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文学复习课程
知青文学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 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 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 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
作品题材:
•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 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 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 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今 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 品。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 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 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 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 实风格。
•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的动力。
《知青(上)》读书笔记模板
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笔记
走进知青的岁月只是感慨既会被他们上纲上线的政治观念气到也会被知青间朴素的友情所打动。 我每次看着看着都怕不是一个好的结果也不知道下部是啥样子的会不会是个悲伤的结局人都那么好却那么伤。 怀揣着理想的中国青年聚集到一块,这是中国史无仅有的。 在共和国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一群群因为文化大革命因为国家政策因为各种机缘巧合的青年,来到了祖国 最北边的北大荒,他们在这里贡献自己的青春与理想,挥洒汗水。 我是知青的后代,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所有的苦啦累啦委屈爱情都成故事了,听父母将他们的过去不过瘾, 特偏爱知青方面的书,感谢,是他让我们回了城!。 特别喜欢此书,书中的人物描写的都很有个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仿佛自己就在此中。 方向上还是挺符合那个年代的国情的,只是比较温柔,可能是作者比较慈悲吧。 沉重的年代,赵曙光、赵天亮、齐勇、武红兵、周萍、孙曼玲等等,北大荒、陕北、以及书记、连长、排长, 大概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有着付出的精神,生活再难,也会努力的活着,浪漫的活着。
谢谢观看
知青(上)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亲情
中国
小说
知青
知青
青年
一代
知青
内容摘要
《知青》在陕北、北大荒两块土地上,展开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宏大历史画卷,讲 述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下乡插队和赴生产建设兵团垦荒的故事,塑造了赵天亮、赵曙光、齐勇、傅 正、孙敬文、孙曼玲、冯晓兰、周萍、吴敏、李君婷等一大批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父辈和连队领导的生动形象, 描写了一代人的爱情、友情、亲情,真诚地表现了一代青年对当时中国现状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 “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 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 抗抗《隐形伴侣》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知青小说
三、知青小说的特点
1.以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 为导向,执著于对知青心 灵真实的寻踪,严肃探讨 一代人青春的价值,辩证 地审视那一段历史。
知青小说
60 、 70 年 代 的 知 青
下乡运动,是一场知识文
化的乡村化运动,给大批
的青年人生命带来了痛苦
的记忆和独特的人生经历
和体验。潮流性的知青文
学并不准确,更多表现为
“知青作家群”和“知青
文学体”,依附于反思、
伤痕、寻根等文学思潮。
知青小说
二、知青小说发展的三个 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
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
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
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孔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
知青小说
80 年 代 前 期 具 有
“回归”倾向的知青小
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
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
正面价值的肯晓声《这 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雪》,张承 志 《 黑 骏 马 》, 王 安 忆 《本次列车终点》。
2.执著于对人生及社会理 想的探求与追求。
3.知青小说奔突着青春的 热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 彩。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一、“知青文学”概念
指在“文革”时期有过
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创作
的反映当年知识青年生活及诉
说知青生活哀怨、反思造成这
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具
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
知青文学PPT课件
梁晓声与张承志的小说
• 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批评界对它的
使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
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
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
和思想情感,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验和阐释的多向性。
•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 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 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 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 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 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 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 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 恨和悲哀。
