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及其化合物说课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东苑中学孙中秀

一、教材分析

(一)、考纲要求

氮元素是中学化学重点学习的几种非金属元素之一,其化合物:NO、NO2、NH3、HNO3、铵盐在无机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学科内其他知识联系较多,以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操作及化学计算。近年山东理综如2011年28题考查了NO2与水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电子的转移、关于NO2平衡状态的判断,2010年13题考查了氮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稳定性问题,2009年28题考察了铵盐的电离,一水合氨电离常数。复习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和归纳演绎的能力。

(二)考试说明对本节要求

1、了解N2的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了解NO、NO2的性质,对大气污染及防止污染的措施

3、掌握NH3的性质,实验室制法,NH4+ 的检验

4、掌握HNO3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5、掌握铵盐的性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个知识点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建立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的知识网

络,并掌握网络中重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学会元素及化合物的一般复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四)、重点、难点

重点:NO、NO2、NH3、HNO3、铵盐的化学性质

难点: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一般,对高一基础知识遗忘严重。学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轻视教科书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遇到相关基础知识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自己不主动去看书查阅,随意写一个答案了草完成作业。自我总结能力比较薄弱,每一单元复习以后,没有有效的把知识形成网络框架图,造成解题时不能有效提取相应知识,不能运用已复习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学案导学方式进行复习。尽量回归课本,抓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质量。

三、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要求达到的目的,选择以学生自主复习、合作学习的

“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本,每个知识点设计有代表性的题目,强化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部分重、难点强化训练,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提前编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复习学案

2、教学过程:先向学生说明本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要求及考向,再引导学生形成氮及其化合物复习的知识网络:

NH3 HNO3

N2 NO NO2

一)、掌握两条工业生产线:

(1)工业合成氨:N2→NH3

①写出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氮气的获得途径是:;氢气的获得途径是:。

②实际生产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写出三点);哪些措施只是从加快速率角度考虑的:(写出两点)。

③该反应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固氮”的方法,上面网络图中还有一条重要的“自然固氮”,试找出这条转变关系:、、、→硝酸盐。

(2)硝酸生产线:NH3 NO NO2 HNO3

①写出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实际生产中为保证氮元素全部转化到硝酸中,在NO2 HNO3这一步反应过程中,可通入的一种气体是。

通过练习题的设置,加强知识点的巩固。

二)、掌握两条消除污染线:

(1)NO和NO2都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试写出NO2引起的两种污染:。

(2)上面网络图中有两条消除NO和NO2污染的线,试写出这两条消除污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物质:

(1)氨气:NH3

①价态决定性质: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只有还原性,氨气与适量的氯气反应会产生白烟,同时产生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铵盐的检验:一般是把NH4+转化为NH3,然后检验氨气的存在。写出NH4+→NH3的离子方程式;写出检验有氨气生成的两种方法:、。

③实验室制备氨气:若采用“固+ 固加热气”的制气装置可采用(用学方程式表示);若采用“固+ 液→气”的制气装置可采用(用学方程式表示)。

(2)硝酸:HNO3

①思考:硝酸如何保存?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浓硝酸?为什么制氢气可以用稀盐酸和稀硫酸而不能用稀硝酸?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银用那种酸容易除掉?

②用三种途径制取等量的硝酸铜,分析反应现象、原料的利用、污染程度、反应速率有什么不同?写出Cu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如何处理或避免?反应中体现了硝酸的那些性质?

写出C与浓硝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中体现的硝酸的性质。

根据以上反应,总结硝酸反应时的规律。

这样硝酸的保存,性质,用途通过问题解答的形式很轻松完成。

通过课堂知识小结,关注知识点间的渗透,设置有代表性的题目,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板书计划

