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我们的社会还未上行 谈何下流.

经济观察报:我们的社会还未上行 谈何下流.
经济观察报:我们的社会还未上行 谈何下流.

经济观察报:我们的社会还未上行谈

何下流

“中产”是一个很具有诱惑性的字眼。对个人而言,“中产”意味着生活已经衣食无忧,心态平和,跻身于社会的主流阶层;对一个社会而言,中产阶层占到整个社会的60%以上,即是和谐的“橄榄型社会”,进入相对成熟的现代国家状态。

我们所处的社会无疑正向这个“橄榄型”目标接近。最近有一好一坏的消息。好消息是,据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公布的数据,北京中产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40%,约540万人,超过了23%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照这个比例,北京已经成为准中产社会。坏消息是,在这540万人中,其中68.5%中下层中产阶级成为“房奴”、“车奴”。

依据这两个数据,很多分析人士表示担忧: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下流社会。“下流社会”是一个社会学名词,提出者是日本人三浦展。是指中产阶级的居下游者,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足够温饱甚至小康,但由于各方面的竞争和压力,这个群体在物质、精神等各方面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而甘于平庸,从而形成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向下的拉力。

对中产阶层向下流动的担忧是全世界都共同关注的话题。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出现的“iPod一代”,这个自然不是苹果iPod播放器,而是insecure(不安全的)、

pressured(压抑的)、over-taxed(税负过重的)、debt-ridden(债务缠身的)的缩写。提出该名词的作者之一尼克·博赞基特教授说:“我们总是习惯假设一代更比一代强。但是,如今的年轻人要承担更多的义务,他们增加收入和创造财富的难度也更大了。这的确是这个国家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们面临的问题与“iPod一代”如出一辙。而且我们的问题更显严重——我们并非从高处的下流,而是在更低起点上的停步不前,我们并非在走向下流社会途中,而是一直就在下流社会中。

这并非危言耸听的断言。从国际经验来看,是否中产有几个判断标准,并非仅仅就收入一项指标。标准之一就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保证相对衣食无忧的生活;之二有稳定的保障;之三就是心态比较平和,心理比较保守,高度认同主流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文化秩序,有公共精神。

我们的工薪阶层——它是中国中产阶层的主体——收入增长却与GDP的高增幅不相称。数据表明中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增幅超过了民众收入的增幅,经济增长的红利更多地流入了企业和政府的腰包。

我们的中产者有稳定的保障吗?这恰恰是我们焦虑的病因。对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目前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我们正在为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担忧,即使有车有房,我们为此支付的代价是绝对“贫困化”,还完月供,我们不得不量入而出。

我们心态平和吗?当这个社会对投机者、欺骗者等给予高回报时,当这个社会缺乏应有的公平正义,到处充满了不信任时,心态平和自然无从谈起,公共精神的培养也只是一句空话。

现在的共识是,中产阶层是社会“减震器”,如果这个阶层过小或者分化,那最终将形成一个M型社会(左边的穷人变多,右边的富人也变多,但是中间这块,就忽然陷下去,然后不见了),其结果必然是整个社会的强烈动荡,而避免这个风险的做法就是政府加快分配收入改革,还富于民;提供更有效和更全面的社会保障,继续培育民众的公共参与精神。只有中产阶层扩大,我们这个社会才有继续上行的可能。

