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二章 望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望 诊
〔概说〕
1.何谓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2.望诊的原理
3、望诊的注意事项
(1)避开有色光线;
(2)诊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5-20℃之间;
(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4)比较生病理状态,发现病理异常状态;
(5)动态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
(6)四诊合参。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一)定义: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判断病情的方法。

观察人体 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 广义之神
生命活动 精神意识状态 ——判断病情
(二)望神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神旺——脏腑功能正常 后天之精(水谷之精) 生神 —精气充足,体健神旺 气血 旺盛充足 神不足——脏腑功能减退
—精气亏虚,体弱神衰精、气、
神三者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内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人体为有
机的整体 有诸内者 必形诸外 神色形态 脏腑
功能 活动
(三)望神的主要内容:
1.两目
神藏于心,外候于目,目之活动受心神支配; 为望神的重点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反映心肝肾与 肝开窍于目
五脏精气 目系上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之精为瞳子
2.神情:精神意识、面部表情
反映心神和脏腑 心神正常——精神思维有序,表情爽朗,反应灵敏。

精气盛衰 心神失常—— 神识昏蒙,表情淡漠,思维混乱,
反应迟纯
3.色泽:皮肤体表、组织色泽,观察色泽荣润或枯槁。

反映脏腑 《灵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 精气盛衰 走空窍”——脏腑精气循经上荣于面;
《医门法律》:“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
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4.体态:形态与动态。

反映五脏精气 有神——形体丰满、行动自如。

无神——形体瘦削(或肥胖松弛),动作艰难。

(四)神的病变临床类型:
神的表现按神的旺、衰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
5.神乱:临床表现:
(1)焦虑恐惧:常见于卑谍(指自怯畏惧之状,宜养血补心,定志安神,用天王补心汤,人参养营汤)、脏躁等病人,多属虚证,由心胆气虚,
心神失养所致。

(2)烦躁不安:多属阳证,常见于狂病等,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3)淡漠痴呆:常见于癫病、痴呆,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所致。

(4)突然昏倒:可见于痫病,多由脏器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

亦可见于心、脑疾患,多由各种虚实病因导致心、脑血脉闭阻所致。

复习思考题:
1.中医望神的重点是什么?
2.名词解释:少神、失神、假神、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3.得神在病中有何意义?
4.少神、失神、假神的病机与临床表现如何?
5.少神、失神、假神之间有何病理联系与症状区别?
6.神乱包括哪些类型?各自的临床表现与病机要点是什么?
二、望色(色诊)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
1.面部和脏腑连属关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面部和经络连属关系——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特别是阴明胃经多气多血,同
时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二)面部不同部位分候脏腑:
1.《灵枢·五色》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规律:如人体正立,以面部中心部位为轴,脏多在中轴线上,唯肾居两颊外侧,腑居鼻两侧或鼻下唇上。

2.《素问·刺热》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
额部——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
右颊——候肺下颏——候肾
(三)色与泽的意义:
疾病性质
和运行情况不同脏腑病变
光泽:属气属阳——反映脏腑精气盛衰
荣润光泽——脏腑精气未衰,病轻
晦暗枯槁——脏腑精气已衰,病重。

《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望诊遵经》:“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四)常色(正常人的面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医门法律·望色诊》:“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

常色可因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的不同而有差异:
1、主色与客色
(1)主色:与生俱来的基本肤色,属个体素质,受禀赋影响,一生不变。

五形之人:金形之人——白木形之人——青
土形之人——黄水形之人——黑
火形之人——赤
(2)客色:因季节、气候工作地理条件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如:春季——稍青夏季——稍赤
长夏——稍黄秋季——稍白
冬季——稍黑
(五)病色:
1.病色的基本特点:
晦暗
枯槁无华(无光泽)
暴露
光明润泽——神气
红黄隐隐而含蓄——胃气
善色:面色鲜明显露但尚有光泽,见于新病,轻病,阳证,说明虽病而脏腑精
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

故亦称为“气至”。

易于治疗,预后较好。

恶色:面色枯槁晦暗,见于久病、重病、阴证,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
上荣于面,故亦称为“气不至”。

不易治愈,预后较差。

2.五色主病:
(1)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成因 面色 主病
满面通红 实热证
气血充盈 午后两颧潮红(娇嫩) 虚热证
虚阳上越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 戴阳证(脏腑精气衰竭,
却时而泛红如妆,游 阴不敛阳,虚阳上越)
移不定。