(完整word版)自然界中的硫说课

自然界中的硫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第 1 课时)--- 自然界中的硫一.教材分析 《硫的转化》是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理论(如氧化还原反应.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以介绍钠和氯气为例)的基础上来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的,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因为此时学生既有理论知识的应用又有方法的指导, 并且学生在学习硫元素以前,已经学习了碳、氮两种元素,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硫元素,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本章所在位置可以说是恰倒好处, 通过本节课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特点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且本节课的学习为第二课时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做下铺垫、打下基础。 这节课内容包含两点: (1)“自然界中的硫”——通过火山喷发,介绍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使学生对硫元素及其家族成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点内容要求层次低,只需通过一些资料介绍或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对其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即可。 (2)“认识硫单质”——通过对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研究,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硫元素的存在形式及转换关系。2.认识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 [ 过程与方法] 1. 巩固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和思路。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预测、实验、分析、归纳、结论等探究过程的经历,体验探究的喜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硫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重点:探究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教学难点:从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三、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氯气、碳的多样性、氮的循环的学习中,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学习硫的转化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困难。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课题在设计时采用创设情境-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总结—实例应用-知识迁移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习。以加深对含相同元素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1. 由学生熟知但是并不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硫的用途引入,播放节日焰火、温泉浴视频,投影含橡胶制品和古代炼丹术图片,设计相 关问题引入。通过对生产、生活中鲜活的实例感受,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求知 欲进入硫的转化的学习。 通过设疑:“硫从哪里来呢?”“在自然界中硫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启发,让同学思考,自然界中的含硫化合物是怎么得到的。 2. 播放火山喷发的录像,引入含硫物质的产生由这个视频让学生去讨论自然界当中硫存在的形式,发现硫的常见的价态以及每一种价态所对应的硫元素的各种化合物;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去讨论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是如何转化的,使他们初步认识到从低价态的硫元素向高价态硫元素

2020高考化学总复习第四单元第4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教案新人教版

第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 一、氮气及其常见氧化物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氮的固定 .氮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与氧气反应:①(导致汽车尾气中产生氮的氧化物和雷电固氮); .与氢气反应:②(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氮气与金属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 .氮的氧化物 ()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④、⑤、⑥、⑦、、等,其中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是⑧。 ()和的比较 性质 色、 态、味 ⑨⑩ 溶解性 毒性(跟血红蛋白结合) 与水反 应 不反应 与氧气不反应

反应 对环境 的 影响 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导致光化学烟雾、形成酸雨及破坏臭氧层 . 氮气与氧气反应的条件为放电,而一氧化氮与氧气在常温下就可反应,且反应较快。 二、氨气和铵盐 .氨气 ()物理性质:色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还原性:与氧气反应:。 .与酸反应 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现象:; 应用:用于与挥发性酸的互相检验。 .与水反应:,,氨的水溶液叫氨水,呈弱碱性。 ()用途:化工原料,用于制硝酸、铵盐、纯碱、尿素,用作制冷剂。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装置如图所示) 反应原理→

(与用或制 的装置相同) ,一般在管口塞一 团棉花球,可减小与空气的对流速率,收集 到更纯净的 验满方法→()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 产生 .铵盐 ()物理性质:都是无色或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化学性质 Ⅰ.不稳定性 受热分解:。 受热分解:。 Ⅱ.与碱反应(离子方程式) .在稀溶液中不加热:。 .加热时或浓溶液:。 ()的检验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本次说课我将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 在教材分析中我将对教材从教材地位、教学背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及其依据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必修1课本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安排课时为15分钟。本节课所要接触到的非金属硫是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接触的又一种重要的化学元素,学生可以联系前面学习其他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方法,类比运用到硫及其二氧化硫性质的学习上。本节课内容是建立在上节课的实验基础上的,上节课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到实验室做了二氧化硫溶于水以及其使品红褪色的实验,并让同学们课后与小组同学进行共同探讨,得出小组讨论结果。本节课采用“实验回顾—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实验结果”的总体思路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上一节课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分步回顾讨论,师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回顾共同探讨出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其中本节课探讨的化学性质包括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与其漂白性。因此本节课为后面下一节课二氧化硫其他化学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配合教学大纲,以及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它们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知识目标中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然后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小组所得出结果与正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然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的探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组员协作精神;让学生课后做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 在了解了教学目标后,让我们再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其依据部分。 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难点是可逆反应,这样设计是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是二氧化硫重要的化学性质,必须重点掌握。而二氧化硫与水反应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这个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都比较陌生,对于刚接触可逆反应的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板书设计以及时间分配来强调和突破重难点,同时也采用学生实践的方法来强调重点。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描述自己所做实验的现象,然后教师辅以讲解,学生再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发言,最终师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 氮及其氮的化合物教案

氮及其氮的化合物 Ⅰ.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Ⅱ.考纲要求 1.了解氮气及其重要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某些含氮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能综合应用氮及氮的化合物知识 Ⅲ.教材精讲 1.本考点知识结构 2.氮的循环: 3. NO24NO3→NH3 NH3·H2O NH4+、OH- 4.氮氧化物 ①各种价态氮氧化物:1N+(N2O)、2N+(NO)、3N+(N2O3)、4N+(NO2、N2O4)、5N+(N2O5),其