中国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

一、西方多党制的弊端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一党独大,多党协商。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协商制。与西方国家的区别在于:在西方国家,合法政党之间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平等的参加选举(总统、议会、地方长官),比如美国现在的局面就是两大政党竞选(轮流)执政。 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必须搞清楚为什么我们不能搞西方多党制。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并不适合所有国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我们如果盲目照抄照搬,必然带来无穷后患。 比如,有人认为,实行多党轮流执政,有利于民主,能更好地反映民意。这个说法是牵强的。其实,西方国家的政党都是代表各个利益集团的政治工具,他们所关心的是各自所代表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从美国来看,共和党的背后,主要有军工、石油、制造等“传统商业”的支持;民主党的背后,则主要有金融、电信、传媒等“新兴商业”的支持。所以美国学者伦德·伯格说:“美国实际上只有一个单独的党,即财主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通过选举交替上台,轮流执政,表面看非常热闹、非常民主,实质上无论谁在台上,实行的政策大同小异,都不会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近年来,西方民众选举热情淡漠,投票率连年下降,就是因为人们逐渐看到了这种“民主游戏”的实质。西方国家虽然实行多党制,但对可能危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政党特别是共产党,是严格限制的。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共产党管制法》,后又通过了《麦卡锡法》和《蒙特法》,对共产党的发展作出了严格限制的规定。 比如,有人认为,实行了多党制就能保证政治和社会稳定。这种说法也似是而非。从根本上讲,多党制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它们之间经常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各个政党以夺得或控制政权为目标的政治斗争,目的就是搞垮对方,自己上台执政。因此在权力争夺中,往往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是政治动荡、内耗丛生。多党竞争必然要争夺选民,争夺选民首先要“切割”选民,将选民的利益分歧公开化、对立化,从而形成竞争党派各自的政治基础,其结果必然是人为地扩大和深化社会分歧。政党频繁选举、政府频繁更迭,带来的是政局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影响,这种民主只能是一种“泡沫民主”,对国家和人民是极其有害的。 还比如,有人提出,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更有利于防止腐败。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事实上,多党竞选本身就常常被金钱、财团、媒体等影响和操纵,从而成为“富人的游戏”、“钱袋的民主”。这些年来,西方国家竞选费用不断攀升,数目之巨令人咋舌。据统计,2000年美国大选所花费的金钱高达30亿美元,2004年美国大选的费用接近40亿美元,2008年更是高达53亿美元。试想,没有大资本集团的资金支持,各党派怎能参与多党竞选的权力角逐呢?所以,竞选的优胜者为回报那些重量级的政治捐款人,当选后就得为他们的利益服务。西方有些媒体把这种现象称为用金钱“购买权力”,是一种“集团贿选制度”,“民主”往往被卖给了出价高的人,广大人民的民主实际上被排斥在金钱势力之外。由此可见,西方政党政治的真正奥秘是金钱政治,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 在西方国家被证明是弊端丛生的多党制,通过各种方式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更是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冷战结束后,非洲许多部落众多的国家在西方的压力和影响下,宣布实行多党制,结果导致政党林立、竞争激烈,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陷入

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一.中日关系: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展望21世纪的中日关系,两国间的经济合作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经济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21世纪,发展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对全面加深两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贸易方面日本期待着进一步降低或取消关税。近年来中国已在这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据报导,从92年到97年,中国先后7次降低关税。现在的关税已平均降到了17%,与发展中国家基本持平。相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的进展,这方面还会有较大的改进。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日本减少对进口中国纺织品份额的限制,使两国贸易保持平衡。在投资方面,日本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流通、通讯等服务领域;中国则希望日方多向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投资。目前,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既有合作也有分歧。但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分歧将逐步消除,合作会进一步加强 中日两国已经成为相当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和经济合作在两国官民并举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希望日本方面不说不做有损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的言行,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精神以及“和平共处,平等互利,相互信赖,长期稳定”的原则来行事,从长远的角度和广度来考虑和发展中日关系在维护亚洲和平,稳定,繁荣的大目标下,求同存异,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商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中日经济与技术合作,促使亚太经济合作,经过双方努力,中日两国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将会继续扩大,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经济发展将作出新的贡献.

行业分析报告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报告

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市场概况 基本类型 泛经济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传统的经济类报刊,基本定位是权威的经济专业报刊。一般来说,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报道角度往往着眼于政治,多以 经济政策宣传为主。 如《经济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 证券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专注于证券、期货等领域的财经报刊,该类报刊提供的信息与读 者的投资机会及投资成败紧密联结在一起。 如《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 行业依托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依托于某特定行业的财经类报刊,以行业信息资源为立足点,能 够成为读者判断一个经济现象,研究一个经济问题的重要参照。 如《中国产经新闻》、《中国贸易报》等。 新财经报刊 主要指办刊时间不长,同时关注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财经报刊。 处理新闻和信息时更敢于描述、提供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提供原创 新闻的号召下追求发现市场机会和报道财经内幕。 如《财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福布斯》等。 重要事件 2003年3月,《福布斯》中文版在中国问世,是继1986年《商业周刊》 和1999年《财富》杂志推出中文版后第三本有国际影响的财经杂志推出

中文版。 2003年5月1日,《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外资可以正式在中国开展书报分销业务。 2003年10月,《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获得了由美国MPR组织并颁发的“2003年度国际编辑奖”,表明了当代财经报刊的媒体监督作用已经受到了社会认同。 2004年1月5日,《经济日报·农村版》正式创刊。这是第一份以农村读者为服务对象的财经报刊。该刊面向广大农村地区,以报道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等内容为主。

