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科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指导

环科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指导
环科生态环境监测实验指导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环科11级、环科10级生态10级环境监测实验安排 注:为保证实验教学秩序,请按下列分组安排准时参加实验,不得擅自更改。 环境科学11级:

第一组:学号20111304001~ 20111304019共18人 第二组:学号20111304020~ 20111357038共17人

周序 实验项目(地点) 及指导老师

时间及分组安排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三

星期四

3

1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N409) 徐建强

18:30 11环科第一组

10:00 10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8:30 11环科第二组

4

2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N409) 徐建强

18:30 11环科第一组

10:00 10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8:30 11环科第二组

5

3水中耗氧量的测定(N409)

徐建强

18:30 11环科第一组

10:00 10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8:30 11环科第二组

6 4紫外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硝

态氮(N409) 徐建强

18:30 11环科第一组

10:00 10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8:30 11环科第二组 7 5土壤对铜的吸附(一)

(N409) 徐建强 10:00 11环科第一组

10:00 10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7 6土壤对铜的吸附(二)

(N409) 徐建强

13::00 11环科第一组

13:00 10环科第一组 18:30 10生态

8 5土壤对铜的吸附(一)

(N409) 徐建强

10:00 11环科第二组

10:00 10环科第二组

8 6土壤对铜的吸附(二)

(N409) 徐建强 13:00 11环科第二组

13:00 10环科第二组

9

7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牛奶

中的铜(N205) 徐建强

18:30 11环科第一组 10:00 10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8:30

11环科第二组

10

8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测钙

(N409) 徐建强

18:30

11环科第一组 10:00 10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8:30

11环科第二组 12

9气相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N213) 李久海 18:30 10环科第一组

13:00 11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5:30 11环科第二组

13 10液相在环境监测中的应

用(N216) 李久海

18:30 10环科第一组 13:00 11环科第一组 15:30

10生态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5:30 11环科第二组 13:00

10环科第二组

14

11环境监测实验复习(教室)

徐建强

18:30 11环科 第一、第二组 10:00

10环科 第一、第二组

15:30 10生态

环境科学10级

第一组:刘钰明及学号20101304001~ 20101304017共16人

第二组:学号20101304018~ 20101304036共17人

生态学10级:

不分组共25人为一组

实验一、环境监测实验预备知识(自学)

一、实验目的

1.验证环境监测基本原理,巩固、加深、拓展理论知识;

2.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三会”:会选择仪器;会配制试剂;会进行计算】

二、实验的程序

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操作(20%)-实验后的报告(20%)-实验结束考试(60%) 三、实验预备知识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

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监视、测定、监控,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按监测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等

(三)环境监测的方法(对于有化学物质引起的环境质量问题,下同)

1.化学分析法

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

2.仪器分析法

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化学性质来获得物质组成、含量、结构及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

三类常用仪器分析方法介绍

(1)电化学分析法——根据溶液的电学性质(如电位、电导、电流、电量等)和化学性质(如溶液的组成、浓度等),通过传感器——电极来测定被测物浓度的仪器分析方法。

【相关实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体中的氟】

(2)色谱分析法——基于不同的被测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或吸附性质或溶解能力的不同来实现分离,通过检测器进行测量的仪器分析方法

【相关实验:气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液相色谱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光谱分析法——基于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类仪器分析方法

【相关实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部分);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硝态氮;土壤对铜的吸附(一、二);原子吸收标准加入法测定水中的钙;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牛奶中的铜】

(四)环境样品浓度表示方法

1.固体试样(如土壤)——质量分数浓度

试样质量

被测组分质量

×100%(%)或×106(ppm)或×109(ppb)或×1012(ppt)

2.液体试样(如水体)——体积质量数浓度 1-1-1-···L ng L g L mg 或或液体试样体积

被测组分质量

μ

注:当被测组分含量很小时,1mg·L -1相当于1ppm ;1μg·L -1相当于1ppb ;1ng·L -1相当

于1ppt

3.气体试样(如空气) (1)体积质量数浓度

气体试样体积

被测组分质量 mg·m -3或μg·m -3或ng·m -3等 (2)体积分数浓度(%或ppm 或ppb 或ppt )

气体试样体积

被测组分分体积

×100%(%)或×106(ppm)或×109(ppb)或×1012(ppt)

【注:体积质量数浓度不具有守恒性!体积分数浓度具有守恒性!】 四、环境监测相关实验技术 (一)体积测量仪器

1.非容量器皿:烧杯、量筒、锥形瓶、滴管等;

2.容量器皿: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 (二)称量仪器

1.台天平/台秤(感量:0.5g/0.2g/0.1g ;最大称量500g/200g/100g)

2.分析天平(0.4mg/0.1mg ;最大称量200g) (三)酸度计

用于测量溶液酸度(pH 值)或电位的仪器。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用于在紫外(200~380nm)或可见光(380~760nm)范围内有吸收物质)吸光度测量的仪器。 (五)气相色谱仪

用于低沸点、易挥发、热稳定性高的无机、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六)液相色谱仪

用于高沸点、难挥发、热稳定性低的无机、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七)数据记录与处理

1.有效数字—只含有一位可疑数字的物理量。

2.有效数字运算法则 (1)加减法 (2)乘除法

(3)对数值—有效数字位数由尾数位数决定。如pH=11.02?[H +]=9.6×10-12 (4)数字修约—数据处理过程中舍去不必要的有效数字的过程 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留双

3.作图或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最小二乘法) 设自变量x 1,x 2,x 3,…x n (如浓度)

应变量y 1,y 2,y 3,…y n (如仪器的信号值:电位、吸光度、峰高、峰面积等) 则y=f(x)=ax+b

【注——Excell 方法:线性相关系数—correl ;斜率a —slope ;截距b —intercept 】 (八)试剂配制(体积测量/控制仪器和称量仪器选择问题)

1.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浓度;体积质量数浓度等。

2.配制原则或方法:根据试剂在实验中用途确定配制方法。 (1)作为标准溶液(具有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用的试剂 根据试剂本身性质确定配制方法 ①基准物质——直接法

基准物质(g)溶解定量转移定容

标准溶液(C ) ②非基准物质——间接法

近似浓度的溶液

基准物质(g )/标准溶液(C )

准确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C ')滴定、计算

(2)作为一般反应用试剂:配制近似浓度溶液即可。 (九)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按规范采集制备有代表性的分析试样;将样品处理成可测定状态。 五、思考题

以下是分光光度法测定生活应用水中铁含量的有关原理和实验过程,请回答有关问题或完成相关任务。 1.原理

磺基水杨酸(一种常用的显色剂)在pH8~11.5时能与Fe 3+结合生成黄色配位化合物,该配位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20nm ,水样显色后,在波长420nm 处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可以确定水样中铁的含量,线性范围为(0~100)μg/100mL 。

问题1 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依据是什么? 问题2 420nm 测量波长是如何确定的?

