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学校发展目标 学校近期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
1
发现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指向
2
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
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 遵从“实践——
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模式。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三、课程开发体制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央集权:国家层面的统一
地方分析:地方教育行政负责
学校自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校教师负责承担。
03
完善、提高、修正已有工作
04
运用并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或学问
05
有利于同伴合作、分享
06
与学生的主观意愿相吻合
07
课程评价 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诊断 在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中,教师是一个诊断者、批评者,而不是判分者:促使参与者做得更好,而不是决定谁是最好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01
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反思
02
能使学生起积极作用
03
从事观念的探究、理智使用或问题解决
04
涉及实在的事物
05
能使处不于同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成功完成
06
在新情境里探究、思考新问题或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基本模式
.
二、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关于课程开发,从理论上进行划分四种主要模式,即目标 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
1.(一)目标模式
含义: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 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方法,才 能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
一、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第四步,开发小组自己或由学校为其聘请专业指导顾问,校本 课程开发小组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
第五步,在校本课程模块开发结束后,组织教师集体展示所开 发的校本课程,学校聘请有关专家、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 组成评委会,对开发小组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点评,对其有针 对性地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
条件和意义 课程教材相对比较成熟 促进教育教学优质高效
(4)课程选择模式
内涵从多样化的课程教材中选择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 计划的过程 。 条件和意义: 从调适走向选择的过程; 省时、省力、优质高效 经费投入相对比较大
.
二、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四)情境模式(或环境模式)
情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学家斯基尔贝克,他立足 于对具体的学校情境进行微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校本 课程的研发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
一、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二、从理论上进行划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后一页
一、从开发的对象进行划分
(一)以教师为主导的开发模式
1、含义: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业余爱好,面向学生学习 成长的实际需要,而组织进行开发校本课程。
2、开发的基本流程是 第一步,学校拿出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并公之于众; 第二步,校方公布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类型; 第三步,教师个人或团队认领课程开发模块,做好校本课程开 发的一切准备工作; 第四步,教师自己或由学校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聘请专业指导顾 问、教师自己或者团队进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模块;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模式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XX情感和价值观。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理解XX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XX技能,如观察、分析、推理、创新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以《XX学科》教材为主,辅助以《XX学科辅导书》等参考资料。
2.教学大纲:分为XX章节,每章节包含基本概念、原理讲解、案例分析、练习题等内容。
3.教学内容安排:按照教材和大纲进行教学,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概念。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和方法。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提供《XX学科》教材和《XX学科辅导书》等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
2.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3.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4.在线资源: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
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一、本文概述课程开发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活动,旨在创建有效、相关且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和资源。
本文将对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将首先概述目标模式的基本理念,即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与预设目标一致。
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目标模式的特点,包括其明确性、系统性、可衡量性以及适应性。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目标模式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式。
我们将总结目标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概述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课程设计方式,它以预设的教育目标为核心,围绕这些目标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评价课程的实施效果。
目标模式强调课程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认为课程开发应该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而非随意或偶然的行为。
目标明确性:目标模式强调在课程开发之初就设定清晰、具体的教育目标。
这些目标通常来源于对学生需求、社会需求和学科知识的深入分析,以确保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内容系统性:在目标模式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都紧密围绕预设的教育目标进行。
课程内容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目标的实现。
评价反馈性:目标模式注重课程评价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评价结果,可以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计划性:目标模式强调课程开发的计划性,即在课程实施之前,就对整个课程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
这包括对教育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课程评价的设计等。
灵活性:虽然目标模式强调计划的性,但它并不排斥灵活性。
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目标模式是一种具有明确导向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灵活性的课程开发方式。
课程开发模式.
注重学科结构。 课程的两个目的:一是利用课程所占有的知识容量,在学
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内,最大程度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 ;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训练迁移,培养学习的能力。 提出“螺旋式”课程组织。 倡导“发现法”。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2、“泰勒原理”的困境以及由此遭至的批评 课程的普适性: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课程开发模 式; “防教师”的性格:教师被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 ; 课程开发的线性化:缺少课程内容的统整和各学 科领域的相互关照。
获得满足。
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 四个特征:
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有助于获得信息;
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有助于培养兴趣。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 验?
