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小说名单
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
音の推荐: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脉(1917-2004)-各流派思潮代表作:引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目录《狂人日记》鲁迅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1918年5月)《两个家庭》冰心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
(1919.9)《超人》冰心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
(1921)《沉沦》郁达夫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
(1921)《或人的悲哀》庐隐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1921)《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作者的代表作,描写军阀战乱之中知识分子的窘状。
1924,11.引用:《二十年代诗歌选》胡适冯乃超李金发梁宗岱刘延陵穆木天沈尹默汪静之王独清刘半农刘大白俞平伯第二个十年(1928~1937)《热情之骨》刘呐鸥“新感觉派”(心理分析小说,海派)代表短篇作之一,1928年12.《为奴隶的母亲》柔石中篇小说,一部曾使罗曼.罗兰深深感动的杰作。
(1930.1)《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新感觉派”另一部短篇代表作,1932年。
《猫城记》老舍一部几乎获得诺贝尔奖的社会幻想长篇小说,历史上毁誉参半。
(1932)《送报夫》杨逵反应日据时期人民苦难的代表作,1932年。
《没有祖国的孩子》舒群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祖国被侵占后人民的痛苦。
1933年.《生与死》白朗东北作家群的另一部代表作,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老妈妈形象。
《家》巴金展现封建家族的优秀之作,觉新的形象尤其出色。
1933年。
《雷雨》曹禺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经典的作品,1933年。
《离婚》老舍市民题材的中篇小说。
(1933)《山峡中》艾芜写于1933年冬,是艾芜早期以西南边地为题材的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代表作。
《边城》沈从文中篇小说,作者构划“湘西世界”的代表作,1934。
知青文学
•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 于黑龙江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 镇温泉寨。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 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 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 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 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 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 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 烟火》,长篇小说《浮城》《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近年发表有长篇小说 《生非》,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 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 说奖。文章《慈母情深》(《母亲》的节选)被选入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任教于北京语言 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等。小说《这是一片神 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 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 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
作品题材:
• 梁晓声作品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青小 说”,表现一代知识青年在那场荒谬的历史运动 中所显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热情讴歌了 在动乱年代和艰苦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今 夜有暴风雪》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 品。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这也是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整 体艺术风格。他的另一类作品则相对平实,作品 取材于城镇、农村、学院、家庭等领域的生活, 表现了他开拓生活视野的意向,体现出鲜明的纪 实风格。
•
自传色彩
• 与50年代遭受挫折的“复出”作家相似,知 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 和“复出”作家一样,特殊的,与国家社会 政治密切关联的生活经历,使他们觉得表现自身 的生活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不同的是,50年代反右派运动的受难者,在 “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公众心目和自 我意识中,他们被当作“文化英雄”看待。而 “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不 论是自我、还是社会评价,却是可疑和模糊不清 的。这是推动知青那种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 立言的动力。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段晗晗 -20160413066
中国现当代小说流派
1.“小说界革命”