中N2O3和N2O5分别是HNO2和HNO3的酸酐。气态的氮氧化物几乎都是剧毒性物质,在太阳辐射下还会与碳氢化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②NO和NO2性质比较 NO: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不成盐氧化物。常温下,极易被氧化为NO2:2NO+O2=2NO2 NO2: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红棕色气体,溶于水后与水反应:3NO2+H2O==2HNO3+NO ③氮氧化物溶于水计算方法 涉及的可能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为:3NO2+H2O=2HNO3+NO、4NO+3O2+2H2O=4HNO3、4NO2+O2+2H2O=4HNO3、NO2+NO+O2+H2O=2HNO3。 NO与NO2混合气体溶于水:反应最后得到的气体是NO,其体积=V(NO)+1/3V(NO2)NO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若V(NO)∶V(O2)=4∶3,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V(NO)∶V(O2)>4∶3,则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NO。 若V(NO)∶V(O2)<4∶3,则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O2。 NO2与O2的混合气体溶于水: 若V(NO2)∶V(O2)=4∶1,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V(NO2)∶V(O2)>4∶1,则NO2过量,容器内剩余气体为的NO,体积为过量的NO2的1/3。 若V(NO2)∶V(O2)<4∶1,则O2过量,容器内剩余气体为过量的O2。 NO2、NO与O2三种气体溶于水: 若V(NO2)∶V(NO)∶V(O2)=1∶1∶1,则容器内无气体剩余,水可充满容器。 若按1∶1∶1反应后,仍有某两种或一种气体多余可按前面思路进行判断。 5.硝酸的重要特性:强氧化性 ①浓、稀硝酸在与活泼或不活泼金属发生反应时,硝酸中5N+被还原,一般不产生氢气。 ②浓、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时,5N+被还原,所得产物可以是4N+(NO2)、2N+(NO)、1N+(N2O)、0N(N2)或3N-(NH3),鉴于反应复杂,中学对活泼金属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不做要求。 ③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 (NO3)2+2NO↑+4H2O。以上反应中,硝酸表现出氧化性同时还表现出酸性。其他不活泼金属类似于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注意:一定量的浓硝酸与足量的铜发生反应时,硝酸会由浓变稀,往往得到的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 ④浓硝酸与碳的反应:C+4HNO3(浓)CO 2↑+NO2↑+2H2O。硝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⑤在浓硝酸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微热,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浓硝酸的酸性及氧化性。

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稿1讲课讲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 稿1

高一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硫及其氧化物》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 2 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 识;让学生认识SO 2 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1》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有着承前启后作用,通过本节的知识,有助于形成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使整章知识系统化。二氧化硫是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可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认识。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 3 )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危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 力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 3、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 为:SO 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 2 的化学性 质。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 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氧气反应可生成 SO 2以及SO 2 的物理性质。学习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 硫的特点得出它是酸性氧化物,从硫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它具有的性质。 三、教法分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实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第四节氮及其化合物(教、学案) 考纲要求 1.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命题热点 1.以不同价态的氮考查氧化还原反应. 2.以NO、NO2的制备考查HNO3的性质。 3.以氨和铵盐的相互转化考查NH3、NH 4+的检验及NH3的实验室制法等。 全局性掌控 本节重要知识有N2、NO、NO2、NH3、HNO3、铵盐的性质及用途,NH3的制法,NH的检验等,主要考查硝酸的强氧化性,如离子共存,氨气的性质、实验室制法及相关探究性实验,硝酸与金属反应的相关计算,大气污染等.硝酸的强氧化性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也经常出现,预测2013年的高考中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仍会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判断正误,启迪思维 1.向氢氧化亚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Fe(OH)2+2H+==Fe2++2H2O(2010·四川卷T9-B项) 2.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2010·山东卷T13-C项) 3.pH=1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Fe2+、NO 、SO42+、Na+(2010·江苏卷T6-A项) 4.NO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2010·上海卷T4-D项) 5.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2010·全国卷ⅠT7-D项) 氮族元素概述 氮族元素包括五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族。 一、氮的单质及其氧化物 (一)氮气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和两种形态存在,游离态的氮均以形式存在,N2占空气体积的左右。