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浅谈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 首先来看国际关系的定义: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的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等关系。再说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历程:雅尔塔会议为始,国际关系便进入了开始了新的演变和发展,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冷战时期特殊的国际关系格局,再到如今的“一超多强”的特殊局面,国际关系逐步复杂化,各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也更为的敏感和微妙。 国际政治格局必将走向多极化。目前世界上的国家越来越互相的依赖,彼此都对其他的国家有所责任和依赖。各国之间有对抗走向合作,加强了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国家在破坏这个主流,所以说国际关系正处于深度的调整期,美国外交向强化单边主义调整,这是对国际关系最大的冲击,然而其他大国积极的调整,总体趋于改善和稳定,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多极化趋势将逐渐胜出。第一,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近年来其单极霸权战略的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相对有所下降,其中“软”实力衰退的迹象更是十分明显。从美国自身的状况来看,其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来自海外的投资逐年减少,目前已从当年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在国际事务中,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其他大国的合作。比如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就公开承认:美国无法单独战胜全球恐怖主义。而在伊朗和朝鲜半岛的核问题上,美国同样离不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大国的合作。从全局来看,美国的战略地位离其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第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但并没有改变在两极时代即已孕育发展的全球多个力量中心兴起的历史进程。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欧洲的统合以及近来俄罗斯的强劲复苏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一方面是美国战略地位的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是全球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其结果必然是导致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这是当代国际关系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 在这个经济是王道的时代,所以国际政治必将经济化,经济为上。在当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的表现十分明显: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如二次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战争和两极时代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趋增强,也不允许一个国家关起门来单独发展。因此,经济交往越来越成为国家对外关系的中心内容,过去是根据国际政治利益的需要来调节国际经济交往,现在是根据国家经济利益来调整国家间政治交往。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 再说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必将走向多样化。由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国关系一个新的变化。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大国明确意识到它们在维护世界及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区域合作以及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问题方面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国关系中“合”风劲吹,掀起了一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热潮。大国之间合作的增强,并不排除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当前它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竞争仍然有可能演变为局部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当前国际关系中依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因此,简单地用“合作”、“竞争”或“对抗”这样的概念来说明当前大国关系的特点恐怕都不够全面。这在中美关系中表现尤为明显。从美国的对华战略来

怎样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怎样理解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首先是一种抛弃传统冲突对抗逻辑,利益攸关两国的关系;其次是一种超越和包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关系;再次是一种在现有国际体系下,既能共创共享制度、又能共同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最后是一种互利共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种大国关系存在于当今的现代化世界,并且应该合理地存在。 当今国际环境,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显得十分明显。许多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和安全。然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美两国的发展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性课题。因此,中国对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大国之间的新型合作之道。以往,随着大国实力的变化,总会出现冲突。新型大国关系要看是否能够找到一种办法,在一种新的合作框架下,避免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新兴大国必然和传统大国发生冲突的局面。中美建交30多年来,关系经历过高低曲折,有很多经验和教训。最根本的一点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改变美国对华既要遏制又要接触的“两面下注”局面。双方要不断通过增强互信,来减少美国对华遏制、猜疑、敌视和对立的一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有具体的行动路径和行动指南,明确如何避免冲突,增加合作,增加互信,将总的原则具体化、系统化,需要制定一些新的行动指针。”具体来讲,中美之间的小分歧很多,我们要管控好,不要演变成大的危机。 于是,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主席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 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对于现实中的中美关系来说,理解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议题也是很重要的,这关系着我们去理解“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首先,两国之间的议题是美国在东亚地区存在的问题。中国担心美国是否会在东亚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这就是中国最担心的问题。其次,人民币汇率、中国对美贸易、能源合作能否打开新局面也是中方的关心问题。由此可见,两国之间的议题也是十分现实的,关系着彼此的深刻利益问题。 最后,说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所需要的做法,中美二者都是需要相互努力,不断地开拓发展道路的。 1、创新思维,探求互利共赢之路。中美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结构,要求中美两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思维,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符合本国国情和中美关系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大国关系。 2、超越意识形态分歧,拓展共有知识领域。以意识形态划分的传统思维已经完全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反,拓展国家间的共有知识却有助于消除分歧,化解矛盾,从而实现

中国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崛起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取决于周边关系的稳定,而周边关系的稳定将取决于一些敏感问题的解决。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多种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非常复杂,周边的问题也很棘手。朝鲜核试爆就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基于“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处理与周边国家外交关系,推进了一些周边问题的解决,中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 但是,由于中国周边地区的复杂性,加之安全机制尚未成形,有些地区甚至仍深陷在冷战阴影的影响之中,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周边出现的问题,已成为中国和平发展面临的紧迫挑战。 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变化,对此应高度重视,并应将其联系起来加以思考,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制定通盘对策。 一、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变教训深刻。3月24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急转直下,阿卡耶