◦ 梁启超于1902年倡导“小说界革命”。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谈起。这是近代文学史上 最重要的文论之一,是“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 ◦ “吾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国人佳人才子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吾中 国人江湖盗贼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中国人妖巫狐兔之思想何自来乎?小说也。于是,小说远 不是传统所谓的“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之“末技’,“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因它最“易感 人”而最易“易人。 ◦ 文论家、文学史家都高度评价梁启超对小说价值的提升,它对促进近代以来小说创作的繁荣起了 巨大的作用。这都无可否认。然而必须同时看到,梁启超并不只是一位文论家。梁提出:“欲新 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宗教、政治、学艺、人心人格,必新小说”。 此后《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余之小说观》(徐念慈) 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 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 新思想的有力工具。“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9.“新感觉派”小说
◦ 出现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是我国小说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是受西方现代艺术启示并在日本 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描写外部现实,而重视直觉,强调主观感 受,将主观感受与感受客体合而为一,创造所谓的“新现实”,善于描写心理活动。代表:训呐 鸥《无轨列车》(半月刊)、戴望舒、穆时英《上海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以淡化的 情节,运用意识流和内心独白的方法,把男主人公在雨中送一位姑娘回家过程中的心理,描写得 细致入微。) 缺点:明显感染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所固有的悲观、颓废、绝望等色寻根小说的背景与内涵:1976年,美国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根》,轰动了美国,也轰动了 世界,因为他唤醒了人们的“寻根意识”。一般来讲,主要是指寻“民族之根”。包括民族的文化 渊源,传统思想和精神,民族的家园故土、生存环境等等。中国当代文学萌生寻根意识,是80年代 初。整个文化界弥漫着一种强烈的“寻根”情绪,试图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重新认识自己,认 识民族,重新建立新型的民族文化观。这种寻根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文学创作,使其呈现出一种新的 审美特质。可以说,新时期出现的寻根文学主要侧重在文化寻根,即通过对自己所属的民族群落和 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渊源探索,去塑造、展现民族性格和精神,去建树、表现一种民族文化特质。所 以,“寻根”不是怀旧,不是突现地方主义和色彩,更不是彻底认同、回归传统文化而拒绝、排斥 外来文化。 ◦ 寻根文学的主要特征:除阿城外,绝大部分是描写地域性文化形态的作品,往往是穷乡僻壤,大山 峡谷、荒原老林、古堡江滩,存在着古老的初始文化和蛮荒历史陈迹的比较闭塞、落后、古朴的地 域文化的原始形态,但作者并非是以欣赏、认同的态度去描写这些原始封闭落后而是自觉地用强烈 的现代意识去把握生活,对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分析、批判,没有现代意识的关照就没有寻根文学 的价值,否则只是一尊古董陈列。 ◦ 代表人物:李杭育(吴越文化)、韩少功(湖楚文化)、郑万隆(东北边陲文化)贾平凹的(秦汉 文化)、 陆文夫(吴越文化)、郑义(晋文化)、冯骥才(天津卫文化)邓友梅(北京宫廷文 化)、阿城(棋文化,吃文化) ◦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心香文艺 写知青选调上学的作品
心香文艺写知青选调上学的作品
1.《我的知青故事》——周政
2.《失落的一代》——潘鸣啸
3.《黄金时代》——王小波
4.《绿化树》——张贤亮
5.《伤痕》——中国知青文学的第一篇小说
6.《分界线》——张抗抗
7.《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
8.《在小河那边》——孔捷
9.《南方的岸》——孔捷
10.《铺满鲜花的道路》——冯骥才
11.《狂恋》——史铁生
12.《我遥远清平湾》——史铁生
13.《命若琴弦》——史铁生
14.《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梁晓生
15.《今夜有暴风雪》——梁晓生
16.《雪城》——梁晓生
17.《西望茅草地》——韩少功
18.《黑骏马》——张承志
19.《北方的河》——张承志
20.《本次列车终点》——王安忆
21.《血色黄昏》----老鬼
22.《中国知青梦》——邓闲
23.《中国的知青部落》——郭小东
24.《蹉跎岁月》——叶辛
25.《中国知青文学史》——杨健
26.《九栋》——邹静之
27.《繁华》——金宇澄
28.《知青私人辞典》——夏建丰。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贯的文学作品.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茅盾的"蚀"三部曲:《幻来>,《动摇》,《追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移》,《复兴》.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火龙》,《自由》,《曙光》.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另外,巴金的"抗战"三部曲指长篇小说《火》,共三部分.沙丁的"三记"指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三部曲:《饥饿》、《扬子江上》、《去》。
蒲风的《抗战》三部曲:《茫茫夜》、《生活》、《钢铁的歌唱》。
黄谷柳的《虾球传》三部曲:《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永远》。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三部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沉沦》、《沧溟行》、《插天山之歌》。