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由于氮气分子中的N≡N键很牢固,断裂需很多能量,所以通常状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3.氮的固定 (1)氮的固定的定义 (2)氮的固定种类 氮的固定分和两种。自然固氮又有和两种。 雷电固氮的化学方程式为(汽车引擎中也有此反应发生,因此汽车尾气中含有氮的氧化物会污染大气)。 目前工业上人工固氮的方法主要是合成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N2加热时可以和镁反应: (二)氮的氧化物 1.氮的氧化物有多种:,其中和分别为和的酸酐,而中学化学重点研究的是NO和NO2两种氧化物。 2.NO和NO2的性质 二、氨 1.物理性质 氨气是无色有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液态氨称为液氨,常用做制冷剂)。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约700体积的NH3,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2.分子结构 电子式为结构式分子空间构型 3.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水溶液显 性,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2)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NH3+H2O NH3·H2O NH4++OH-,氨水呈碱性。 液氨氨水物质成分

(完整版)硫和氮的氧化物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 自我介绍: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东北农业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号考生。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下面,我将围绕本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此外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进一步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态度、价值观。 【在教学时可将本节教材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性质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最后综述酸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有关的预防措施。】 二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A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三氧化硫的性质,可逆反应的概念及其特征;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B了解SO2对空气的污染,酸雨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 2 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A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B 发挥学生主主体作用,做好探究实验 C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通过对二氧化硫大气的污染和人类的危害,引起学生对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意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质疑的优良品质 三重点和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 难点:1二氧化硫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性质的多重性,设计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可逆反应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的性质教学设计 毕家海考纲要求:1.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氮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点: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a:游离态b:化合态 2.氮气 (1)氮气的性质。 (2)氮的固定 3.氮的氧化物 (1)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如N2O、NO、NO2、N2O4、N2O3、N2O5等 (2)NO和NO2的比较

思考:①如何收集NO 和NO 2? ②如何验证某无色气体为NO ? 巩固练习: 1. 写出俗语“雷雨发庄稼”中所涉及到的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2.下列环境问题与NO 2的排放有关的是_________。 A.酸雨 B.臭氧空洞 C.温室效应 D.光化学烟雾 E.PM2.5 F.水体富营养化 3.标准状况下,一试管NO 2和O 2的混合气体(体积比为4∶1),倒置在水槽中,水充满整个试管。假设试管中溶质不扩散,其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4.随着我国汽车年销量的大幅增加,空气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汽车尾气装置里,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NO 为氧化剂,N 2为氧化产物 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 、NO 和N 2 C.NO 和O 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D.催化转化总化学方程式为2NO +O 2+4CO =====催化剂 4CO 2+N 2 练后小结: 常见的NO x 尾气处理方法 (1)碱液吸收法 2NO 2+2NaOH===NaNO 3+NaNO 2+H 2O NO 2+NO +2NaOH===2NaNO 2+H 2O 一般适合工业尾气中NO x 的处理。 (2)催化转化: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氨可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毒气体(N 2)或NO x 与CO 在一定温度下催化转化为无毒气体(N 2和CO 2)。一般适用于汽车尾气的处理。 有关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1)关系式法

氮的氧化物教案

《离子反应》说课稿 马鞍山松源培正中学汪兰英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 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五个方面 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渗透整个高中无机化学,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几乎年年考。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所以说《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离子反应的概念。2、学会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3、 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探究、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 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 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培养学生严 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 证唯物主义教育。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①认识复分解反应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①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初中学过复分解反应,已经并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特点和规律还了解很少,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三、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复分解 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复分 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设计 整节课我围绕“问题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实验)”逐步展开 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科学史话(播放视频:哑泉之谜)哑泉水为何能使人致哑,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同学们想知道吗?欲知详情,请听下回分解)吸引学生的眼球。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学习主题。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于水溶液中的反应主要局限于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学生能够从形式上认识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的反应。学生认为“反应物互换成分,交换随即结合”是复分解反应的“真实过程”。初三学生认识反应的方式是宏观的、机械的。正是这样的认识方式导致了初中阶段无法解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什么必须是生成物中存在沉淀、气体或水。 环节二:精心设疑,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实验探究1】 ①向盛有2mlNa 2SO 4 溶液的试管里加2ml稀KCl溶液。 ②向盛有2mlNa 2SO 4 溶液的试管里加2mlBaCl 2 溶液。 学生完成上述两个对比实验并汇报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演示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反应的动画。 观察分别有什么现象?

