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呈现技巧

首先了解一下出镜记者和现场报道的概念;现场报道是记者或节目主持人置身于新闻现场,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的一种报道形式。新闻调查

主持人王志说:“在现场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伪装,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行,只有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神情去把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否则就是失败的开始。”

什么是出镜记者;出镜记者一般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要出镜头,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出镜记者的诞生虽然看似偶然,但从这种报道方式引发的强烈反响来看,记者出镜是适应

电视媒介特性的,是一种可以广泛采用的电视新闻报道方

式,尤其是对突发事件而言,记者出镜对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会起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我们通常现场出镜记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报道,第一个画面展现时就要入画,现场记者开始入画的拍摄方式有这样几种:

(1)直接将镜头对准现场记者.第一个画面是现场记者近景镜头,现场记者站在固定位置上进行口头报道,然后镜头拉开或转移。

(2)拍摄全景.慢慢地推向现场记者后镜头固定,现场记者开始讲话。

(3)拍摄中景.主持人慢慢走向镜头,位置是由后往前

走,一般先站在一个地方,讲上几句话,然后边讲边向前走。

以上这三种方法主要是从观众收视的角度来进行画面的“现场编辑”。第一种方式多数是用于消息类的报道,后两种方式用于专题类的报道.一般情况下,记者第一个画面不要从侧面走进屏幕,如果要走动应该是从后往前走,而且不要走动太多,因为观众这时要注意听记者在讲什么内容。另外不要走走停停,要考虑到摄象机的活动。

在现场报道时哪些信息必须说

哪些又不必说,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如何才能迅速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如何才能高质量的完成一次现场报道,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现场记者。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现场报道的特点与优势。

在西方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适合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

用其他形式的报道,理由是相比其他报道形式,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因为在现场报道中,报道者一边采访一边进行解说,原生态的现场声音、现场环境以及种种细节都在向观众传播信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现场报道的最大特点在于记者既是报道者又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提供的是有关新闻事件的第一手材料,他带领着观众亲临事件的现场,因此,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现场感。而要完成一次高质量的现场报道,关键就在于出镜记者能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即能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

现场,事实上就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和真实空间。人们对现场的感知

主要通过对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把握。因此,要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对现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知,出境记者对真实新闻现场的时空要素的运用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该说什么,怎么说,事实上都要围绕现场的时空要素来考虑安排。

现场报道中时间要素的运用:

时间是新闻报道的核心要素之一。真实的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新闻事件的真实过程也不可重现。所以,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叙事的时态通常是过去时的。然而,现场报道要求的时态却是现在时,因为现场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记者本身是现场的目击者,记者要在现场告诉观众这里正在发生什么。但问题在于,记者并不是每次都能在现场等待新闻事件的发生,他们或许是在事件的进行过程中赶到现场,或许是在事件已经结束后才赶到现场,因此不能完全同步的用现在时来告知观众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现场出境记者该如何安排事件的叙述顺序呢?

对于现场报道而言,现场,永远是第一位的,是整个叙事的起点。因此,出境记者的叙事顺序与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存在以下几种关系:1、顺叙,按时间顺序从头说起。2、插叙,从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点开始叙述。3、倒叙,从事件结束后留下的痕迹开始叙述。

(所有这些都是以现场为叙事的起点,以现在时来告诉观众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是现场报道中要把握的重要时间原则。这一原则的运用可以使观众感到记者不是在报道已经过去的事情,而是在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这让观众充分体验到新闻现场的真实感,这就是现场报道最大的优势。)

现场报道中空间要素的运用

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

以及记者所在现场的空间范围,这两种空间范围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对现场出镜记者而言,不管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有多大,他在报道中所要关注的只是他所处的现场的空间范围。在这一空间范围内,记者通过看、听、嗅、尝、触摸等多种感官体验

来获取一切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现场信息,然后或根据一定的方位顺序,比如从点到面,从上到下,或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给观众指示一条清晰的观察、了解现场的途径,使之对

现场空间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事件的意义。

这里给大家说一个例子:这例子是属于突发性的报道:是汶川地震时候

央视记者张泉灵的报道:“从都江堰出发,车行20分钟,到第一个山坡,你就看,道路到这儿就完全终止了,这是我身后的这一块,事实上呢,它不是我们在通往北川路上

常看到的一些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根据工程人员告诉我们说这个聚积了大概一万方的土量。”

这个报道开头部分,记者就对所处的位置做了介绍。这一点非常重要,说明位置是为了告知观众“我在现场”,也是说明出境记者报道的必要性。“车行20分钟”、“不是巨大的滚石,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大概有一万方的土量”等细节则丰

富了镜头画面的信息。

从电视画面上,观众可以看到只有一台挖土机在工作,而一大群人在旁边围观。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这一画面信息显然难以理解。张泉灵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细节: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你可能有疑问,为什么现场看的人多,工作的人少。这其实也是一个相当无奈的情况,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个路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它宽7米左右,往这边下面就是岷江,是一个断崖,你在后面

你能看到紫坪浦水库的这个大坝。那往这边呢就是一个山体。这样宽的一个路面的话,它事实上只允许一辆挖掘机在上面工作。”

这段解说中,记者通过对现场空间的条理分明的介绍不仅消除了人们的疑惑,而且准确地传递了道路抢修难度巨大的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