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菌落(clone):由一个或多个同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

芽孢:一定条件下,某些细菌菌体内形成一个细胞浆浓缩,含水量少,折光性较强,圆形或椭圆形,厚壁,抗逆性强的休眠小体。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个体微小,肉眼不可见,只能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结构简单、繁殖迅速的最微小的生物的总称。

病原微生物:能使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原微生物。

病毒:目前个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只具有一种核酸,没有完整的酶系,不能独立完成物质代谢,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只能在特定的动物体内一定部位的活细胞中通过核酸的复制进行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的一种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培养基:人工配制而成,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混合营养制品。

消毒: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杀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霉菌的孢子。

致病性: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又叫致病力或病原性。

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外毒素:在细菌生命活动过程中合成并释放到周伟环境的毒素,是一种蛋白质,其抗原性较强,毒性也强,但不耐热不稳定,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少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

内毒素: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中,是一种脂多糖,只有细菌衰亡破裂或人工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其抗原性弱,毒性也弱,但耐热稳定。

类毒素:外毒素经0.4%甲醛溶液处理,经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有其抗原性的物质。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或机体时,常会出现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

MLD最小致死量:能使特定的实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LD50半致死量:能使特定的实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生物制品:根据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原理,将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技术,加工而成的用于动物疾病防控的生物制品。

疫苗:利用动物疾病病原人工制备的能引起自动免疫的用于疾病预防的生物制品。

免疫:生物机体识别自己与异己,排除异己,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原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成为抗原。

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活化的B细胞产生的一种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完全抗原上某一个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具有高纯度、专一性、均一性等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均能发生各种特异性反应。

血清学反应: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将体外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成为血清学反应。

变态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受到抗原刺激时,产生超过正常范围的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受到同一抗原再刺激时,引发的以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特征的异常特异性免疫的病理反应,又叫超敏反应。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有电解质存在时,经一段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的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有电解质存在时,经一段时间,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的反应。

中和反应:根据抗体是否中和病毒的感染性而建立的免疫学反应实验。

共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得其利的生活方式。

二、简答题(包含填空)
1.细菌和真菌繁殖条件
细菌
充足的营养必须必须有充足的营养物质才能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必须原料和足够的能量。

适宜的温度细菌生长的极限温度为-7~90℃,各类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病原菌最是温度为37℃。

适宜的酸碱度酸碱度会影响酶的活性,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中性或偏碱性(7.2-7.6)。

必要的气体环境氧气的存在与否与生长有关,根据细菌的呼吸类型提供适宜的气体环境。

真菌
营养(主要为糖类)温度(大多是20-30℃,因种类不同而不同)湿度(潮湿环境为主)酸碱度(多喜酸性,PH3-6,2-10也能生存)气体(多数为需氧菌)
2.微生物常见变异现象:细胞形态变异,毒力变异,代谢变异,地区性变异,菌落形态变异,耐药性变异。

3.细菌呼吸类型:需氧型,微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专性厌氧型。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糖体、其他内含物。

细菌的特殊结构:糖被(荚膜、微荚膜、粘液层),纤毛(菌毛),鞭毛,芽孢。

4.湿温灭菌法种类:煮沸法,巴氏消毒法,常压蒸汽法,高压蒸汽法。

5.细菌病毒分类依据
细菌根据形态特征,生活方式,营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对抗生素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对噬菌体的敏感性,抗原结构,病原性(致病性),遗传学特性。

病毒分子形态特征(大小、核壳对称性、核粒多少、有无囊膜),核酸特征(核酸类型、股数、节段、极性,GC含量)
6.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将两种毒素的名词解释写出来对比即可。

另可添加一项“不同病原微生物的外毒素致病性不同…‟“不同病原微生物的内毒素作用基本相同”。

7病毒的复制过程
吸附: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表面特定的病毒受体结合的过程,是病毒感染的第一步。