高中化学氮及其化合物(一)教案人教版必修一.doc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一)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一、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二、氮气的结构和性质 1、氮气的电子式________,两个氮原子间通过_______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并破坏这种 _________,需要_________,因此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和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氮气的化学性质 (1)氮气和氢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2)氮气和氧气反应(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__________。 三、氮的氧化物及其性质 1、氮的氧化物简介 2、NO、NO2的性质、制法 (1)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NO和氧气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 ②NO2和N2O4的相互转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因此反应在

______下进行,故通常“纯净”的NO 2或 N 2O 4并___纯。 ③NO 2和水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NO 2和NaOH 溶液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硝酸工业用NaOH 吸收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 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______SO 2;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______。 (3)氮的氧化物溶于水计算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原理:2NO+O 2 =2NO 2 ………① 3NO 2+H 2O =2HNO 3 + NO ………② ① x 3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 x 2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 ②可得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 、NO 2的制取 ①实验室制取N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②实验室制取NO 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法收集。 典题解悟 【例1】氮的循环在自然界元素的循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些氮的转化是从氮气到氮的化合物。有的转化是从氮的化合物到氮的化合物。下列过程中,以游离态的氮为原料,最终产生氮的化合物的是 ( ) A .工业合成氨 B .硝化细菌的硝化过程 C .动物尸体腐烂 D .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固氮 E .盛夏时节,雷雨肥田,植物茂盛 【解析】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为:3H 2 + N 2 2NH 3 ,硝化细菌的硝化 过程是将氨或铵盐转化成硝酸盐;动物尸体腐烂是从高分子有机氮到小分子有机氮的过程;豆 高温、高压 催化剂

最新硫及其化合物讲课讲稿

硫及其化合物性质---高三复习课 【硫及其化合物】在近五年全国卷中的考察情况: 【2015年全国1卷】:选择:8:亚硫酸的可逆电离; 【2014年全国1卷】:选择题13:稀H 2SO 4 与Na 2 S的反应;蔗糖与浓硫酸碳化反 应;稀HCl与Na 2SO 3 反应;SO 2 与Ba(NO 3 ) 2 溶液反应; 大题26:MgSO 4 固体做干燥剂; 大题28:乙烯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乙酯(C 2H 5 OSO 3 H),再水解生成乙醇。的 反应方程式书写; 【2013年全国1卷】:选择题9:S2-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 【2011年全国1卷】:选择题12:FeS与稀HNO 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少量SO 2 与 苯酚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选择题13:硫元素与碳元素形成是否可形成共价化合物CS 2 ; 大题26:一定质量CuSO 4·5H 2 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为载体的相关计算 及信息型方程式书写; 【课前活动说明】学生预先完成环节2中的实验设计原理及装置图。 【教学过程】 环节1:硫及其化合物基本性质梳理 请用以下词语描述硫及其化合物并回忆各类物质通性: ①氧化性②还原性③强氧化性④强还原性⑤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⑥弱酸⑦强酸⑧酸性氧化物⑨碱性氧化物⑩非金属单质 ⑾弱酸强碱盐⑿强酸强碱盐⒀强酸弱碱盐⒁弱酸弱碱盐⒂酸式盐 ⒃吸水性⒄脱水性⒅漂白性 H 2 S: S: SO 2: SO 3 : H 2SO 3 : H 2 SO 4 :(稀) H 2SO 4 :(浓) MgSO 4: NaHSO 4 : Na 2SO 3 : NaHSO 3 :