生理性面色赤:火形之人,夏季面色稍赤。

判断疾病预后:心病面赤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成因 面色 主病
面色淡 气虚
气虚血少 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血虚,失血 面色苍白 大失血 白光白 阳虚
阳衰寒盛 白光白虚浮 阳虚水泛 苍白 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阴寒内盛寒邪凝滞生理性面色白:金形之人,秋季面色稍白。

判断疾病预后:肺病面白枯槁无华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主脾虚,湿证
成因 面色 主病
脾虚机体失养 萎黄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 脾虚湿蕴
阳黄——肤黄鲜明 湿热
如桔皮色 (蕴结于脾胃肝胆) 阴黄——肤黄晦暗 寒湿
如烟薰 (困遏脾胃肝胆)
生理性面色黄:土形之人,长夏面色稍黄。

判断疾病预后:脾病面黄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成因 面色 主病
寒凝气滞 阴寒内盛
不通则痛 痛剧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 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突发面色青灰 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面色青黄(苍黄) 肝郁脾虚
筋脉拘急 眉间鼻柱唇周 惊风
发青(高热)
生理性面色青:木形之人,春季面色稍青。

判断疾病预后: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成因面色主病
肾阳虚衰面色黑肾阳虚衰
水寒内盛脉络拘急面黑暗淡或黧黑肾阳虚(水寒不化)
血失温养血行不畅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或剧痛
肾阴亏虚面黑干焦肾阴虚,虚火灼阴
血行瘀滞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血瘀日久
生理性面色黑:水形之人,冬季面色稍黑。

判断疾病预后: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

(六)望色的注意事项
1.知常达变,中和判断: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病体自身的比较;
2.整体为主,荣枯为要: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荣润含蓄或晦暗枯槁为判
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3.排除干扰,辨别假象:注意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

(1)光线:以自然光为宜,避免在被光线直射的有色反光物体旁观察面色。

(2)情志:喜——面赤或有光泽怒——面青
忧—色沉思—面黄
悲—泽减恐—面白
(3)饮酒饥饱:酒后---面红;
饱食---荣润光泽;
过饥—色泽减少。

4.注意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清·汪宏《望诊遵经》“望色十法”总结了望色的
规律,适合临床的实际。

(1)浮沉:判断病位表里。

浮:面色显现于皮表----主表证。

由浮转沉---病由表入里;
沉:面色沉隐于皮肤之内-----主里证。

由沉转浮——病由里出表。

(2)清浊:判断疾病阴阳。

清:面色清明——主阳证。

由清转浊----病从阳证转化为阴证;
浊:面色浊暗——主阴证。

由浊转清----病从阴证转化为阳证。

(3)微甚:判断疾病虚实。

微:面色浅淡-----主虚证。

由微转甚----病因虚致实;
甚:面色深浓-----主实证。

由甚转微-----病由实转虚。

(4)散抟:判断疾病久近,邪气聚散。

散:面色疏散----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由散转抟——病虽近而邪渐聚。

抟:面色壅滞----主久病或病渐聚集。

由抟转散——病虽久而邪将解。

(5)泽夭:判断疾病的预后
泽:面色润泽----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由泽转夭—病趋危重;
夭:面色枯槁----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由夭转泽---病情好转。

总结:浮沉分表里,清浊辨阴阳,微甚知虚实,散搏识久近,泽夭断死生。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主色、客色、善色、恶色、萎黄、黄胖、阴黄、阳黄、肌肤甲错、
面色黧黑。

2.我国正常人的面色表现如何?
3.面部颜色和光泽的关系如何?
4. 《素问·刺热》篇的面部分候脏腑法是什么?
5.面色五色各主何病?
7.面色青、白、黑的主病有何异同点?
8.“望色十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望形体: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外合五体构成躯体。

五脏与五体密切联系: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血脉,
肝合筋,肾合骨。

通过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表现,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
气血的盛衰和有关的病变。

(二)望形体的内容
1.形体强弱:
(1)形体强:说明体质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

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2)形体弱: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注意“五体”的外在强弱表现,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和气血的盛衰。

2.形体胖瘦:
(1)体重超过正常的20%为肥胖。

肥胖成因:禀赋,嗜食肥甘,喜静少动,脾失健运,痰湿脂膏积聚等所致。

胖而能食——形气有余,日久可致痰湿脂膏内阻;
体胖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形盛气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
——易患中风、痰饮等病。

