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金锁记》研究综述和我的研究题目.研究框架
103班10011172 高炳丽
一、《金锁记》研究综述
随着人们研究视角的扩大和研究氛围的变化,张爱玲以及她的文学作品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重新的审视与评价,关于张爱玲以及她的小说《金锁记》人们已经进行了相当充分的研究。

整理、了解历来人们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对于重新的认识和评价《金锁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爱玲的《金锁记》在1943年11月首次发表在上海《杂志》月刊第12卷2期上,后收入小说集《传奇》,1944年上海杂志社出版。

(一)最早的研究以及其他著名作家、人士的评论
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那篇写于1944年4月7日、发表于同年5月上海《万象》第3卷第11期的雄文《论张爱玲的小说》(署名“迅雨”),是对于《金锁记》的最早的具有分量的评论。

他主要的观点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在结构、节奏、色彩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说“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

至少也该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1]他从新文学文坛过于注重“主义”的论战,而缺乏“深刻的人生真实观,真实的生活体验,迅速而犀利的观察,熟练的文字技能,活泼丰富的想象”等弊病出发,详尽、系统的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作品。

他主要从作者的心理分析方法、节略法的运用以及作者的风格来体现作者在《金锁记》这个小说上的成就。

有一些著名的作家、著名人士对《金锁记》做过评论,比如严加炎说《金锁记》把主人公的心理写得很复杂、深刻和透彻,把悲剧写得细致入微而又震撼人心。

他说“把主人公心理写得如此复杂、深刻和透彻,把人类悲剧的后果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而又如此震撼人心的,却只有张爱玲的《金锁记》。

”[2] 一是细细分析曹七巧在小说中那种自己得不到幸福也不让儿女得到幸福的变态心理,以及她所说的那些刀子似的在他人的心灵上能划出伤痕的话语,以此来体现张爱玲在小说两性心理刻画上的前所未有的深刻性;二是细细分析《金锁记》中的那些鲜
活而富有艺术魅力的意象,以此又说明了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的独到。

王枫认为《金锁记》的艺术魅力是不可抗拒的,但是缺乏一种“均衡感”,体现在小说结构的分裂上。

他如此解释——“《金锁记》的上半部是姜公馆有代表性的一天,是一个在戏剧‘三一律’统治下的完整的故事,这个家庭里的群像被个性鲜明、面面俱到地描写了;可是到了后半部,时间突然加快,姜公馆的群像描写突然变成了曹七巧的传记。

”[3]中间的过渡显得不负责任。

谭桂林认为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对于封建家族的结构和权利布局上,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设计——残废的二节与七巧的结合就是一个精心设置的象征。

“家族的旨意是要利用平民血统来为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贵族肉体承续香火,然而,平民血统尽管新鲜,富有野性,最终并没有挽救姜家血统的沦落,相反,七巧用自己独特的报复方式摧毁了这个家族寄托给她的所有的期望,而作者也正是在这种象征中,对封建宗法制度下的血统观念作了一次令人深思的嘲弄。

”[4]体现了她对封建社会血统观念的深刻思考。

(二)文学史著作的评价
首次将张爱玲写入文学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但是此书中对于《金锁记》提到的并不多,只是对七巧身上所带的精神枷锁稍稍做了分析。

有这样的观点:《金锁记》和其他的同样表现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的作品,虽然取材范围狭小,但心理开掘却有一定的深度。

书中指出小说七巧颈脖上的枷锁——“女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有的旧家族内的冷漠眼光,有命运的拨弄,更有来自女性自身的精神重负。

”[5]除此他们认为张爱玲小说对于女性解剖和都市发现,相当的具有现代性。

在叙述中张爱玲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的富有照映心理的功用,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象的丰富而深远,从而明显留下西方现代派的先锋痕迹。

而作者构造故事,设置人物,又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使中国读者读起来格外的亲切,容易接受。

这应该是一个蛮高的评价。

而在温儒敏、赵祖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一书中说《金锁记》是张爱玲主题挖掘及艺术创造最深刻、最丰厚的作品,《金锁记》将人生的荒唐与荒凉诠释到极致。

从小说的上下两部分简要的分析了牵扯着小说主题的人物曹七巧的遭遇、行为、变化所体现的人生的荒诞与荒芜。

但是程光炜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中对于《金锁记》只是提到,并未做过多的具体的评论。

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以及她的《金锁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是中坚的位置,
只是一个过渡,也可看出前人文学评论的标准是一个重要的作品要深刻的反应社会现实,要有广泛的现实意义,要具有时代性质的。

就像张爱玲自己说的“一般所说‘时代的纪念碑’那样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三)不同时期的评论
20世纪40年代,第一次出现“张爱玲热”。

这一时期张爱玲成为了“市民文化的明星”,被归入了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但是她和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她在艺术上具有独特性,因此,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

其后对于张爱玲以及《金锁记》的研究几乎是一段空白。

20世纪80年代,第二次出现“张爱玲热”。

这一时期对于《金锁记》的评价主要是肯定它对于社会现实的反应,同时开始触及其中的比较深刻的人性内涵。

而这个时期一般从她小说手法的特异意象、象征、心理分析,还对小说创作的现代性特征进行研究。

比如谢裕华的《论张爱玲的〈金锁记〉》中认为《金锁记》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优美的景物描写和苍凉的意境的创造上;《金锁记》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深化了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金锁记》中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比喻,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的运用,使小说在艺术上到达一个极致。

相对于前期的研究,这个时期的研究范围和深度都有了相当的提高,但是人们也只是小心翼翼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没有真正的放开去做相关的研究和评论。