冯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杨沫《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青烟或白雾》韩素音自传体三部曲《伤残的河》《凋谢的花》《无鸟的夏天》李乔《欢笑的金沙江》三步曲:《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李满天《水向东流》三步曲:《水向东流》《水转千转》《水归大海》。
知青小说
理想主义的主题。
缅怀知青在苦难中的奋斗历程,抒发“青春无悔” 的情感 《今夜有暴风雪》歌颂青春理想的执着和伟大 对生命的不珍重和忽略 一场轰轰烈烈的青年反体制运动就被表现未知青 为保卫国家财产,为保卫虚假的自我荣誉的表演
对知青英雄谱系的怀疑、疏离和 解构。
刘醒龙《大树还小》
◆主题:以批判的立场解剖了存在于不少 知青头脑中的城乡不平等意识。 ◆人物形象:具有严重等级思想的知青白 狗子、渴望摆脱但最终没有摆脱这种不平 等的社会地位的农民秦四爹。
乡村文化的建构
知青只是媒介或旁观者,表现的是农民 的生活和命运,关注的是乡村的文化
1、通过追述往事表现乡村浓厚淳朴的文化 气息,农牧民纯朴善良无私坚韧的可贵品格。 2、再现农民的悲惨人生,直面农民扭曲病 态的灵魂,揭示农村封闭保守落后愚昧的传 统文化。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朱晓平《桑 树坪纪事》等
该中篇小说叙述了以白狗子为首的一群老知青,为 了编写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晚会节目,重回 下乡地「感受一下,寻找一些灵感」,因而重新挑 起了与当地农民秦四爹及小树一家纠缠不清的恩怨 情仇。小说有两个「亮点」:一是对知青的全盘否 定,二是凸显放大知青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对立及不 平等。26作者借秦四爹的口骂知青:「那些家伙不 是家伙!」借农家小孩大树之口评价知青:「我很 小的时候,总听垸里的人在说知青没有一个好东西, 好吃懒做偷盗扒拿不说,还将垸里的年青人带 坏。」「自从来了知青后,这儿的流氓就大胆多了, 像是有人撑腰似的。」小说的主线就是农民秦四爹 与知青(以白狗子为首)的矛盾冲突:在白狗子等 知青的「陷害」下,秦四爹被以「破坏知识青年上 山下乡罪」(强奸女知青)判处坐牢三年,由是毁 了一生。
注重对生命本能欲望的张扬,突出其受 非理性欲望支配的生存状态。 王安忆《岗上的世纪》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 “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 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朱晓平《桑树坪纪事》 张 抗抗《隐形伴侣》
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 老鬼《血色黄昏》 李锐《合坟》
知青小说
三、知青小说的特点
1.以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 为导向,执著于对知青心 灵真实的寻踪,严肃探讨 一代人青春的价值,辩证 地审视那一段历史。
知青小说
60 、 70 年 代 的 知 青
下乡运动,是一场知识文
化的乡村化运动,给大批
的青年人生命带来了痛苦
的记忆和独特的人生经历
和体验。潮流性的知青文
学并不准确,更多表现为
“知青作家群”和“知青
文学体”,依附于反思、
伤痕、寻根等文学思潮。
知青小说
二、知青小说发展的三个 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
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
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
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叶辛《蹉跎岁月》、 竹林《生活的路》、孔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
知青小说
80 年 代 前 期 具 有
“回归”倾向的知青小
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
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
正面价值的肯晓声《这 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雪》,张承 志 《 黑 骏 马 》, 王 安 忆 《本次列车终点》。
2.执著于对人生及社会理 想的探求与追求。
3.知青小说奔突着青春的 热情,具有强烈的情感色 彩。
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
一、“知青文学”概念
指在“文革”时期有过
上山下乡经历的知识青年创作
的反映当年知识青年生活及诉
说知青生活哀怨、反思造成这
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具
有悲壮的英雄主义与顽强的理
80年代小说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 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 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5、王蒙的创作特点:
•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 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 人的伤害; •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 巧; •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 化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 “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 就是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 的三种方法》
莫言
• 第一阶段:1981-1984年,发表了《春夜雨 霏霏》《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第三人 称视角,现实主义风格,符合传统规范。 • 第二阶段:1985-1986年,爆发期,推出了 《红高粱家族》《球状闪电》《金发婴儿》 《爆炸》《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小说 技巧的运用,反传统。 • 第三阶段: 1987年以后,以《红蝗》发表 为标志。《丰乳肥臀》 《檀香刑》《酒国》 等。创作势头衰减。
3、《钟鼓楼》
• • • • • • • •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2、《班主任》
• • • • • 宋宝琦——小流氓 谢惠敏——班级团支部书记 石红——班干部 张老师——班主任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 色烙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 在,更残害着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 子!