问题3 分光光度法“线性范围”的含义是什么? 2.试剂准备

2.1铁标准贮备液 配制流程如下:

0.4304gNH 4Fe(SO 4)2·12H 2O

3mol·

L -1H 2SO 410mL 蒸馏水溶解

定量转移

定容

500mL ①

任务1

写出配制流程中①、②、③步骤中所使用的称量仪器和体积控制仪器名称。

问题4 配制流程中加入硫酸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2 请计算500mL 溶液中Fe 3+离子的体积质量数浓度(mg·L -1)。

任务3 写出由浓硫酸(密度 1.84g ·mL -1,浓度98%)配制上述流程中

3mol·L -1H 2SO 4500mL 的方法(需写明所使用的体积测量仪器或体积控

制仪器名称)

2.2铁标准使用液

配制流程如下:

10.00mL 试剂2.1

蒸馏水稀释

定容

100mL

任务4 计算该使用液中Fe 3+离子的体积质量数浓度(mg·L -1)。 2.3 10%磺基水杨酸溶液

任务5

写出由固体试剂磺基水杨酸配制500mL 10%磺基水杨酸溶液的方法(需

写明所使用的称量仪器和体积控制仪器名称)

2.4 1:1氨水溶液

任务6

写出由浓氨水配制500mL1:1氨水溶液的方法(需写明所使用的体积测

量仪器或体积控制仪器名称)

3.标准曲线的制作及水样测定 3.1标准曲线的制作 实验过程如下表

步 骤 0 1 2 3 4 5 ①试剂2.2/mL 0.00 0.50 1.00

2.00 5.00 10.00

②浓硝酸

6D ③试剂2.3/mL 5 ④试剂2.4/mL 5 ⑤定容/mL 100

⑥铁含量m/μg ⑦吸光度A

0.000 0.039 0.064 0.136 0.345 0.708 问题5

表中0号溶液叫什么溶液?配制该溶液有何用途?

任务7 建立吸光度A 与以质量μg 为单位的铁含量m 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并确定线性相关系数。

3.2水样的测定 测定流程如下

10mL 水样5mL 试剂2.35mL 试剂2.4稀释定容

100mL 420nm

Ax=0.685

6D 浓硝酸

②③

任务8

写出测定流程中步骤①②③④所使用的体积测量或体积控制仪器的名

称?

任务9 根据吸光度Ax=0.685计算水样中铁的体积质量数浓度。

问题6

分光光度法要求标准曲线制作与水样测定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请回答

“同等条件”的含义是什么?

实验二、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一)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化学分析法的有关原理和方法;

2.掌握二氧化硫溶液的配制及浓度标定的方法和原理。

二、实验内容及原理

1.Na 2S 2O 3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①配制: 6.3gNa 2S 2O 3·5H 2O

冷蒸馏水溶解

冷蒸馏水0.05gNa 2CO 3

定容

250mL

②标定:已知c(KIO 3)=0.01667mol·L -1

1

2

KIO 3标准溶液/mL

25.00 冷蒸馏水/mL

70 KI (s)/g 1

冰醋酸/mL

10 盖塞、混匀、置暗处/min

5 0.5%淀粉/mL

1 Na 2S 2O 3 滴 定 初读数/mL

终读数/mL

净体积/mL

平均体积V/mL

c(Na 2S 2O 3)=)

()(63223

O S Na V cV KIO / mol·L -1

原理分析:

IO 3- + 5I - + 6H + = 3I 2 + H 2O I 2 + 2S 2O 32- = 2I - + S 4O 62- 等物质的量关系:

(cV)3KIO =n(IO 3-)=n(3I 2)=31n(I 2)=31n(2S 2O 32-)=61n(Na 2S 2O 3)=6

1

(cV)322O S Na

∴c(Na 2S 2O 3)=)()(63223

O S Na V cV KIO

2. SO 2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①配制:0.2gNaHSO 3

100mL 吸收液*

溶解

溶液

②溶液①的滴定:c(Na 2S 2O 3)= mol·L -1(数据记录见下页表) 原理分析:

I 2 + SO 32- + H 2O = SO 42- + 2I - + 2H + I 2 + 2S 2O 32- = 2I - + S 4O 62- 等物质的量关系:

n(I 2)=n(SO 32-)+n(2S 2O 32-)=n(SO 2)+21n(S 2O 32-)=n(SO 2)+2

1

cV 1……(1) 1 2 溶液①/mL

10.00 冷蒸馏水/mL

90 I 2溶液/mL

20.00 冰醋酸/mL

5 0.5%淀粉/mL

1 Na 2S 2O 3 滴 定 初读数/mL

终读数/mL

净体积/mL

平均体积V 1/mL

③空白滴定:c(Na 2S 2O 3)= mol·L -1 1 2 吸收液*/mL

10.00 冷蒸馏水/mL

90 I 2溶液/mL

20.00 冰醋酸/mL

5 0.5%淀粉/mL

1 Na 2S 2O 3 滴 定 初读数/mL

终读数/mL

净体积/mL

平均体积V 2/mL

原理分析:

I 2 + 2S 2O 32- = 2I - + S 4O 62- 等物质的量关系:

n(I 2)=n(2S 2O 32-)=21n(S 2O 32-)=2

1

cV 2 (2)

④SO 2浓度计算

由(1)、(2)得n(SO 2)=21

c (V 2-V 1)

∴SO 2浓度(ug·mL -1)=100010

06

.64)(21

12??-V V c

四、思考题

1.为什么实验中要用冷蒸馏水进行实验?

