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疗指南2018版2019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临床表现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一)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患者;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
化性溃疡、哮喘、COPD、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基础疾病者; 3.老人或婴幼儿; 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5.孕妇。
五、临床表现
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
(二)临床指征
一 前言
登革(dengue):西班牙语,意指装腔作势。描写 本病急性期由于关节疼痛,其步态好像装腔作 势的样子。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 名为登革热。
二 病原学
登革病毒为黄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是单股 正链RNA病毒,登革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 45~55nm。
DENV是登革热的病原体,根据抗原性不同 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 和DENV4),每种血清型DENV均可感染人, 引起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一 前言
为规范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中华医学会感 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 和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根据国内外最新的循 征医学证据和2009年WHO新版《登革热诊疗与 防控指南》[1]、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 会颁布的《登革热诊疗指南》[2]、及中华人民共 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登革热诊断》[3]、 于2018 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中国登革热临床诊 断和治疗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三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传 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 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东南亚多为埃及
伊蚊。 气温16℃以下,蚊体内病毒复制较慢或不复制,
感染力下降或丧失。
积水是祸源!










五、临床表现
(二)极期: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但仍可出
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大出血、阴道 大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患者 还可出现脑炎或脑病表现(如剧烈头痛、嗜睡、 烦躁、谵妄、抽搐、昏迷、颈强直等), 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肝衰竭,急性肾功 能衰竭等。
五、临床表现
亡。 孟加拉国 2019年10月21日,登革热患者已达93807人,其中104人死亡。 尼泊尔 截至2019年9月11日,登记的感染病例为5095例,确认死亡6
人。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DENV经伊蚊叮咬侵入人体后,在单核吞噬 细 胞系统增殖后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 血 症,然后再定位于网状内皮系统和淋巴组织 中,在外周血单核细胞、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 肝脏的库普弗细胞内复制到一定程度,再次进 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DENV与 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 加,血管扩张、充血,血浆蛋白及血液有形成 分外渗,引起血液浓缩、出血和休克等病理生 理改变。
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mbAb-IFA)检测DV抗原 C6/36(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白纹伊蚊细胞分
离DV 乳小白鼠分离DV RT-PCR技术检测DF病毒基因及基因分型
七、影像学检查
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部分患者 有间质性肺炎表现。B超可见肝脾肿大,重症 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并出现心包、 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 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三)恢复期:极期后的2~3天,患者病情好转, 胃肠道症状减轻,进入恢复期。部分患者可见针 尖样出血点,下肢多见,可有皮肤瘙痒。白细胞 计数开始上升,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少数患者发展为 重症登革热,个别患者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五、临床表现
从广州市往年已经发生的病例统计。 发烧症状:100%; 皮疹: 85.1%; 头痛症状:79.3%; 肌肉疼痛:40.2%; 骨痛:32.2%。 “三联征”:发热、皮疹、疼痛 大部分的登革热病情症状类似感冒。
三 流行病学

2018 1 2 3 4 5 6 7 8
发病 5136 165 78 52 142 330 788 1260 3311
死亡 1 0 0 0 0 0 0 0 0
三 流行病学
菲律宾 截至2019年8月,已有超过18万登革热病例,其中死亡800多
例。 巴西 截至3月中旬共出现10万例,其中4.5万人确诊,29人死亡。 泰国 2019年年初至6月初,泰国已有30人因感染登革热死亡。 老挝 从2019年年初至7月7日,有11561人确诊感染登革热,27人死
三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一般在每年的5~11月份,高峰在 7~9月份。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 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三 流行病学
2019年2月5日,山东省莒县疾控中心春节期间成功排 除一起疑似登革热疫情。
2019年9月7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获悉,截至9月6 日12时重庆市发生登革热疫情。,累计报告登革热病 例53例,均为轻症。
附1 登革热血清学检测方法
ELISA法检测DFIgM抗体 血凝抑制(HI)试验检测DF血凝抑制抗体 补体结合 (CF) 试验 用免疫荧光法 (FA/IFA) 检测双份血清IgG抗
体 免疫斑点(dengue blot)试验检测 DV-IgG抗体 中和试验(NT)
附2 登革热病原学检测
登革热诊疗指南
(2018年版)
2019年
一、前言 二、病原学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 六、实验室检查 七、影像学检查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治疗 十、中医辨证治疗 十一、预后 十二、解除防蚊隔离标准 十三、出院标准
一 前言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 行病学史,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单 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1.退热后病情恶化;

2.腹部剧痛;

3.持续呕吐;

4.血浆渗漏表现;

5.嗜睡,烦躁;

6.明显出血倾向;

7.肝肿大>2cm;

8.少尿。
五、临床表现
(三)实验室指征:

1.血小板快速下降;表现
并发症: 中毒性肝炎、心肌炎 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二重感染 DIC等。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 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登革热是一种全身 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的登革热 病程分为三期,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 期。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感染分 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不同患者 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如球结膜水肿、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红细胞比容 (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 程度。 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患者可 发生休克。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 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DENV) 引起 的急性乙类传染病, 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 病之一。近年来, 我国登革热疫情逐渐由东南沿海 地区向全国各地蔓延.我国登革热的临床及实验室 特征与国外地方性流行地区报道有较大差异, 绝大 多数患者为成人, 重症病例多为伴有基础疾病的老 年人, 临床医师对登革热早期诊断及重症救治经验 不足。
六、实验室检查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采集急性期及恢复期 血液标本送检。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 尽快检测,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 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应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 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有条件进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患者,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 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 可检出IgG抗体,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 发病1周内,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 抗体提示二次感染,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 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发热,可伴畏
寒,24h内体温可达40℃。部分病例发热3-5 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3日后再度上升,称为 双峰热型。发热时可伴头痛,全身肌肉、骨骼 和关节疼痛,明显乏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41.0
40.0


传播机制
三 流行病学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 部分人发病。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型 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 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 清型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 严重的临床表现。
三 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 热带地区,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 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各省均有 输入病例报告,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 南等南方省份可引发本地登革热流行,主要发 生在夏秋季,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做出登革热的诊断。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 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结果作出诊断。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有流行病 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或居 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或有白细胞和血小 板减少者。
体温(℃)
39.0
38.0
37.0
36.0
0
1
2
3
4
5
6
35.0
登革热病例体温曲线
7
8
9
时间(天)
五、临床表现
(一)急性发热期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于病程第3~6 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 样表现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 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 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2019年9月5日,江西省卫生健康委通报,近期,樟树 市、新干县先后发生了登革热疫情。截至9月5日12时, 两地累计报告登革热诊断病例641例。
2019年9月13日晚7点,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第二 次登革热疫情通报称,今年9月,海南省海口市秀英 区发生登革热疫情。9月5日至9月13日8时,全省共报 告病例105例。
六、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第 4~5天降至最低点,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 胞下降为主。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最低可降 至10x109/L以下。
2.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 出现。
六、实验室检查
3.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 氢酶升高,部分患者心肌酶、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等。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 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少数患者总胆红素 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 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 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五、临床表现
(二)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或退热后病 情加重,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 明显的血浆渗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 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疾病的第3~8天。出现 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 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五、临床表现
(二)极期: 在血浆渗漏发生前,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
二 病原学
登革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可灭活, 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声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 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病毒 在pH 7~9时最为稳定,在-70℃或冷冻干 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三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 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 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