知青文学——精选推荐
“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凝重的印记,它以上山下乡时期的千百万知识分子为主人公。
作为80年代初期出现的文学形式,知青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知青文学的代表作家,梁晓声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为知识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唱出了一曲又一曲真诚的赞歌。
在世纪末的风云变幻之中,是梁晓声以及更多的知青文学作家仍然高擎着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继续呼唤新的理想。
在梁晓声的全部作品中,知青文学只占了十分之一的比例,却是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刻下的最深的痕迹。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梁晓声以知青的上山下乡作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知青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曾经亲身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从最早的《今夜有暴风雪》到后来的《雪城》,梁晓声在自己的每一部知青文学作品中都倾注了对知青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他笔下的知情命运,更是多样而又复杂,醒目而又深刻。
一、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命运(一)共同遭际梁晓声的知青作品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作品通过一个又一个人物形象来真实、动人的展示了知青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
严格的来说,知青的命运包括下乡时的命运和返城后的命运。
在梁晓声的所有知青文学作品中,可以将知青的命运普遍分为四种类型。
这四种命运分别概括为死、留、返城后失业或者不顺和返城后顺利。
稍微归纳一下,这四种类型的普遍命运又可以再划分。
这四种命运中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两种命运属于知青下乡命运;后两种命运属于知青结束下乡返城后的命运。
下面就结合作品里体现出的种种原因分析一下这四种命运。
1、乡下时期的两种命运形态第一种:死。
所谓“死”,就是指知青在下乡的期间因为种种原因死了。
高不成,低不就,既没有在下乡的过程中稳定下来,又没有坚持到运动结束,这种命运往往是知青最惨的结局。
知青的死也分好几种。
有的死得很干脆,很冤,也可以说是死于非命。
这种死在很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里面都可见到。
文学常识复习教案
文学常识复习教案教案标题:文学常识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在文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等。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教材:教师准备一份包括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和文学名著的教材,以供学生参考。
2. 多媒体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图片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故事,引起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导入话题: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文学常识复习,并解释其重要性和意义。
核心内容:1. 文学流派复习:a. 教师介绍不同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b. 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图片,让学生对不同流派有直观的认识。
c.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流派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作品复习:a. 教师列举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让学生回忆并补充其他作品。
b. 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包括主题、人物塑造、情节等方面。
3. 文学名著复习:a. 教师列举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介绍其作者、主要情节和文学价值。
b. 学生自主或分组进行文学名著的阅读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文学常识方面的收获和进步。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作品的读后感,并附上相关的分析和解读。
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对文学流派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等。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读后感的内容和分析的深度。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加文学竞赛、阅读活动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八章:知青小说[8]ppt
寻根小说
原始生命型。 (3)原始生命型。 莫言《红高粱》 莫言《红高粱》、 郑万隆的“异乡异 郑万隆的“ 闻系列” 闻系列”如《老棒 子酒馆》 子酒馆》、扎西达 娃《系在皮绳扣上 的魂》 的魂》。
寻根小说
六.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
(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 的变革, 的变革 , 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 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 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 (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 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 , 也摆 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 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 , 而开启了超验的和 虚构”的时代。 “虚构”的时代。 局限是对于“ 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 野之中, 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 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80年代小说: 年代小说
寻根小说、知青小说 寻根小说、
寻根小说
一.“寻根文学”概念 寻根文学”