2.按照SO 2溶液的配制流程,计算该溶液中SO 2浓度大约为多少μg·mL -1

号 内

编 号 内 容

实验三、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方法;

2.学习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以及待测组分浓度表示方法。

二、实验原理

NO 2

HO 3S

NH 2N

N HO 3S

Ac -N

N HO 3S

Ac -

NHCH 2CH 2NH 2N HO 3S

N

NHCH 2CH 2NH 2氧化: NO 吸收:2NO 2+ H 2O

HNO 2 + HNO 3

(转换系数0.76)

显色:++ HNO 2+ HAc + 2H 2O ++

2HCl

偶联

+ HAc + 2HCl

重氮化

CrO 3

三、实验内容

1.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5.00mL100ugNO 2-/mL 稀释、定容

100mL

2.采样:

双球干燥管

( )

多孔玻板吸收管

(5.00mL 吸收液)

滤水阱

抽气泵(流量0.2--0.3L/min )

CrO 3 (温度 、压力 、流量 、时间 、地点 ) 3.标准曲线的制作及采样液的测定(b=1.0cm,λ=540nm,试剂空白为参比):

标准溶液 采

样 液 0 1 2 3

4

5 5ugNO 2-·mL -1溶液/mL 0

0.10

0.20

0.30 0.40 0.50

------

吸收液定容/mL 5.00 放置/min

15 NO 2-含量m/ug

m x = 吸光度A

Ax=

号 数 据

回归方程A~m

------ 线性相关系数

------ 氮氧化物浓度

(以NO 2计,mg ·m -3)

注:计算:

(1)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Vn (2)氮氧化物浓度(以NO 2计,mg ·m -3)=

n

x

V m 76.0 四、思考题

1.双求干燥管中的石英砂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氧化管变成绿色就失效了?

2.有一气体样品在101325Pa 以及25℃时测得某气体组分(摩尔质量为Mg ·mol -1)的体积分数浓度为Appm ,请确定在此条件下气体样品中该组分的体积质量数浓度(以mg ·m -3为单位)。

实验四、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一、实验目的

1.明确化学需氧量的定义及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意义;

2.掌握回流操作和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化学需氧量--在给定的条件下,1L 水中各种还原性物质.....

(主要指有机物)与强氧化剂(K 2Cr 2O 7)反应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相当于氧的量。

三、实验内容(实验步骤)

测定项目 操作步骤

20.00mL 水样

20.00mL 蒸馏水

K 2Cr 2O 7溶液/mL 10.00 沸石

4~5粒 H 2SO 4-Ag 2SO 4溶液/mL 30 加热回流

2h

冷却,90mL 水淋洗 总体积≈140mL

试亚铁灵指示液

3滴

(NH 4)2Fe(SO 4)2标准溶液滴定 (黄色-蓝绿色-红褐色终点)

初读数/mL 初读数/mL 终读数/mL 终读数/mL 净体积V 1/mL 净体积V o /mL

COD Cr (mgO 2/L)=

)

(10008)(1水样V c V V o ??-

定量原理:对于水样: Cr 2O 72- + 14H + + 6Fe 2+ = 2Cr 3+ + 6Fe 3+ + 7H 2O

Cr 2O 72- + 有机物—

n(Cr 2O 72-)=n 1(6Fe 2+)+n(有机物)=6

1

n 1(Fe 2+)+n(有机物) ①

对于蒸馏水:Cr 2O 72- + 14H + + 6Fe 2+ = 2Cr 3+ + 6Fe 3+ + 7H 2O

n(Cr 2O 72-)=n o (6Fe 2+)=6

1

n o (Fe 2+) ②

由①、②得:c(V o -V 1)=n o (Fe 2+)-n 1(Fe 2+)=6n(有机物)=n(6

1

有机物)

又4Fe 2+ + O 2 + 4H + = 4Fe 3+

+ 2H 2O 4

1

n(Fe 2+)=n(4Fe 2+)=n(O 2) ∴COD Cr (mgO 2/L)=)

(1000

23)(41

1水样V c V V o ??-=) (1000

8)(1水样V c V V o ??-

四、思考题

1.什么叫空白试验?本实验中空白试验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中K 2Cr 2O 7溶液的用量有何要求?

实验五、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硝态氮

六、实验目的

1.认识天然水体中无机态氮的形态;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用途;

3.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定量分析依据和定量分析方法。

七、实验原理

1.无机态氮的形态及关系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和用途

结构:光源(氢灯或氘灯,200~360nm),单色器(棱镜或光栅),比色皿(石英),检测器(硒光电池或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或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用途:用于在紫外光区域有吸收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就硝酸盐而言,NO 3-离子呈平面三角形结构,硝酸根中存在三个NOσ键,同时存在一个6

4∏离域键,在紫外区域能够

发生电子跃迁,从而吸收紫外辐射。

N

O O

O -

硝酸根离子结构 3.定量分析依据和定量分析方法

依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 ;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

八、实验内容

1.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数据 编号

内容

0 1 2 3 4 5

100μgNO 3-?mL -1溶液/ml 0 0.1 0.2 0.5 1.0 2.0 稀释定容/ml 50 c(NO 3-)/mol?L -1 m(NO 3-)/μg 吸光度A 2.吸收曲线的制作及摩尔吸光系数的测定(b=1cm ,蒸馏水作参比) 吸收曲线A~λ图(标准系列4号) 吸收曲线参数 摩尔吸光系数 λmax= Amax=

ε= 3.标准曲线的制作及水样测定(λ= nm ,b=1cm ,蒸馏水作参比) 标准曲线A~m(NO 3-)图 标准曲线参数 水样( 号)测定结果 A~m(NO 3-)回归方程 线性相关系数R= A(水样)= c(水样)/mg·L -1= 4.回收率试验

编号

1 2 水样( 号)/mL

20.00 20.00 100μgNO 3-?mL -1溶液/ml

0.00 0.50 定容/mL

50 50 吸光度

A 1= A 2= NO 3-含量/μg

X 1= X 2= 回收率=

%100100

5.01

2??-X X 九、思考题

1.水体中无机态氮有几种形态?写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光源与可见分光光度计有什么不同?

3.实验中精密度是用什么方法表示的?

4.分光光度法中灵敏度可以用什么参数表示?

5.分光光度定量分析中一般是如何确定测量波长的?