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研究几乎造就了一个“热潮”,把《金锁记》评为“海派小说的杰作”。

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除了注重剖析张爱玲题材的价值,作家的气质、创作心理状态、文化情节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开始注意从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格局中,重新考虑张爱玲小说的“结构功能”和历史定位。

这个时期研究的不足的地方是由于关于其中某些论题谈得太多,没有新颖的感觉,让人觉得乏腻,以致有些确实有见解的文字淹没其中,得不到发表的机会。

进入21世纪后,最近这些年,人们对于《金锁记》的评论依然有很多,而且对于《金锁记》依然从结构的构建、意象特别是“月亮”这个意向上分析、从人性上分析、解读其中的悲剧意蕴及其根源以及分析小说的现代意思等等,但是研究的视角更为宽广,同时注重《金锁记》与其他作品的比较。

如刘青把《金锁记》与沈从文的《边城》进行了比较,文章聚焦于两者对于人性的探讨上——沈从文沿着鲁迅先生“改造民国性”的路子,描写人性之美,建构人性;张爱玲则
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以苍凉的笔触暴露出都市平凡人的人性之恶,更多透出的是市民生活的世俗气息,解构人性,这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作家的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80年代以后,大陆读者和学者纷纷迷上了张爱玲,研究论文和文学史著作中频频出现了她的名字。

其中既有对她的作品的分析解剖,又有对其文学史地位的尝试性评价。

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的艺术技巧,凡是读过她的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的奇异风格迷住。

据粗略统计,自80年代以来,大陆已发表研究张爱玲的论文200余篇、专著2部、传记性质的著作7部。

(四)海外人士的评论
海外学者也对张爱玲的《金锁记》做过评论。

美国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推《金锁记》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他说“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这篇小说的叙事方法和文章风格很明显的受了中国旧小说的影响。

但是中国旧小说可能任意道来,随随便便,不够谨严。

《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却极尽深刻之能事。

从这一点看来,作者还是受西洋小说的影响为多。

”[6]他主要从小说道德意义上以及人物的心理分析上写出小说的悲剧力量。

叙述分析曹七巧的人生轨迹,着重透析她心理的不断的变化,突出她心理的复杂与绝望里的希望,列举小说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加以分析。

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虽然没有对张爱玲的小说做太多的评论,对于《金锁记》顾彬如是说——“不仅将两性斗争当作是现代社会的标志来写,而且还谈到了妇女可能拥有的毁灭力量,这不仅是针对男人,而且是针对自己家庭、甚至针对自我的力量。

这里最著名的例子是小说《金锁记》。

”人们对《金锁记》做的大多是欣赏式的评论,而唐文标则有着批评,他认为《金锁记》里的人物描写的最失败的,认为《金锁记》也许不该只写成一个短篇。

对于小说的人物,他说她的人物都个性十足,行为独特,但是“作者把他们写得那么孤独,甚至夸张他们的劣根性,看起来像丧事里纸扎的童男童女,一个个直挺站在那里,虽然吓人,但了无生气。

”[6]同时作者还认为《金锁记》对于大家庭的没落和蜕变的暴露到达一定的水准但是并不是最出色的一个,理由是:作者避重就轻,许多重要场面都放弃了;长安的故事蛇足;人物描写单一。

这是一个和众多人相差很大的观点,存在的就是有意义的,这里不做评判。

以上是对张爱玲《金锁记》的研究综述,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了解人们历来
的研究方向、研究标准与研究方法,对于自己对《金锁记》的认识与评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于《金锁记》以下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及其研究框架。

二、我的研究题目.研究框架
研究题目:试从《金锁记》中洞悉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立场
研究框架:
小说里的故事,其实是作者内心的风景。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她独特的方式写出女性的权利和欲望,曹七巧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和当时的男权社会进行抗争,从而显示出女性的力量,或多或少的折射出张爱玲自身的关于女性主义的立场。

一、分析小说中曹七巧的对于权力、尊严、地位和欲望的极端的追逐,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抗争。

二、分析姜家“父亲”的缺席,男人——二少爷的残废如同行尸走肉,三少爷的苟延残喘,长白的庸儒无能,表明男权制度社会里男人的软弱;同时分析小说中女性的主体地位,以此表现张爱玲对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的观念的颠覆与对女性力量的张扬。

三、分析曹七巧的在其中的“疯女人”的复杂的心理,把别人给她的屈辱和残害转移到儿女身上的缓慢毁灭过程,表明张爱玲对男权社会的控诉。

注释: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第3卷11期;
[2]严加炎:《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3期.134页;
[3]王枫:《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小说散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03期.167页;
[4]谭桂林:《写出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谈张爱玲的家庭题材小说〈金锁记〉和〈创世纪〉》[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4期.229页;
[5] 温儒敏、吴福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9页;
[6]夏自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61页;
[7]唐文标:《张爱玲评说60年》[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294-295页;
参考文献:
[1]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史》[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温儒敏、吴福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温儒敏、赵祖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夏自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唐文标:《张爱玲评说60年》[M].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
[7] 张爱玲:《流言.自己的文章》[M].上海五洲出版社.1944年12月版;
[8]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第3卷11期;
[9]谢裕华:《略论张爱玲的〈金锁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8年第19卷2期;
[10]刘青:《人性的建构与建构——沈从文〈边城〉与张爱玲〈金锁记〉比较分析》[J].电影文学.2008年20期;
[11] 严加炎:《张爱玲和新感觉派小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03期;
[12] 谭桂林:《写出人性深处的原始悲怆——谈张爱玲的家庭题材小说〈金锁记〉和〈创世纪〉》[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0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