(一)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实践兴趣,通过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思想。
二、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二)施瓦布对“泰勒原理”的质疑 “泰勒原理”试图为所有教育情境提供一种普适 性的课程开发模式,这是可能的吗?是有效的吗 ? 人们纷纷谴责学术中心课程的诸多缺陷,然而这 些课程究竟有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同过?有没 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实施过?
勒 温 的 螺 旋 循 环 模 式
采访者:教师谈到他过去曾提出一个猜想式的说法,并且问过你们是否 同意他这个说法,你们还记得这件事吗? 学生们:是的,记得的。 采访者:那时有一个人说:“对,”其余的人都保持沉默。现在我想知 道的是,说“对”的那个学生是不是真的同意教师所说的,或者只是 因为他想,教师要求他们回答“对”,所以他才说“对”?而其余的 人为什么都保持沉默呢? 学生甲:对,他是真想让我们说“对”的,原因我想你是理解的。 学生乙:是的,你要是说“不对,”教师会站在那儿接连不断地问个没 完。 学生丙:他会接连不断地问下去,一直到你所回答的和他所想的一致为 止。 学生丁:所以最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回答“对”。 采访者:所以即使你们对他所说的不同意,你们也不说了,是吗? 学生甲:假使你说“不对”的话,他会继续不断地问你,直到你说“对 ”才完。
选择题课程开发的四种模式
课程开发的四种模式包括:
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非目的,不预先指定目标。
情境模式:被视为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灵活的、适应性较强的课程开发模式。
混合模式:结合了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优点,形成一种更加全面和实用的课程开发模式。
它既关注目标的设定和实现,也强调过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四种模式各有其特点和使用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课程开发。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全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 程的开发有什么启示?
第二章·第一节
二、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6、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可取之处: (1)强调关注儿童活动的过程; (2)淡化教师在教育活动组织中的计划性和控制性,强
调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尊重儿童的选择 和创造; (2)强调过程性评价,强调教师自我在教育评价中的作 用。
第二章·第一节
二、 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6、过程模式对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影响 缺陷:
(1)目标的作用相对被忽视。 (2)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此往往会因为教师难
以达到这样的境地而使该课程模式不易推广。 (3)容易造成完全否定教育工具价值的倾向 (4)可能会造成知识的工具价值不同程度地萎缩。
第二章·第一节
课后实践作业:
❖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附近幼儿园教师或园长 对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 行评价。
❖ 2、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某一所幼儿园课程设计 的主要取向,谈谈这种取向的得与失,还可以尝 试和幼儿园教师一起探索改进课程设计的方法策 略。
本章参考资料
1. 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施良方译.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4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设计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 学习者中心取向 问题中心取向
第二章·第二节
三、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取向
•学科中心取向:以知识为中心设计课程 •学习者中心取向:以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为中心 •问题中心取向:以社会问题及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 力出发
本章小结
❖ 资本料章链主接要:讨论了两个问题: (1)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不同模式 (2)幼儿园课程设计的三种基本取向 重点掌握幼儿园课程开发的模式。充分理解幼儿园 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了解不同取向课程设计的基 本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种主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先生说:"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这一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评价系统构成的。
如何确定可行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安排教育途径、设计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等,都是与课程有关的问题。
所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学校育人的有效载体,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因此,建设全面、系统、完善、并且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学校的重要任务。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R·W·Tyler)的专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正式出版,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是现代课程领域里最有影响的理论架构。
在这本著作里,泰勒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1)学校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意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也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后来课程论领域将这四个步骤称之为"泰勒原理"。
后来,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出现了一系列课程与教学论流派,除了泰勒的目标模式以外,还有动态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等,对课程编制、开发、实施、评价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了一场"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学者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在会上最先提出了"校本课程"的概念,他们把它界定为学校中教师对课程计划、设计和实施,首次完整地界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974年,在日本东京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这一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之后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1979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课堂PPT
“目标即有意识的选择的目的,也就是学 校教职员所向往的结果。”
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当代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Page 8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目的:确认教育机构力图产生的、学生行 为模式中所需要的变化。
为什么:因为教育目标是使学生的行为模 式产生所需要的变化,所以研究学生自然 是确认这种变化的前提。
选择学习经验既要确定学习经验的种 类,又要安排学生学习的情境。
Page 14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n 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 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 隐含的内容
n 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 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n 应该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及其心理倾向 n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