实验六、土壤对铜的吸附(一、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制作土壤对铜的吸附等温线,并求得Freundlich 方程中K 、n 值;

2.学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3.了解pH 值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铜是植物生长的微量营养元素;

土壤对铜具有吸附作用,可用Freundlich 方程来描述:X=K·C 1/n

或可写成直线型方程:lgX=lgK+n

1

lgC

式中:X —土壤对铜的吸附量(mg/g);

C —平衡溶液中铜的浓度(mg/L)

K 、n —经验常数(与离子种类、吸附剂性质、pH 值、温度有关)

三、实验内容

1.铜的标准曲线的制作

编号

步骤 0 1 2 3 4 5 ( )mgCu·L -1铜标准溶液/mL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1mol·L -1HNO 3/滴 2 定容/mL 50 浓度C/mgCu·L -1 0.0 1.0 2.0 3.0 4.0

5.0 吸光度A

回归方程A~C 线性相关系数R 注:灯电流 mA 、狭缝 nm 、波长 nm 、

乙炔流量 L·min -1、空气流量 L·min -1 2.pH=2.5/3.0/3.5/4.0铜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编号

步骤 1#

2# 3# 4# 5#

500mL 烧杯 ( )mgCu·L -1标准溶液/mL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0.1mol·L -1KNO 3溶液 50mL 蒸馏水稀释

~450mL

冰醋酸溶液调节/mL 8

1mol·L -1NaOH 溶液调节 2.5/3.0/3.5/4.0

500mL 容量瓶

蒸馏水定容

500mL 标准系列溶液浓度C 1/mg·L -1

3.土壤对铜的吸附

编号

内容(步骤)

1 2 3 4 5 50mL

聚乙烯塑料瓶 土壤样品质量m(g) ~1.5 ~1.5 ~1.5 ~1.5 ~1.5 标准系列溶液25.00mL 1#

2#

3# 4# 5#

恒温(25℃)振荡

5h

离心管10mL混浊液离心分离5min,4000转/min 清液 2.00mL

50mL 容量瓶1mol·L-1HNO32滴定容(蒸馏水) 50mL 吸光度A

浓度C2/mg·L-1

注:灯电流mA、狭缝nm、波长nm、

乙炔流量L·min-1、空气流量L·min-1

4.吸附等温线的建立

编号

内容(步骤)

1 2 3 4 5 平衡浓度C/mg·L-1

lgC

吸附量X/mg·g-1

lgX

回归方程lgX ~lgC

线性相关系数R

经验常数K

经验常数n

四、思考题

1.简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用途和定量分析的依据。

2.影响土壤对重金属吸附的因素有哪些?pH值怎样影响土壤对铜的吸附?

实验七、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牛奶中铜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分析过程与特点

2.掌握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原子吸收光谱法含义:基于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吸收而建立

起来的一种光度分析方法

2.原子化过程

干燥:加热蒸发溶剂

灰化:除去易挥发的基体和有机物等干扰物 原子化:待测元素转变成基态的自由原子 除残:清除石墨管中残余物质

3.定量分析方法:标准加入法

(1)朗伯-比耳定律:A=KbC

(2)吸光度的加和性

①A x =KbC x ②A=Kb(C x +C s )= KbC s + KbC x 当A=0时,C s =-C x ,即,C x =-C s

三、实验内容

烧杯编号

1 2 3 4 待测牛奶/mL

20.0 20.0 20.0 20.0 100ugCu ·mL -1溶液/uL

0.0 10.0 20.0 30.0 外加铜浓度Cs/ug ·mL -1/ppm

(标准液体积忽略不计)

0.00 0.05 0.10 0.15

吸光度A (进样量20uL )

回归方程A~Cs

线性相关系数

横轴截距

牛奶含铜量/ ug ·mL -1/ppm

注:1.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条件

波长: nm ;灯电流: mA ;狭缝宽度: 0.2 nm ;背景扣除。

2.3511G 石墨炉原子化条件:

步骤 温度/℃ 保持时间/s

干燥

110 15 灰化

800 20 原子化

2700 5 除残

2800 5 四、思考题

从结构上将可见分光光度计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作个比较。

0.000.200.400.60

0.80

1.00

1.20-

2.0

0.0

2.0

4.0

6.0

Cs

A

实验八、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2.掌握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原子吸收光谱法含义:基于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对特征谱线的 吸收而建立

起来的一种光度分析方法

2.标准加入法原理:

(1)朗伯-比耳定律:A=KbC (2)吸光度的加和性 ①A x =KbC x

②A=Kb(C x +C s )= KbC s + KbC x

当A=0时,C s =-C x ,即,C x =-C s

三、实验内容

数 据

编 号

内 容 1

2

3

4

5 水样/mL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加入10ug·mL -1Ca 标准液/mL 0.0 2.0 4.0 6.0 8.0 定容/mL 50.0 50.0 50.0 50.0 50.0 加入Ca 质量m/ug 0.0 20.0 40.0 60.0 80.0 吸光度A

回归方程A —m 横轴截距x 水样含Ca 量-x 水样Ca 含量:-x/10

(ug·mL -1/mg·L -1/ppm )

注:351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条件

波长: nm ;灯电流: mA ;狭缝宽度: 0.2 nm 空气流量: L·min -1;乙炔流量: L·min -1

0.000.200.400.600.801.001.20-2.0

0.0

2.0

4.0

6.0

Cs

A

四、思考题

简述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对样品溶液的要求有何不同?

实验九、气相色谱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实验十、液相色谱仪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

生态系统专题练习选择题(1) 1. (09海南卷,18)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 C.生物进化 D.种间竟争 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 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4.(09广东卷,1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5.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 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 2)调查数据。 根 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 .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 .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 .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6. 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9.(08广东理基)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的原(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原(初)生演替速度通常非常缓慢 D.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1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 .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 .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3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 7 52

环境监测实验知识讲解

环境监测实验

环境分析实验教案任课教师:赵艳琴 河北联合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

实验五. 差值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中微量苯酚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 掌握差值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中微量苯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酚类化合物在酸、碱溶液中发生不同的离解,其吸收光谱也发生变化。 λ为210nm 例如,苯酚在紫外光区有两个吸收峰,在酸性或中性溶液中, max λ位移至235nm和288nm: 和272nm,在碱性溶液中, max 图1为苯酚在两种溶液中的吸收光谱。在紫外分析中,有时利用不同的酸、碱条件下光谱变化的规律直接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测定。 图1 苯酚的紫外吸收光谱 曲线A:在0.1mol/L KOH溶液中苯酚的吸收光谱; 曲线B: 在中性溶液中苯酚的吸收光谱; 曲线A-B:苯酚的差值光谱