夫政府陡然垮台,反对派取得政权。吉尔吉斯斯坦果然如此前预言所说,成为了独联体国家中继格鲁吉亚、乌克兰之后第三个发生“彩色革命”的国家。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所发生的“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可与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的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相提并论,前者(“彩色革命”)是后者的余波与延续。当年东欧国家的剧变比较彻底,彻底向西方靠拢,而前苏联解体后的各国则变化不大,大部分国家仍保持着原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模式,故一旦其积弊过大,加之内外因共同起作用,时机一到,就会再次爆发所谓“革命”,以彻底摆脱前苏联体制。 吉尔吉斯斯坦政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阿卡耶夫政府的腐败无能与软弱无力,导致该国政治僵化、经济落后,民怨沸腾遂激起民变;外因则是美欧西方国家政府长期对该国进行渗透,尤其通过非政府组织渠道,如美国的“自由之家”等,以经济援助与推广民主自由为手段,对其和平演变,导致该国人心思变,最终颠覆原政权。总之,尽管冷战早已结束,但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国家的冷战思维依旧,认为其“革命不彻底”,将其视为“非我族类”,并欲将所谓“彩色革命”进行到底,对其逐一按西方模式加以改造。因此,独联体国家的“彩色革命”并未结束,极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独联体中的其他中亚国家以及白俄罗斯均有可能爆发此类“革命”,难逃被西方彻底改造的命运。

如何理解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如何理解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随着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各国的成功访问,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再次引起了世界舆论的热炒,特别是中美关系。 新型中美大国关系首先是一种抛弃传统大国冲突对抗逻辑,利益攸关两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国关系;其次是一种超越和包容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差异的关系;再次是一种在现有国际体系下,既能共创和共享制度,又能共同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最后,新型中美大国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那么,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呢?有以下五点。一.创新思维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是目前解决中美大国关系的重要思路。中美关系的本质不是任何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种更为持久的长远利益。中美关系是一种开放性结构,要求中美两国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新思维,不断开拓创新 二.相互信任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相互信任。国与国之交应以诚信为本。战略互信是实现中美关系长远、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战略互信的缺失、对彼此战略意图的疑虑,成为当前中美关系前进征途上面临的重要障碍。防止中美战略误读、误解甚至误判,双方更加客观、理性、真实地看待和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培植深厚的战略互信,是推进中美关系前进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三.平等互谅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平等互谅。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意见一致。中美两国在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不同,两国对问题的看法有差异、有分歧甚至有矛盾都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这些分歧并富有智慧地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找到共同利益。 四.积极行动

新媒体背景下《经济观察报》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7214495.html, 新媒体背景下《经济观察报》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作者:岳山清吕锦睿王乙各朱明堂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2期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各家传统媒体纷纷走上了数字化转型的道路。而在这些转型的 媒体中,财经媒体是一个特殊的部分。本文以《经济观察报》为例,分析财经报刊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经济观察报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背景新媒体时代 一、新媒体背景介绍 新媒体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即使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经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文娱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归根结底,新媒体是在当前大数据社会环境下,利用数字网络技术,从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向外发展出的新型媒体形式。新媒体通常与“旧媒体”形成对比,如电视、廣播和印刷媒体,新媒体的“新”主要体现于技术之新。 二、财经类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数字化转型 媒介融合概念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纸质媒体阅读,到电脑、手机登多种数字终端,传统媒介已经出现了新型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必然选择。而财经类报刊媒体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专业类特色报刊,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 三、《经济观察报》数字化转型是种必然选择 传统报纸通过与新媒体的互相融合来摆脱互联网的冲击所带来的困境。与“报纸消亡论”同时对立存在的是“全媒体时代的媒体整合”,也就是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互相进行融合,二者达到共赢。传统报纸可以与互联网共同发展,互相共享资源,互相推销自己的产品,从而达到传统报纸与互联网的一体化融合。所以说,数字化转型是《经济观察报》的必然选择。 四、《经济观察报》的内容特色 1.内容丰富。