Page 5
泰勒原理
四个基本问题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Page 6
泰 勒 模 式
Page 7
确定教育目标 选择教育经验 组织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出发点
教育哲学的选择,并与教育目标的其他来源相权衡。
Page 11
学科专家的建议
学科专家的建议一直是教育目标的重 要来源,教科书通常都是由学科专家 撰写的,并主要反应他们的观点。
要求学科专家站在学科的立场上,从 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出发提出教育目标。
Page 12
教育目标的甄选与陈述
甄选 哲学:教育目标与哲学观相一致 心理学:能通过学习实现的目标 特定年龄阶段可行的目标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
Hale Waihona Puke 课程开发模式的重要性提高课程质量
通过采用科学的课程开发模式, 可以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合 理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课程质
量。
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科学的课程开发模式能够充分考虑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出符合幼 儿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的课程,从 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 展。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探究和发现来获取知识,教师则应引导 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
社会学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发展的 影响,认为幼儿是在与他人互动 中建构知识和理解世界的。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采用课程开发模式需要教师具备一 定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从而推 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早期的幼儿园课程开发往往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传统习惯,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随 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单一到多元
层次递进
课程内容应按照幼儿的年 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进 行组织,由浅入深、由易 到难。
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游戏化教学
课程实施应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 效果。
情境创设
家园共育
课程实施应注重家园共育,鼓励家长 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课程实施应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幼 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程开发目标模式
评价
确定教育目标
• 目标来源:“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 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 础。” ——对学习者的研究; ——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1)对学生的研究
——了解学生的现状;
——把学生的现状与理想的常模作比较,从中找出差
距,这种差距就是教育的目标。理想的常模是教育者 心中要培养人的形象。 ——在后来的研究中,泰勒不断修正这种偏颇。到 1976年时,他在“Two New Emphases in
课程开发模式(一)
目标模式
Vision
Evaluate
The Curriculum Cycle
Analysis
Implement
Design
课程开发简介
概念
•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确定或创 造课程的过程及其所依据的各种理论取向。 • 课程开发模式: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根据某种思 想和理论,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管 理手段,以及制定课程评价原则、方法等而形成 的一个系统。
作用:
•主要代表:拉尔夫· 泰勒
•前辈: 博比特:首先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的
活动进行科学分析,从而确定目标,编制课 程。 查特斯:分析成人活动得出课程的目标; 把理想也视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系 统知识的学习等。
博、查理论的局限性: • 忽视儿童需求; • 把学校当成工厂,把学生视为有待加 工的原料; • 基于“活动分析”、“工作分析”的 课程开发过程仿似工厂产品的开发, 相当机械,“见物不见人”。
主要类型: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实践模式
一、目标模式(objective mode1)
概念: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课件
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素 质等不同方面,以便于后续的课 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制定课程大纲
制定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详细的课程大纲,包括章节、知识点、学习目标等。
调整大纲
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大纲,保持课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编写课程教材
编写教材
根据课程大纲,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教 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
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课件
目录
• 课程开发模式一:基于课程内容的开发 • 课程开发模式二:基于学习者的开发 • 课程开发模式三:基于教师发展的开发 • 课程开发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01
课程开发模式一:基于 课程内容的开发
确定课程目标
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特点 ,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为后 续的课程开发提供指导。
优点
注重反馈和调整,能够及时响应需求变 化;有利于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VS
缺点
开发周期较长,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 源;可能产生不必要的重复工作。
课程开发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
快速响应变化,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 有利于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
缺点
对团队的要求较高,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协 作的能力;可能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为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档案,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激励教师持 续进步。
培养教师教学能力
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
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提供教学支持
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工具,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顺序模式: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
这种模式适合于一些需要有条
不紊地对课程进行开发的情况,能够保证每个开发环节都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完成。
2. 迭代模式:将课程开发过程划分为若干个迭代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环节。
每个迭代阶段的输出可以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通过不断迭代改进来优化课程
的设计与开发。
3. 敏捷模式:采用敏捷开发的思想和方法,将课程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小的迭代周期,每个周
期都包含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评估等环节,并通过多轮反馈和自我调整来完成课程
的优化。
4. 合作模式:将课程开发过程分工合作,不同的开发者负责不同的环节,通过有效的协同工作
和信息共享,共同完成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这种模式适合于大型课程项目或者跨学科领域的课