(2)形体消瘦:指体重较标准体重下降10%以上者。

消瘦的成因: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或病气消耗等所致。

形瘦食多——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中气虚弱;
形瘦颧红,皮肤干焦---阴血不足,内有虚火---易患肺痨;
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

(3)形体胖瘦应与内在精气强弱结合判断:《四诊诀微》“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

3.体质形态
(1)阴脏人:体型偏于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多后仰,喜热恶凉,大便多溏。

体质特点:阳气较弱而阴气偏盛,患病易从阴化寒,多寒湿痰浊内停。

(2)阳脏人: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多前屈,喜凉恶热,大便多燥。

体质特点:阴气较弱而阳偏盛,患病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

(3)阴阳和平之人(平脏之人):体型介于前两者之间。

体质特点:阴阳平衡,气血调匀。

四、望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态诊病的原理
病人的动静姿态与机体的阴阳盛衰、病性寒热、邪正虚实关系密切。

①阳、热、实证病人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

②阴、寒、虚证病人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

(二)望姿态的内容:
1.动静姿态:
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热、实证;
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寒、虚证。

2.疲惫姿态:
脏腑精气虚衰,功能低下,必影响机体出现相应的衰惫姿态。

可观察部位:头——头为精气神明所居之处;
背——背前连胸,是心肺所居之处;
腰——腰与肾功能关系密切;
膝——膝为筋腱聚会之处;
骨——为藏髓之处。

3.异常动作:(详见各章节相应内容讲解)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阳脏人、阴脏人。

2.体质强弱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形体胖瘦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病变姿态有何一般规律?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一)望头部
望头部的情况,主要可以诊察肾、脑的病变和脏腑精气的盛衰。

1.头颅:头形的大、小异常表现均与肾精不足有关。

2. 囟门: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

后囟:呈三角形,约在出生后2—4个月闭合。

前囟:呈菱形,约在出生后12—18个月闭合。

(1)囟门突起(囟填):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或颅内水停聚所致,多属
实证。

(2)囟门凹陷(囟陷):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精气亏虚,
脑髓失充所致,多属虚证。

(3)囟门迟闭(解颅):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多见于佝偻患儿,常兼有
“五软”、“五迟”。

3.头发:主要诊察肾气的强弱与精血的盛衰。

(1)发黄:精血不足。

小儿发黄稀疏,生长迟缓——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疳积。

(2)发白:
发白,耳鸣腰酸——肾虚;
发白,失眠健忘——劳神伤血;
(3)脱发:
斑秃——血虚受风;
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脱,伴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肾虚;
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血热化燥。

(二)望面部
面部是脏腑精气上荣的部位,又为心之华。

1.面形异常:
(1)面肿:多见于水肿病。

(2)腮肿:痄腮——外感温毒之邪。

(3)面削颧耸(面脱)---气血虚衰,脏腑精气衰竭。

(4)口眼歪斜风邪中络—口角歪斜向健侧,患侧面肌松驰,
目不能合。

中风病---半身不遂伴同侧口角歪斜。

2.特殊面容:
(1)“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病,瘿瘅。

(2)“苦笑貌”——破伤风。

(3)“狮面”——麻风。

二、望五官
(一)望目(目为肝之窍,心之使)
“五轮”学说:瞳人属肾,称“水轮”;
黑睛属肝,称“风轮”;
两眦血络属心,称“血轮”;
白睛属肺,称“气轮”;
眼睑属脾,称“肉轮”。

望目应重点观察两目的眼神、色泽、形态和动态的异常改变。

1.目神:有神——精气未虚,虽病易治;
无神——精气亏虚,病重难治。

2.目色:正常人眼睑内(睑结膜)与两眦红润,白睛(巩膜)
为白色,黑睛(虹膜)为褐或棕色,角膜无色透明,瞳人为黑色。

主要病变表现有:
目赤肿痛——实热证;
白睛发红——肺火或外感风热;
两眦赤痛——心火上炎;
睑缘赤烂——脾有湿热;
全目赤肿——肝经风热上攻。

白睛发黄——黄疸,湿热或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目眦淡白——血虚、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肾虚;
目眶周围色黑——肾虚水泛,寒湿下注;
目生翳——黑睛灰白混浊,多由邪毒侵袭,肝胆实火上攻,或湿热熏蒸,或阴虚火炎所致。

眼外伤或某些全身疾病、小儿疳积等亦可见。

3.目形:
目胞浮肿——水肿。

眼窝凹陷——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久病重病眼窝深陷,甚至视不见人,为阴津耗绝之候,属病危。