第11章第3节 改革知青小说
人生的道路虽然慢长,
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
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 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 些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
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
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
二、知青小说
(一)青春无悔型。梁晓声“知青小说系列”、
•
• 张承志的长篇小说《金牧场》、史铁生的短篇小说《我 的遥远的清平湾》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晓声的中 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
代表作家作品
①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以“救救工厂”的强烈呼 吁和大刀阔斧地兴利除弊的改革和整顿征服 了人心。
②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2.展示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透 露出来的喜怒哀乐和人性的裂变、 灵魂的挣扎。
如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贾平凹的 《腊月· 正月》、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 张炜的《古船》、路遥的《人生》《平凡的 世界》等。
路遥的《人生》
路遥( 1949—1992 ),原名王卫国,出生于陕西省 榆林市清涧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 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 1969年回乡务农。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 小学中教过一年书。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开始文学创作。 1980 年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了 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82 年创作中篇小说《人生》,获全国第二届优秀 中篇小说奖。 1988 年,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 届茅盾文学奖。 1992年,路遥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42岁。
•
(二)客观观照型。揭示出冷酷甚至丑恶的
“知青”生活的另一面,“英雄主义”在他们的作 品里,成为左右冲突、可悲可笑的殉葬品。 如陆天明侣》、孔捷生的长篇小说 《大林莽》、郑义的《枫》、老鬼的《血色黄昏》 等。
伤痕小说
不晓得是哪朝哪代,镇守这里的山官 大人施行仁政,或者说是附庸风雅图 个县志州史留名,命人傍着绿豆色的 一溪一河,栽下了几长溜花枝招展、 绿荫拂岸的木芙蓉,成为一镇的风水 ;又派民夫把后山脚下的大片沼泽开 掘成方方湖塘,遍种水芙蓉,养鱼, 采莲,产藕,作为山官衙门的“官产 ”。
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 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腹地的平坝,便颇是 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了。 采摘下来,还可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 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 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草帽挡日 头„„一物百用,各各不同。小河、小溪、 小镇,因此得名“芙蓉河”、“玉叶溪”、 “芙蓉镇”。
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 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板街。铺子和铺子是那样 的挤密,以至一家煮狗肉,满街闻香气;以至 谁家娃儿跌跤碰脱牙、打了碗,街坊邻里心中 都有数;以至妹娃家的私房话,年轻夫妇的打 情骂俏,都常常被隔壁邻居听了去,传为一镇 的秘闻趣事、笑料谈资。偶尔某户人家弟兄内 讧,夫妻斗殴,整条街道便会骚动起来,人们 往来奔走,相告相劝,如同一河受惊的鸭群, 半天不得平息。
主人公胡玉音
1963年,芙蓉镇上称得上生意兴隆的可以 说是本镇胡玉音开设的米豆腐摊子。胡玉 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女子,人称“ 芙蓉姐子”,人长得秀美动人,加之待客 热情,性情柔顺,食具又干净,米豆腐量 足,作料香辣,她的摊子面前总是客来客 往不断线。她的米豆腐摊子有几个老主顾 是每圩必到的。
二、善于将乡土风俗描写与时代政 治风云相结合,在浓重的民情风俗 文化中透露出严峻的社会政治内容 ,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如:
在文本中, 《喜歌堂》是和作品的故事情节 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 并同人物的命运密切 相关。
80年代小说梳理
80年代小说流派梳理伤痕小说(后期深化为反思小说)伤痕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于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小说”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它包括:以知青题材为主的“伤痕小说”,如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自传体小说《血色黄昏》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农村题材的“伤痕小说”;丛维熙所开创的“大墙文学”以及莫应丰的《将军吟》等揭露“文革”专制的“伤痕小说”,以及张弦的爱情小说,张贤亮的“章永璘”系列,甚至苏童一部分以“文革”中的“香椿树街”为背景以青少年为写作对象的作品,如《刺青时代》、《城北地带》等。
在这之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学进一步深化,进入反思阶段。
反思文学的出现以茹志鹃在1979年2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剪错了的故事》为标志。
反思小说更注重对人性和人的心理世界的再审视。
代表人物和作品: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而“改革小说”,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
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普通人生活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改革小说”在1983-1984年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创作高峰,自85年之后便逐渐消亡。