Na 2 S: NaHS: 【设计意图】让学生慢慢养成通过类别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习惯,使学生看到 一个物质能够联想到其类别及其同性。 环节2:SO 2 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提供以下试剂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收集干燥纯净 ....的SO2气体,要求进行 尾气处理并画出实验装置图。 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浓硫酸、Na 2SO 3 固体、Na 2 S、石墨、金属铜、NaHSO 3 溶液、NaHCO 3溶液、Na 2 CO 3 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 饱和食盐水。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气体的制备装置、除杂试剂的选择、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有较完整的认识,从而更容易读懂较为复杂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析各步骤产生气体成分的方法。体会评价实验方案优劣的一些思维角度。 环节3:SO 2 性质实验 《备考指南》P28-29:【学生活动2】【学生活动3】 【学生活动2】预测以下实验现象并解释: 【学生活动3】预测以下实验现象并解释: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2课时说课稿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2课时)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力求实现:课程的设计以视障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从普通校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注重在学科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照顾差异。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有着承前启后作用,通过本节的知识,有助于形成化合价为主线的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使整章知识系统化。二氧化硫是集氧化性、还原性于一身的酸性氧化物,可巩固和提高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认识。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讲述中内容适当简化。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首医附中高中一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总体较差。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指导尤为重要。 四、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N 2、NO、NO2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了解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以及防治。 3、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 4、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N2、NO、NO2的转化、NO2与水的反应、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 难点:NO2与H2O的反应 六、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学习设计思路 【引入】我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空气的海洋里,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N2,我们周围还有形形式式的含氮化合物,你知道含氮化合物有什么性质吗?它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1、氮气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中学过的N2的有关性质。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二册)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第一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三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本课时主要研究硝酸化学性质和酸雨及其防治。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验探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知道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2、了解酸雨的概念,知道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进入大气,知道酸雨会严重危害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 1、通过对浓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强化学生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 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 2、通过学习酸雨的形成原因和防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 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酸雨的概念。 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准备实验仪器药品,查找酸雨的相关知识。

《二氧化硫》说课稿 (3)

《二氧化硫》说课稿 各位同学,早上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必修2第二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硫》。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课后作业这七个板块对这节课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一、教材分析:(分为三个部分讲述) 1.说地位:本节课位于第二章第三节,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2.说联系: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物质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之后,是在学生学习了卤素、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高三第六单元“硫酸工业”、“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3.说内容: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 2 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 识;让学生认识SO 2 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目标:(据学情得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难点) 1、学情分析: ①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②。并且学生已经知道硫与 氧气反应可生成SO 2以及SO 2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物质的量、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 2 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的物理性质。本节许多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这些反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具体反应的理解,又可使学生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③高一年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勇于大胆实践、创新的精神。

氮的循环教案

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二)知识框架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 、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 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_说课稿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几种重要金属的氧化物,下面,我将围绕本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系统学习金属化合物的知识,我对本节课知识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分成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几种重要化合物的氧化物,第二课时学习几种重要金属的氢氧化物,第三课时学习几种金属的盐。 2 在初中阶段比较肤浅地了解一些金属的知识,本节要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等知识进一步加深学习金属的相关性质。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可以为化学Ⅱ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 在学习金属性质的基础上,本节侧重学习碱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某些盐的性质。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了解金属但只的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完整的了解金属。 二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1 知识目标(知识与技能) A 了解金属氧化物的性质,掌握钠的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B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铝的氧化物的两性,和在那给我铝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两性 C 学生通过探究性试验,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增强实验意识和操作技能。 2 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适时启发、诱导使学生掌握钠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采用对比分析、讨论归纳和实验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3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 感受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学好化学,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B 通过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初步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 通过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社会实践等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自信、互助、合作的品质。 三重点和难点 我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的设置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重点: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以及两性氧化物的概念和性质

氧气说课稿

《氧气》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为《氧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及教法分析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氧气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以后学习探索别的物质时,会习惯地遵循一个合理的顺序,使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全面、深入。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 (1) 教学内容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两种基本化学类型两部分。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对比,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的区别;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为了和通常的燃烧对比,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 比较活泼; 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③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 的科学态度; 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③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二氧化硫说课稿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说教材 本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4第一单元。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以及硫酸的形成。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氯、溴、碘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上的一个进一步深入,也为硫酸的制备的学习做了一个知识性和结构性的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上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从教材的安排结构上来看,教材首先简单指出了二氧化硫与酸雨形成的关系,接着通过三个探究性实验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之后,教材又具体介绍了酸雨形成、危害以及治理。可以说,这样的安排顺序就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说学情 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氯水漂白性的原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此外,学生此时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实验的方法,所以本课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说目标 那么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高中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上的相关内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与用途,能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知道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影响,掌握酸雨形成的原因,简单地知道酸雨的危害以及治理办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并能从实验中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酸雨形成、危害、治理的探究,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说重难点 那么根据以上的这些目标以及课程标准上的建议,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酸雨的形成、危害和治理。由于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原理是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这与氯水漂白性的原理不同,学生就比较容易混淆起来,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为了使以上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本课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探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以及实验法。 说过程: 那么综合以上的分析,并使学生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那我会播放一段造纸过程中用二氧化硫漂白的视频来创设情境,并提问,为什么纸张虽然经过了漂白,但放置时间久了还是会变黄,这与二氧化硫的性质有什么联系。那么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就将学生的兴趣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