1983年前后, 1983年前后,当现代派文学 年前后 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 的形式实验没有新的进展,小说 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 创作处在徘徊状态中,一些作家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 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 现代意识去关照民族文化传统以 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 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 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 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 文化的根。主要代表作家:莫言、 韩少功、王安忆。 韩少功、王安忆。
知青小说
第六节 知青小说[16页]
第二阶段的知青小说一反过去那种盲目歌颂、虔诚膜拜的单调文风,而 转入到对知青伤痕的展示。它们大胆而赤裸地描写知青的痛苦和不满, 对知青运动进行强有力的诅咒与责难,构成了“伤痕文学”的重要因子。
➢ 格调清淡而朴拙,色彩平和而温 馨,一景一物,一人一兽,作者 信手写来,看似漫不经心,实则 处处见心。这一个“心”字便将 作品定了格。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作品欣赏
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 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 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 ……”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 。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 ,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
史铁生
三、作品欣赏与分析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 的成名作,发表于《青年文学》 1983年第1期。
➢ 小说叙述了一种平凡而散淡的生 活。
➢ 构成这种“生活”的是白老汉、 牛群和“我”。从北京知青“我” 的视角观照陕北普通人的人生。
➢ 这是知青们对当年生活的第二次回顾。这一次回顾 这种巧合使我
他们“发现”了大自然。
们再次想起飘 荡在天安门上
大自然以其宽厚的胸怀包容了他们,养育了他们;在现实 空的那句名言:
生活的参照下,大自然的无私、旷达和勇敢又给了现实人 “农村是一个
格一个有力的匡正。
广阔的天地, 在那里是可以
这一次回顾虽然有些逃避情绪和理想主义色彩,然而较之 大有作为的。”
3、知青文学
教书先生梁晓声
梁晓声知青小说
知青生活:反映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北大 荒垦荒开拓战斗的人生历程 完美英雄:塑造了一批在荒谬的年代却体现了 自我人生价值的奋进青年形象 理想主义:一方面,表现并赞美在特殊时代大 潮中青年人浪漫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拼搏 奋斗(高昂悲壮);同时,又感叹这种乌托邦 式理想的逐步暗淡、消失与瓦解(困惑迷惘) 风格特征:粗犷浓烈、沉郁悲壮
第四节 知青文学
(1980~ )
一、知青小说概述
主体: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主题:描写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返城之后 的生活道路与情感经历等 作家: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 声、张抗抗、柯云路、李锐、肖复兴、 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铁凝
知青小说主题分类
1、控诉残酷的文革岁月,描述青春信念被埋葬的 痛苦,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以及追悔往事的 悲情。(卢新华) 2、描写知青返城后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 (王安忆) 3、重新续写知青生活的热情、真诚、牺牲精神与 强烈的责任感。(梁晓声)
山东荣成人, 1949年生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1968年中学毕业插队到北大荒, 1974年被所在工厂推荐到复旦中文系读书。 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 79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
“北大荒小说”
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 《死神》 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 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 影》《雪城》《年轮》;《浮城》《伊人伊人》 《欲说》等 代表作:《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 地》《父亲》《雪城》等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意义
1、描绘了神奇瑰丽的北大荒 的独特风情 2、隐含了古老的善与恶的道 德较量 3、再现了爱与死的永恒母题 4、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记 忆与一代人的青春梦想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 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专题复习教案备考必读【考点明示】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
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
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能力层级: A【考点解读】所谓“重要作家” ,是指在中外文坛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作家。
属于中国的,要掌握其所处时代、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的有关内容。
属于外国的,要掌握其国别、代表作、作品体裁及作品有关内容。
所谓“文学体裁” ,主要是指中国文学作品体裁所说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此外还要对古代有关诗、词、曲的文体特点,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古典小说的不同名称和特点,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的不同特点等有明确的了解。
【考情分析】就文学常识这一考点来说,虽然《考试大纲》规定了比较详细的考查内容,但实际上,每年考查的力度都不大,特别是近些年来,考查的形式基本上是与名句名篇的默写放在一起考查的,且令非常小。
应该说,这不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热点” ,“新课程”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已做了删除的改动,其考查的意义不言而喻。
【复习指津】文学常识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但很多学生认为文学常识内容多、分值小,花太多时间去记不太划算,倒不如记一两个近义词或成语,于是就放弃。
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
文学常识固然内容多,但只要有巧妙灵活的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多为少,轻松而又高效率地记住。