穿入:病毒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通过几种方式使核衣壳进入细胞内。

脱壳:核衣壳在宿主细胞内脱去衣壳蛋白,病毒核酸随后进入细胞某一部位。

生物合成:病毒基因组一经脱壳,利用宿主细胞内的低分子物质合成大量病毒核酸和结构蛋白的过程。

装配与释放:病毒核酸与壳体蛋白合成完成后,在细胞内装配为成熟病毒颗粒,及子代病毒,并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

8.免疫的基本功能包括?
防疫感染: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有毒产物侵袭的能力。

免疫稳定:将新陈代谢过程中衰老和受损的细胞清除出体外,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免疫监视:清楚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9.鱼类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有哪些
器官:肾脏、肝脏、脾脏
细胞:鱼类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鱼类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10.鱼类免疫接种的途径有:注射免疫接种、浸泡免疫接种、喷雾免疫接种、口服免疫接种。

11.鱼类抗体产生的特点
鱼类种类、抗原种类、抗原接触途径、环境因素均对抗体产生的量,持续时间,再次应答效
果有显著直接的影响,免疫记忆也受到温度的影响。

圆口鱼类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再次应答能力都较弱;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都能产生较强的特异性抗体和广泛的再次应答;硬骨鱼类有较强的抗体产生能力且特异性较大提高,但再次应答能力较弱。

在一定条件下,硬骨鱼类能迅速产生较强的初次免疫,且抗体产生的诱导期和持续期因鱼种不同差异大。

与哺乳动物相比较,鱼类再次应答较弱,且初次与再次应答抗体可维持期较短;与哺乳动物相同血清中,鱼类抗体浓度更高。

口服免疫的免疫应答较弱。

12.抗体的生物活性
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

激活补体: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象发生改变,暴露出补体,可与补体结合,激活补体。

与Fc片段受体结合:抗原可与一些细胞上的FCR结合,传递免疫信息。

通过膜传递作用:抗体可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中,有重要的抗传染免疫意义。

不均一性:指抗体呈多重多样的,是由彼此在形状、大小、结构上相似且又有差异的一组免疫球蛋白组成的混合物。

13.构成抗原的条件有哪些
异源性:“非自身”物质:异体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抗原。

分子大小:一般大于1000道尔顿的物质抗原性好。

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空间构象的复杂性: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越复杂的物质其免疫原性越好。

物理状态: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一般较可溶性抗原的强。

14.动物体内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天然抗体、C反应蛋白、干扰素、溶菌酶、天然溶血素。

15.补体结合反应判断标准
应用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其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与补体结合,这一反应肉眼不可见,再加入致敏红细胞(溶血系),就可根据是否发生溶血反应来判断反应系统中是否有相应的抗原抗体。

若出现溶血现象,责没有相应的抗原抗体;若没有出现溶血现象,则说明有相应的抗原抗体。

三、论述题
1.简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特异性免疫应答
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被吞噬和识别的过程,又叫致敏阶段。

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被激活,进行分化与增殖的过程,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T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并产生细胞因子。

效应阶段:抗体、细胞因子和各种免疫细胞消除抗原物质的过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皮肤和黏膜的保护性屏障种的易感性吞噬作用
2.动物体内有哪些免疫球蛋白,各有什么作用
IgM:是最早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先锋免疫作用,只存在于血清中,参与1、2型变态反应。

IgG:哺乳动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75%-80%,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主力免疫作用,多以单体形式存在,参与1、2、3型变态反应。

lgA:以单体(血清型)和二聚体(分泌型)两种形式存在,主要由黏膜分泌参与黏膜免疫,感染或接种活菌以产生分泌型lgA为主。

lgD:以单体形式存在,介导1型过敏反应。

lgE:又称微球蛋白,只在人体内发现。

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产生抗体的过程。

抗体诱导期:免疫后一段时间没检测不到抗体产生或产生较少。

再次应答: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原有抗体量先是减少,再迅速上升至前次免疫应答的几倍至几十倍,持续时间也较久。

回忆应答: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原后,经过一段时间抗体消失,若再次接触该抗原,可使消失抗原含量迅速上升的现象,主要取决于T、B细胞的记忆细胞。

4.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可逆性:抗原抗体是非共价结合,结合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二者复合物解离后活性不变。

