在思想和价值观的转变上。
许多知青在经历了农村的磨练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叶辛小说中的知青形象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知青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他们的经历是那个特殊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浅谈叶辛知青文学作品
浅谈叶辛知青文学作品《孽债》的悲剧性
摘要:知青文学反映的基本都是“文革”那一特定年代的事情,这个年代的事情对知青来说是一个痛,当作家怀着复杂的心情回忆那些日子,那总是悲剧性的,知青年代的悲剧总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本文就叶辛的《孽债》知青文学作品,探讨该作品的悲剧性。
关键词:
“朱观潜说;‘悲剧的主角只是生命的狂澜中一点一滴,他牺牲了性命也不过一点一滴的水归原到无涯的大海。
在个体生命无常中显示出永恒生命的不朽,这是悲剧的最大的使命,也就是悲剧使人快意的原因之一。
’”①。
安徽文艺出版社热推叶辛新作历史小说《圆圆魂》
龙源期刊网
安徽文艺出版社热推叶辛新作历史小说《圆圆魂》
作者:
来源:《出版参考》2015年第13期
本刊讯曾以知青小说《蹉跎岁月》《孽债》及同名电视剧闻名全国的作家叶辛,历时十
载创作的首部历史小说《圆圆魂》,近日由安徽文艺出版社推出。
不同于以往描写陈圆圆的作品,叶辛在该书中更关注的是陈圆圆的内心世界和她的归隐之谜,立意新颖且不流俗,把陈圆圆这个奇女子的人生际遇放在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刻画,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小说全新解读“声色甲天下”的陈圆圆和“冲冠一怒”的吴三桂,以细腻的文笔走进圆圆灵魂深处,解密美人归隐之谜。
新书《圆圆魂》配有梅兰女士创作的典雅插图,精美的装帧,让人流连,爱不释手。
叶辛为知青文学《那些个黄昏与黎明》作序:不同一般之书
精品导读
INGPINDAODU
J
89
一本不同一般的知青生活之书。
动45起始于毛主席于1968年12月21农村去……”那条最高指示的发表。
在过了1969记这段历史,从而愈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读了杨俊文先生的《那些个黄昏与黎明》,我最想说的,也是这层意思。
杨俊文先生出生于1956年。
他下乡时18岁,已经是1974年了。
用知青一代人的话来说,他是小弟弟。
尽管只在辽宁省建昌县碾子沟大队插队落户了近3年的时间,但是他在这3年时间里用心感悟,用整个青春的热情投身于乡间的生活,他干农活、干粗活,吃粗糙难咽的伙食,住尘土纷扬的土炕。
可在这过程中,他细心地体察着知青的感受,体察着农民们的辛劳和憨厚,接触着东北农村里的男女老幼,否则他写不出“农村里的老人才是真正的老人”这样的话。
正因为有了知青岁月里的用心感悟和
叶辛为知青文学《那些个黄昏与黎明》
作序:不同一般之书
◆ 叶辛
叶辛。
处境尴尬的“局外人”——叶辛知青小说返城人物处境分析
处境尴尬的“局外人”——叶辛知青小说返城人物处境分析周瑞娜;杨梅
【期刊名称】《神州》
【年(卷),期】2013(000)018
【摘要】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伤痕文学”渐渐兴起。
在“伤痕文学”这一文学浪潮中,作为生力军的知青作家们以其亲历性的经验和独特的视野对与自己命运相似的知识青年进行观照。
写出了他们的尴尬处境。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知青命运的作家,叶辛以其写实的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明生动、处境尴尬的“局外人”形象。
【总页数】1页(P17-17)
【作者】周瑞娜;杨梅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尴尬处境之原因分析 [J], 陈翔飞
2.处境尴尬的“局外人”--叶辛知青小说返城人物处境分析 [J], 周瑞娜;杨梅
3.“尴尬”处境下的守望与回归——论《返流》中的文人从政主题 [J], 黄瑶;
4.“尴尬”处境下的守望与回归--论《返流》中的文人从政主题 [J], 黄瑶
5.中小学教师教育者的几种尴尬处境分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叶辛小说的人物及其描写艺术
论叶辛小说的人物及其描写艺术
杨思民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2(000)001
【摘要】<正> 叶辛是我国近年来新涌现的青年作冢之一,他擅长用中、长篇小说反映当代的现实生活,仅在不长的三四年时间里,就发表了约二百余万字的作品,是目前少有的高产作家。
他的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反映解放以后获得新生的苗族少年儿童的生活;如《高高的苗领》、《峡谷烽烟》;另一类反映十年浩劫期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生活与遭遇,如《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蹉跎岁月》。
前者语言优美流畅,故事生动有趣,而且富有教育意义。
后者除保持了儿童小说的优美、生动等特色外,还有启迪思考,激励斗志,引
【总页数】9页(P36-44)
【作者】杨思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微而不露谑而不虐——论杨绛小说《洗澡》人物描写中的比喻艺术 [J], 金永平;陈青
2.道德发现与喉舌作用:论康拉德丛林小说的人物描写艺术 [J], 李维屏
3.语调的"暗示":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感性还原——张爱玲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管窥[J], 谢慧英
4.明清长篇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反讽艺术 [J], 郑莉;姜云龙
5.鲁迅小说中人物描写艺术的异同 [J], 郭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辛知青小说研究
叶辛最主要的成就是其创作的大量知青题材作品。
知青小说《蹉跎岁月》和《孽债》,使叶辛在全国赢得广大读者的同时也收获了巨大声誉。
作为知青小说的代表作家,叶辛在他的小说中对知青一代人整个人生历程的方方面面进行描述,力图以此勾勒出一代人的命运、呈现出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探究与思考。
论文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
叶辛的知青小说大多是建构在自己的知青生活体验上,从这个角度而言,要真正认识叶辛的知青小说,首先就得研究知青生活体验与叶辛创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第一章分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二章是对叶辛知青小说阶段特征的阐述。
作为立志要写出一代人命运的作家,叶辛始终关注知青一代,他的知青叙事随着他们生活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从反映插队生活的知青时代的《蹉跎岁月》,再到反映知青返城后人到中年的人生无奈、苦涩与挣扎的《孽债》,直至新世纪书写步入老年的知青的回忆、反思、忏悔与救赎的《客过亭》,三部长篇小说分别呈现了知青一代的三个人生阶段。
叶辛通过这三部小说完整地勾勒出知青一代人漫漫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这一章把叶辛知青创作生涯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以《蹉跎岁月》、《孽债》、《客过亭》三部小说为代表,分别阐述三个阶段的创作特征,即早期诉说青春的苦痛与拼搏,中期描写中年的挣扎与无奈,近期叙述老年的怀旧与忏悔。
第三章重点分析叶辛知青小说最重要的两个主题:情爱与人性。
由于知青小说描述的故事多与文革和上山下乡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相关,所以叶辛的创作从来没有停止对那个特殊
时代一代人情爱与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在叶辛的知青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执着关注与探究特别引人注目,作家立足高远,把作品中男女个人的情爱与整个社会时代潮流涌动的宏大背景结合起来,通过个人曲折的情感生活折射个体所在的时代风貌,从极为个人化的角度呈现和反思社会,同时通过对“爱情”流转得失的剖析与追问来审视个人的人格操守。
在文革那个荒谬的年代,人性的善恶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以此叶辛作出了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