代表人物和作品: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三部曲知多少
“三部曲”知多少所谓“三部曲”,现在是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作品。
为了开阔大家的视野,下面分别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的一些“三部曲”。
中国作品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的抗战三部曲——《火》一、二部和《田惠世》。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郭沫若的“三个叛逆女性”三部曲——《卓文君》、《王昭君》、《聂安》。
郭沫若的自传体三部曲——《学生时代》、《革命春秋》、《洪波曲》。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三部曲——《惶惑》、《偷生》、《饥荒》。
李乔的“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灯》。
金庸的“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梁羽生的“唐代”三部曲——《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移》、《复兴》。
洪琛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
沙汀的“三记”三部曲——《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梁斌的“农民”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
蒲风的“抗战”三部曲(诗歌)——《茫茫夜》、《生活》、《钢铁的歌唱》。
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三部曲(叙事长诗)——《饥饿》、《扬子江上》、《去》。
李季的《杨高桩》三部曲——《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儿女出征》。
冯德英的“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
3、知青文学
教书先生梁晓声
梁晓声知青小说
知青生活:反映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北大 荒垦荒开拓战斗的人生历程 完美英雄:塑造了一批在荒谬的年代却体现了 自我人生价值的奋进青年形象 理想主义:一方面,表现并赞美在特殊时代大 潮中青年人浪漫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拼搏 奋斗(高昂悲壮);同时,又感叹这种乌托邦 式理想的逐步暗淡、消失与瓦解(困惑迷惘) 风格特征:粗犷浓烈、沉郁悲壮
第四节 知青文学
(1980~ )
一、知青小说概述
主体:在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主题:描写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返城之后 的生活道路与情感经历等 作家: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 声、张抗抗、柯云路、李锐、肖复兴、 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铁凝
知青小说主题分类
1、控诉残酷的文革岁月,描述青春信念被埋葬的 痛苦,真诚信仰被愚弄的愤怒,以及追悔往事的 悲情。(卢新华) 2、描写知青返城后新的生活矛盾与精神困惑。 (王安忆) 3、重新续写知青生活的热情、真诚、牺牲精神与 强烈的责任感。(梁晓声)
山东荣成人, 1949年生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1968年中学毕业插队到北大荒, 1974年被所在工厂推荐到复旦中文系读书。 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 79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
“北大荒小说”
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 《死神》 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 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 影》《雪城》《年轮》;《浮城》《伊人伊人》 《欲说》等 代表作:《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 地》《父亲》《雪城》等
梁晓声知青小说的意义
1、描绘了神奇瑰丽的北大荒 的独特风情 2、隐含了古老的善与恶的道 德较量 3、再现了爱与死的永恒母题 4、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记 忆与一代人的青春梦想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知青小说简介——特殊年代的记忆
知青小说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 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 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 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知青 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 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 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 组成部分。
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 “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 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 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 晚霞消失的时候》。
2015-6-26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 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 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 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 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 《本次列车终点》。
叙事艺术——在矛盾中重建统一
人与自然的冲突:作品中这群知青与他们将要开辟的“满盖荒 原”和“必然要面临的”鬼沼“之间的冲突。 人与人的冲突:如“我”和铁匠王志刚都爱上了副指导员李晓 燕, 这二位情敌之间展开了明里 暗里的较量,甚至副指导员 对成绩突出的王志刚钦点到自己的队里来,也使“我”嫉妒极 了 更加让“我”嫉妒的是在驱车前往待开发的荒原的途中, 李晓燕竟将头靠在王志刚宽厚的肩膀上,还居然似睡非睡地打 盹但在面对大是大非或政治信念时,“我”和情敌王志刚有相 同的革命信念, 面对集体利益是都有舍弃个人恩怨 自我牺牲 的品格。 作者通过重重矛盾冲突的设置与解决,同时又夹杂着一些细节 描写 对比描写等技法,使文章跌宕起伏。