中国应如何应对大国关系调整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pdf

中国应如何应对大国关系调整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大国关系”一词,各国有着不同的解释。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 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尽管莫衷一是,毫无疑问的是,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核心,是世界格局的主要 构成和推动力量。 冷战结束后,世界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大国关系也发生了重要的结构性 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由于苏联解体,两极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其他力量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和综合实力日益彰显。对于当前的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如是说: “世界政治日益多极化……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现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的如何时候更要分散。”; 2、美国在大国关系中地位突出。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不仅拥 有着超强的综合国力,在国际关系和国际规则制定中占据着优势地位,而且始 终坚持推行单极战略。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在经济和政治方面 都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1、在世界格局中,中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虽然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呈相 对衰落之势,但它们在国际格局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仍具有较大的优势;以美 国为首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开始联合遏制中国崛起。当前中国正面 临着一个“修昔底德陷阱”; 2、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世界金融危机的阴影未 散,国际经济低迷。 然而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国外市场,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特别 是外贸出口的增长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

机遇往往和挑战相伴相生。尽管当前中国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同样的,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机遇。 1、大国关系稳定发展。西方大国加强了合作、协调,中国和西方大国的关系都有着明显的进展,中俄战略协作关系更是得到了新的提升; 2、美国虽加强了对华的遏制,但也提升了与华合作,而且合作是主要方面。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始终是美国重大利益所在,而这就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所以,美国在将战略重心移向亚太的同时,又同中国建立了亚太事务磋商机制,加强了与中国的磋商、合作和协调。 从总体上看,当前的大国关系对于我国而言仍是机遇大于挑战的,有利于我国继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所以我们必须为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应对准备。 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战略回旋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维护、拓展国家利益的力度必然进一步加大,维护国家利益的强度、力度将进一步增强,拓展利益的领域、地域都会不断拓宽。由于我国在陆域、海域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冲突,要维护好这些利益,必然会与相关国家发生矛盾甚至冲突。这就要求我国在维护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善于运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既坚定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又避免因领土、海域冲突影响到国家发展大局。比如,在市场的拓展、资源能源的拓展、国际话语权、定价权的拓展等等方面,对于双边而言可能是互利互赢的,而对于第三方而言,则可能不一定是互利互赢的,由此也可能产生冲突,对此必须努力管控分歧,化解矛盾,消除一些西方国家的焦虑和疑虑。 2、随着中国国力上升,国际国内对中国的期待都在提高,但是两者的目标不同,认知也不同。国际上一些国家和一些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最大的贸易国,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已经是大国、是强国。国际观察人士在观察中国时,更多的时候不是看人均,而是看总体,所以国际上有一些国家和人士认为,中国不能与发展中国家看齐,必须承担大国责任,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在对外战略上,中国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必须接受国际的监督。从国内来看,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

经济观察报社论:秉持敬畏之心

经济观察报社论:秉持敬畏之心 经济观察报社论:秉持敬畏之心2015-07-04 10:06 文/ 经济观察报已阅7584 财联社4日讯,经济观察报发表社论指出,救市行动继续,监管各方利好政策还在释放。十多天以来股市下跌千余点,市值蒸发20万亿,监管方逆周期操作,当然是担心连锁反应诱发系统性风险,累及银行体系乃至经济大局。风暴尚未过去,反思已经开始。不管后市如何,如果监管者和投资者均能秉持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更深刻地理解市场逻辑,厘清政府和市场、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关系,风雨过后,我们当可见证中国股市更为健康的成长。 毋庸讳言,估值过高,泡沫泛起,概念与故事满天飞,杠杆之上,股市调整有其必然理由,差别只在于何时,以及力度有多大,但在经济基本面未有变化,货币与财政政策趋势未改的情势下,股市以如此惨烈的方式持续下跌却已非正常。不过我们认为,将下跌归因于空头的“恶意”或者敌对势力的猖狂恐非理性,将之前的风险提示者视为寇仇更不可取,这不能帮助我们看清楚问题的实质,也无益于市场参与各方反躬自省。 中国股市20多年间,暴涨暴跌,牛短熊长,几成逃不脱的怪圈,每一轮市场起落,或明或暗中都看得到政府的护持之

手。此轮牛市初起之时,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资本市场上,一系列市场化取向的监管改革也渐入佳境,但无可否认,政府之手并未回撤,监管者背书依然,在这样的氛围下,“国家牛市”很难说只是投资者的一厢情愿。 但我们遭逢的却是一个有别于以往的牛市。正如许多观察者所说,这是一个杠杆上的牛市,也是产融结合深化、市场参与力量多元、金融创新工具涌现、多空博弈烈度空前的牛市,是金融开放不断触及新领域的牛市,也是信息传播速度和频度经互联网的力量成倍提高,传播内容被不断放大甚至扭曲的牛市。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监管者来说,或许这都称得上一个陌生的市场。它考验投资者的成熟度和心理承受力,无形中也增加了监管者对风险的辨识难度。 监管者“弱势”在这样的市场面前暴露无遗。我们无法充分掌握场外杠杆规模和流动性信息,既缺乏及时有效的技术工具和监管手段,也缺乏足够的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但金融混业已成趋势,跨行业、跨市场的产品和业务创新不断涌现,互联网金融更成为这一变局的强大推手。虽然当下已有一行三会参加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但监管盲点和缝隙始终存在,监管协调效率仍有待提高,一旦风险暴露,对应急机制、反应速度,以及监管执行力和效率都是一种考验。 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曾引“五指理论”,解说资本市场参与

