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间质、浸润、转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原纤维的结构
肿瘤结缔组织增生(硬化)原因: 1. 癌细胞分泌结缔组织活性肽 2. 癌细胞合成分泌胶原 3. 原有组织的塌陷融合 4. 宿主合成,以限制肿瘤组织的扩展。 5. 肿瘤间质及边缘的肉芽样组织形成。
乳腺硬癌
弹力纤维 由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产生
意义:1. 肿瘤早期浸润标志 2. 宿主局部防御反应 3. 作为预后的指标
3.栓桥蛋白(thrombospondin)
p53基因表达 p53基因的丧失(肿瘤)
wenku.baidu.com
+
-
栓桥蛋白 VEGF表达
抗血管生成 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疗法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血管靶向疗法 特异性破坏肿瘤血管,从而导致肿瘤坏死。
血管抑素(20 g/g);内皮抑素(10 g/g) 这两种物质均为机体正常蛋白质的裂解产物
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刺激毛细血管形成。
肿瘤血管生成因子 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FG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多种VEGF抑制剂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
,如反义VEGF核苷酸、干扰RNA、抗VEGF或其 受体的抗体、结合毒素的抗VEGF受体的抗体、 VEGF受体激酶抑制剂等。
七、组织液 肿瘤间质常有水肿和发生粘液变性。
第二节 肿瘤浸润
早期浸润癌的形成
瘤细胞从其起源组织不断迁移,侵入周围组 织的过程称为浸润。 肿瘤浸润机理: 一、机械压力作用
瘤细胞快速增生,并向周围阻力低处挤压、 迁移,造成局部浸润。 不能成立的理由: 1.小堆恶性瘤细胞可呈明显浸润(如乳腺癌)。 2.恶性肿瘤早期即可浸润及转移。 3.体外无机械压力下可见瘤细胞浸润。
作用:对细胞外基质起组合作用和将细胞与各种 细胞外基质连接(桥梁作用)。恶性转化的 细胞表面FN减少,容易脱离原来部位造成 浸润和转移。
肿瘤细胞表面FN功能下降的机理: 1. 局部蛋白酶降解 2. 成分改变或聚合程度改变 3. 结构异常致识别位点不同 4. 肿瘤细胞表面FN受体改变
纤维粘连蛋白
左上:胃高分化腺癌 左下:胃低分化腺癌 右下:肝细胞癌
恶性肿瘤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尤其在肿 瘤的边缘。
绒癌
2.肿瘤血管形成因子(TAF)
发现:
胚胎组织
移植物血管与宿主相接
成年组织 移植在角膜 血管破坏,无血管生成
肿瘤组织
宿主血管伸入肿瘤组织
特点: 1. 来源于肿瘤细胞,无种属特异性。 2. 存于细胞浆。 3. 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迁移,增加
二、瘤细胞迁移和化学趋化性 瘤细胞运动活跃,胞浆突
起钻入并撬开组织。 C5分解物对瘤细胞有化学趋化性。 1. 炎症区转移。 2. 动物实验证据。 骨质吸收因子有趋向作用(骨转移)。
血管形成抑制因子 1.血管抑素(angiostatin)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内的一个片段。 2.内皮抑素(endostatin)
胶原蛋白18的C-末端非胶原区内的184个氨 基酸片段。 抗肿瘤机制是: ①阻止血管形成因子从肿瘤或其他细胞释放; ②中和已释放的血管形成因子; ③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形成因子的反应。
网状纤维(嗜银纤维) 由纤维母细胞产生
意义: 1. 区别淋巴瘤或未分化癌 2. 鉴别神经系统肿瘤(阴
性)和肉瘤(阳性) 3. 区别原位癌或浸润癌 4. 鉴别是否血管源性肿瘤
血管内皮瘤的银纤维染色
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 由多种细胞和瘤细胞产生,为细胞周边蛋白
结构:由二硫键连接两条线状糖蛋白
粘蛋白 占细胞外基质干重30%,由多个氨基多糖链
连在核心蛋白上组成,调节水份和离子含量。
三、基底膜 位于上皮层下,主要由Ⅳ型胶原、层粘连蛋
白和糖蛋白组成。
Ⅳ型胶原: 六角型网状结构,有弹性。
层粘连蛋白(laminin) 由上皮和内皮细胞产生,呈十字形,交叉处为
受体结合位点。主要位于癌的基底膜上。
五、肿瘤间质反应性细胞 1. 淋巴细胞:增多时预后好
从恶性肿瘤组织中分离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 为T淋巴细胞(TIL)。经在体外用IL-1刺激增生 和繁殖,再回输到该患者的体内,可使病人肿瘤 减小或使病人的生存率提高。 2. 浆细胞:产生抗体,负责肿瘤体液免疫。
癌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
六、间质化生 间质细胞化生: 软骨、骨和脂肪。 间质细胞也可恶变成肉瘤(癌肉瘤)。
层粘连蛋白受体 肿瘤细胞LM受体比正常细胞多,恶性比良性多
。封闭LM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基底膜结合。
四、间质中细胞成分 1. 纤维母细胞 2. 间充质细胞:有分化潜能。 3. 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组织细胞):有吞噬
能力和参与免疫反应。 4. 树状突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处理抗
原,包括肿瘤性抗原。然后能活化CD4+和 CD8+ T 淋巴细胞,并聚集在肿瘤部位,发 挥细胞毒性作用,杀伤肿瘤细胞。
由癌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产生,直径为 1 - 2 μm,有明暗周期性横纹。原纤维分Ⅰ、Ⅱ、Ⅲ 、IV、Ⅴ五种类型
Ⅰ型见于皮肤、肌腱、骨、韧带、内脏 Ⅱ型见于软骨、椎间盘、 Ⅲ型见于皮肤、血管、内脏 IV型见于基底膜 Ⅴ型广泛分布
胶原纤维和纤 维母细胞的电 镜扫描图
甘氨酸
胶原蛋白链中,每隔2 个氨基酸,就有1个甘 氨酸(Gly-x-y)
,因而不会使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或耐药性,可反 复使用,而且无毒、副作用。
肿瘤坏死原因: 1. 瘤细胞生长速度比血管
生长快 2. 肿瘤内压高,血供不够 3. 血管构造异常,血供不
均匀或血栓形成 4. 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
因子作用于瘤细胞
(二)结缔组织 肿瘤结缔组织多少不等,硬癌多,软癌少。
癌有间质分隔,肉瘤则没有胶原间质,只有血管 作为间质。
肿瘤间质、浸润、转移
第一节 肿瘤间质
二、肿瘤间质 血管 结缔组织 细胞成分(固有和浸润) 细胞间物质 纤维(胶原、弹力、网状纤维)
基质(纤连蛋白、粘蛋白、软骨粘 素、骨粘素)
基底膜 Ⅳ型胶原 层粘连蛋白
一、肿瘤的组成
肿瘤的间质、实质
(一)血管 1.肿瘤血管的形态
肿瘤性血管主要是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 脉。肿瘤血管的主要表现形式为∶ (1)无血管;(如原位癌和绒癌) (2)血窦样结构;(如肝癌和肾上腺皮质癌) (3)血管内皮增生;(如淋巴瘤) (4)血管球样增生。(如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