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胚抗原与甲胎蛋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胚胎抗原
一类在正常情况下仅表达在胚胎组织而不表达在成熟组织上的蛋白质分子。也表达在一些肿瘤细胞表面,可能是相应编码基因脱抑制的结果
癌胚抗原(CEA)
[项目名称]癌胚抗原
为消化道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
[英文缩写]CEA
[参考值]≤5ng/ml
[临床意义]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l以下。
原发性结肠癌患者CEA增高占45-80%。除原发性结肠癌以外,腺胰癌、胆管癌、胃癌。食道癌、腺癌、肺癌、乳腺癌和泌尿系统的肿瘤阳性率也很高,一般在50-70%。
良性肿瘤、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如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胰腺炎和酒精性肝
20μg/L,CEA超过
CEA可以作为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依据。
[要求]空腹抽取静脉血2ml,避免溶血、污染。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分离血清后置—20℃冷冻保存。
胃癌癌胚抗原(CEA)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酸性蛋白。癌旁正常粘膜CEA含量很少或为阴性。胃癌的CEA阳性率85.58%。其中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粘液细胞癌)为100%。电镜下见CEA同时分布于癌细胞膜,及癌细胞内胞质内的蛋白合成及转运的细胞器(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器及其分泌小泡)中,提示癌细胞合成CEA增加,因此进入腺腔的CEA也增加,由于CEA位于围绕细胞膜的糖包膜易于释入周围体液中,故体液及胃液中CEA浓度高于血清。癌细胞质内CEA含量较多的原因与癌细胞CEA合成增加及CEA排出受阻有关。当癌细胞变性坏死时,细胞内膜结构受损破裂,CEA 可出现在胞质的基质内。免疫电镜观察,见粘液细胞癌CEA分布在整个细胞膜和胞浆的膜结构中,CEA抗原决定基为糖蛋白,而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均与细胞膜糖蛋白的糖基化改变有关。另外粘液细胞癌还能分泌释放大量蛋白水解酶,破坏癌细胞钙桥,溶解癌巢周围软组织。因此胃印戒细胞癌侵袭力强,转移率高。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 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αFP或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6.9万,在胎儿13周AFP占血浆蛋白总量的1/3。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
30μmg/L)。
甲胎蛋白在产妇羊水或母体血浆中AFP可用于胎儿产前监测。如在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时,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显著升高。胎儿在宫腔内死亡、畸胎瘤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AFP增高。AFP可经羊水部分进入母体血循环。在85%脊柱裂及无脑儿的母体,血浆AFP在妊娠16-18周可见升高而有诊断价值,但必须与临床经验结合,以免出现假阳性的错误。
在成人,AFP可以在大约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升高,在生殖细胞肿瘤出现AFP 阳性率为50%。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检查肝癌标志物,即甲胎蛋白(AFP)。在B超、CT、磁共振成像没发现肝脏肿块之前,AFP就会明显升高,即可以超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这是目前医学界公认最有效的发现原发性肝癌的方法,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定性检查,县级医院就可以做,但阳性并不意味着就是肝癌,还要看AFP浓度有多高,这就需要进行AFP定量检查。
孕妇甲胎蛋白阳性是异常吗
甲胎蛋白是一种蛋白质,是胎儿时期产生的蛋白,分为许多种,诊断肝癌的是甲类,所以称为甲胎蛋白。甲胎蛋白是肝癌的特异性标志,但血清甲胎蛋白阳性未必都是肝癌。什么情况甲胎蛋白会出现阳性呢?
甲胎蛋白由新生的幼稚肝细胞分泌,胎儿的肝细胞没有发育(分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量很大,所以孕妇的甲胎蛋白会阳性。肝癌是尚未分化的肝细胞,当然能大量分泌甲胎蛋白。
孕妇在分娩1年后体内的甲胎蛋白就会恢复正常,正常值为每升血内甲胎蛋白含量不超过20微克,如果甲胎蛋白升高到每升血400微克以上,那么患肝癌的机率就很大了,这时还要进行超声波检查,因为有30%~40%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不会升高,所以需要进行综合检查。
双胎孕期甲胎蛋白值比单胎高一些,所测350ng/ml在正常范围,高于正常值三倍以上才有临床意义。单胎妊娠有参考值:孕21周均值82.3,3 倍值246.9,双胎应大于493以上才有意义。目前用测甲胎蛋白值来筛查神经管畸形,孕21周以后一般不做这项检查。可用B超监测神经管畸形的。