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杂质,干扰苯酚在紫外区的直接测定。如果将苯酚的中性溶液作为参比溶液,测定苯酚碱性溶液的吸收光谱,利用两种光谱的差值光谱,就有可能消除杂质的干扰,实现废水中苯酚含量的直接测定。这种利用两种溶液中吸收光谱的差异进行测定的方法,称为差值吸收光谱法。 三、仪器与试剂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容量瓶(50mL 10个);吸量管(10mL,5mL)。 试剂:苯酚标准溶液:称取苯酚0.004 mol·L -1;KOH 溶液:0.1mol·L -1。 四、实验步骤 1. 配制苯酚的标准系列溶液 将10个50 mL 容量瓶分成两组,各自编号。按表1所示加入各种溶液,再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苯酚的标准系列溶液。 表1 配制溶液数据表 2. 绘制苯酚的吸收光谱 取上述第3号的一对溶液,用1cm 吸收池,以水作参比溶液,分别绘制苯酚在中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的吸收光谱(250nm-320nm)。然后用苯酚的中性溶液作参比溶液,绘制苯酚在碱性溶液中的差值光谱,将数据填入表2,找差值光谱中的最大吸收波长。 3. 测定苯酚两种溶液的光谱差值 从上述绘制的差值光谱中,选择288nm 附近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测定波长 max λ,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固定测定波长为max λ, 然后以中性溶液为参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1982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组织法(1982修正) 【法规类别】组织法 【修改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1986) 【发布部门】101 【发布日期】1982.12.10 【实施日期】1982.12.10 【时效性】已被修改 【效力级别】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82年12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若干规定的决议》修正1982年12月10日重新公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第二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 第二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第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由选举法规定。各行政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应当有适当的代表名额。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和国家宪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不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订和颁布地方性法规,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第七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政策、法令、政令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二)审查和批准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决算; (三)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民族工作的重大事项; (四)选举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五)决定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的人选;

生态系统练习题

高三生物练习题 2006-10-19 1.如右图所示,在快速旋转的轮子边缘放置四粒萌发种子,请判断其 根、茎的生长方向将是( ) A .根向外,茎向圆心 B .根向圆心,茎向外 C .根、茎均向外 D .根、茎均向圆心 2.下列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有关生物学过程,对其曲线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甲图A 点时,生长素浓度促进植物生长,C 点时,生长素浓度抑制生长 ②甲图B 点时若为茎背光面的生长素浓度,C 点时不可能为茎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 ③乙图B 点时害虫种群抗药个体所占百分比大于A 点害虫种群抗药个体所占百分比 ④乙图A 点时,害虫不存在抗药个体 ⑤丙图曲线表示胰麦芽糖酶对淀粉水解为麦芽糖的催化特性 ⑥丙图曲线表示肠脂肪酶对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的催化特性 A .①④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3.所示,在下列四个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相等,如果物种甲是人类所需的资源,那么,能提供甲最多的生态系统是( )。 4.下列现象属于生态系统行为信息起作用的是 A .蝙蝠的“回声定位” B .萤火虫发光 C .蚊子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 .雄鸟的“求偶炫耀” 5.角鮟鱇生活在深海区,其雄性个体很小,寄存在雌性个体头部或体侧,从雌鱼血液中吸收养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 .寄生 B .种内互助 C .共生 D .种内斗争 6.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A .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 .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 .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 .流入到狐狸体内 7.紫茎泽兰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强,光合效率高、能产生毒素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并能毒害动物等许多特点。试判断引入紫茎泽兰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A .增加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 B .提高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 C .改变其他物种的生活习惯 D .改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8.南京古泉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养蚯蚓、养蘑菇和种植果树等生长过程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系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沼气池中生物的异化作用类型随时间变化的顺序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B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与畜禽的关系只是捕食关系 C .农场内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 .果园内以猪粪、鸡粪为饵料养殖的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9.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苍蝇能垂直起落和急速改变方向,这是由于苍蝇的后翅演变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科学家根据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成了新型导航仪。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 ) A .间接使用价值 B .直接使用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生态价值 10.下图甲为自然界碳循环示意图,乙为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则与乙图中橫坐标密切相关的是甲图中标号( ) A. ②③ B. ⑤⑦ C. ⑥ D. ④ 料 甲 力性 力性 乙 11.在农田中存在水稻、螟虫和青蛙三种生物,其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 A .甲是水稻,乙是螟虫,丙是青蛙 B .从第一年到第五年,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C .第六年,由于大量捕捉青蛙,三种生物的数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D .假如第七年适量喷洒农药,将使水稻产量增加,但容易形成抗药性强的螟虫种群 12.在实验室里有一个封闭的生态球,已经维持了一年多,各类生物一直生活的良好,后来仅仅移 动了一下位置,结果生物全部死亡。它原来是放在( ) A 、冰箱冷藏室里 B 、药品厨旁 C 、窗台上 D 、恒温培养箱里

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样本

附录2: 实验指导材料 实验指导 实验1 水的物理性质检验 实验2 水中碱度的测定 实验3 水中总硬度的测定 实验4 水中阴阳离子的测定 实验5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实验6 高锰酸钾指数的测定 实验7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实验8 生化需要量的测定 实验9 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 实验10 固体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实验一、水的物理性质检验 一、色度 ( 一) 铂-钴标准比色法 仪器: 1.50mL成套具塞比色管, 2.离心机。 试剂 : 1.铂-钴标准溶液: 称取1.246g氯铂酸钾K2PtCl6, 再用称量瓶称取1.000g 干燥的氯化钴CoCl2·6H2O, 共溶于100mL去离子水中加入100mL HCl , 将此溶液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 再稀释至标线, 此标准溶液的色度为500度。 步骤: 1.标准色列的配制: 取50mL比色管11支, 分别加入铂-钴标准溶液0,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mL,

加去离子水至标线, 摇匀。即配制成色度为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度的标准色列, 密封保存, 可长期使用。 2..水样的测定取50ml透明的水样于比色管中, 如水样色度过高, 可取适量水样, 用去离子水稀释至50mL与标准色列进行比色( 观察时, 可将比色管置于白磁板上, 使光线从管底部向上透过柱液, 目光自管口垂直向下观察) , 将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计算 C =M V ×500 式中, C—水样的色度, 度; M—相当于铂钴标准溶液用量, mL; V—水样体积, mL 问题: 用铂钴标准法测定水的色度有何适用范围? ( 二) 稀释倍数法 仪器 50mL具塞比色管, 其标线高度要一致。 步骤 1.取100-150mL澄清水样置烧杯中, 以白色瓷板为背景, 观测并描述其颜色种类。 2.分取澄清的水样, 用水稀释成不同倍数, 分取50mL置于50mL比色管中, 管底部衬一白瓷板, 由上向下观察稀释后水样的颜色, 并与蒸馏水相比较, 直至刚好看不出颜色, 记录此时的稀释倍数。 ( 三) 分光光度法 仪器 1.分光光度计 2.离心装置。 步骤