眼球突出,兼咳喘气短——肺胀,为痰湿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眼球突出,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瘿气,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针眼、眼丹——风热邪毒或脾胃蕴热上攻于目所致。

4.目态:正常人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直径约为3—4mm,对光反应灵敏,眼球
运动随意,灵活。

瞳孔缩小——药物中毒或西药作用,也可见于病危瞳孔放大前;
瞳孔散大——药物作用或病危时,一侧瞳孔散大,可见于温病热极生风证、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

目睛凝视——可表现为瞪目直视、戴眼反折、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有神昏、抽搐等症状,属病重;或脏腑精气内耗竭,或
痰热内闭证;因眼球突出的瞪目直视还见于瘿气。

昏睡露睛——脾胃虚衰或吐泻伤津;厥证见之,为神明失主,属病危。

(二)望耳肾开窍于耳,足少阳胆经环耳而过,耳为“综脉之聚”
望耳可诊察肾、胆和全身的病变。

一般规律:实证——耳轮及耳道红、肿、热、痛,耳道流脓,为肝胆火热
或湿热所致,
虚证——耳轮黑、焦、萎、薄,为肾精亏虚所致。

(三)望鼻可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一般规律:实证——红、肿、热、痛,鼻道浓涕,为肺、脾痰热或湿热所
致,
虚证——淡、黑、枯槁晦暗,多为脾胃虚衰。

(四)望口与唇可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一般规律:实证——口唇红、肿、热、痛,为热证,
虚证——口唇色淡,多为气血虚衰。

(五)望齿与龈可诊察肾脏胃的病变及津液的盈亏。

实证---齿龈红、肿、热、痛明显,多属胃火,
虚证---齿龈红、肿、热、痛反复发作,多属肾阴亏虚。

(六)望咽喉可诊察肺、胃、肾的病变。

咽喉红肿疼痛——乳蛾肺胃热壅盛,
咽喉色红娇嫩,肿痛不甚——肾阴亏虚虚火上炎,
咽部淡红漫肿——痰湿凝聚。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囟填、囟馅、解颅、五轮学说、瞪目直视、戴眼反折、横目斜视。

2.“五轮学说”的命名特点是什么?
3.如何根据目色、目态诊断疾病?
三、望躯体
(一)望颈项
1.外形:
(1)瘿瘤:多由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2)瘰疬:肺肾阴虚,虚火炼液为痰,结于颈部。

或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3)颈瘘: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所致。

(4)项痈、颈痈: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痰毒互结于颈项所致。

(5)气管偏移:可见于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等。

2.动态:
(1)项强:
项部拘急,恶寒发热,——风寒侵袭太阳经脉,经气不利所致;
项部强硬,不能前俯,兼壮热、神昏、抽搐——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
项强不适,兼头晕——阴虚阳亢,或颈痹,经气不利所致;
落枕——颈部经络气滞所致。

(2)颈软:
小儿颈软——先天不足,肾精亏损,后天失养,发育不良,可见于佝偻患儿;
久病重病颈项软弱,头垂不抬,眼窝深陷——脏腑精气衰竭,病危。

(二)望胸胁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三)望腹部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四)望腰背部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四、望四肢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五、望二阴见相关章节内容讲解。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瘿瘤、瘰疬、颈瘘、项痈、颈痈。

2.瘿瘤的病机是什么?
六、望皮肤
(一)色泽异常:
(1)皮肤发赤:
丹毒:皮肤突然鲜红成片,色如涂丹,边缘清楚,灼热肿胀。

抱头火丹:发于头面发于上部—风热化火
发于下部—湿热化火
赤游丹:发于全身,游走不定或外伤染毒
(2)皮肤发黄:
黄疸:面目、皮肤、爪甲俱黄,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脾虚湿困,血瘀气滞等所致。

阳黄:黄色鲜明如橘皮色,为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阻遏,胆汁外溢肌肤所致。

(3)皮肤紫黑:
黑疸:面、手、乳晕、腋窝、外生殖器、口腔黏膜等处呈弥漫性棕黑色改变,由劳损伤肾所致;
周身皮肤发黑亦可见于肾阳虚衰的病人。

(4)皮肤白斑:
白癜风:四肢、面部等处出现白斑,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病程缓慢者,多因风湿侵袭,气血失和,血不容肤所致。