中国与大国关系——中国与澳大利亚(在线党课考试答案)

中国与澳大利亚 A.澳大利亚的首都是悉尼 B.澳大利亚是一个人口小国,人口约有2千万 C.考拉是澳大利亚象征性动物的一种 D.澳大利亚属于英联邦国家 (5.0 分)4. 澳大利亚的自治领地有()。 A.北部领地 B.塔斯马尼亚岛 C.西部领地 D.堪培拉特区 (5.0 分)5. 2004年,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已经达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其原则主要有()。 A.高度互信 B.长期友好 C.互利双赢 D.全面合作

(5.0 分)6. 中国加强地区合作的主要目的包括()。 A.服务于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 B.在合作发展中确保国家的核心利益 C.在合作发展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D.支持联合国和提倡多边合作 单选 题目说明: 总共10题,每题4分 (4.0 分)7. 澳大利亚元首的称谓叫()。 A.总统 B.总理 C.首相 D.总督 (4.0 分)8. 澳大利亚的人口约为()。 A.2千万 B.4千万 C.8千万

D.1亿 (4.0 分)9. 澳大利亚的农牧产品、矿产品主要用于()。 A.部深加工 B.换取外汇 C.存储备用 D.出口 (4.0 分)10.下列关于澳大利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的主体是伊斯兰教 B.墨尔本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 C.澳大利亚属于东南亚国家 D.澳大利亚盛产羊毛和铁矿石 (4.0 分)11.中国和澳大利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哪一年? A.1971 B.1972

C.1973 D.1974 (4.0 分)12.澳大利亚有几个州和自治领地? A.6个州,2个自治领地 B.5个州,2个自治领地 C.7个州,1个自治领地 D.6个州,1个自治领地 (4.0 分)13.澳大利亚的国土面积约为()。 A.约997万平方公里 B.约854万平方公里 C.约770万平方公里 D.约660万平方公里 (4.0 分)14.下列地理信息描述中属于澳大利亚的是()。 A.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B.位于南半球