生态系统练习题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1.(2012·泰安模拟)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 ) A.一个池塘中的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 C.一片森林中的植物与动物 D.一块农田 2.(2012·南安模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3.猴头菌是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质嫩味鲜,是筵席上的佳肴,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A.非生物成分 B.分解者 C.消费者 D.生产者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老虎吃野兔 B.蛇吃老鼠 C.青蛙吃昆虫 D.蝗虫吃庄稼 5.(2012·聊城模拟)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草→食草昆虫→青蛙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6.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是( ) A.牧草、兔 B.狼、牧草 C.狐、牧 草 D.兔、狐 7.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传递率20%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 是( ) A.20%和2% B.0.8%和0.32%

C.4%和0.8% D.0.8%和0.032% 8.(2012·汕头模拟)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 ) A.草原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9.(2012·保山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其原因是( ) ①生态平衡稳定性强 ②生态系统组成单一 ③生态系统结构复杂 ④生态平衡稳定性差 ⑤动植物种类繁多 ⑥生态系统结构简单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⑤⑥ 10.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是图 中 的( ) 11.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时,往往得到网状的复杂结构——食 物网,这是由于( ) A.生产者的数量最多 B.消费者不仅仅以一种生物为食 C.生态系统的物质要大量流失 D.消费者的数量太多 12.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 生物。请据图回答:

生产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以下所附签名者代表已审阅并确认此份标准作业程序书所明列的细则且了解所有职责归属。

1.目的 1.1.为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提供微生物控制检测依据,最终保 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和检测。 3.职责 3.1.品管部:负责本标准的制定、修改、解释,对规定内容进行检测。 3.2.生产部:负责车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 3.3.储运部:负责配料间的微生物控制。 4.作业内容 4.1.车间(配料间)空气菌落总数内控标准 4.1.1.制作间<1200cfu/m3,即<8cfu/平皿。 4.1.2.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1000cfu/m3,即<7cfu/平皿。 4.1.3.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含液洗库)、分装走廊、分装间、冷配间、净瓶储存室 <800cfu/m3,即<5cfu/平皿。 4.1.4.抽检频率:制作间、预处理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分装间走廊、分装间、 冷配间、净瓶储存室、配料间(配料中转间)每周至少抽检一次。 4.1. 5.包装间每周抽检一次,不作为判定依据,只作为空气质量跟踪和检查的参考依据。 4.1.6.取样数量:制作间6个,冷配间3个,包装间5个,预处理间3个,净瓶储存室3个, 膏霜半成品库3个,液洗半成品库3个,半成品中转间2个,分装走廊3个、分装间5个,配

料间4个,配料中转间2个。 4.1.7.取样方式:取样皿按取样区域面积均衡放置(不得放于风口处或进出口处),暴露 时间5分钟,离地面不得低于40cm,不得高于1.5m。 4.1.8.检测方法:按照《车间洁净度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 4.1.9.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2.车间(配料间)空气霉菌内控标准 4.2.1.分装间、分装走廊、净瓶储存间、冷配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500 cfu/m3 , 即<3cfu/平皿。 4.2.2.制作间<1000cfu/m3 ,即<7cfu/平皿。 4.2.3.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800cfu/m3,即<5cfu/平皿。 4.2.4.每月至少抽检一次。 4.2. 5.取样数量同4.1.6;取样方式同4.1.7;检测方法:同4.1.8。 4.2.6.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3.纯水菌检内控标准。 4.3.1.纯水每天生产前抽检一次,内控标准<100cfu/ml。 4.3.2.取样:每天生产第一料加水前从出水口取样,分成两份作平行样,取平均值。 4.3.3.检测方法:同4.1.8。 4.3.4.判定: 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4.器具菌检内控标准 4.4.1.准灌装机料斗、输料管道、勺子(或铲子)、半成品桶内壁、导流槽等与膏体接触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济南版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章节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50分) 1. 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 营养物质→鼠→蛇→鹰 B. 大米→鼠→蛇→人 C. 青草→鼠→蛇→鹰 D. 阳光→草→鼠→蛇→人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一条河中的所有鱼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 一片农田 3..假如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能正确反映三者关系的是()A. a=c+b B. a>b=c C.a>b+c D.a

生态系统练习题(精品试卷)

生态系统练习题(1) 1. “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根本措施是() A.保护细胞的多样性 B.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2010东营中考)直供上海世博会的蔬菜有六成来自山东。按照世博会的要求,所有专供蔬菜都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绿色食品是经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分为A级和AA级两类,下图为_______级标志。 (2)某蔬菜大棚种植了黄瓜,颀长硕大,煞是喜人。每一根黄瓜里含有多粒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有些黄瓜花凋谢后并不结实,这些花是___________。 (3)菜农通常采用白天适当增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室温的措施,以提高蔬菜产量。其中的道理是增加光照可使________________增强,降低温度可使________________减弱,从而增加有机物的积累量。 (4)下图是某温室从16点开始持续密封48小时,测得的温室内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情况。试分析:曲线b~c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c~d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菜农利用某种技术,在南瓜植株上收获了黄瓜,这种技术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2.(2010东营中考)为提高广大师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灾难中迅速逃生、救助的基本方法,我市各校于2010年春季举行了应急疏散演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听到相关指令后立即疏散,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参与该反射的感受器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中,有___________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参与了该反射。(2)演练时,同学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止过量的有害气体进入呼吸道。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并且对所吸入的空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同学们在疏散活动中所需要的能量来自身体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活动结束后小明发现自己的手擦伤并流血了,可见至少伤到了皮肤的_____。不过伤口流血很快就止住了,这主要是血液中__________________的凝血作用。 (5)演练过程中,同学们反应灵敏、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各种系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从而使人体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0东营中考)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党和各族人民发扬“和人民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迅速展开了一场生命大营救。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被埋在废墟中的待援救人员,可以通过饮用自己的尿液来补充体内的_______和无机盐;必要时,还可以少量食用蚂蚁、蚯蚓等无毒食物,以保持体内______________的供给。 (2)某伤员的前臂桡动脉出血,应在此人前臂的_______(填“近”或“远”)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若因出血过多而需要大量输血时,应以输入__________血为原则。医生为其在前臂静脉输入的血液首先进入此人心脏的哪个腔?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遇到紧急情况,病人生命垂危时,需要对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原理是用外力使病人的____________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逐步恢复呼吸功能。 (4)从地震中救出的伤员在康复过程中应多吃蛋、鱼、奶等食物,因为人体受损组织的修复需要大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滨州中考)下图是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如果该系统中喷洒了含有有机汞的农药,体内残留有机汞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未体现非生物成分和________。 (3)图中几条食物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通过________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43、(2009济南市)图2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 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l)图中B是指,D是指。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元素通过[②]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指导

