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运用文明史观指导历史教学
历时数年的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的模块化专题体例虽然解决了初、高中教材的重复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科的整体性,给学生以内容模糊、体系凌乱的感觉,增加了其系统全面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整合教材、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就成了现今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问题,而运用文明史观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一、文明史观的概念和特征
文明史观,通常又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其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从横向看,其内涵主要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纵向看,以生产力为依据,人类文明历程分为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二、文明史观的体现和运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更具有指导作用。
突出文明史观,关注文明历程,成为近年来高考频频考查的主线之一,如比较注重考查中华文明和世界
其他文明的发展、相互碰撞和交汇以及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等,这也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多在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审视、阐释和说明历史,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政治文明史方面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文明史观是以制度文明为主线,以国家机器的运转、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运动作为研究的重点,颠覆了传统历史教学中以五种社会发展形态为主线,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为重点的教学行为。
如评价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时,要对该制度给予不同程度的肯定,阐明其合理性和生命力;学习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时,要充分理解英美法德各国不同的民主政治形式与其各自的发展程度有关,但都属于以代议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
同时注意古代与近现代文明的链接,分析探究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差异,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历史渊源,认识世界政治文明的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多样性及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贡献。
还可适当联系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分析不同特色及历史根源,注意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努力。
(二)物质文明史方面
新课标教材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经济形态,突出了中华文明在文明史上的地位,还有明清时期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不同趋势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利弊以及近代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史实。
在世界史方面,以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地文明的交汇融合为起点,突出了工业革命领域的工业文明历程和处于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下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发展。
特别注意的是在文明史思想下,正确认识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如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差异,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贸易摩擦和南北问题等,倡导人们去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各种文明。
史学家的目光还特别关注到民间、关注广大百姓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问题,也突出了人类文明的成果。
(三)精神文明史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有重要影响。
它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其所提倡的仁义、孝道和诚信等道德伦理观念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而以古希腊文明为根基的西方文明,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则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需要,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也产生了深远影
响。
可见,东西方思想的这种差异,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近代世界科技文化成就也对社会发展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而且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也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嬗变更新。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评价和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要承认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不同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都有同等价值;各文明之间也不是封闭隔绝的,可能有冲突与碰撞,也有交流与融合,正是因为不同文明间的整合创新,才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由区域走向全球。
二是应该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去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还应从中国文明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二)处理好各种史观的关系
一是要继续坚持历史唯物史观的指导地位。
唯物史观要求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当前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被广泛运用的新史观还包括全球史观(亦称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等。
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一个整体、动态的发展过程;现代化史观强调以生产力的发展作
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文明史观则注重从文明演进的角度阐释历史发展进程。
这些史观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使我们得以多维度、多视野地认识历史。
二是要把这些新史观有机结合和有针对性的运用。
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但文明史观更具有宏观性,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则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实际上只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
(三)在运用上述史观时要把握一个“度”
对中学生不宜讲得太深、太难,能了解其主要的基本观点,能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教材中的重要的突出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