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具的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道茶具的发展历程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是用点茶法,因而器具也随之变化。宋代茶艺处处体现了理学的影响,连器具也不例外,如烘茶的焙笼叫

“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名,礼仪

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

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且不论这些名称所表达

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则一目了然。可见,

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宋代

全套茶具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大玉川先生”。足见,仅以使用价值来理解古代茶器是难得要旨的。今人参观日本茶道表演,看见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物,而不知其义。不用说现

代中国人,即便日本茶道师,使用这些器物也不一定尽知其中含义。因此只能从文化观念上,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明清废团茶,散茶大兴,烹煮过程简单化,甚至直接用冲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随之简化。但简化不等于粗制滥造,尤其对壶与碗

的要求,更为精美、别致,出现各种新奇造型。由于中国瓷器到明

代有一个高度发展,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

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历代皆出现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为上乘茶具。壶的

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图

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我国唐代茶碗重古朴,而

宋代由于斗茶的出现,以茶花沫饽较品质高低,需要碗色与茶色和

谐或形成鲜明对比,所以重瓷器色泽,而明清以后,茶之种类日益

增多,茶汤色泽不一,壶重便利、典稚或朴拙、奇巧,碗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所以,仅明清壶碗组成一个大型展览亦并不费难。

清代京师,则自有独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贵族、宫室皇廷,乃至以后许多高档茶馆,皆重盖碗茶。此种茶杯一式三件,下有托,

中有碗,上置盖。盖碗茶又称“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

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盖碗茶源于何时,至今无定论。茶托又称“茶船”,民间相传为唐代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始称茶船。

但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茶托的出现肯定更早,所以崔宁之女创茶

船之说也只能作故事传说来看。益碗茶具有许多花样,常绘山水花鸟,多出名人手笔。碗内又绘避火图。有的连同茶托为十二式;也有

的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以备茶会之用。清化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北京气候高寒,茶具以保温为要,所以盖碗茶具一时风行,此风一起,影响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处处茶馆皆备盖碗茶,至今特色不减。

明清以后,茶具不仅为实用,而且成为十分典雅的工艺品,许多家庭喜欢摆一套精美茶具,有客来沏一壶好茶,列杯分茗,既是亲

朋情谊,又是艺术品的陈列欣赏。中国人茶艺观点可以说已深入千

家万户。

中国瓷器向来知名世界,饮中国茶,又用中国茶具方为完美。茶与茶具结合,推动了中国茶文化向外扩展。自明以来,我国出口贸

易中茶与瓷器皆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现代,中国茶具仍为

世界各国所宝爱。今之东南亚国家,明明是自己烧制的茶具,却以“中国瓷器”相标榜,以抬高身价。小小茶具对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末,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

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

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

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

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

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

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

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

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

平江的王茶道茶具的发展历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

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

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

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

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

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

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中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中国古

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

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中国南方一

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

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中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

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

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

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

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