(二)形态异常
(1)皮肤干燥:指皮肤干枯无华,甚至皲裂,脱屑的症状。

多因阴津已伤,
营血亏虚,肌肤失养,或因外邪侵袭、气血滞涩等所致。

(2)肌肤甲错:指皮肤干枯粗糙,状若鱼鳞的症状。

多属血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

(3)皮肤硬化:指皮肤粗厚硬肿,失去弹性,活动度减低的症状。

可因外邪侵袭,禀赋不足、阳虚血液亏少、情志内伤、饮食不节、瘀血阻滞
等引起肌肤失养所致。

(三)皮肤病症
1.斑疹:
斑与疹的区别与联系:
斑:皮肤黏膜出现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Array
皮肤之内,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

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1)斑:
①阳斑:外感温热邪毒,热毒窜络,内迫营血,或外伤等导致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②阴斑:内伤久病,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

(2)疹:
①麻疹:呼吸道传染病,为外感风热时邪所致。

初起症状似外感,眼泪汪汪,颊
内有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其后头面出现淡红色或红色疹子,搔痒,逐渐
向全身蔓延,可伴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②风疹:外感风热时邪所致,多为淡红色,搔痒,初期常伴见表证症状,乳突或枕骨粗隆下缘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疼痛明显。

③瘾疹:即荨麻疹。

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所致。

皮肤瘙痒,先见红点,搔之则
隆起成连片大丘疹,状若云团。

斑疹顺逆证:在外感病中见之。

①顺证:色鲜红,稀少,由胸腹→四肢,斑疹发后热退神清,为邪去正安;
②逆证:斑疹色深红或暗紫,稠密成团,由四肢→胸腹,壮热不退,神志不清,
是邪气内陷,为逆。

2.水疱
(1)白(白疹):
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根部肤色不变,内含浆液,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消失时有皮屑脱落。

多因外感湿热之邪,郁于肌表,汗出不彻,酝酿而发,乃湿温病人湿热之邪透泻外达之机。

①白:白晶莹饱满,颗粒清楚,为津气尚充足;
②枯:白色枯而白,干瘪无浆,为津气已亏竭。

白顺逆证:
顺证:白透发后热退神清,为正能胜邪,湿热外达;
逆证:白透发后身热不退,反见神昏,为正不胜邪,邪毒内陷。

(2)水痘:为儿科常见传染病。

小儿皮肤出现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的小水疱。

特点:形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大小不等,分批出现,常兼有轻度恶寒发热表现。

因外感时邪,内蕴湿热所致。

(3)湿疹:指周身皮肤出现红斑,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之糜烂面者。

多因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发。

3.疮疡
(1)痈: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衅热
(2)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的疾病。

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

属阳证,多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所致。

(2)疽: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的疾病。

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的特点。

一般指无头疽。

属阴证,多为气血亏虚,阴
寒凝滞而发。

(3)疔:指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的疾病。

多发于颜面与手足。

因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

(4)疖:指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根浅、脓出即愈的疾病。

因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所致。

第三节望排出物
总规律:浓、稠、臭——阳证、热证、实证;
清、稀、淡——阴证、寒证、虚证。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丹毒、白、晶、枯、麻疹、风疹、隐疹。

2.如何从形态上区别斑与疹?
3.白顺逆证的病机与临床表现如何?
4.如何从症状上区别麻疹与风疹?
5.如何从症状和病机上区别水痘与湿疹?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
一、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1. 食指掌侧前缘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其支从腕出别上,循次指内廉,出其端),与寸口脉同属手太阴肺经,其形色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寸口脉的变化,故望小儿指纹与诊寸口脉意义相同,可以诊察体内的病变。

2. 3岁以内的小儿寸口脉位短小,切脉时只能“一指顶三关”,诊脉时又常哭闹,气血先乱,使脉象失真。

而小儿皮肤较薄嫩,食指络脉易于观察,故常以望指纹辅助脉诊。

二、小儿指纹定位:
第一指节—风关
三关定位第二指节—气关
第三指节—命关
三、诊小儿指纹的方法:
令家长抱小儿面向光亮,医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侧缘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显露,便于观察。

四、正常小儿指纹:
1.指纹特点:位于食指掌侧前缘,隐隐显露于掌指横纹附近,纹色浅红,呈单支,
且粗细适中。

2.影响因素:食指络脉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不显且缩短;皮肤厚薄及胖瘦影响络脉
显现;气候寒热也影响络脉的粗细长短。

四、病理小儿指纹
1.三关测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病初起;
指纹显于气关: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指纹显于命关: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透关射甲: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2.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而显露:见于外感表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