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思潮研究课程小论文:五四文学思潮中的传统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文学思潮中的传统因素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人引领文化潮流,提倡新文化的同时批判传统的中国文化,温和如胡适支持白话文运动的同时还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对传统文化尚怀有一丝温情,而走向更加激进的一派则对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激烈的否定与批判反省。使得这一阶段的文学思潮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中良在《论五四文学主潮》中指出:“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上,像五四时期这样,在短短的十年间,新潮迭起气象万千,文学简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姿态卓立于世,这实在是亘古未有的事情。”1虽然文学传统在五四时代遭遇如此这般的批判和改观,然而,仔细阅读和比较那个时代的文学思想以及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五四文学思潮并没有与与文学传统彻底地断裂,它与传统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对以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以下为笔者所总结归纳的五四文学思潮中的几个传统因素:1.对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思想的继承。在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文以载道观占据重要的位置,从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到庄子的“得意忘言”,从唐宋时代明确提出的“文以载道”到五四时代的“为人生而艺术”,都是文以载道观的体现。具体到五四时代的这一文学思潮,在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具体文学建设的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深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成为五四时期重要的一种文学思潮,乍一看反对传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细细推敲其中的内涵不难发现,陈独秀所反对的文学传统应当说是有历史现实针对的,他针对的不是全部的中国文学传统,而是传统中一部分迂腐的传统,他针对的我想也不是全部历史时期的传统,我想陈独秀想要推翻的古典文学也不是光辉的唐宋诗词传统以及明清的小说传统,他针对的是晚晴到新文化运动之间的陈腐的传统。分析完了陈独秀所要推翻的传统,我们再来分析他所要建立的新文学标准,平民的,写实的,社会的,一方面这些标准就是优秀的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诗经》不就是平民的写实的社会的么?另一方面这体现的其实还是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的文以载道观的体现,陈独秀所反对的山林的贵族的文学不就是脱离了社会现1张中良著《论五四文学主潮》,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实,文与道分离了的文学么?

再反观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更是体现文以载道的传统观点。就拿向传统宣战最有力的鲁迅来说,鲁迅自幼成长于传统士大夫之家,对传统文学耳濡目染,古文功底深厚,他早期的创作以及学术专著即有用文言文写成的,他的新小说的《孔乙己》、《药》等都体现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干预,文学表现社会问题,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这样的“启蒙主义”的观念,在我看来便是对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继承。再说继鲁迅之后的“问题小说”小说,以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冰心的《斯人独憔悴》等为代表,这些小说表现并且探讨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尖锐地提出作者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涉及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者等诸多方面。2总之,这种文学思潮强调文学为表现社会人生问题的载体。以及之后兴起的乡土文学,莫不如此。我认为这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是相关相通的,这是传统与五四文学思潮关系的一方面。

2.继承不断革新与发展的文学主张以及创作精神。综观中国文学史,即是一部不断革新与发展史,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明清小说。这是从总的文体发展趋势来说,再看传统文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来看,每当文学发展遭遇低谷的时候,文学家们往往选择革新,当然这种革新大都表现为往复古,唐初文学因受六朝文学影响的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馆阁体大行其道,文坛丧失应有的生气的时候,诗人陈子昂首倡复古学习汉魏风骨,形成了唐诗风骨,开唐代诗歌慷慨雄壮之风;当骈文追求华丽辞藻,使得文风浮泛,文章晦涩难懂的唐朝中期,韩愈、柳宗元又倡导复古,一去骈文的赘典浮词,开文章平易流畅的散文之风;唐代诗、文遂成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总之传统文学并没有停滞不前,相反,它不断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与发展,这已经成为了文学传统的一部分。到了五四时代,文学的革新也与传统文学的革新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只不过传统文学的革新大多表现为往回看,而五四时代的文学革新表现为往当下或者未来看罢了,但它们都有着一致的目标,那就是开新。

3.对诗歌的格律美继承。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2钱理群、温儒敏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48页

3,可是新诗创作突破形式以后不久便如同沱江的野马,像胡适所主张的“作诗如作文”

的主张,使得新诗在短时期蓬勃发展,可是没有完整的系统的诗歌理论的指导,不久便陷入了让瓶颈期,新诗的存在和创作遭受了质疑。这时候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应运而出,对新诗理论和新诗创作上作出了标志性的贡献。闻一多提出创建诗歌格律,并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著名的“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这一诗学主张不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新诗要求脱离古诗严格的韵律限制,但又抓住了古典诗歌韵律的本质,不得不说,这是在继承古典诗歌韵律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这使得新诗理论和创作都站住了脚跟。

4.继承明清小品散文精神的继承。胡适作《白话文学史》把白话文的历史一直往上推,把明清小品散文看作是白话文的发展阶段之一,五四时期的文学家特别是周作人的“言志派”散文更是发扬了明清小品文的冲淡平和的内在精神。周作人同他的兄长鲁迅一道开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两条不同的发展线索4。

对于五四文学思潮中这种既反对传统又继承传统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诗歌评论家陈超的话说:“广义的传统,并不仅仅是我们见到的文化‘遗产’,具体到文学来说就不仅仅是可见的文本。传统既是实体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功能。在现代诗人的写作中,传统体现为诗人与民族气质、与文化、与语言、与族群的能动关系。没有传统气脉的诗将无法在民族中真正存活,传统从来没有也不可能离开我们。”5文学传统是不可摆脱的,对于当代作家来说如此,对五四时期的作家来说亦是如此。传统与反传统具有相当的矛盾性,矛盾的双方并存于五四时代的文学家当中,要理解这种矛盾性,从作家作品与传统以及前代作家作品的关系来看,借助文学家艾略特在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的说法:如果传统的方式仅限于追随前一代,或仅限于盲目地或胆怯地墨守前一代成功的方法,“传统”就不足称道了。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这个秩序由于新的作品被介绍进来而发生变化。这个已成的秩序在新作品

3钱理群、温儒敏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92页

4许子东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若干线索》,载《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5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8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