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一、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概念 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双方业内已存在的基本共识在于:21世 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 二、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背景 中美双方经济力量对比所呈现出的超越与被超越态势,似乎再次提出了国 际关系史上反复出现的大国之间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对抗的规律性命题:在21 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即“守成大国”,同迅速 上升的大国中国,即“新兴大国”之间,会不会不可避免地重蹈过去列强之间 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对抗的老路?中美两国是沿着过去40年的轨迹,继续推动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还是重蹈过去大国之间战略对抗与“权力转移”的覆辙? 对此,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给予了十分明确和具有历史指导意义的答案,即: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应该发展和建立起不同以往的新型的大国关系。 三、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容 平等互信,就是要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主权,共享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 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 文明进步。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 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 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四、新型大国关系的新处 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以往的大国关系进行比较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新 型大国关系的新处。 第一,“新”在中国对外战略与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维护世界和平、 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努力为中国自身的发展,创造和平、稳定、友好、合作 的外部环境。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无意对外称霸,更 无意同任何大国争夺霸权。这一点,同以往任何所谓“新兴大国”,或者“后 起的”帝国主义大国根本不同。 第二,“新”在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 是互利共赢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根本基础,是中美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与我国相邻或隔海相望的东亚国家中,最为复杂的当属中日关系,其次为中朝与中韩关系。中国与日本关系之间,既有每每引起矛盾和冲突的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紧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实关系。钓鱼岛、参拜晋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日军遗留毒气弹、南京大屠杀等等的历史遗留问题。近几年,日本经济持续萎靡不振,而我们在今年年内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引起了日本国内右翼分子的不满与敌视,也使日本政府对我国的态度更加捉摸不定。同时伴随着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中日关系在发展中又存在着许多隐患。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日之间关系的友好一面。现如今,中国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商品出口国,索尼、东芝、丰田、本田、马自达,在我们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我们的产品也大量销往日本。这都可以说明,我们同日本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要求我们对待中日关系是要理智、客观、冷静。 我国和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虽不如与日本那样复杂,但也是扑朔迷离、纷繁复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抗美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将“联合国军”赶出了三八线,保卫了自己和朝鲜人民的家园,挫败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可以说,我们与朝鲜本应有着革命战友般的友谊,但是朝鲜核问题也使我们与朝鲜兄弟之间有些不愉快的小矛盾。我国与韩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多变。历史上,虽然我们帮助朝鲜军民抵御了侵略,但在韩国人眼中,我们却是造成朝鲜半岛分裂现状的凶手之一。两国关系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但改革开放后,现如今,我国境内现有超过一百万的韩国公民居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海外居住地。我国的白菜、葱、蒜等农产品大量销往韩国,我国大量持有着韩国国债,持有量位居前三。同时韩国也向我国大量出口汽车等工业产品,两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同日本一样,我们与韩国也日益成为联系密切的利益共同体。 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领域。横跨要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代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界线,我国北方边缘方向仅有俄罗斯和蒙古两个国家,俄远东地区和蒙古的形势相对稳定,不存在重大现实热点问题和安全隐患。同时,我国和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处于良性状态,并且不会在短期内长生重大动摇。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所所长袁鹏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中美关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时提出:要把中美关系塑造成21世纪新型大国关系。但新年伊始,美国参众两院通过新的“国防授权法”,进一步明确《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涵盖钓鱼岛。这一政策宣示意味着,中美日围绕钓鱼岛乃至东北亚的战略博弈更加复杂化,无疑给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投下了阴影。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中美关系今后究竟会怎样?是在摩擦中逐步走向缓和,还是走向对抗?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一、新型大国关系“新”在何处 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中美双方签署新的《联合声明》,提出“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一提法给长期处于“非敌非友”模糊状态的两国关系找到了一个新定位。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美进行深化“合作伙伴关系”之旅,进一步提出中美要构建一种“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正式向美方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在3月7日纪念尼克松访华40周年的讲话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出,“我们在共同树立典范,力争在合作和竞争之间达到一种稳定和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这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必须通过逐渐形成一个建立信任的框架,以直接和富于建设性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其基调同习近平同志的倡议是完全吻合的。基于这一共识,2012年4月底5月初举办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三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会议机制均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奥巴马在贺信中提及新型大国关系,胡锦涛同志则在开幕式上发表《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致辞,提出了“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五点构想,首次为“新型大国关系”充实了具体内涵。 中美希望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究竟新在何处?其“新”大体包含两重含义。 第一,这种新型关系不同于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的中美关系。过去中美关系是“超—强关系”,即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与“多强”之一的中国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关系与美俄、美欧、美日、中俄、中欧关系等没有根本区别。而今天中美关系则更像是“老大—老二的关系”,是守成霸权国同新兴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开始被真正赋予国际关系史上“权力转移”的特殊意义。而从未来预期看,国际多个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中国GDP总量超美在2020年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份报告更大胆预测这一时间会提前至2016年。这一对比往往同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和西方大国整体性低迷这一国际体系大变迁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也同中国在军事、网络、太空、海洋、科技等领域的长足发展联

经济观察报采编体系一线岗位考核方案

经济观察报采编体系一线岗位考核方案

2006年采编体系一线岗位考核方案 (一)目的 为规范采编体系考核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采编体系一线岗位,总编助理、主笔、首席记者、首席评论员的考核方法另行规定。 本报采编体系一线岗位人员在报纸和报社网站的上刊稿件,均记入工作量统计。 (三)岗位与序列 采编体系内岗位分为管理序列和业务序列两类,具体如下: ?管理序列 D:总监序列,如:总编助理 M:部门主任序列,如:主任、副主任、代主任 ?业务序列 T1:高级业务序列,如:首席评论员、首席记者、主编、高级记者、高级编辑 T2:资深业务序列,如:资深编辑、资深记者、资深摄影记者、资深美编、流程主管T3:一般业务序列,如:编辑、记者、摄

影记者、美术编辑、图片编辑 T4:初级业务序列,如:助理编辑、助理记者、流程管理助理 (四)年薪的组成 实际年薪=每月底薪×12+季度绩效工资×4+年度绩效工资+特别奖励(如:好稿奖) ?每月底薪: 业务序列:每月底薪=(年薪×70%)/12 管理序列:每月底薪=(年薪×85%)/12 首席评论员、首席记者:每月底薪=(年薪×85%)/12 ?季度绩效工资基数: 业务序列: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薪×30%-年度绩效工资)/4 管理序列: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薪×15%-年度绩效工资)/4 首席评论员、首席记者: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薪×15%-年度绩效工资)/4 ?年底奖金 年底奖金=1个月底薪