程开发。
5. 用户导向模式:以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为中心,将用户的需求作为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出发点和
衡量标准。
定期与用户进行反馈和沟通,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以提供更符合用户需求的课程。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情况,选择适合的
模式进行课程开发与改进。
课程与教学论——第四章
第四章1.课程开发:指教育工作者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评价并管理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要求。
作为一个整体过程,课程开发即包括了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活动,还包括了建立在反馈之上的修正、完善和再检验活动。
2.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一)泰勒的“目标模式”(缺点:目标本身很难评估,此模式忽视了对学习过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目标模式:指教育工作者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组织规划和具体开展课程的开发活动。
(1)泰勒关于课程开发提出了四个经典问题:1.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1.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1.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1.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这些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2.1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首要解决问题)泰勒提出了确定目标的技术理论即“三个来源和两把筛子”三个来源:即教育目标的来源,有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两把筛子: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a.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哲学作为第一把筛子,它可用来鉴别、确定那些具有高度社会价值的目标。
然后舍弃掉毫不相干的。
b.学习心理学是第二把筛子,它用来判别学校有可能达到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将不适宜于特定年龄阶段学生掌握的目标、太具体或太一般化的目标以及与学习心理学相冲突的目标都统统剔除。
泰勒创立了能够有效地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标。
它将每一个教育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即学生应当达到的行为以及运用这种行为的领域或内容。
2.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选择)泰勒所指的适当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仅是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涵盖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技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2.3组织学习经验(内容组织编排)组织学习经验,是完成将学习经验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排序。
需处理好纵向(例:三四年级的语文)和横向(三年级的语文和数学)组织关系,应恪守连续性、顺序性和整体性原则。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
以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为题,本文将介绍课程开发的三种主要模式:传统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
一、传统模式
传统模式是指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下,教师通常会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并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缺点是学生参与度较低,容易出现知识的记忆性学习。
二、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将教师的讲解内容转移到课堂外进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
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讲解视频、编写教材等方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前自主学习。
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开展实践活动等。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需要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线学习模式
在线学习模式是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和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发布课程内容、布置作业、进行在线答疑等。
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
这种模
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缺点是需要学生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自律能力要求较高。
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包括传统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和在线学习模式。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课程开发和教学。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流程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如何确定是否正在达到这些目的(评价)?
这四个问题的先后排列体现了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
这样,课程开发过程就可分解为4个主要阶段
确 定 目 标
选 择 经 验
组 织 经 验
评 价
上述4个阶段可简略为8个字: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通俗地说,就是:
为什么教(期望实现什么目标)? 教什么(选择什么内容)? 如何教(如何组织教材、采用什么方法)? 教得怎样(检查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类型
• 课程选用
–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教 师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
• 课程改编
– 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自 身的现实条件针对原有的课程内容、结构安排等 进行的调整。
• 课程新编
– 课程新编是指根据需要开发全新的课程。例如, 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即我 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就可以归 为这一类型。
• 资源调查
– 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比如教师的 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 课程材料和设备及相应的资金情况,办公设备和 用品,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 校教师、教育督导、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 。
• 问题反思
– 要澄清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提出改进的措施 。
②目标制定: 在分析环境的基础上制定目标;
③计划制定: 包括确定学习内容、组织教学 材料、选择教学手段等;
④实施; ⑤评价、反馈与改进。
这种模式随学校环境的不同而采取 不同对策,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 、经济、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全面 而动态地开发课程。因此,它认为以 上5个部分并非直线式的操作过程,而 是一个有机整体。操作可从任何一部 分开始。
课程开发模式PPT课件
▪ ①课;②课题;③单元。
4. 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 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 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 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 制定灵活的 “资源单元”; ▪ 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 在得到实现?