先向大家介绍几种好的记忆方法:一、穿针引线法如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以时间为线,用这条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下图: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一根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细细地查究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记忆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联想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联想有多种,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
接近联想也叫相关联想,即由某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填空1、80年代文学潮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先锋文学;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
2、王蒙文坛“集束手榴弹”小说:《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风筝飘带》;从政治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代表倪吾诚的《活动变人形》。
3、刘心武成名作《班主任》—伤痕文学的开端。
4、汪曾祺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受戒》。
5、第一步突破性禁区的小说: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6、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废都》、《秦腔》等。
7、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8、王一生:阿城笔下二、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十三、重建主体的理想主义:改革文学和知青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件
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 界》
(一)农村的经济改革主要
是实行联产承包制,农民迅速 获得实际利益,中国农业自从 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连年获得 丰收。农民对现行政策基本持 满意态度,但农村也开始出现 剩余劳动力,在七十年代末至 八十年代初,农村人口迁徙还 受严格限制,青年一代农民对 土地的态度显然很不相同。
B、一些作家则在作品中对历 史因袭和现实问题而造成的种 种社会弊端予以尖锐的揭露和 批判,呼唤理想的英雄和新的 社会秩序。如剧作家沙叶新的 六场话剧《假如我是真的》, 此类作品本意不在文学和审美 效果,而是以文学为工具,通 过对现实事件的暴露,放大现 实事件社会影响,以直接产生 干预现实政治的效果。
青蓝紫》
❖ 牛宏 《锅碗瓢盆 交响曲》
❖ 武耕新《燕赵悲歌》
3、注重人物同外部世界的冲突
❖ 4、阳刚之气和豪放 之风
❖ 描写人物不精雕细刻, 有棱角锋芒;但对人物 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 发掘不够。
(三)具体文本《乔厂长上任记》:
乔光朴是在现实主义的 文学规范下书写的典型形象, 一个文学重建现实乌托邦里 的神话英雄,它反映和表达 了那个时期的焦灼的历史愿 望。《乔厂长上任记》当然 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文学作 品,它无可争议是整个“新 时期”经济改革的的一部及 时的启示录。
主题:
反思了造成农民窘困 低下生存状态的主客观原因。
人物:
李顺大:是一位盲目 崇拜、感恩戴德、懦 弱的人物。
艺术:
反讽意味的叙述; “双声话语”;悲喜剧相
融合的效果。
(三)《陈奂生上城》
1、陈奂生的性格特征 A\在吃苦耐劳的韧性中,搀和着逆来顺受的奴
性。
陈奂生勤劳淳朴,又有点自私、精明,缺乏 主人公意识,具有浓重的自卑感。
高考现代文学复习教案
高考现代文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提高学生分析、鉴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 现代文学的定义:指20世纪初至1949年之前的文学。
- 现代文学的特点:反传统、追求个性化、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艺术创新。
2. 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象征主义:代表人物如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品有《再别康桥》、《雨巷》等。
- 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如郭沫若、艾青等,作品有《女神》、《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 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如茅盾、巴金等,作品有《子夜》、《家》等。
- 乡土文学:代表人物如沈从文、萧红等,作品有《边城》、《呼兰河传》等。
- 现代派:代表人物如郁达夫、施蛰存等,作品有《故都的秋》、《梅雨季节》等。
3. 现代文学作品分析与鉴赏- 分析作品的主题、形式、技巧等方面。
- 鉴赏作品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现代文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现代文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3. 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鉴赏。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 教材:现代文学相关教材。
- 参考书目: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文学评论等。
-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文章、视频等。
七、教学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和作业时间。
八、教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2023届高三文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2023届高三文学第一轮复习计划
目标
本计划旨在帮助2023届高三学生有效备考文学科目,以取得优异成绩。
复周期
本复计划将持续12周,从9月1日开始到11月20日结束。
复内容
第一周至第三周:文学理论基础
- 复文学基本概念和术语
- 研究不同文学流派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 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
第四周至第六周:文学史
- 复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重要事件和作品
- 分析作家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 掌握不同文学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第七周至第九周:作品阅读与分析
- 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和戏剧
- 分析作品的主题、结构和意义
- 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艺术手法