实验一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 2.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 3.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 4.通过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 邻菲罗啉(phen )和Fe 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 物Fe(phen)2+3 ,其lg K =21.3,κ508=1.1×104 L·mol -1·cm -1,铁含量在0.1~6μg·mL -1 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 3+全部还原为Fe 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HCl OH NH 2Fe 223?++ ==== 22N Fe 2++↑+ 2H 2O + 4H + + 2Cl - N N Fe 2++ 3 N N Fe 3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以溶液的浓度C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x ,根据测得吸光度值Ax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Cx ,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分光光度计,1 cm 比色皿。 2.试剂 (1)100 μg·mL -1铁标准储备溶液,10 μg·mL -1铁标准使用液。 (2)100 g·L -1盐酸羟胺水溶液50mL 。用时现配。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项目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存在间接映射关系,阐释了输出电压具有的动、静态分量解耦特性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等效电路模型,拓展建立了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的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映射参数重构方法,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揭示了动力电池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提出了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建不精”、“状态估不准”、“系统管不好”三大难题,成功用于华为、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主流企业,具有重要科学和工程价值。 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完成人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6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申请材料属实,完成人排名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选择。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其精准管理是保障整车高效、安全和动力电池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动力电池状态量的高精度、强鲁棒性估计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国际难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9年理论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 1.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具有的间接映射规律,阐释了端电压的动、静态分量解耦机制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建立了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明了基于存档和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五步骤动力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实现了模型结构和阶次优化,大幅提高了模型的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可靠性等属性。 2.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静态电势/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建立了融合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的OCV在线辨识和SOC估计方法。针对OCV-SOC映射关系的差异性,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 映射参数重构方法。提出了将动力电池SOC和动态极化电压作为状态量、将输出电压作为观测量的SOC估计模型,增强闭环校正精度,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体系。发明了多时间尺度动力电池SOC、容量、内阻的多状态量协同估计和精度自适应标定方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鲁棒性。 3.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首次提出分别以能量最大利用、安全应用为目标约束的动力电池组系统SOC分段高精度估计准则。揭示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建立了以SOC、容量、温度等为自变量、以偏差为因变量的近似模型。首次提出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精度和适用性。 该项目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表论文SCI检索49篇、ESI高被引21篇。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最高单篇他引504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电动汽车领域仅有的3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6件。完成人作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6次,任IEEE电气化交通大会ITEC2014和国际应用能源大会ICAE2016大会主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得到Shixue Dou、欧阳明高、Stefan Pischinger院士等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在华为、北汽新能源、郑州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主要指标同比优势明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认为“……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参数辨识与状态在线估计综合优化方法,动力电池状态估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检测题

第五章综合检测题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可被分解者利用 ②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④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 ..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在食物链中,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都有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 C.竞争和捕食是生态系统中两种重要的种间关系 D.农业生产中,过度耕作导致分解者有氧呼吸加强,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一个原因 3.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下列生物中,从生态学角度看属于生产者,从细胞学角度看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酵母菌 B.水稻 C.大肠杆菌 D.蓝藻 5.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是() A.硝化细菌 B.蘑菇 C.酵母菌 D.霉菌 6.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描述的是 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C.在草→昆虫→青蛙这条食物链中,昆虫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植物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而释放出来 7.下图为生态系统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 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8.“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 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一定是异养型生物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治理综合实验(指导书)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治理综合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室内空气质量监测治理综合实验 实验类型: 综合性实验 学时: 32学时 适用对象: 环境工程专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空气中甲醛、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监测分析方法。 2.提高对室内空气中污染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综合治理能力。 二、实验要求 1.根据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的规定,甲醛(HCHO)测定选择GB/T18204.26酚试剂分光光度法或室内空气甲醛快速测定法;二氧化氮(NO2)测定选择GB/T15435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可选择GB/T17095重量法,并预习实验内容,进行实验准备。 2.按照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室内空气监测技术导则”要求,在房间内设3个点,甲醛和二氧化氮测定取1小时均值;可吸入颗粒物PM10测定取日平均浓度。 3.将采集样品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GB/T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进行对照,指出室内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并提出可行性治理方案。 三、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 1.原理 甲醛与酚试剂反应生成嗪,在高铁离子存在下,嗪与酚试剂的氧化产物反应生成蓝绿色化合物。根据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本法检出限为0.1μg/5mL(按与吸光度0.02相对应的甲醛含量计),当采样体积为10L 时,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m3。 2.仪器 (1) 大型气泡吸收管:l0mL。 (2)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3) 具塞比色管:l0mL。 (4) 分光光度计。 3.试剂 (1) 吸收液:称取0.10g酚试剂(3-甲基—苯并噻唑腙C6H4SN(CH3)C∶NNH2·HCl,简称MBTH),溶于水中,稀释至l00mL,即为吸收原液。贮存于棕色瓶中,在冰箱内可以稳定3d。采样时取5.0mL原液加入95mL水,即为吸收液。 (2) 1%硫酸铁铵溶液:称取1.0g硫酸铁铵,用0.10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l00mL。

环境监测课程标准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分析 课程代码 课程总学时72课程总学分 4 适用专业应用化工、工业分析专业 课程负责人*** 参与编审人员: (校内) *** *** (校外)**(**市环境监测站) 轻化工程系应用化工技术教研室 2014年 1月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工业分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总学时:72 适宜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是高职高专“环境治理”和“工业分析”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课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起重要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介质污染物测定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具备环境污染监测工的基本技能,具有污染物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解决环境监测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业分析岗位奠定基础。 (二)课程地位 《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其前导课程包括《环保概论》、《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后续课程包括《工业分析》、《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等课程。 三、学习目标 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一)专业能力 1、能根据介质污染物合理制定监测方案; 2、能科学采集样品并进行样品预处理; 3、能规范测试分析试样; 4、能正确处理数据,根据要求完成检测报告; 5、能使用和维护常规仪器。 (二)方法能力