▪ 评价的含义
▪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 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的应用
方程
应用题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 目标?
▪ 学习经验既不等同于一门学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
教师所从事的活动。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
应的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
习者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些什么,而
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 从泰勒模式走向实践取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
施瓦布
▪
斯滕豪斯
一、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一)“范式转换”的背景 1、结构主义课程改革的失败
▪ 苏联人造卫星上天; ▪ 《国防教育法》颁布; ▪ 伍兹霍尔会议。
一、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
“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 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 注重学科结构。 ▪ 课程的两个目的:一是利用课程所占有的知识容量,在学
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内,最大程度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 ;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训练迁移,培养学习的能力。
▪ 提出“螺旋式”课程组织。 ▪ 倡导“发现法”。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2、“泰勒原理”的困境以及由此遭至的批评
▪ 课程的普适性: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课程开发模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以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为标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模式。
一、需求分析阶段在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我们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确定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我们可以进行市场调研、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来获取学习者的需求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制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二、课程设计阶段在需求分析阶段确定了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课程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课程的结构和各个模块的内容。
我们可以使用教学设计模型,如ADDIE模型(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来指导课程设计的过程。
在设计阶段,我们需要考虑到教学策略、教材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
三、教材开发阶段课程设计完成后,接下来就是教材开发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编写教材或制作教学资源。
教材可以包括文字材料、图表、案例分析、实例演示等。
教材的开发需要考虑到学习者的特点,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图表和实例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教学活动设计阶段教材开发完成后,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核心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习者的参与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案例研究等,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五、课程实施阶段在教学活动设计完成后,就可以进入课程实施阶段。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设计,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引导学习者思考和互动,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评估与反馈阶段课程实施结束后,我们需要进行课程的评估与反馈。
评估是为了了解课程的有效性和改进的方向,反馈是为了获取学习者对课程的反馈和建议。
我们可以通过测验、问卷调查、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评估和反馈。
简述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具体主张、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简述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具体主张、教师观、学生观和评价观。
课程开发“过程模式”是一种以过程为主导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具体主张包括:
1.强调课程开发的过程性: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进行详细的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
2.注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该共同参与,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应多样化,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评价应该从不同层次基于不同的标准进行。
在过程模式中,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
其教师观包括:
1.教师应该放弃单一的教学观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教师应该重视课程开发的过程,将其作为自我发展的机会,不断提升自我。
在过程模式中,学生是主体。
其学生观包括:
1.学生应该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学生应该学会合作和分享,发挥团队精神。
3.学生应该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评价观包括:
1.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注重对学生过程和成果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2.评价应该是公平的,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的需求。
3.评价应该是透明的,学生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隶属于国家课程 框架范围。
超出国家课 程框架范围
从涉及开发主体看,可 分为
教师个人 教师小组 教师全体 校外机构和个人合作
从涉及开发范围看,可 分为
全部课程 部分课程 单门课程 一门课程
四层次 四规模
从涉及开发特性看,可 分为
选用 改进 整合 补充 拓展 创新
六特性