研究方法
- 制定每天的研究计划和目标,保持规律的研究时间
- 使用各种阅读材料,包括课本、文学评论和学术论文
- 积极参与文学课堂讨论和文学俱乐部活动
- 定期进行自测和复,查漏补缺
注意事项
- 注意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要掌握细节,还要理解其在整个文学体系中的位置和意义
- 多与同学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 遇到困难时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搞自学闭门造车
结束语
本复计划旨在引导2023届高三学生有效备考文学科目,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研究,理解和掌握文学知识,取得好成绩。
加油!。
知青文学复习课程共43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43
知青文学复习课程
•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
2014年知青培训教案
课时安排(7月6日——7月9日)7月6日:第1节:一、什么是职业第2节:二、什么是人才第3节:三、任何职业都能成才第4节:四、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第5节:五、我的优势在哪里第6节:六、我的路在何方第7节:七、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第1课时)7月7日:第8节:八、什么是中等职业教育(第2课时)第9节:九、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第10节:十、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好处第11节:十一、职业生涯设计(第1课时)第12节:十二、职业生涯设计(第2课时)第13节:十三、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第1课时)第14节:十四、设计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蓝图(第1课时)7月8日:第15节:十五、我选择我喜欢,路就在脚下(第1课时)第16节:十六、我选择我喜欢,路就在脚下(第2课时)第17节:十七、遵守城市交通规则第18节:十八、日常饮食的合理安排第19节:十九、学会正确缓解工作疲劳第20节:二十、做一名受欢迎的务工者第21节:二十一、生活中注意安全用电7月9日:第22节:二十二、外出如何防盗?第23节:二十三、有损健康的生活习惯第24节:二十四、在劳务市场找工作应注意什么?第25节:二十五、外出自我防卫常识第26节:二十六、受批评了怎么办第27节:二十七、外出购物应注意哪些问题?第28节:二十八、如何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第1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什么是职业龙城双语实验初中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职业?职业的功能?2、了解现在社会的职业分类是什么?3、通过学习,根据自己的人格心里特征选择适合的职业。
二、教学重点、难点:1、职业的基本含义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案例导入:P2(课件展示)从这案例中,我们看出范真对他的选择不满意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那我们应如何避免他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职业生涯规划直接关系到一个人走什么样的道路,是成功还是失败。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
第九讲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知青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最早出现的小说创作流派。
他们多以文革以及文革以前的党历史上出现的极左路线为叙事起点,展开自己的叙述。
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文革结束后,思想上、文化上自由空气的恢复,是启蒙文学思潮发展的必然。
知青文学是一个延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文学史概念,它从文革后期开始出现(如老鬼的《血色黄昏》),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甚至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知青作家还在以自己当年的知青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如韩少功的《暗示》、《日夜书》等。
一、伤痕文学(一)概念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文学模式。
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1977年11月发表于《人民文学》)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1978年8月11日发表于《文汇报》)而得名。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
它的出现对于恢复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着重要作用,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二)主要分类1.揭露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
2.揭露文革对人的心灵的毒害。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等。
3. 表现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动斗争。
郑义《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等。
4.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5.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戴厚英《人啊,人!》等。
(三)评价1:启蒙的意义、疗救的作用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线,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人们疗救的注意。
2:恢复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中国知青文学》阅读练习附答案
试题内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
此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知识青年回乡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着共同而鲜明的主题,即“革命理想与革命豪情,以及这种理想与豪情在现实斗争中的消长变化,最终升华为对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张扬和歌颂”。
“文革”结束后,“归来”的“右派”作家,批判“文革”、反思历史,将历史的伤痕展示于众。
以反思“文革”、批判“极左”路线为主题的伤痕文学成为新时期的文学主潮。
展示伤痕的同时,作家们不忘记与主流政治价值保持一致,将作品的主题归到“赦免个人,搁置对历史与人性的讨论,团结一致向前看”上面。
“文革”结束后返回城市的知青作家,更多是通过回忆性叙述,书写知青的困惑与迷茫,以及暴露知青岁月时的伤痛与阴暗。
这些创作可以归入伤痕文学的大类里,也有些学者将这些作品及之后的知青文学作品归入反思文学。