每个员工的底薪、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年度绩效工资基数详见报社发放的《岗位薪资通知信》。 (五)考核体系的构成 考核体系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互为补充: 1、依据工作质量和数量进行考核,核算绩效工资 ?季度绩效工资=季度绩效工资基数×季度考核得分/100 ?年底奖金:发放需根据企业年底经营情况2、特别奖励 包括:好新闻、好编辑、好专题、好评论、总编辑特别奖等 特别奖励是根据编辑部的工作安排,分阶段 由各部门主任提名,经编辑委员会和评论委 员会讨论,总编辑审核后,由部门秘书交人 力资源备案,在工资中随底薪发放。 (六)版组考核划分 版组的划分分为新闻类和评论类,具体划分如下: ?新闻类版组包括:要闻、市场、公司

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

大国关系与未来中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和充满希望的变化,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要和平,谋稳定,促合作,求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大国关系正在尽心深刻的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当然,国际形势下的不确定因素也充斥很多。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际战略格局依然是“一超多强”,美国将继续保持其综合国力的全面优势,但其相对下滑的趋势无法改变,它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进一步衰退。欧盟诸强、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东盟等大国或集团的实力将相对上升,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也进一步提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决定了新世纪大国大国关系的基本特点使竞争与合作、斗争与协调并举。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的关系,对于我国的战略利益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我国与美、俄、日三大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 从大方面来说,近些年来,亚洲在美国全球战略的棋局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美国认为,从经济方面看,亚太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从安全方面看,亚太地区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印巴次大陆、南海海域、台湾海峡、朝鲜半岛等四个热点地区仍有可能爆发危机冲突,而亚洲没有北约那样的安全机制来确保地区和平与稳定。更重要的是,加大在亚太地区的投入,可以防止亚太地区出现能够挑战美国的“潜在对手”,维护美国在该地区的的经济和安全,确保美国在21世纪全球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返亚太”战略。其目的不言而喻,矛头直指中国。 一方面,美国强化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继续在亚太保持10万驻军,并加大武器装备配置上的倾斜,谋求在亚太地区的军事优势地位。另一方面,频繁进行军事演习,构建军事同盟,构筑美国主导的的集体安全体系。 “9·11”事件后,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的的军事打击,将势力渗透到了南亚大陆,填补了其在该地区的势力真空。自此,美国完成了对俄罗斯和中国的“两面夹击”,对中国形成“全面遏制”态势,对花包围圈逐渐收紧。 从具体方面来说,中美“人权观”分歧、台湾问题、NMD与TMD障碍、经贸摩擦此起彼伏、价值观的差异以及美国从未放弃在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这些都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考验,

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认识

新型大国关系是近年来外交上的一个焦点话题,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关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同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新型大国关系”。按照中方的说法,它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按照美方的说法,它是对“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新答案”解决“老问题”。世界形势风云动荡,我们国家在制定对外政策上,也要因时调整,所谓新型大国关系,就是从本国实际利益出发,探寻双边务实合作渠道,积极改善并推进与欧美及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巩固夯实民间交流基础,为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形象作出努力。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间事务,加深与世界各国在反恐、能源拓展、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利益关系的调整,任何国家都是以本国利益为前提,进行国际交往,建议新型大国关系,在不断提高本国形象的同时,也必须应对国际霸权主义,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的挑战。 从中美关系上来看,中国倡导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主动塑造未来中美关系走向,展现了负责任的担当。当下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你我交织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从未如此接近,共同体意识前所未有。中国拓展对美洲的外交,正是全方位外交的体现。这一开拓进取的姿态,有利于塑造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的对外政策走向:是否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是否会变得咄咄逼人,如何与大小国家和平共处,何谓中国理想,崛起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世界等等。鉴此,我国更需要不失时机地释疑解惑。 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应是两国从战略思想到具体行为的新梳理和新构筑。由于两国的战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彼此影响的,让两国在接触面和摩擦增多时“尽量往好处想”,的确不容易。新型大国关系既是政治态度,也是哲学态度。它不仅要促成中美之间的各种“好事”,还需对问题有越来越高的承受力。中美首先应把“新型大国关系”喊响,经常这样说就是自我提醒和鼓励,我们早已不生活在大国零和博弈的时代。 纵观全局,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6月7日下午,两国政府换届后中美元首之间首次面对面接触的圆满成功,令人对今后一个时期双方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充满期待。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只有切实发扬锲而不舍、顽强向上的攀岩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