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南古城遗址探秘 陈国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南古城遗址探秘陈国珺
历史古城静南一直尘封于世,从未有人去触摸、探索、研究和发掘它,似乎要让它永远成为历史之谜。不过,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历史资料,用历史的自然现象拨开它的层层面纱,最终还是会真相大白的。为了更准确地推论静南古城遗址所在地,我们采用历史的反推法,一环一环地推论下去,就会水落石出,现出历史的原形。
历史资料记载静南与昌州同地同时建置,先让我们来看看昌州是如何建置的。最早记载昌州建置的是唐宪宗李纯元和时期(公元806——820年)的《元和志》,它是当时的宰相李吉甫主写和前任宰相贾耽提供资料完成的。因此,是有绝对的国家级历史权威的。下面将中华书局2008年6月第4次印刷本《元和志》中第三十三卷,第867页至868页写的昌州条以及静南、昌元、永川、大足四县的资料原文录下;
昌州。中。本汉资中县之东境,垫江县之西境,江阳县之北境,皇朝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现荣县)等六州界置昌州,后为狂贼张朝等所焚,州遂罢废。大历十年(公元775年),本道使崔宁又奏復置,以镇夷獠。其城南凭赤水,北倚长岩,极为险固。
州境;东西,南北。
八到;(略)
贡赋;简布。
管县;四。
静南县,中。郭下。乾元元年与州同置。
铜鼓山;在县北八十里。
赤水溪;经县南,去县九十步。
始龙溪;在县东,南流屈曲五十里合赤水溪流也。
昌元县;中。东至州一百二十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接濑波溪,西临耶水。
葛仙山;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濑波溪;在县南五十步。
永川县;下。西至州九十里。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置,东西北三面并枕侯溪水,南面接延陵英山。
大铁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大足县;下。西南至州六十五里。乾元元年与州同置。东临赤水,西枕荣山。
牛斗山,在县东南八十里。
以上是《元和志》对昌州及四县的建置记载,四个县是怎样建置成的呢?在2003年出版的《重庆通史》中多处提到过。如第二卷古代史,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巴渝诸州区域建置,第104页上写道:“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即璧山置县的次年,因这一地区山川阔远,为镇压夷獠置昌州。同时划分周围各州地置三县,其中大足县分自合州巴川县绶仁乡,其地侨户辐凑,人口较多。昌元县分自泸州泸川县和资州内江县。静南县析自普州普康县。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又分渝州璧山县置永川县。”
以上资料记载所建置的四县,除静南县是析自普州普康县外,其余三县都是分自某一县或某两个县。很明显,析自的意思就是把普州普康县北部一些乡镇划归安岳县,剩下的就改为静南县。据传主持建置昌州的朝廷官员在针对用普康县建州时,征求普州刺史的意见,刺史说:“普康是玄宗皇帝特意赠送的名字,是普泽众生,康富黎民之意,具有超凡意义,我们普州留着有他用,至于新成立的县名,就只有让它静静地立于普州之南吧。”朝廷官员十分领会地说:“那就叫静南县吧。”静南的来历就是这样的。后来到了明朝,安岳县城岳阳镇就曾叫了一段时间的普康镇。
《重庆通史》描述昌州的建置与《元和志》记载的建置年限、地理区域、州县设置、界域分置都是一致的。写《元和志》的人是唐宪宗李纯(公元806年登基号元和元年)的宰相李吉甫,所掌握(管)的地理资料、建置资料较多,同时很多大事可直接与皇帝谈。因此,写出的书是有相当的权威性的。李吉甫生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与置昌州、静南同年,卒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而前任宰相是贾耽生于公元729年,卒于公元805年,他的死于李吉甫之前九年。因此,两人共同料理朝政,置昌州、静南等诸县与迁昌州州治也正好是他们亲政时期。贾耽是唐朝的政治家,居相位十三年,政绩卓著。他还是地理学家,地图制学家,著述颇丰,功绩令人称颂,著有《百花普》赞“海棠为花中神仙,色甚丽,但花无香无实。西蜀昌州产者,有香有实,士人珍为佳果。”
现在,大家已经清楚了静南的前身就是普康县,我们又来看看普州普康县又是怎样建置的呢?下面将普州普
康县的历史资料原文录下;
普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治安岳县(今县北。宋初移今治)。隋大业初废。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普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安岳、遂宁、乐至三县及重庆市潼南县部分地区。宋先后属梓州路及潼川府路。宝祐后废。明洪武四年(1371年)复置。九年又废
普康(安岳)。中。开元户三万二千六百八。乡二十五。元和户一千六百五十二。乡二十五。
禹贡梁州之域。秦、汉为巴、蜀二郡之地,今州即汉之资中、垫江、后汉之德阳四县之地,周武帝于此立普州,隋大业二年罢普州,以所领县属资州。武德二年重置。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八里。南北三百九十三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二千一百六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二十里。正北微东至遂州一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简州二百四十里。正南微西至资州一百七十里。正北微西至梓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地贡:葛八匹。赋:绢,?布。元和贡:天门冬。
管县六:安岳,普康,安居,普慈,崇龛,乐至。
安岳县,上。郭下。周武帝建德四年与州同置。
县有盐井一十所。
安岳山,在县西南一里。
普康县,下。北至州七十里。周建德四年于此置永康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隆,先天元年改为普康。
县有盐井三所。
安居县,中。南至州八十里。本周柔刚县也,因山为名。隋开皇十二年改为安居县,因水为名。天授三年移于今理。
柔刚山,在县东二十里。
安居水,在县北八十步。
县有盐井四所。
普慈县,中。东南至州一百里。本名多业县,周建德四年置,属普慈郡。隋开皇十三年,改多业为普慈。
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
安居水,在县北一里。
县有盐井一十四所。
崇龛县,下。西至州一百一十里。隋开皇三年于此置隆龛镇,大业十二年于镇置县,先天元年改为崇龛,因崇龛山为名。
崇龛山,在县西三里。
乐至县,中。东至州一百四十里。本周车免镇也,属普州,以车免为名。武德三年于镇置乐至县。
乐至池,在县东二里。
从上面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普康县的前身是隆,隆的前身是永康县。它和普州同时建置于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北至州城(现安岳)七十里,有盐井三所。这就是静南县的前身,而它现在的情况是在宋朝初年被撤销,将玉龙山以东的云龙、三教等乡镇划归永川县;玉龙山以西,铜鼓山以东的区域划归大足县;铜鼓山以西的区域划归昌元县,由于静南和昌元县为县城的设立一直争论不休,至到明朝才和昌元县一起组成荣昌县,县城定昌元,取消静南。由此,我们就在铜鼓山周围的大足县和荣昌县,找出符合上面历史资料的乡镇,那它就是静南县的古城遗址。
第一,离安岳最近的镇是吴家和铁山镇。
第二,有盐井三所是吴家。吴家镇场边的盐滩井的三口盐井汉武帝就曾派官吏调查过,是由三峡的开采技术传播过来的,因此,开凿的历史是最早的。
第三,为什么是静南而不是靖南?是因为静南的来历就是当成立昌州之时,普州刺史欲把普康之名收回去作安岳城关镇之名,而所赠的“让它静静地立于普州之南”,后来在明朝安岳城关曾叫过普康镇。因此静南应该离安岳距离较适中的地方,如果说是盘龙或所谓的“昌州村”,那就应该是泸州之北,或荣州、之东了。
第四,李鼎祚是唐朝中后期资州盘石(今属四川资中县)人。明皇幸蜀,鼎祚进《平胡论》,后召为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期间积极为统治者献计献策。安史之乱,他进《平胡论》,为讨伐安禄山等人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