从伤痕文学一脉下来的知青文学,展示蹉跎岁月的壮丽与沉湎于青春失落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并没有对知青这一代人与历史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现代派思想的影响下,知青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反省并寻求艺术上的突破。
面对现代主义思潮,中国文学的主导文化受到来自创新的新文化的冲击。
主导文化中的变革因子与创新文化相结合,催生了寻根文学的发生。
寻根文学是知青作家面对现代主义冲击的自然反应,但同时也是他们追踪现代主义的结果。
陈晓明教授认为:“‘寻根’可以从西方现代主义的高度撤退下来,回到熟悉的民族本位,甚至再回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乡村生活,而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主义的艺术性质或水准,这是中国作家豁然开朗领悟到的一个境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知青小说 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 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 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 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 第四阶段: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 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和有 特点的中篇,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 内容和感情体验。经过岁月沉淀,思考更为深刻。主要作 品: 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 赵维夷《老插春秋》 芒克 《野事》 米琴《芳草天涯》 刘军《噩恋》 韩乃寅《远离 太阳的地方》 李晶,李盈《沉血》 王小波《黄金时代》 李锐《黑白》 刘醒龙《大树还小》 同时,在九十年代, 还大量涌现出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主要有: 邓贤 的《中国知青梦》 白描《苍凉青春》 黄尧 等《辉煌的青 春梦》 金大陆《苦难与风流》 章德宁、岳建一 主编《中 国知青情恋报告》 姜昆 主编《中国知青回忆录》 《北大 荒风云录》编辑委员会《北大荒风云录》 《草原启示录》 编委会《草原启示录》 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 土地》、《回首黄土地》 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 话当年》 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 女知青回忆 录--《青春方程式》
• 随后,在越过最初的悲剧揭露、展示的表现方式 之后,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 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一变化,与“知青运动”事 实上已结束有关,也与大批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 关。城市对于这些“游子”的态度是复杂的,但 无论如何,它绝不是原先所企望的理想的“天 堂”。城市既提供了开拓新生活道路的可能,也 有事先没有料到的推拒,以及上学、就业、住房、 婚姻、人际关系等等的困扰。即使具体生活问题 得到解决,已破碎的生活信念、价值观,也不一 定能得到修复或重新确立。在新的环境下,已逝 的生活将会在记忆中“重构”。
验和阐释的多向性。
•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 剧的感伤的揭露和控诉:他们的青春、信 念的被埋葬,心灵的受扭曲的过程。在卢 新华的《伤痕》,陈建功的《萱草的眼 泪》,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 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 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 等作品中,有对生活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和回首往事的悔 恨和悲哀。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后知青的历史位置与现
实处境的含糊不清,因而,知青的那段生
活,便是他们为确定现实位置而不断挖掘、
重新审察的对象。这种记忆的挖掘、搜寻
的方式和价值取向,既与时间有关,又和
作家个人经历的独特性相连。因此,知青
小说对于历史的叙述,一开始就表现出体
• 在表现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上,写于1981年 的短篇《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和中篇《南方 的岸》(孔捷生),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 的最早作品。这两篇小说的题目都具有双重寓意: “终点”与“岸”,都意味着到达和寻得归宿, 意味着漂泊的结束;但是,小说中所表达的,则 是另一种性质的漂泊无定的开端。
知青文学
梁晓声与张承志的小说
• 在80年代,“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
是用来描述一种文学现象的概念。批评界对它的
使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遍的说法是,第一,
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
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
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青在后来的生活道路
和思想情感,如他们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
•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 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 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 史铁生《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 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 张承志《黑骏马》、《金牧场》 王安忆《本次列 车终点》
•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 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 作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抗抗《隐形伴 侣》、《分界线》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 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老鬼的《血色黄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等一样,人们用这个概念,来专指叙事体
裁(小说,或纪实性叙事作品)的创作。
•
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写作知青题材小说
的作家有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
张抗抗、柯云路、李锐、肖复兴、史铁生、张炜、
韩少功、竹林等。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