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课时训练:第9课新文化运动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同步课时训练
1、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
新,而礼俗要当保守。……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这样做()
A. 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B. 排斥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C. 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D. 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2、陈独秀在《复辟与尊孔》一文中说“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
乃以今之委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
材料表明陈独秀()
A. 否定儒学教条主义但不反对儒学本身
B. 对东西方文化持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C. 主张弘扬儒家文化中的治国治世之道
D. 倡导文明进化必须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3、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 《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4、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 能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5、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
针。这一方针的实质是()
A. 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
B. 力图“根本之救亡”
C. 坚定实行民主政治制度
D.鼓励新文化的传播
6、“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
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 推崇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 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7、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了屮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它对旧礼教旧道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指出隐藏在封建仁义道德后面的全是“吃人”二字,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可见此时期文学革命的一个
特点是()
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B. 提倡写小说
C.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
D. 使用标点符号
8、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
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 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B. 表明近代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C. 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D. 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
9、“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 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
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材料说明()
A.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 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C. 民主共和思想日渐占据主流
D.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10、新文化运动是基于历次改革与革命运动都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人们从热衷于直接的政治
革命转向从民族文化的反省和重建上下功夫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新文化运动()
A.受到了革命运动的冲击B•放弃了政治变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D•重视思想文化观念革新
11、袁伟时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帮助中国人冲破意识形态牢笼,实现思想变革,为自由、民主在中国生根奠定基础。这表明新文化运动旨在()
A. 普及西方的现代文明知识
B. 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C. 为自由民主国家奠定基础
D. 推动中国获得民族解放
12、“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
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材
料
反应新文化运动重大缺陷是()
A.具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B.对权威的蔑视与挑战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D.具有崇洋媚外的特征
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冋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主体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 “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