这样,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具有一种三维度 与多层次交叉的立体网络结构,可以根据不 同的特点分为不同的形式。
课程整合模式
是以超越不同学科 识体系而关注共同 要素的方式来安排 学习的课程开发活 动。
主要以学科作为整合的 基本切入点,依据学科 知识的相关程度,可分 为“学科内整合”与“学科 间整合”
学科本位课程整合
主要以儿童现实的直接 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 机,儿童的兴趣以及心 理发展为核心,其目的 在于促进儿童的经验生 长和人格发展。
儿童本位论例子
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低、中、高年级依据儿童与自然、 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己三个维度,分别以珍重生命、热爱家乡、关爱自己为主题,确定 各年级的学习主题。一年级的学习主题是“生命探秘”,二年级的学习主题是“自然探险”,三 年级的学习主题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智慧的摇篮”,四年级的学习主题是“长春的 小博士”,五年级的学习主题是“我的志向”,六年级的学习主题是“12岁的我”。
社会本位论例子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长春市南湖公园为学 习对象,从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文化体验三 个角度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体系,课程整体设 计为自然资源的学习和文化资源的学习两大领 域,各年级根据各领域中的具体内容确定学习 单元的主题。比如,四年级重点研究自然中的 动物和植物。学生成立了研究小组,制订了详 细的计划,并邀请学校的科学教师和东北师范 大学生物系的教师参与指导研究过程。语文教 师对如何观察动物和植物进行指导,教学生如 何记录观察笔记,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学生 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秋天和冬天南湖公园的 植物的差别。学校召开研究成果交流会,鼓励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三)基本观点 1、课程研究的真正复兴,需要转向三种模式: 实践模式。 在目的、学科科目和问题来源方面区别于理论模式 。 准实践模式。关注变化与情境性。 折中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二、实践取向的课程理论
2、“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 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 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实践3:转化为课 程》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一个 有机的“生态系统”: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the objectives model)是以目标为课程开 发的基础和核心, 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 、评价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 评勒原理之四个问题: 泰勒模式&泰勒原理之四个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三、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三)对主导的课程假设的颠覆:
没有目标就没有课程 由此提出的重要观点:
没有教师就没有课程
“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 “教师作为研究者”
“课堂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室”
三、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四)行动研究 勒温的“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 划 ……”。指出了行动研究的几个特征:参与 、民主、对于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的贡献。 。 “福特教学计划”中的教育行动研究 埃利奥特 的贡献:如何促进教师用讨论的方法 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
第四讲 课程开发模式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麦克唐纳认为,这一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目标系统、课程 系统、教学系统和评价系统构成的。如何确定可行的教育目标、选择教 育内容、安排教育途径、设计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等,都是与 课程有关的问题。所以说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石,是学校育人的有效载 体,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已不能 继续运行,也无以增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 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的方法……”——《 实践:课程的语言》——施瓦布(1970) “课程研究……已很虚弱” ——休伯纳(1975) 杰克逊(1980)质疑课程领域是否真正“存在”。 派纳(1995)则宣称传统课程领域已“死亡”。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具有实践可能; 2.使学生获得满足; 3.力所能及; 4.多种经验→同一目标; 5.同一经验→多种目标。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 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 所隐含的内容。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 获得满足。 3.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评价的含义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 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 评价的一般程序 ①界说教育目标;②确认评价情境; 界说教育目标; 确认评价情境; ③设计评价手段;④利用评价结果。 设计评价手段; 利用评价结果。
泰 勒 模 式 示 意 图
泰勒原理的意义: 泰勒原理的意义: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2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主要内容
1 3 2 3 4 3
泰勒的目标模式 施瓦布的实践模式 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其它实践模式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3
一、泰勒的课程理论
Ralhp Tyler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 ——拉尔夫 ——《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949) ) 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泰勒模式 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泰勒模式 ——
勒 温 的 螺 旋 循 环 模 式