适合浓度比:抗原一般是多价,而抗体是二价,二者只有合适比例才能反应充分,反应最快,复合物最多,现象最明显,现象出现最快。

分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抗原抗体结合阶段,几秒钟完成,第二阶段是现象出现阶段,几分钟到几小时完成。

5.细菌群体繁殖分为几个期,各期特点有哪些
四个期,各期特征如下
迟缓期:细菌到新环境后短暂的适应期,改期菌体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繁殖合成并积累充足的酶、辅酶、中间代谢产物。

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

该期细菌生长迅速,活菌数以恒定的几何级数增长,在生长曲线上细菌数的指数直线上升。

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都较稳定,对环境因素敏感。

稳定期:随着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细菌繁殖速度渐减,细菌死亡数渐增,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等发生改变。

衰亡期:稳定期后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数越来越多,并超过活菌数。

细菌形态显著改变,出现衰退型或菌体自溶,难以辨认,生理代谢活动也趋于停止。

6.什么是病毒,其特点有哪些
病毒名词解释
个体极其微小,只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没有细胞构造,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

每种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无完整酶系,只能在宿主细胞合成病毒核酸和壳体蛋白。

以核酸与蛋白质等“元件”的装配来实现大量增殖。

对细胞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在离体条件下,以生物大分子的形式存在,并保持其感染性。

有些病毒的核酸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引起潜伏性感染。

7.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意义
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中脂类少、多肽多,经95%酒精脱色时,多肽脱掉使细胞壁孔径变大,脂类脱掉使细胞壁孔径变小,但脂类含量少,最终表现为孔径缩小,使结晶紫与碘形成的紫色物质不能从细胞壁中洗出,革兰氏阳性菌被染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与之相反,其细胞壁中脂类多、多肽少,经脱色时细胞壁孔径变大,紫色被脱掉,后经复染液染为红色。

过程:初染(结晶紫染液1-2分钟),媒染(碘-碘化钾溶液1-3分钟),脱色(95%酒精30秒-1分钟),复染(红色的番红溶液)。

结果:革兰氏阳性菌染为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为红色。

意义:鉴别细菌,选择药物,与致病性有关(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外毒素,革兰氏阴性菌产生
内毒素两者致病性不同)。

8.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有:消毒药剂的特性、消毒药剂的浓度,微生物种类及特性、作用时间及其他环境因素。

作用原理有:损伤组织,引起菌体蛋白变性,改变菌体蛋白与核酸的功能。

9.简述ELisA反应的原理及过程
原理
包被:使抗体或抗原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

标记: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有免疫活性,又有酶的活性。

加样:在测定时,使受检标本与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反应。

洗涤: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终结合到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比例。

显色:加入酶反应底,底物被酶催化成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可通过颜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过程:包被抗原、洗涤、加待检抗原、洗涤、加酶标抗体、洗涤、加底物显色、观察结果。

10.简述病毒的繁殖方式,过程,主要培养方法
病毒没有完整的酶系,只能利用宿主细胞合成自身物质。

一方面病毒核酸为模板,在多聚酶等必要因素作用下,复制子代病毒核酸;另一方面,以病毒核酸为模板转录mRNA,利用细胞核蛋白翻译合成子代病毒蛋白。

然后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即子代病毒,并将其释放到细胞外。

过程: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主要培养方法:组织培养、鸡胚接种、动物接种。

11.实验室常用微生物检测方法:细菌的的分离培养、形态结构学鉴定试验、生理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血清学反应和过敏反应)、动物试验(致病性、动物模型等)。

12.试述嗜水单胞菌微生物学检测诊断
涂片镜检:取病鱼血液、脏器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用SS琼脂,麦康凯琼脂进行分离培养。

动物接种:能使实验动物小鼠、豚鼠、家兔在接种部位出现坏死性病理变化。

血清学检查: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直接和间接荧光抗体技术。

13.单个细菌的微生物检测
稀释摇管法:适用于对氧气敏感的厌氧菌。

平板划线分离法:
涂布平板法:
稀释倒平板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