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山水意识看晋宋山水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人山水意识看晋宋山水诗

摘要山水诗起源于东晋,这得益于文人山水意识的根本性改变。这一时期,诗人从亲和视角的“直观”的观物方式去观察描摹山水,形成精雕细琢的描写风格和自我意识极强的有我之境。关键词:山水诗山水意识观物方式直观空观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山水意识源远流长,但直到东晋,文人山水审美意识才形成,才出现了真正的山水诗。广义上来说,可以把一切描写山水的诗叫做山水诗。但这样定义是不科学的,会把山水诗与招隐诗、游仙诗、游宴诗、咏怀诗等混淆,从而使山水诗的论述陷于尴尬的境地。本文认为,要清楚地使山水诗区别于其他诗体,第一要看山水描写份量是否在全诗中占多数,在题材上成为主要表现对象;二看是否将笔墨诉诸于山水本身,着意表现山水之美的情趣。这两条可以当做判断一首诗是否为山水诗的基本标准。

有不少诗从题目上看似乎是山水诗,如杜甫的《春望》,写安史之乱中沦陷的长安城,全诗主要抒发悲慨,无意表现自然山水之美,其中的“花”“鸟”都是借以表现诗人当时的心境的,这无疑是一首感情深沉浓郁的咏怀诗。《九日齐山登高》全诗八句,开头二句“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稍涉山水外,其余六句都是书写人生悲慨的,显然也不能算山水诗。这只要用以上两条标准衡

量,就不难作出正确判断。当然,有些诗歌单言题材是十分复杂的,而要作具体慎重的分析。例如:谢灵运的《富春渚》全诗十八句,前八句写泛舟江上的见闻,属写景。后十句抒胸臆,只是发议论。如果只从山水比重着眼,很难判断,但从来没有人说它不是山水诗,所以上述两条只是一般原则,不能过于刻板地理解。

也有人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山水诗的开山之作,还有人认为山水诗到东晋才正式形成,那么到底哪里才是山水诗真正的源头呢?我们试以上述原则判断一下。

《观沧海》单独看可以说是一首山水诗,全诗十四句,除后两句套语言志以外,前十二句通篇写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辛甚至哉,歌以咏志。”但我们不认为它是真正的山水诗,因为它的本质在于咏怀言志,只是艺术表现方式特别罢了;而且,诗的思想根基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与后来山水诗的思想基础——道家自然哲学和个性解放思想以及由此而来的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本质上想左。另外,这首诗只是《步出夏门行》的一个部分,从整体上看《观沧海》只占不到四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也不是山水诗。所以我们认为,直到东晋,诗人直面山水、摹写山水,并着意追求山水之美才是山水诗正式形成的标志。

作为一种诗歌流派或诗类,中国真正的山水诗形成于东晋,然而山

水意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人在苍茫浩瀚的大自然中发现了山水之美,并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来,那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我们的祖先很早以来就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感受着山水湖川那份温馨的护育之情。在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原始诗歌中,就有涉及山水的。如《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祈求山川水泽按常规运行,希望自然护佑,可见人们已知觉自然山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把它们自觉地表现在语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深化,并逐步培养起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诗歌创作中的比重也与日俱增。如《诗经》只懂得摘取自然景物的某些片段当作“比”“兴”,目的在于抒情写意,无意摹写山水之美,《楚辞》多属遣怀抒情之作,其中山水自热的描写份量比《诗经》加重了,流露出浓重的赏爱山水之情,和借山水消除苦闷的意识。沿着这种意识,汉魏以后出现了招隐诗、游仙诗、饮宴诗,虽然写景极高,只因其旨趣不在揭示自然之美,所以仍不是真正的山水诗。直到东晋,因为政治黑暗,儒家用世思想被摒弃,老庄玄学在宇宙观上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认识到现世之外还有玄虚之境,并且通过山水使道家的超世思想落实到现实世界中来,使山水成为人们寄托情志的理想之所,人们悠游其间,致力于发现山水之美,山水诗从此真正诞生了。

西晋灭亡,东晋依着江南的半壁江山建立起来,其政治依然黑暗混

乱,儒家积极入世的主张不再吸引人,汉以来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魏晋玄学迎合这种新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玄学的处世哲学是调和名教与自然、仕与隐的关系,解决了世俗社会与超世理想之间的矛盾,既维护了名教的尊严,又给了士大夫精神放纵的自由。玄学认为“居庙堂之高,无异于山林之中”(任《桓宣城碑》),在“体玄”之义上,仕与隐是殊途同归的。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隐逸之风盛行,统治阶级对此也大加褒扬,因为通过隐逸,有势者可以掩饰自己的权欲,失意者亦可借此聊作宽慰,从而缓和了阶级内部矛盾。于是,大批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被吸引到山水中来,而玄学对于自然的观点及对山水的新理解又赋予人们新的山水意识。

魏晋玄学继承老庄的思想,提出“无”为本的宇宙观,认为万物自生、自造,强调万物的独立性,既不受“天”支配,也不受“神”支配,这种自然观驱散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还大自然以本来面目,并为正常山水审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然”一词在老庄著作中被当作哲学概念使用,是“无为”“本真”的意思,“自然”就是“道”。东晋人在与山水的接触中发现,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的山水胜境最能体现天道自然的真谛,为人们具体理解抽象的“自然”提供了物质的形象依据。阮籍说:“山静而谷深者,自然之道也。”陶渊明《归园田居》“久居樊笼里,复以返自然”,这个“自然”,既指具体的田园、自然界,也指抽象的“自然”,即“人的本性”。所以,投入山水怀抱是领略“道”的最便捷之径。

魏晋人追求心灵对宇宙的体悟,这叫“体玄”,也称“体道”。他们还认为,只有适合人的个性的境域才是追求的目标,而这个境域在世俗社会中并不存在,只有在自然山水中才能找到。于是,山水便被人赋予了审美体验,成了人们自由自适的精神家园,谢灵运明确道出:“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游名山志》)意思是,衣食只能解决人的物质需要,山水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性”指人的自然天性,这一点正是山水诗的内涵。无论哪位诗人,在自然中找到的和在诗中体现的,都是人性的满足,是自由,是愉悦。谢灵运一生郁愤,襟怀难开,只有在自然山水的悠游中才感到欣然,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菱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林壑间凝聚着苍茫的暮色,晚霞映满天边,菱荷、蒲稗在水中郁郁葱葱,诗人忘却了世俗的名利,在山水中感受生命的喜悦,心灵在山光水色中得到慰藉,感到欣喜。

总之,晋人已祛除了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认为山水可以体玄,适性,是人的精神家园,于是人们悠游其间,吟诗作乐,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自然而然产生了直接“玩物审美”的“山水意识”。那么这种山水意识带给晋代山水诗什么样的特色呢?

1 直观的观物方式

从晋人山水意识不难看出,他们以亲和的视角看自然,亦即直观的观物方式。诗人置身于自然中,直接摹写自然山水及其带给人的感受。观物方式,即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方式。王国维《人间词话》把观物方式划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本文认为,此为因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