采访者:教师谈到他过去曾提出一个猜想式的说法,并且问过你们是否 同意他这个说法,你们还记得这件事吗? 学生们:是的,记得的。 采访者:那时有一个人说:“对,”其余的人都保持沉默。现在我想知 道的是,说“对”的那个学生是不是真的同意教师所说的,或者只是 因为他想,教师要求他们回答“对”,所以他才说“对”?而其余的 人为什么都保持沉默呢? 学生甲:对,他是真想让我们说“对”的,原因我想你是理解的。 学生乙:是的,你要是说“不对,”教师会站在那儿接连不断地问个没 完。 学生丙:他会接连不断地问下去,一直到你所回答的和他所想的一致为 止。 学生丁:所以最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回答“对”。 采访者:所以即使你们对他所说的不同意,你们也不说了,是吗? 学生甲:假使你说“不对”的话,他会继续不断地问你,直到你说“对 ”才完。
注重学科结构。 课程的两个目的:一是利用课程所占有的知识容量,在学 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内,最大程度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 ;二是帮助学生获得训练迁移,培养学习的能力。 提出“螺旋式”课程组织。 倡导“发现法”。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2、“泰勒原理”的困境以及由此遭至的批评 课程的普适性: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课程开发模 式; “防教师”的性格:教师被排除在课程改革之外 ; 课程开发的线性化:缺少课程内容的统整和各学 科领域的相互关照。
三、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一)对“泰勒原理”的批判 目标模式不是建立在对课堂教学的经验研究的基础上的。 把课程内容分解为行为目标,是与知识的性质和结构相矛 盾。“把知识的深层结构转化为行为目标,是学校知识受 到歪曲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于注重预期的目标,而忽视了非预期的目标。 目标模式也不能帮助教师提高实践能力。 。
博比特 杜 威
’
社会 儿童 学科专家
’
布鲁纳
’
1. 课程目标的来源
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学科专家的建议
2. 选择目标的两个筛子
教育与社会哲学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生活? 什么是良好的生活? 什么是良好的社会? 什么是良好的社会? 学习心理学 可能目标与不可能目标 目标的年龄阶段问题
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二)“范式”与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 库恩:“科学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文社会思潮的冲击: 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诠释学、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派纳:课程研究的“范式革命”: 课程研究在总体上从“开发范式”转向“理解范式 ”。
二、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一)理论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实践兴趣,通过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现代欧洲大陆的人本主义思想。
1. 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学习经验组织的两种方式:
纵向组织: 纵向组织:即不同阶段或时期的学习经验之间 的联系。 的联系。 横向组织:即不同领域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 横向组织: 。
2.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条原则: 学习经验组织的三条原则:
连续性:直线式地重复主要的课程要素。 序列性:即使每一后续经验建立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 整合性:即课程经验之间的横向联系。
泰勒确定教育目标过程图
3. 二维图表:一元一次方程课程目标 二维图表:
内 容
一元一次方程 的概念 能够说出一元一次 议程的概念
行
为
给出一些代数式 ,能够判断其是 否是方程 会应用代入法进 行检验
能够用自己的话 解释
一元一次方程 的解法
能够说出解一元一 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能正确求得方程 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 的应用
二、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二)施瓦布对“泰勒原理”的质疑 “泰勒原理”试图为所有教育情境提供一种普适 性的课程开发模式,这是可能的吗?是有效的吗 ? 人们纷纷谴责学术中心课程的诸多缺陷,然而这 些课程究竟有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同过?有没 有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实施过?
二、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诊断: 需要新的原则和方法才能继续推进课程的发展; 课程领域的这一不幸遭遇在于错误地依赖于“理 论”; 课程领域复兴的根本在于从原先的理论追求转变 为实践模式。
二、施瓦布的课程理论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 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 、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所构成的 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具有优先性。课程 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 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所构成的,它直接参 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
三、斯腾豪斯的课程理论
(二)教师应遵循的“过程原则” (1)教师应该与青少年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 (2)在处理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时,教师有必要保持中立原则,例 如,教师不要以自己的观点要求学生,这应该被看作是其责任的一部 分; (3)探究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领域的核心方式是讨论,而不是讲授 ; (4)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而不是试图达成一致意见; (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应该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责。
4. 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学习经验组织的一般步骤:
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确定课程组织的一般框架; 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确定每一课程领域的组织原则; 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确定低层次组织的方式; 制定灵活的 “资源单元”; 资源单元” 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师生共同设计活动。
第四,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 在得到实现? 在得到实现?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 四个特征: 四个特征:
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有助于培养思维技能; 有助于获得信息; 有助于获得信息; 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 有助于培养兴趣。 有助于培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