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

216

INTELLIGENCE

浅析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07级本科四班 吴 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当中,词作现存有三百四十多首,在我国的词作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苏轼以诗境写词,形成了苏“以诗为词”的独特特点,他以其奔放的才情,洒脱飘逸的文笔,开辟了一代豪放派的新词风。豪放中尽显旷达的胸怀,才情卓越,作品被后人千古传颂。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辛弃疾词作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风格豪壮,是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善于运用夸张比兴等手法诠释创作,表现出作者独具特色的壮美豪情。他与苏词相近,打破固有的传统束缚,使用大胆创新精神,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度,同样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词人辛弃疾都被人们视作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作品都表现出开朗自然、奔放有力的特点。饱含报国的理想、乐观豁达的精神的同时,能完全突破传统,用另一种视角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苏轼为豪放词的发展奠定了根基,而辛弃疾则是把豪放推向了文学作品的顶峰。“豪放”虽然是苏、辛二人的基本词风,但二者亦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首先,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众所周之,苏轼的豪放词是豪放派的基础之作,他以豪放为主要表现形式,也包含婉约幽静、淡雅闲适的词风。以诗入词,用词来抒发自身的情感和抱负,这种词风突破了传统词律形式化的约束,使作品表现的更有表现力灵活力。苏轼虽然开创了豪放一派,但自他之后却一直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继承。经过岁月的变迁时代的动荡,直到辛弃疾出现在文坛之上,他不但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而且更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他博采众长,意气风发,以其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突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不但慷慨激昂狂放悠长,而且尝试了更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作的篇幅扩展,加入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的知识积累,过人的艺术才情,使他的作品成为豪放词派的新亮点,同时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少人能及的杰出贡献,亦成为苏词理想化的延续与推进。

其次,前人论苏词,是“以诗为词”,而论及辛词,则是“以文为词”。陈师道评论苏词的一段名言:“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苏词诗化倾向的底蕴,形成了其独特篇章。写景议论抒情运用到作品中去,皆是融会贯通且朗朗上口,将诗的情感内容与表现手法尽现在词中,“诗情”中抒发远大抱负,“话意”里尽显千古惆怅。唯美而豁达,熊放而自然,语言风格典雅又不羁,奔放且不躁作。而谈到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则主要表现在其作品中的散文化意境和融入词作中那广阔、动荡的现实。辛弃疾的词与苏轼相比其内容扩大较为明显,其中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底蕴与内涵。辛弃疾在苏轼“诗词”的基础之上运用独到的创新表现手法,使其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丢弃世俗的理解格式,融入更多文之精华,激昂有力则成为其思想的主流。现实中那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报国无门的苦痛相交织,无奈的诠释忘情的宣泄尽显笔墨之上,词作除豪情之外饱含炽热的政治情感与人生志愿。与此同时

“以文为词”和散文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辛弃疾作品特有的标志性徽章,为宋朝豪放词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再次因为人生经历和思想结构不同的种种原因造成了“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的主要特点。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社会相对稳定,其思想在儒家、道家等多方都有涉及,这种多样性造成了他那独特的思想精神。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多磨,再加上仕途不顺,内心的无奈与苦痛也含蓄的表现在其个别作品当中。虽是如此,但他还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用超脱的人生感悟来化解所有的不如意,所以苏轼的词始终是旷达随意的,他的思想上更是积极豁达的。他乐观的面对生活,热情的追求理想,笔下永远是那样的活泼奔放,慷慨自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弘又超脱世俗,借古比今仍可从容豁达。他可以不为自身的遭遇和磨难所苦恼,用广阔的胸襟容纳生活的苦闷世道的悲凉,文笔中尽显其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遇到事情能看得透彻,心境好似蓝天,思想境界在世人眼中亦如一片净土,不被俗事所污染。所以“旷”是概括苏轼词作的主题。辛弃疾则与苏不同,“修身、治国、平天下”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民族意识异常的强烈。再加上其生活在动荡的南宋时期,国破家亡的耻辱,百姓的水深火热,都是他时刻牢记的困苦根源。“豪”是其创作的主题,他有着不畏困难,英勇为国的豪气,这也是时代赋予给他的。作品大部分都表现了其强烈的爱国之心效国之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辛词虽也放荡不羁胸襟广阔,但与苏词相比却多了一分战死沙场的豪气,国仇家恨的交织,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致使其作品没能拥有苏词的那份潇洒、旷达之心,而是饱含满腔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自身充满了兼怀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伟志,感情色彩就比之苏词更加的深沉豪壮。

苏、辛二人内心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总是由于现实的一些原因,都不得施展。内心的苦楚、怀才不遇的悲愤,在他们的一些作品中也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苏轼的词,始终是那样的超脱豁达,一切的坎坷、不如意,似乎都可以割舍和化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把玩着自己的清影,天上哪能比得上这人间啊!天上人间相比,还是乐在人间,对人间的向往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和追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一句千古佳话,何人不知又几人不晓。这是何等的洒脱,豁达,是问如此胸襟气度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而辛弃疾的词则始终离那份豁达有一段无法摆脱的距离,长期的压抑,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使他的作品除豪放外尽显悲壮,“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由壮年到白发,报效国家是他终其一生的信仰,事却始终未随人愿,内心的挣扎与矛盾完全展现在纸笔之上。“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无尽的沧桑阐释了志士的无奈,豪情尽现却也悲古伤今。老当益壮空有一片赤诚,意气满怀英雄无用武之地,对于智勇双全的辛弃疾来讲这又是何种的苦痛和悲凉,若非寄情于词作,又有几人能完全明了?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辛词与苏词相比内容更加的深刻和沉重。在他的豪词当中,体现最多的是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那种对现实遗憾和人生困苦的宣泄。当然这种豪气也造就了他作品所独有的奔放激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