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 (环境监察专业用)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监察教研室 二○○七年十月

目录 实验一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1) 实验二颜色的测定 (4) 实验三氨氮的测定 (6) 实验四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12) 实验五水中铬的测定 (15) 实验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19) 实验七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25) 实验八水中挥发酚类的测定 (31) 实验九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36) 实验十污水和废水中油的测定 (41) 实验十一废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 (45) 实验十二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47) 实验十三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54) 实验十四土壤中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6) 实验十五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 (59) 实验十六环境噪声监测 (61) 实验十七工业废渣渗沥模型试验 (63)

实验一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方法。 实验前复习残渣和浊度的有关内容。 二、悬浮固体的测定 (一)、原理 悬浮固体系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二)、仪器 1.烘箱。 2.分析天平。 3.干燥器。 4.孔径为0.45μm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中速定量滤纸。 5.玻璃漏斗。 6.内径为30—50mm称量瓶。 (三)、测定步骤 1.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烘干2h,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0005g)。 2.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通过上面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 石油醚分两次淋洗残渣。 3.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冷却后盖好盖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计算 式中:A——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量瓶重(g); B——滤膜及称量瓶重(g); V——水样体积(mL)。

环境监测-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例题和习题讲课教案

环境监测-第三章-空气和废气监测.例题和 习题

精品资料 一、填空题 2 大气污染物主要的状态为_气__态、__蒸气__态和_气溶胶__态。大部分二次大气污染物是__气溶胶___态。 3 伦敦烟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__SO2__和__颗粒物__,而导致洛杉矶烟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__烃类___、___NO X__和__CO__。 4 大气采样器的流量计在采样前须进行校正,因为流量计的读数受_温度_和_大气压力_影响。 5 气溶胶的大小与扩散速度密切相关。气溶胶颗粒越大,其扩散速度__越小__。 6 气溶胶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其中_PM10(可吸人颗粒物)_因其粒径小,能进入人体支气管肺泡,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 7 用颗粒状吸附剂对气态和蒸气物质进行采样时,主要靠_吸附_作用,如活性炭。气态和蒸气物质从活性炭解析的方法一般为__加热__和__有机溶剂洗脱__。 8 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布点方法包括_功能区布点法_、_扇形布点法_、_网布点法格_和_同心圆布点法__等。 10 大气环境监测的__采样点位数__是由环境监测范围的大小、污染物的_时空分布规律_、人口分布以及监测精度等因素决定的。 11 冰冻季节,集尘罐内要加入_乙二醇_作为防冻剂;为了防止微生物、藻类在其中生长,可加入少量_CuSO4_溶液。 12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称为__总悬浮颗粒物(TSP)_;PM10即__可吸入颗粒物__,是指当量直径__≤10μm__的颗粒物。 13 采集TSP时,通常使用_超细玻璃纤维_滤膜,滤膜的__粗糙__面应向上。滤膜在使用前应将滤膜放入__去离子水_中浸泡_24_h 并洗涤数次后备用。 14 按照流量大小,大气采样器可分为_大流量_、_中流量_和__小流量_采样器。 15 标准气体的配制方法包括_动态配气_法和__静态配气_法。 17 四氯汞钾法测定大气中SO2时,为消除NO x的影响,应在吸收液中加入_氨基磺酸钠__。 19 测定空气中NOx时用含CrO3氧化管的目的是为了_将低价NO转化为NO2_。如氧化管板结或变为绿色,表示氧化剂_失效__。 22 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空气中NOx时,影响标准曲线斜率的两大因素分别为_温度_和_分光光度计灵敏度_。空气中_SO2_使测定结果偏低,臭氧使测定结果偏_高_。 23 使用滤料采集颗粒物时,除直接阻挡外,也存在扩散沉降、_静电吸引_和_惯性沉降_作用。 24 大气中含硫化合物和大气中氧化剂反应后,生成酸雾和硫酸盐雾的过程,称为_硫酸盐化_。 25 为避免六价铬对SO2测定的影响,测定所使用的玻璃器皿应避免使用_铬酸洗液_洗涤。吸收液四氯汞钾在采样、运输和存放过程应避免_光照_。 26 与其他环境要素的污染物相比,大气污染物具有随_时间_和_空间__变化大的特点。 27 大气监测采样布点时,对污染源比较集中和主导风向明显的情况,应在污染源的_下风向_布置较多采样点,作为主要监测范围。 28 采集空气样品的方法分成两类,分别是_直接采集法_和_浓缩(富集)法_。 30 降水中的化学组分含量一般很低,易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生物作用,故采样后应_尽快测定_,如需保存,一般应_密封后_后置于冰箱保存。 32 SO2、NO x至少需要保证有_18h_的采样时间,所得数据用于计算前述污染物的日均值才有效。 34 大气存在最普遍的气溶胶型一次污染物是__SO2_气溶胶。 35 降水是一种湿沉降,它包括_雨__、_雪_和_雹_。 36 盐酸萘乙二胺法测定空气中NOx时,当校准曲线的截距a达不到要求时,应检查试剂及水的质量,并需重新配制_吸收液_标液。 37 降水的_电阻__随着溶解离子数的增加而减少。 (以下为固定源监测部分) 38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温度表、皮托管、压力计和转子流量计至少_半年_自行校正一次。 39 __标准__皮托管的弯角呈900。 40 新建锅炉房周围半径200m范围内有建筑物时,其烟囱应高出周围最高建筑_5__m。 41 气态污染物的化学法采样过程中,为防止采集的气体中水分在采样管冷凝导致最后结果产生误差,应将采样管__加热__。 42 环境监测部门每年对排污单位_工业废气_排污总量的监督每年不少于1次。 43 对周期性变化的排放源,应根据工况变化和延续时间__分段采样__,然后求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44 测定烟气温度的常用工具包括_温度计_和__热电偶__。 45 燃煤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_SO2_、_烟尘_、_NO X_、_CO_和_—些未燃烧的气态可燃物_以及其他物质。 46 连续稳定生产的建设项目,在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时,废气监测和采样的频次一般为_不少于2d,每天3个平行样_。 47 非标准型皮托管也称__S形皮托管__。它与__U形或倾斜式压力计_型压力计配合可以用于除尘器管道气体压力的测定。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