理想 牺牲 开拓
质疑之声
人物形象单薄:英雄人物高大完美,人与自然也往往构成 一种对应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雷同化的悲剧结局:戏剧化的死亡,作家过于强硬地干预 了人物的归宿,可以明显看出是为了主题的需要而强化了 人物的悲剧性结局。他让人物死去的同时,也就中止了人 物若活着可能发展到极致的痛苦。梁珊珊、 李晓燕、王 志刚三人死于满盖荒原, 他们一律视死如归, 死得清醒、 坦然。作者也许是在极力歌颂那荒诞的岁月中值得歌颂的 东西,为了追求人性中的崇高 。为了表达这种以死亡为 代价的英雄主义的赞颂,故事又绘制了满盖荒原上第二年 又有几个连队建立的美满结局——死亡有了报偿。本该是 历史的悲剧,却成了革命先行者的赞歌。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填空1、80年代文学潮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先锋文学;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
2、王蒙文坛“集束手榴弹”小说:《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风筝飘带》;从政治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代表倪吾诚的《活动变人形》。
3、刘心武成名作《班主任》—伤痕文学的开端。
4、汪曾祺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受戒》。
5、第一步突破性禁区的小说: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6、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废都》、《秦腔》等。
7、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8、王一生:阿城笔下二、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知青 方面的著名书籍
知青方面的著名书籍The period of the Zhiqing, or educated youth, was a signific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Many famous books have been written about this period, portraying the challenge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Zhiqing during that time. One such influential book is "Red Scarf Girl" by Ji-li Jiang. This memoir gives 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as a Zhiqi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红头巾女孩》是江季丽所著的一本关于知青时期的书籍,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知青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红头巾女孩》深刻地展现了文革中知青们的挣扎和痛苦。
Another notable book about the Zhiqing experience is "Balzac and the Little Chinese Seamstress" by Dai Sijie. This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two Zhiqing who are sent to the countryside for re-education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book beautifully captures the hardships, friendships, and personal growth of the characters during this tumultuous time in Chinese history.《巴尔扎克和小裁缝》是戴思杰所著,描写了两位知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送到农村进行再教育的故事。
中国现当代小说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以革命为背景题材的历史小说。
1、“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2、【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题材。
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一度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揭露“文化大革命”“创伤”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如,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或者为(伤痕文学——由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的作品。
产生于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以卢新华的《伤痕》为开端,代表作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等。
这类作品以中短篇为主,艺术上比较粗糙,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象征: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伤痕文学(概念+现象+代表+意义)“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知青文工团的文学作品
知青文工团的文学作品1.梁晓声的作品梁晓声1968年高中毕业下放到北大荒,后来以此为背影创作了《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雪城》,他作品中张扬的是“悲壮的青春”的情结。
《年轮》以共和国同龄人与祖国共同走过的历程为背景,以曾在北大荒山下乡的六位男女知青的人生道路为主线,展示了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所经历的坎坷和风风雨雨,勾画出共和国的年轮。
2.都梁的《血色浪漫》故事从文革后期开始,开始在地道的老北京城。
XXX、XXX、XX和XX是整天在京城闲晃的顽主儿。
他们无所事事却有血性青年的阳刚之气与好学之心,当然他们的圈子里也有XXX拍婆子拍来的女友XXX。
待父母平反,他们终于得到机会走出京城,参军或是下乡,到更远的地方寻找梦想。
儿时的伙伴四处分散,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初恋的情人也不得不离别。
在他们最美好的十年青春岁月里,儿时的好友们各自历经坎坷,品味辛酸也收获着欣喜的成功。
成长变化的是他们每个人,不变的是他们的友情和坚定上路的决心。
如果人生是炼钢,他们是特种钢,是带有浪漫情怀的“老三届”。
3.老鬼的《血色黄昏》文革“期间”,为响应领袖毛泽东“下乡”的号召,北京XXX学生XX与XX、XX、XX等同学,满怀革命豪情及对未来的憧憬,步行到XXX。
