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几位社会学家对信任问题的研究评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几位社会学家对信任问题的研究评述

作者:彭继丰侯秋霞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8期

【摘要】信任问题由来已久,且信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特殊信任在现代性的冲击性已经发生了变化,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古典社会学家早已洞察了这点,并做了详实的研究,这为以安东尼·吉登斯的当代社会学家奠定了基础。他们的研究既各具特色,又不乏异曲同工之处;既有真知灼见,也不乏待斟酌之处。

【关键词】信任;现代性;功能;因素

一、特殊信任及其式微

韦伯(1993)把中国社会以血缘关系和往来密切的亲朋好友为基础的信任称为特殊信任,而信任的社会功能早在在氏族社会时期已经体现出来。当时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为了共同生活、求得生存,人类不得不过着群居式的生活。他们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平等、团结互助等是氏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低下的生产力和血缘关系使成员没有私心,没有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相互信任。西周的宗法制也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使得大宗与小宗之间相互信任,最终社会得以稳定。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殊信任越来越脆弱。作为工业化的产物,互联网自产生之日起便冲击着传统的人际互动模式,这使得传统的特殊人际信任面临着诸多新的威胁,不断式微,进而影响社会整合。

二、西方社会学家对信任功能的研究

作为对社会协调运行和良性发展有着特别关怀的学者,齐美尔(Georg Simmel)、韦伯、涂尔干(Emile Durkheim)和马克思(Karl Max)等学者对信任就行了研究,这也吸引着科尔曼(James Coleman)、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福山(Francis Fukuyama)、卢曼(Niklas Luhmann)等当代社会学家。

(一)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对信任功能的研究

古典社会学家分别从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考察信任:一是以齐美尔、涂尔干等人为代表,他们重视信任的功能而非影响因素,把信任看成是一种促进社会整合的力量;二是以韦伯和马克思等人为代表,他们更加重视影响信任的因素,这对研究信任危机的意义重大。

齐美尔把社会互动的形式当做其社会学研究的中心,并把每一次互动都看成一种交换,只是交换的评价标准不同而已。交换是创造人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团结条件之一。信任是重要的社会综合力量,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离开了信任便无法进行。社会始于社会互动,而信

任是维持交换得以持续发生的重要力量。齐美尔比较重视信任的功能,认为信任是建立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之一,而对于信任的影响因素并没有过多提及。

涂尔干以社会团结为自己的社会学研究对象,而信任对于社会团结有重要影响。涂尔干认为,信任来源于家庭和血缘关系,因为信任更容易建立在家庭和血缘关系亲近的群体之间。质疑者却认为,婚姻关系的建立也即家庭的产生本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并非只在血缘关系亲密的家庭内部产生。即使在家庭内部,不信任现象也不少见。其实,涂尔干持此观点是为了摆脱社会危机,这也体现了涂尔干对信任功能的重视。

(二)西方当代社会学家对信任功能的研究

齐美尔和涂尔干对信任功能的重视对吉登斯、科尔曼、福山和卢曼等当代社会学家有着重要影响。吉登斯对现代性有着特别的关怀,他把信任看成是现代社会得以形成的基础。具体来说,吉登斯更为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现代性条件下的信任,建构了较为系统的信任理论。他认为信任最初源于人类个体的“本体性安全”需求,是对他人或系统之可依赖性所持有的信心,它在新式的社会团结的建立、社会秩序的扩展方面起着本源性、基础性的作用。科尔曼认同齐美尔的观点,也认为信任是交易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交易中的信任虽是一种风险行为,但却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行为,其目的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信任是一种特定的无形的社会资本形式,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它具有不可让渡性、互惠性、可再生性和公共产品性。科尔曼把信任当成一种社会资本,这与福山的信任观相近。福山把信任当成是源于人性基础上的社会资本,他认为人们自发组成社群团体并进行互惠合作的天性和争取被认可的本性是形成信任的主要源泉和基础,信任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决定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卢曼继承齐美尔的信任观,也从社会交换的角度来考察信任,并认为信任由复杂性简化机制和回报二因素构成。信用由信任转化而来,是信任及其功能的合体;信用是商品交换复杂性的简化机制,是对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各种复杂信息进行综合决策时的简化机制。卢曼的信任观产生于风险社会,并在全球化、世界政治体系下分析了信任的变化,但他仍偏重分析信任的功能,并未对信任的变化特点和影响信任的因素作详细的阐述。

三、西方学者对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

齐美尔、涂尔干、吉登斯、科尔曼、福山和卢曼等人都重视信任的功能,并没有过多讨论影响信任的因素。与齐美尔等人不同,韦伯和马克思更关注影响信任的因素。

韦伯(1993)对中国的人际信任做了研究,他认为中国人具有典型的不信任特点,中国社会普遍缺乏信任,而这种现象应归因于农耕经济中的家族制、家产官僚制与传统文化。韦伯把信任作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密切相关的变量来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开创了从精神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信任的理论先河。同时,韦伯揭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相容性,指出了我国家族社会结构和传统伦理文化在建设诚信社会过程中的负面影响。这些观点很有洞察力,但韦伯把中国列入低信任度的国家的学术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质疑

者认为这只是韦伯采用的是一种纯粹的、静态的方法——“理想类型”法,因而其结论也应是不变的、静态的。质疑者从三个角度对此进行了驳斥: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特殊信任不会阻碍普遍信任的建立,这一观点得到了李伟民等人的证实;二是传统社会也并非一个低信任度的社会,因为熟人交往在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有很高的信任度;三是现代社会的信任模式不能衡量传统社会的信任状况。韦伯把精神文化、社会结构看成是影响人际信任的变量,这对后来的经验研究有较大影响。

马克思提出了“信任异化观”,认为信任异化是人本质的异化,资本主义信任异化是资本主义深刻的信任危机,资本主义信任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不公平。马克思从自身的阶级立场出发,证明了社会制度与信任的关系。

四、结语

信任很早就进入了西方学者的研究视野。西方学者在研究信任时,实用主义的烙印比较明显,即相对信任的影响因素而言,他们更重视信任的功能。西方学者对信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探究成果颇丰,后续为信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现在中外学者研究信任时的参考资料和话语共识。

信任已经成为了一种资本,在组织和市场活动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相信对信任的功能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会中断,还会不断有新成果产生。然而,这种倾向有一个本体论问题,即忽略了对信任本质的探讨。国内学者翟学伟(2014)在其最新成果中对信任的本质进行了讨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要更重视对信任本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克斯·韦伯.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商务印书馆,1997.

[2]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3]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第三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齐美尔.货币哲学[M].华夏出版社,2002.

[5] 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李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 李伟民,梁玉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J].社会学研究,2002(03).

[7] 肖瑛.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J].社会,200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