XX个性偏执、好斗、倔强,因打架而被兵团定为“现行反革命”,开始了长达八年众叛亲离的劳改生活。
《血色黄昏》是最具有价值的一部知青题材长篇小说,它描述了真的人生和真的历史。
知青苦难的历史终于得到了还原。
无疑问,它是知青文学的一块里程碑。
我想,人活-世,应该明明白白,赤条条来无牵挂,留下一条真实的生命轨迹。
4.叶欣的《蹉跎岁月》《蹉跎岁月》是一部通过对知识青年生活和爱情的描写,竭力鞭挞反动血统论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1970到1976年间。
这个时期,我国的政治风云多变,每个人的命运都像一只在疾风暴雨中飘荡的小船,忽沉忽浮,不知驶向何方。
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出身不好的知青XXX 不顾生活的磨难和重重政治压力,仍然坚定执着,于逆境中进击,为他插队落户的山区人民发掘资源,建立了小水电站。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作者:来源:《全国新书目》2016年第03期梁晓声知青小说精品系列:水墨插图版梁晓声著马良书王燕民李赵民李耀春绘中国青年出版社97875153399622016-01460.00“知青小说”四字乃姑妄言之;从概念上说是模糊的——知青写的小说?写知青的小说?抑或曾是知情者写的知青小说?莫衷一是。
何况,“知青”这一概念也多种多样。
它曾是知青的当年青年仅有经历的共同点、类似点;在人品、家教、学业程度、文化影响以及心灵的善恶方面千差万别,不能同日而语。
古今中外没有什么统一的称谓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样——任何人戴在头上便都是同一种人了。
我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
我笔下的所谓“北大荒知青小说”,大抵写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当年又叫“兵团战士”。
军队编制、半军营化的集体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老战士们(他们曾是真正的兵,有的兵团干部还是经历过枪林弹雨考验的人)对知青们的军人作风的影响——诸种因素使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当年与插队知青、农场知青总体“气质”上大为不同。
“气质”一词也是姑妄言之。
所以——当然的,我的“知青小说”中的知青们,也与别人笔下的“知青小说”之“气质”不同;这是由笔下知青人物们的不同所决定的。
如果我不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断不会写那么多“知青小说”。
起初我写“知青小说”,当然很受所谓“知青情结”的促使。
怎么会不那样呢?但后来就不是了。
应该说,从《雪城》开始就不是了——那时我已十分明了,我笔下塑造的只不过是一批曾是知青、返城后人生几乎要从零开始的青年人。
知青返城了,知青经历不论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有多么深——他们,不,我们也不再是知青了。
这是常识。
是的,自《雪城》后,我只不过在将笔下的知青人物视为具体的“人”来塑造,这后来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某作家笔下的一个或一些工人,不代表“中国工人”;某作家笔下的一个或一些农民,不代表“中国农民”;同样,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兵、学生、商人、干部,都不可能对“全体”具有公认之代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难与风流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60
荒原情链
白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1
61
怪菜
卢郎
重庆出版社
1995.1
62
最后一名女知青
阎连科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5.3
63
劫后辉煌
王汪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5
64
中国知青事典
刘小萌、定宜庄、史卫民、何岚等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65
中国知青梦
邓贤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2.8
27
红土地、白月亮
王仕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9
28
心灵的回声
林祁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10
29
远方的诱惑
欧阳斌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10
30
北山无知青
李晶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10
31
中国知青秘闻录
晓剑
作家出版社
1993.1
32
风潮荡落—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史
杜鸿林
海天出版社
韩少功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74
狂恋
史铁生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75
黑、百白、红
宫柯
黑龙江出版社
1996
76
中国女知识青年的足迹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7
这一代人
陈金跃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6
78
我们曾经年轻
董宏酋
武汉出版社
1996
79
情系黄土地
孙立哲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80
今夜有暴风雪
梁晓声
经济日报出版社
号
书名
编/著者
出版社
出版年月
1
血色黄昏
老鬼
工人出版社
1987
2
知青小说选
贺绍俊杨瑞平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7
3
遗留在荒原的碑
陆星儿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11
4
桑那高地的太阳
陆天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11
5
逃亡
张宝发
解放军出版社
1988.1
6
知青沉浮录
安知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
7
中国当代知青在X敢死队
1993
47
红卫兵这一代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3
48
知哥知妹(上、下)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49
上山下乡—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知青运动
托马斯.伯恩斯坦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3
50
悲怆青春:中国知青泪
余夫、
汪卫华
团结出版社
1993
51
漠南情—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写真
何岚、
史卫民
法律出版社
1994.1
52
“老插”风云
潘云柱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4.4
53
青春作证
陶文正濮振远
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4.5
54
老知青聊斋
邢奇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4.6
55
青年流放者
郭小东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4.9
56
红卫兵狂飙
江沛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57
老插话当年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4
58
咱们老三届
北鲁文艺出版社
1994
1993.6
40
骚乱的心界
张晓虎
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3.7
41
中国知青悲欢录
李广平
花城出版社
1993.8
42
恐惧的情感
郑芸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9
43
根之恋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11
44
热血冷泪—世纪回顾的中国知青运动
成都出版社
1993
45
红土热血
四川出版社
1993
46
难忘鄂尔多斯
南京大学出版社
徐军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4
8
曲里拐弯
邓刚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8
9
辉煌的青春梦
黄荛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
10
苦路芳林
张朴夫吴勤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8
11
荒原上的足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12
北大荒风云录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13
中国知青部落
—1979知青大逃亡
郭小东
花城出版社
1990.9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定宜庄
北大荒知青
大林莽
雪城
啊!“老三届”肖复兴肖复华
绝唱:老三届肖复兴
涅磐—老三届新话丁晓禾
知青生活回忆孔慧云等
老三届采访手记朱文杰
岁月留痕—知青照片、诗词、日记、书信选信群
无悔年华—百名知青话当年信群
知青故事曹淳亮左多夫肖建国
上山下乡—一场决定3000万中国人命运的运动之谜王鸣剑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刘小萌
88
客树回望成故乡
王大闻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8
89
恍若隔世
木斋
作家出版社
1998
90
中国知青情恋报告
章德宁岳建一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
91
沧桑路
唐龙潜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92
尘劫
丁晓禾
中共当时出版社
1998
93
我的倩女
谭元亨
海天出版社
1998
94
中国摄影出版社
1998
9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
成都出版社
1992
21
蹉跎与崛起—五十五位知青的人生道路
成都出版社
1992
22
知青档案—知青上山下乡纪实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2
23
回首黄土地
沈阳出版社
1992
24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周励
北京出版社
1992.7
25
迷夜
金宇澄
百家出版社
1992.8
26
绿色的浪漫—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纪实
贺鹏、陈广斌
新华出版社
14
最后的玫瑰
展锋
百家出版社
1991.5
15
走出历史的雾霭
董之林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1.6
16
草原启示录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1.7
17
最后一个知青
牛伯成
百家出版社
1991.10
18
雪纷纷
邢卓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
19
青春无悔—云南支边生活纪实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1
20
光荣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
1996
66
魂断梦醒
杜鸿林
宁波出版社
1996.3
67
知青日记选编
史卫民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8
68
知青书信选编
史卫民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8
69
噩恋
刘军
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6
70
情结
晓剑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71
心路
晓剑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72
岁月
梁晓声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6
73
血色
1996
81
走过青春
黑明
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ຫໍສະໝຸດ 82中国知青忏悔录晓剑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83
中国知青海外录
晓剑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84
老知青
成江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8
85
兵团纪实
高成山
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8
86
知青老照片
薛炎文张雪杉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87
生死悲歌
任毅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1993.3
33
青年领袖
庐野
朝华出版社
1993.4
34
蝶之辉
胡尔朴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3.4
35
北京知青情爱录
白描
陕西旅游出版社
1993.5
36
海煞
占云德
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3.5
37
历史为平凡作证
陆基民
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3.5
38
地之子
赵园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3.6
39
中国知青在海外
晓剑
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